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94263发布日期:2020-03-27 19:58阅读:1402来源:国知局
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可有效去除氨气中的水气,以提高输出氨气的纯度。



背景技术:

氨气是半导体制程中重要的材料,以发光二极体(led)为例,纯氨是制造led的氮化镓晶体的重要材料,一般led厂使用的纯氨虽为6n5(99.99995%)以上的等级。氨气通常会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以液态的方式存放在储存槽中。在使用时仅需要开启连接储存槽的管线,便可输出纯氨。

然而在实际应用时,液氨中通常会存在部分的水,当开启连接储存槽的管线时,液氨中的水亦会蒸发为水气,并与氨气一同由连接储存槽的管线输出。

当输出的氨气具有水气时,势必会降低氨气的纯度,并有可能会后续的制程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而降低制程的良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主要用以去除氨气中的水气,以提高氨气的纯度。

本发明提出一种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主要在一液氨储存槽中设置至少一冷却单元及至少一加热单元。加热单元直接或间接接触液氨储存槽内的液氨及水,并用以提高液氨及水的温度,使得液氨及水蒸发成为氨气及水气。加热单元不接触液氨储存槽内的液氨,并用以降低氨气及水气的温度,使得水气凝结在加热单元的表面,以去除氨气中的水气。

本发明提出一种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其中冷却单元包括一管线及一导热板,并位于液氨储存槽的气体容置区内。管线用以输送一冷却流体,以降低管线及导热板的温度。输送至气体容置区的水气及氨气会与管线及导热板接触,使得水气在管线及导热板的表面凝结成水,并回流至液氨储存槽的液体容置区,而去除水气的氨气则由连接气体容置区的管线导出。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包括:一液氨储存槽,包括一液体容置区及一气体容置区,其中液体容置区流体连接气体容置区,且液体容置区用以存放一液氨及一水;一加热单元,连接液氨储存槽,并用以加热液氨储存槽内的液氨,使得液氨及水受热形成一氨气及一水气,其中氨气及水气传送至气体容置区;至少一冷却单元,位于气体容置区内,并用以冷却气体容置区的氨气及水气,并包括:一管体,用以输送一冷却流体;至少一导热板,连接管体,其中管体及导热板与气体容置区内的氨气及水气接触,并降低氨气及水气的温度,使得水气凝结在管体及导热板的表面;及一输出管线,连接气体容置区,并用以输送气体容置区内的氨气。

所述的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其中冷却单元的数量为复数个。

所述的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其中复数个冷却单元在气体容置区内排列成复数层的冷却构造,设置在相同高度的两个相邻的冷却单元之间具有一间隙,而设置在不同高度的冷却单元则位于间隙上方。

所述的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其中管体及导热板为金属材质,且冷却单元的导热板为连接管体表面的一散热鳍片。

所述的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其中冷却单元的导热板包括一弯折部,弯折位于导热板的一侧边,并朝液体容置区的方向凸出或弯折。

所述的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其中加热单元为一电热器或一加热管,电热器或加热器位于液体容置区内,并接触液体容置区内的液氨。

所述的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其中加热单元为一热水套,热水套设置在液氨储存槽的液体容置区的一外表面,并通过液氨储存槽加热液体容置区内的液氨。

所述的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包括至少一输入管线连接液体容置区,并用以传输液氨及水至液体容置区。

所述的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其中气体容置区位于液体容置区上方,而输出管线则位于冷却单元的上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一种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将可有效去除氨气中的水气,并提高输出的氨气的纯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11:液氨储存槽;110:容置空间;111:液体容置区;113:气体容置区;12:液氨;13:冷却单元;131:管体;133:导热板;135:弯折部;14:间隙;15:加热单元;171:输出管线;173:输入管线;a1:截面积;a2:截面积。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一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所述氨气的水气去除装置10包括一液氨储存槽11、至少一冷却单元13、至少一加热单元15及一输出管线171,液氨储存槽11用以存放一液氨12,其中液氨12中含有水。

加热单元15连接液氨储存槽11,并用以加热液氨储存槽11存放的液氨12及水,使得液氨12及水的温度上升并蒸发为氨气及水气。

在实际应用时可将液氨储存槽11区分为一液体容置区111及一气体容置区113,其中液体容置区111流体连接气体容置区113,并用以存放液氨12及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液体容置区111与气体容置区113的界线并非固定,基本上液氨储存槽11内存放液氨12及水的容置空间皆可被定义为液体容置区111,而液氨储存槽11内未存放液氨12及水的空间则被定义为气体容置区113。此外当液氨12及水的量减少时,液体容置区111的体积将会减少,而气体容置区113的体积则会增加。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液氨储存槽11的外观为长方体,并具有一容置空间110,其中容置空间110的下半部用以存放液氨12及水,而容置空间110的上半部则不存放液氨12及水。因此容置空间110的下半部可定义为液体容置区111,而上半部则被定义为气体容置区113。此外液氨储存槽11的外观为长方体仅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液氨储存槽11的外观可为任意形状,例如为圆柱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加热单元15可连接液体容置区111,并与液体容置区111存放的液氨12及/或水直接或间接接触。如图1所示,加热单元15可为一电热器或一加热管,设置在液体容置区111内,并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加热接触的液氨12及/或水。当加热单元15为加热管时,可连接一外部的高温流体供应器,并通过高温流体供应器将高温流体输送至加热管内,以提高加热管的温度,与加热管接触的液氨12及/或水的温度将会增加,并蒸发为氨气及水气。

