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混合气冷加工全钢化超薄玻璃的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55996发布日期:2021-08-13 16:15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混合气冷加工全钢化超薄玻璃的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化玻璃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利用混合气冷加工全钢化超薄玻璃的生产线。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超薄玻璃的需求日益上升,我国玻璃行业已形成世界最大的产品制造和加工能力大国,传统玻璃厚、抗压力差、质量和透光性都存在不足,钢化玻璃由于玻璃强度高、自身抗风压性、寒暑性、冲击性好等成为市场的热门需求,用量仅次于白玻,成为第二大使用最多的玻璃产品。玻璃钢化的原理就是把玻璃加热到适宜温度后迅速冷却,使玻璃表面急剧收缩,产生压应力,而玻璃中层冷却较慢,还来不及收缩,故形成张应力,使玻璃获得较高的强度。一般来说冷却强度越高,则玻璃强度越大。在玻璃的钢化过程中,加热与冷却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现阶段的钢化玻璃生产线,由于风栅的结构设置不合理,使其产生的冷却风质量不高,且利用率底下,不能很好地对钢化玻璃进行冷却,并不能全钢化出超薄玻璃。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混合气冷加工全钢化超薄玻璃的生产线,能提高冷却风的质量及其利用率,从而能全钢化出超薄玻璃。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混合气冷加工全钢化超薄玻璃的生产线,包括加热炉和风栅,所述风栅设置于所述加热炉的后炉口;

所述加热炉用于加热玻璃;

所述风栅用于冷却玻璃,所述风栅包括风栅本体、混合气冷装置、压风板装置和辊道;

所述混合气冷装置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风栅本体的上下内壁的上风管模块和下风管模块,所述上风管模块和下风管模块均设有多排风管,所述风管包括位于内侧的压缩风通道和位于外侧的风机风通道;

沿所述风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风嘴,所述风嘴与所述压缩风通道连通;

所述风机风通道设有风机风排风口,所述风机风排风口分布于所述风嘴的两侧;

所述上风管模块中相邻两排所述风管之间均设有压风板装置,所述压风板装置包括沿所述风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挡风板和调风板;

所述挡风板通过安装板固定于所述风栅本体的上内壁,所述挡风板间隔分布有多个上通风孔,所述调风板间隔分布有多个下通风孔,所述调风板设置于所述挡风板的底部并且所述调风板能相对所述挡风板沿所述挡风板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调节所述上通风孔和下通风孔的大小;

所述辊道设置于所述风栅本体的下内壁,所述辊道包括多条辊轴,所述下风管模块中相邻两排所述风管之间均设有一条所述辊轴,所述辊轴沿所述风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辊轴与所述压风板装置上下相对设置。

例如,所述风栅还包括风帘装置,所述风帘装置设置于位于所述风栅本体的风栅进料口;

所述风帘装置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高压风嘴和下高压风嘴,所述上高压风嘴和所述下高压风嘴均包括芯体和依次连通的高压进风段、高压分流段和两个高压出风口;

所述芯体设置于所述高压分流段内,所述芯体与所述高压分流段的左内壁和右内壁分别形成高压左通道和高压右通道,所述高压左通道和所述高压右通道分别与其对应的高压出风口连通;

所述上高压风嘴和下高压风嘴的高压出风口均朝向所述风栅本体的内部。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加热炉包括炉体、前炉炉门和后炉口保温装置;

所述前炉炉门通过翻转连杆设置于所述炉体的炉体进料口;

所述翻转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前炉炉门铰接,所述翻转连杆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炉体的顶部;

初始状态和/或加热状态下,所述炉体进料口通过所述前炉炉门盖合;

进料状态下,所述炉体进料口通过所述翻转连杆带动所述前炉炉门翻转而打开;

所述后炉口保温装置设置于所述后炉口和所述风栅的风栅进料口之间;

所述后炉口保温装置为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所述后炉口保温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炉体连接,所述后炉口保温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风帘装置连接。

