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甜玉米品质的液体肥料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032559发布日期:2021-02-23 13:46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甜玉米品质的液体肥料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0001]
本发明属于玉米肥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甜玉米品质的液体肥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水肥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种植农作物基础需求,水溶性肥料是一种可以完全溶于水,养分容易被作物吸收,适用于滴灌喷灌的复合肥料,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实现减肥提质增效的功效。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农业的发展,节约水资源观念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规模化农业种植基地的兴起,水溶性肥料的市场需求会更加强烈。甜玉米是一种重要的鲜食玉米,主要种植在南方区域。其生长周期短,口感风味佳,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农产品。甜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养分需求量较大,农民因追求产量而习惯重施氮肥甚至过量施肥。造成养分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环境污染风险扩大,甜玉米品质难以提升。
[0003]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0004]
(1)现有技术提供的肥料本养分被作物根系和叶片吸收利用率低。不能有效提高甜玉米自身生长抗逆性。
[0005]
(2)现有技术提供的肥料,提高甜玉米糖分含量效果差,提升其食用风味口感性差。
[0006]
(3)现有技术提供的肥料为广泛作物施用性,并非针对甜玉米专用。
[0007]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目前市场上缺乏针对甜玉米的专用型水溶肥,目前甜玉米施肥选择的肥料品种多为广泛作物适用性的肥料,且都是以撒施覆土为主;现有甜玉米施用的肥料对其口感风味提升效果不明显且肥料利用率较低。
[0008]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针对甜玉米的专用液体肥有效弥补市场空缺,发明提及液体肥可以明显改善甜玉米的风味口感,外观品质,且水肥同步施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节省人工劳动力。
[0009]
针对上述情况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甜玉米的液体肥和制备方法,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稳定提高甜玉米的口感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0010]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甜玉米品质的液体肥料及制备方法。
[0011]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提高甜玉米品质的液体肥,所述提高甜玉米品质的液体肥料由无机营养物质40-120份、有机物营养物质10-30份、水120-180份和表面活性剂0.06-0.1份组成。
[0012]
进一步,所述无机营养物质包括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中的一种或任意比例的几种。
[0013]
进一步,所述大量元素为氮、磷和钾一种或者两种及其以上;微量元素为硼、锌、铁一种或者两种及其以上。
[0014]
进一步,所述有机营养物质包括腐殖酸钾、腐殖酸钠、黄腐酸钾、氨基酸、海藻酸钠、海藻酸钾、和甲壳素中的一种或任意比例的两种及其以上。
[0015]
进一步,所述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鼠李糖脂或者聚山梨酯-80中的一种或任意比例的两种。
[0016]
进一步,所述提高甜玉米品质的液体肥按重量组分由水分120-180份,腐植酸盐10-30份,尿素60-120份,磷酸一铵40-80份,氯化钾60-80份,甲壳素0.2-0.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06-0.1份,eddhha-zn 1-3份、eddhha-fe1-3份。
[0017]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甜玉米品质的液体肥料制备方法,包括:
[0018]
步骤一,在120-180份水中,加入腐植酸盐10-30份,黄腐酸钾2-5份,海藻酸钠0.5-0.8份,搅拌;
[0019]
步骤二,搅拌完后在步骤s101基础上依次加入80-120份尿素、40-80份磷酸一铵和60-80份氯化钾,搅拌至混合均匀;
[0020]
步骤三,搅拌完后依次往步骤s102反应物料中加入甲壳素0.2-0.5份,eddhha-zn 1-3份、eddhha-fe 1-3份,搅拌3-5分钟至混合均匀;
[0021]
步骤四,冷却至室温后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06-0.1份搅拌均匀,将混合液导入乳化机研磨后得到所述液体水溶肥。
[0022]
进一步,步骤一中搅拌5-10分钟;
[0023]
步骤二中,40-60℃搅拌10-15分钟至混合均匀。
[0024]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水溶性,可以适用于设施条件下用来提高甜玉米口感风味的肥料。
[0025]
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0026]
本发明全水溶、无残渣适合喷灌滴灌等农业设施,ph 5.5-7.5养分更易被作物根系和叶片吸收。
[0027]
本发明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基础,提供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同时添加了海藻多糖、甲壳素、腐殖酸钾等多种活性物质,养分供应全面同时可以提高甜玉米自身生长抗逆性,以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0028]
本发明可以提高甜玉米糖分含量,提升其食用风味口感。
附图说明
[002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高甜玉米品质的液体肥料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
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32]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甜玉米品质的液体肥料及制备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0033]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提高甜玉米糖份的液体肥,由无机营养物质、有机物营养物质、水和表面活性剂组成。
[0034]
所述无机营养物质包括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中的一种或任意比例的几种。
[0035]
所述有机营养物质包括腐殖酸钾、腐殖酸钠、黄腐酸钾、氨基酸、海藻酸钠、海藻酸钾、和甲壳素中的一种或任意比例的两种及其以上;所述大量元素为氮、磷和钾一种或者两种及其以上;微量元素为硼、锌、铁一种或者两种及其以上。
[0036]
所述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鼠李糖脂或者聚山梨酯-80中的一种或任意比例的两种.