氨气及水气离开液氨12及/或液体容置区111,并传送到气体容置区113。冷却单元13设置在气体容置区113内,并与气体容置区113内的氨气及水气接触,以降低气体容置区113内的氨气及水气的温度。在实际应用时,冷却单元13的温度可低于摄氏0度,使得水气凝结在冷却单元13的表面,相对的氨气则不会凝结在冷却单元13上,藉此将以分离氨气及水气。

冷却单元13主要包括一管体131及至少一导热板133,其中导热板133连接管体131的表面,例如导热板133的数量可为两个,并设置在管体131的两侧。

管体131及导热板133可由具导热特性的材质所制作,例如金属材质,而导热板133为连接管体131表面的散热鳍片。在实际应用时管体131可连接一冷却液体供应器,并通过冷却液体供应器将冷却流体输送至管体131内,以降低管体131的温度。由于导热板133连接管体131,因此导热板133的温度亦会下降。气体容置区113内与管体131及导热板133接触的氨气及水气的温度将会下降,使得水气凝结在管体131及导热板133的表面。

通过导热板133的设置,可增加冷却单元13与气体容置区113内的氨气及水气的接触面积,并提高水气的凝结及去除效率。具体而言,冷却单元13位于液氨12及/或液体容置区111的上方,凝结在管体131及导热板133表面的水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而流回至液体容置区111。

气体容置区113连接至少一输出管线171,使得去除水气的氨气由输出管线171导出液氨储存槽11。具体而言,输出管线171以连接位于冷却单元13上方的气体容置区113为较佳,例如输出管线171可连接液氨储存槽11的侧壁或上壁。液体容置区111可连接至少一输入管线173,并可通过输入管线173将液氨12及/或水输送至液氨储存槽11。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各个导热板133还包括一弯折部135,其中弯折部135位于导热板133的一侧边,弯折部135可朝向液体容置区111的方向弯折或凸出。具体而言,导热板133的数量可为两个,其中各的导热板133的一侧边连接管体131的表面,而导热板133未连接管体131的一侧边则设置弯折部135。

通过弯折部135的设置可进一步增加导热板133与氨气及水气的接触面积,并提高水气的去除效率。此外弯折部135是朝液体容置区111的方向弯折或凸出,因此凝结在导热板133及/或弯折部135表面的水,可通过弯折部135流回液体容置区111。

在本发明附图中,导热板133以平板的方式表示,但在不同实施例中,导热板133亦可为圆弧状或弯折的板体,同样可去除氨气中的水气。

在图2的实施例中,加热单元15为一热水套,并包覆在液体容置区111的外表面,其中热水套可通过液氨储存槽11加热液体容置区111内的液氨12及水。当加热单元15为热水套时,液氨储存槽11可由具有导热特性的材质所制作,例如金属材质,以利于将加热单元15提供的热量传导至液体容置区111内的液氨12及水。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冷却单元13的数量可为复数个,并排列成复数层的冷却构造,其中设置在相同高度的两个相邻的冷却单元之间具有一间隙,而设置在不同高度的冷却单元则位于间隙上方。

如图3及图4所示,冷却单元13的数量为三个,并形成双层的冷却构造,其中靠近液体容置区111的两个冷却单元13设置在相同的高度,而另一个冷却单元13则设置在两个冷却单元13上方。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位于下方的两个冷却单元13之间具有一间隙14,而位于上方的冷却单元13则位于间隙14上方,使得通过间隙14的氨气及水气可与上方的冷却单元13接触,并进一步提高去除水气的效果及效率。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复数个冷却单元13可在气体容置区113内排列成三层或三层以上的构造,如图5及图6。例如冷却单元13的数量可为八个,其中最下层及最上层的冷却单元13的数量为三个,而位于中间层的冷却单元13的数量则为两个,且位于中间层的冷却单元13与最上层及最下层的冷却单元13交错设置。具体而言,位于最上层及/或最下层的相邻的两个冷却单元13之间具有间隙14,而位于中间层的冷却单元13则位于间隙14的上方及/或下方。

当然上述冷却单元13的设置数量及排列方式仅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而非本发明权利范围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液体容置区111的截面积a1及/或体积可大于气体容置区113的截面积a2及/或体积,如图5及图6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