可选地,所述加热炉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炉体的顶部的走线槽,所述走线槽用于布设向所述加热炉供电的导线;

所述走线槽包括槽底、槽盖和侧板,所述槽底的两侧设有竖直相对设置的侧板,所述侧板的下端与所述槽底连接,所述侧板的上端与所述槽盖连接;

所述侧板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散热孔;

所述槽底和槽盖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均间隔分布有多个进出线孔组件,所述进出线孔组件包括开孔和盖子,所述开孔和盖子之间形成有散热空隙,所述盖子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开孔内;

所述进出线孔组件还包括连接桥,所述开孔和盖子之间通过多个所述连接桥连接。

具体地,所述调风板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椭圆调节孔,所述挡风板设有与所述椭圆调节孔一一对应的连接孔,所述椭圆调节孔和连接孔通过螺钉连接;

所述调风板的边缘延伸有调风翻边部。

优选的,所述辊道沿其自身的送料前进方向依次设有多个速度逐渐增加的速度段,每个所述速度段均包括多条所述辊轴,每个速度段的所述辊轴均通过一个驱动机构驱动;

所述辊轴通过轴承与所述风栅本体的下内壁连接,所述辊轴的一端设有飞轮,所述飞轮内安装有单向滚珠轴承,所述单向滚珠轴承的内环与所述轴承连接,所述单向滚珠轴承的外环与所述飞轮连接,在所述单向滚珠轴承的作用下,所述飞轮只能随着所述辊轴的送料前进方向转动;

所述飞轮通过传动链与驱动机构连接。

例如,所述飞轮设有多排上部轮槽,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设有传动带轮,所述传动带轮设有多排下部轮槽,所述传动带轮的下部轮槽和所述飞轮的上部轮槽一一对应,每对上下对应的所述下部轮槽和上部轮槽通过一条所述传动链传动连接。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上风管模块和下风管模块均包括z组由多排所述风管组成的风管组;

同组的所述风管组的风管对应的风嘴组成多组风嘴组,每组所述风嘴组的风嘴沿所述辊轴的送料前进方向分布;

相邻两组风管组对应的两组风嘴组之间偏移xmm,相邻两组所述风嘴组之间偏移ymm,同组的所述风嘴组的相邻两个风嘴之间偏移umm,其中y=x*z;

相邻两组风管组对应的两组风嘴组之间偏移的偏移方向和同组的所述风嘴组的相邻两个风嘴之间偏移的偏移方向相同,其中,u=2x。

可选地,所述风嘴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分流部,所述外壳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分流部的内腔,所述分流部的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腔表面形成向外扩散的压缩风分流通道,所述压缩风分流通道的末端形成有两个相对设置并分隔开的压缩风出风口;

所述外壳的内腔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风进风段、压缩风导风段和压缩风出风段;

所述分流部包括一体成型的锥形体和分隔体,所述锥形体设置于所述压缩风导风段内并与所述压缩风导风段形成所述压缩风分流通道,所述分隔体设置于所述压缩风出风段内并与所述压缩风出风段形成所述压缩风出风口;

所述锥形体的尖端伸入到所述压缩风进风段内,所述锥形体的尖端为圆头状,所述尖端的圆心与所述压缩风进风段的中心线重合。

具体地,所述压缩风导风段为与所述锥形体相契合的锥形结构;

所述压缩风进风段为直径与所述压缩风导风段的底面的直径相等的圆柱结构;

所述压缩风出风段为直径比所述压缩风导风段的顶面的直径大的圆柱结构;

所述压缩风分流通道的任何一个横截面的面积相等;

所述风嘴与所述辊道输送的玻璃平行,所述风机风排风口倾斜设置于所述压缩风出风口的两侧;

所述风栅本体的后端设有与多个所述风机风通道连通的风机风进风口,所述风机风进风口通过风机风管道与风机连接;