[0037]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溶肥,包括以下重量组分:水分120-180份,腐植酸盐10-30份,尿素60-120份,磷酸一铵40-80份,氯化钾60-80份,甲壳素0.2-0.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06-0.1份,eddhha-zn 1-3份、eddhha-fe 1-3份。
[0038]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高甜玉米品质的液体肥料制备方法包括:
[0039]
s101:在120-180份水中,加入腐植酸盐10-30份,黄腐酸钾2-5份,海藻酸钠0.5-0.8份,搅拌5-10分钟。
[0040]
s102:搅拌完后在步骤s101基础上依次加入80-120份尿素、40-80份磷酸一铵和60-80份氯化钾,40-60℃搅拌10-15分钟至混合均匀。
[0041]
s103:搅拌完后依次往步骤s102反应物料中加入甲壳素0.2-0.5份,eddhha-zn 1-3份、eddhha-fe 1-3份,搅拌3-5分钟至混合均匀。
[0042]
s104:冷却至室温(25℃)后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06-0.1份搅拌均匀,将混合液导入乳化机研磨后得到所述液体水溶肥。
[0043]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44]
试验例
[0045]
试验地:试验地点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街道东村社区,地处云南省中南部,位于北纬24
°
07

、东经102
°
44

;该基地土壤属中壤土、中等肥力。供试作物:甜玉米,品种为京科甜533。
[0046]
对照组1常规施肥用量,底肥15-15-15复合肥40kg/亩,大喇叭口期追尿素10kg/亩,吐穗期喷施清水150ml/亩2次。
[0047]
对照组2常规施肥减量10%,底肥15-15-15复合肥36kg/亩,大喇叭口期追尿素9kg/亩,吐穗期喷施清水150ml/亩2次。
[0048]
实验组常规施肥减量10%+本发明制备液体水溶肥,底肥15-15-15复合肥36kg/亩,大喇叭口期追尿素9kg/亩,吐穗期喷施液体水溶肥150ml/亩2次。对玉米单穗中、玉米籽穗行数、以及玉米内在品质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如下:
[0049]
处理单穗重(g)穗粗(mm)总糖(%)蛋白质(%)对照组123349.6218.8614.24
对照组221747.8919.3413.82实验组25151.4622.6215.25
[0050]
由上表数据可知,不同处理间甜玉米品质差异较大,其中在单穗重方面实验组比对照组1和对照组2显著提高,实验组比对照组1有7.7%的增幅,比对照组2有15.6%的增幅;就穗粗而言实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且成显著差异。实验组糖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2,但是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相比而言实验组较对照组2提高了16.9%;蛋白质含量实验组同样分别比对照组1高出7.1%,比对照组2高出10.3%。说明该液体肥的施用对甜玉米内在糖粉含量的提升,和农艺性状的改善有明显作用。
[005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5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