一种新型植物源液体肥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83969发布日期:2019-01-14 18:13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物肥料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植物源液体肥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印楝是楝科楝属乔木,具有杀虫、杀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对高等动物无害,对昆虫的天敌比较安全,而且还具有不会残留在植物上的优点;而将印楝树叶加工成叶面肥既能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又对害虫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经过检测发现印楝叶中也含有印楝素。印楝素对于能抑制病菌的生长,具有预防病害的效果。印楝叶具有易获得,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特点。对其的应用将是变废为宝的典范。

gpit(genephenotypeindutiontehnology)是”作物基因表型诱导调控表达技术”的简称,是为从源头上解决农业面临污染和可高效持续发展系列难题,独创性运用科学唯物辩证法则和深化中医理论,并用中草药资源探索开发生命潜能,使农业增产与生态和谐途径的创新技术。1999年9月,gpit技术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认为这项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2002年12月28日,那氏复合生物制剂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中国发明专利cn01125036.4,介绍了相关gpit诱导剂杀虫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但是没有提出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植物源液体肥的制备方法,完善和扩展gpit诱导剂杀虫的理论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方法可以使印楝叶与印楝饼在处理后,不仅可以得到氨基酸还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印楝活性物质。

基于以上目的,本发明现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植物源液体肥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收集印楝叶清洗后与印楝饼,经低温冷冻消毒,送入超微细胞破碎机,在液体浸没的状态下加压至60mpa,然后即刻泄压至常压,破碎成200μm-500nm之间粒径的超微纳米原料;

(2)将超微纳米原料与氨基酸活性诱导剂以2:1的重量比搅拌混合均匀制成半氨基酸活性原料;

(3)将半氨基酸活性原料加入5倍重量的去离子水,温度为40℃,ph6.2;

(4)半氨基酸活性原料中加入2-4wt%的发酵酶,在容器中酶解36-48小时,得氨基酸母液,所述的发酵酶为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和蛋白酶;

(5)向氨基酸母液中加入微量元素在反应釜中进行充分的螯合;

(6)加入5-20wt%gpit诱导剂,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得到一种新型植物源液体肥。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蛋白酶的配比为2:1:2:3。优选的,在所述步骤(5)中加入0.5-2wt%植物源乳化渗透剂,得到含渗透剂的液体肥。

进一步的,植物源乳化渗透剂制备步骤如下:将1︰1的油茶籽和无患子混合并粉碎后,用甲醇萃取并浓缩,制备成植物源乳化渗透剂。

优选的,所述步骤(5)加入1-10wt%印楝油,得到含印楝油的液体肥。

进一步的,提供一种以上制备液体肥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得到的新型植物源液体肥稀释100-1000倍。

进一步的,所述制备得到的含渗透剂的液体肥稀释500-700倍。

进一步的,所述制备得到的含印楝油的液体肥稀释100-500倍。

进一步的,喷施时间为早晚、弱光时喷施。

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有:

1、通过超微破碎酶解的方式处理印楝叶与印楝饼,通过温度、酶、时间等的调控,获得相对稳定的印楝活性物质,和印楝氨基酸液体肥。

2、采用gpit诱导剂杀虫的理论用粘附在虫体表面的加速渗透效应使害虫体表层因物流过快,对交换剧烈不适性产生具备广谱有效击倒杀灭害虫性,单独使用那氏诱导剂传统方法稀释至400-600倍杀虫效果较佳,但是结合印楝活性物质的使用,在原液的基础上稀释1000倍都可以达到90%以上的快速杀虫效果,极大的节约了成本。

3、采用gpit诱导剂和印楝发酵氨基液的结合使用,减少了两种物质的使用量,诱导剂的诱导效应导致的光合作用增强效应,以及印楝酶解后提供的活性氨基酸液,可以加速植物被侵害后的修复作用。

4、gpit诱导剂采用的是中医药理论防治病害,而印楝也属于中药的一种,两者结合的加强了防治性能,添加植物源渗透剂和印楝油在杀灭病虫害的过程中,使迁徙的害虫因粘附渗透加速,是信息感受度改变发挥作用而无法以迁徙的方法逃避,达到快速杀虫的效果,整个过程中使用的物质安全无毒,不会对作物产生残留,符合生产生活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本发明所述的诱导剂由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提供的那氏778产品型号。

实施例1

(1)收集印楝叶清洗后与印楝饼,经低温冷冻消毒,送入超微细胞破碎机,在液体浸没的状态下加压至60mpa,然后即刻泄压至常压,破碎成200μm-500nm之间粒径的超微纳米原料;

(2)将超微纳米原料与氨基酸活性诱导剂以2:1的重量比搅拌混合均匀制成半氨基酸活性原料;

(3)将半氨基酸活性原料加入5倍重量的去离子水,温度为40℃,ph6.2;

(4)半氨基酸活性原料中加入2wt%的发酵酶,在容器中酶解40小时,得氨基酸母液,所述的发酵酶为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和蛋白酶;所述步骤(4)中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蛋白酶的配比为2:1:2:3。

(5)向氨基酸母液中加入微量元素在反应釜中进行充分的螯合;

(6)加入5wt%gpit诱导剂,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得到一种新型植物源液体肥,稀释100-1000倍灌根或者喷叶使用。

实施例2

(1)收集印楝叶清洗后与印楝饼,经低温冷冻消毒,送入超微细胞破碎机,在液体浸没的状态下加压至60mpa,然后即刻泄压至常压,破碎成200μm-500nm之间粒径的超微纳米原料;