所述风机风通道的横截面积往远离所述风机风进风口的方向逐渐缩减;

所述压缩风通道通过压缩风管道与压缩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所述利用混合气冷加工全钢化超薄玻璃的生产线中风栅的混合气冷装置能同时喷出压缩冷风和高压风,从而使压缩冷风和高压风相互混合,压缩冷风压力大流量小,而高压风能弥补压缩冷风流量小的缺点,改善了风的质量,能有效地对钢化玻璃进行冷却,从而能全钢化出超薄玻璃。另外,所述压风板装置通过调节所述挡风板和调风板的位置关系,调节其反弹回玻璃的风量,从而能根据玻璃的厚度、大小和类型进行调节,使生产环境达到最适合需要生产的玻璃的状态,提升玻璃钢化的质量。

工作时,玻璃首先进入所述加热炉进行加热,加热完毕后,经过所述加热炉的后炉口,然后通过所述辊道引导进入所述风栅。所述混合气冷装置的上风管模块和下风管模块运行,压缩冷风经过压缩风通道从所述风嘴喷向玻璃,高压风经过风机风通道从所述风机风排风口喷向玻璃,从而使风的流量和压力均能达到全钢化超薄玻璃的标准。当风吹到玻璃后,一部分风会反弹,位于玻璃下表面的风反弹后流向所述辊轴,在辊轴的接触面上风再一次反弹,然后流向玻璃的下表面,实现第二次冷却;位于玻璃上表面的风反弹后流向所述压风板装置,在压风板装置的接触面上风再一次反弹,然后流向玻璃上表面,实现第二次冷却,所述挡风板和调风板之间的位置通过调节能实现三种状态:上通风孔与下通风孔完全重叠、上通风孔与下通风孔部分重叠以及上通风孔与下通风孔完全错开,通过调节所述挡风板和调风板之间的位置就能实现调节风的反弹的量,从而调节风第二次冷却玻璃上表面的效果,对不同厚度、大小和类型的玻璃反弹适合的风量,在达到防止玻璃漂浮起来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整个风栅的散热效果,提高了玻璃的冷却效率,从而达到提升玻璃钢化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走线槽的槽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走线槽的槽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走线槽的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走线槽的进出线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速度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风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辊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冷气和高压风的风流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嘴和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实施例中虚线圈a圈出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混合气冷装置的正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混合气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嘴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加热炉;11炉体;111前炉炉门;1111翻转连杆;112后炉口保温装置;113走线槽;1131槽底;1132槽盖;1133侧板;1134散热孔;1135进出线孔组件;1135a开孔;1135b盖子;1135c散热空隙;1135d连接桥;2风栅;21风栅本体;211风栅进料口;22混合气冷装置;221上风管模块;222下风管模块;2221风管;2222压缩风通道;2223压缩风管道;2225风嘴;22251外壳;22251a内腔;22251b压缩风进风段;22251c压缩风导风段;22251d压缩风出风段;22252分流部;22252a锥形体;22252b分隔体;22252c尖端;22253压缩风分流通道;22254压缩风出风口;2226风机风通道;2227风机风排风口;2228风机风进风口;223风管组;224风嘴组;23压风板装置;231挡风板;2311上通风孔;232调风板;2321下通风孔;233安装板;234调风翻边部;235椭圆调节孔;24辊道;241辊轴;242速度段;243驱动机构;2431传动带轮;244轴承;245单向滚珠轴承;246飞轮;2461上部轮槽;2462传动链;25风帘装置;251上高压风嘴;252下高压风嘴;2521芯体;2522高压进风段;2523高压分流段;2524高压左通道;2525高压右通道;2526高压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17,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利用混合气冷加工全钢化超薄玻璃的生产线,包括加热炉1和风栅2,所述风栅2设置于所述加热炉1的后炉口;

所述加热炉1用于加热玻璃;

所述风栅2用于冷却玻璃,所述风栅2包括风栅本体21、混合气冷装置22、压风板装置23和辊道24;

所述混合气冷装置22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风栅本体21的上下内壁的上风管模块221和下风管模块222,所述上风管模块221和下风管模块222均设有多排风管2221,所述风管2221包括位于内侧的压缩风通道2222和位于外侧的风机风通道2226;

沿所述风管222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风嘴2225,所述风嘴2225与所述压缩风通道2222连通;

所述风机风通道2226设有风机风排风口2227,所述风机风排风口2227分布于所述风嘴2225的两侧;

所述上风管模块221中相邻两排所述风管2221之间均设有压风板装置23,所述压风板装置23包括沿所述风管22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挡风板231和调风板232;

所述挡风板231通过安装板233固定于所述风栅本体21的上内壁,所述挡风板231间隔分布有多个上通风孔2311,所述调风板232间隔分布有多个下通风孔2321,所述调风板232设置于所述挡风板231的底部并且所述调风板232能相对所述挡风板231沿所述挡风板231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调节所述上通风孔2311和下通风孔2321的大小;

所述辊道24设置于所述风栅本体21的下内壁,所述辊道24包括多条辊轴241,所述下风管模块222中相邻两排所述风管2221之间均设有一条所述辊轴241,所述辊轴241沿所述风管222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辊轴241与所述压风板装置23上下相对设置。

所述利用混合气冷加工全钢化超薄玻璃的生产线中风栅2的混合气冷装置22能同时喷出压缩冷风和高压风,从而使压缩冷风和高压风相互混合,压缩冷风压力大流量小,而高压风能弥补压缩冷风流量小的缺点,改善了风的质量,能有效地对钢化玻璃进行冷却,从而能全钢化出超薄玻璃。另外,所述压风板装置23通过调节所述挡风板231和调风板232的位置关系,调节其反弹回玻璃的风量,从而能根据玻璃的厚度、大小和类型进行调节,使生产环境达到最适合需要生产的玻璃的状态,进一步提升玻璃钢化的质量。

工作时,玻璃首先进入所述加热炉1进行加热,加热完毕后,经过所述加热炉1的后炉口,然后通过所述辊道24引导进入所述风栅2。所述混合气冷装置22的上风管模块221和下风管模块222运行,压缩冷风经过压缩风通道2222从所述风嘴2225喷向玻璃,高压风经过风机风通道2226从所述风机风排风口2227喷向玻璃,从而使风的流量和压力均能达到全钢化超薄玻璃的标准。当风吹到玻璃后,一部分风会反弹,位于玻璃下表面的风反弹后流向所述辊轴241,在辊轴241的接触面上风再一次反弹,然后流向玻璃的下表面,实现第二次冷却;位于玻璃上表面的风反弹后流向所述压风板装置23,在压风板装置23的接触面上风再一次反弹,然后流向玻璃上表面,实现第二次冷却,所述挡风板231和调风板232之间的位置通过调节能实现三种状态:上通风孔2311与下通风孔2321完全重叠、上通风孔2311与下通风孔2321部分重叠以及上通风孔2311与下通风孔2321完全错开,通过调节所述挡风板231和调风板232之间的位置就能实现调节风的反弹的量,从而调节风第二次冷却玻璃上表面的效果,对不同厚度、大小和类型的玻璃反弹适合的风量,在达到防止玻璃漂浮起来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整个风栅2的散热效果,提高了玻璃的冷却效率,从而达到提升玻璃钢化的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风栅2还包括风帘装置25,所述风帘装置25设置于位于所述风栅本体21的风栅进料口211;

所述风帘装置25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高压风嘴251和下高压风嘴252,所述上高压风嘴251和所述下高压风嘴252均包括芯体2521和依次连通的高压进风段2522、高压分流段2523和两个高压出风口2526;