(2)将超微纳米原料与氨基酸活性诱导剂以2:1的重量比搅拌混合均匀制成半氨基酸活性原料;

(3)将半氨基酸活性原料加入5倍重量的去离子水,温度为40℃,ph6.2;

(4)半氨基酸活性原料中加入3wt%的发酵酶,在容器中酶解36小时,得氨基酸母液,所述的发酵酶为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和蛋白酶;所述步骤(4)中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蛋白酶的配比为2:1:2:3。

(5)向氨基酸母液中加入微量元素在反应釜中进行充分的螯合;

(6)加入10wt%gpit诱导剂、1wt%植物源乳化渗透剂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得到一种新型植物源液体肥,稀释500-700倍灌根或者喷叶使用。

实施例3

(1)收集印楝叶清洗后与印楝饼,经低温冷冻消毒,送入超微细胞破碎机,在液体浸没的状态下加压至60mpa,然后即刻泄压至常压,破碎成200μm-500nm之间粒径的超微纳米原料;

(2)将超微纳米原料与氨基酸活性诱导剂以2:1的重量比搅拌混合均匀制成半氨基酸活性原料;

(3)将半氨基酸活性原料加入5倍重量的去离子水,温度为40℃,ph6.2;

(4)半氨基酸活性原料中加入4wt%的发酵酶,在容器中酶解36小时,得氨基酸母液,所述的发酵酶为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和蛋白酶;所述步骤(4)中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蛋白酶的配比为2:1:2:3。

(5)向氨基酸母液中加入微量元素在反应釜中进行充分的螯合;

(6)加入20wt%gpit诱导剂、5wt%印楝油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得到一种新型植物源液体肥,稀释100-700倍喷叶使用。

实施例4

(1)收集印楝叶清洗后与印楝饼,经低温冷冻消毒,送入超微细胞破碎机,在液体浸没的状态下加压至60mpa,然后即刻泄压至常压,破碎成200μm-500nm之间粒径的超微纳米原料;

(2)将超微纳米原料与氨基酸活性诱导剂以2:1的重量比搅拌混合均匀制成半氨基酸活性原料;

(3)将半氨基酸活性原料加入5倍重量的去离子水,温度为40℃,ph6.2;

(4)半氨基酸活性原料中加入2wt%的发酵酶,在容器中酶解48小时,得氨基酸母液,所述的发酵酶为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和蛋白酶;所述步骤(4)中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蛋白酶的配比为2:1:2:3。

(5)向氨基酸母液中加入微量元素在反应釜中进行充分的螯合;

(6)加入15wt%gpit诱导剂,2wt%植物源乳化渗透剂、1wt%印楝油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得到一种新型植物源液体肥,稀释500-1000倍喷叶使用。

实施例5

(1)收集印楝叶清洗后与印楝饼,经低温冷冻消毒,送入超微细胞破碎机,在液体浸没的状态下加压至60mpa,然后即刻泄压至常压,破碎成200μm-500nm之间粒径的超微纳米原料;

(2)将超微纳米原料与氨基酸活性诱导剂以2:1的重量比搅拌混合均匀制成半氨基酸活性原料;

(3)将半氨基酸活性原料加入5倍重量的去离子水,温度为40℃,ph6.2;

(4)半氨基酸活性原料中加入3wt%的发酵酶,在容器中酶解45小时,得氨基酸母液,所述的发酵酶为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和蛋白酶;所述步骤(4)中纤维素·酶、寡糖、果胶酶、蛋白酶的配比为2:1:2:3。

(5)向氨基酸母液中加入微量元素在反应釜中进行充分的螯合;

(6)加入15wt%gpit诱导剂,1wt%植物源乳化渗透剂、10wt%印楝油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得到一种新型植物源液体肥,稀释500-800倍喷叶使用。

田间试验例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设在湖南浏阳试验田,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湘优2号,供试稻田地势平坦,土壤为砂质壤土,肥力中等,ph为7.2,有机质含量0.98重量%。靶标害虫为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喷施时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处于盛发高峰期。

田间试验设计及调查:试验设上述实施例5的方案,将实施例5中的液体肥稀释分别稀释500、600、700倍分别在早晨8点前和晚上6点后各喷洒一次,1个清水为空白对照,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15m2,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间栽培管理条件一致。每个小区定点调查5个点,采用“z”字形5点取样法取样,每点10株,每株调查3片叶。施药前进行虫口基数调查,施药后1、3、7、14、30d同法调查残存活虫数,计算防效。计算方法同试验例2.1。防效(即,校正防治效果)计算法:

计算结果见表1。

试验设上述实施例5的方案,将实施例5中的液体肥稀释分别稀释500、600、700倍分别在早晨8点前和晚上6点后各喷洒一次,对不同处理移栽后秧苗素质进行考察,其结果见表2,1个清水为空白对照,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15m2,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间栽培管理条件一致。

表2不同处理对烟苗素质的影响

由表2中可知,经叶面肥处理的稻种,与对照比,株高增高,分蘖数增加,茎粗增加等,由此可得出经叶面肥处理的水稻秧苗素质与对照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表1和2可以看出,本发明制备的药用液体肥,有良好的防治虫害的效果,实施例5的方案可以在短期内使液体肥中的有效活性物质快速渗透进入虫体,杀灭虫害,印楝油的配合使用使虫体的移动速度减慢,便于药物发挥活性作用,此药肥杀灭虫害后,由于诱导剂的诱导作用,使作物光合速率增强,植株发生明显的变化,抗性增加,从而延长了防治效果。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