所述芯体2521设置于所述高压分流段2523内,所述芯体2521与所述高压分流段2523的左内壁和右内壁分别形成高压左通道2524和高压右通道2525,所述高压左通道2524和所述高压右通道2525分别与其对应的高压出风口2526连通;

所述上高压风嘴251和下高压风嘴252的高压出风口2526均朝向所述风栅本体21的内部。

高压气体进入所述上高压风嘴251和/或下高压风嘴252后依次经过高压进风段2522、高压分流段2523以及高压出风口2526,其中高压分流段2523通过其自身的左内壁和右内壁与芯体2521分别形成高压左通道2524和高压右通道2525,高压气体经过所述高压左通道2524和高压右通道2525后分别从其对应的高压出风口2526吹出,从而形成一道双层向外扩散的高压风帘以阻挡风冷设备的高压气体向加热炉1流动,保证钢化玻璃加热的稳定性。

通过将所述上高压风嘴251和所述下高压风嘴252朝向风栅本体21的内部,能够通过所述高压风帘推动冷却风向远离加热炉1方向移动,进一步提高钢化玻璃加热的稳定性。

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炉1包括炉体11、前炉炉门111和后炉口保温装置112;

所述前炉炉门111通过翻转连杆1111设置于所述炉体11的炉体进料口;

所述翻转连杆1111的一端与所述前炉炉门111铰接,所述翻转连杆1111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炉体11的顶部;

初始状态和/或加热状态下,所述炉体进料口通过所述前炉炉门111盖合;

进料状态下,所述炉体进料口通过所述翻转连杆1111带动所述前炉炉门111翻转而打开;

所述后炉口保温装置112设置于所述后炉口和所述风栅2的风栅进料口211之间;

所述后炉口保温装置112为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所述后炉口保温装置112的一端与所述炉体11连接,所述后炉口保温装置112的另一端与所述风帘装置25连接。

所述加热炉1的宽度越宽,所述前炉炉门111加热后变形越大。与使用轨道开关炉门相比,通过翻转连杆1111翻转实现开合的所述前炉炉门111,并不会由于变形而与轨道不配合造成卡死。另外所述前炉炉门111具有隔热功能,能保护加热炉1入口附近的设备由于高温而损坏。

所述后炉口保温装置112具有保温功能。由于钢化玻璃的制作需要加热后进入所述风栅2的玻璃与所述风栅2的内部之间有固定的温度差,与没有设置后炉口保温装置112相比,所述后炉口保温装置112使得加热炉1的炉口温度接近炉内温度,减少了出炉到风栅2这段距离玻璃的散热。因此玻璃在加热炉1加热时,无需考虑散热问题,从而不必把温度加热到超出所需要的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变短,高效节能。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3-6所示,所述加热炉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炉体11的顶部的走线槽113,所述走线槽113用于布设向所述加热炉1供电的导线;

所述走线槽113包括槽底1131、槽盖1132和侧板1133,所述槽底1131的两侧设有竖直相对设置的侧板1133,所述侧板1133的下端与所述槽底1131连接,所述侧板1133的上端与所述槽盖1132连接;

所述侧板1133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散热孔1134;

所述槽底1131和槽盖1132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均间隔分布有多个进出线孔组件1135,所述进出线孔组件1135包括开孔1135a和盖子1135b,所述开孔1135a和盖子1135b之间形成有散热空隙1135c,所述盖子1135b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开孔1135a内;

所述进出线孔组件1135还包括连接桥1135d,所述开孔1135a和盖子1135b之间通过多个所述连接桥1135d连接。

所述走线槽113设置于所述炉体11的顶部,最大限度地避开了加热炉1内的高温,使所述走线槽113内的温度不至于太高,保护了所述走线槽113内的导线。开设于所述侧板1133的多个散热孔1134,能有效提高走线槽113的散热效率。另外,所述槽底1131和槽盖1132的开孔1135a和盖子1135b之间散热空隙1135c,能进一步提高所述走线槽113的散热效率,保护了线路,从而降低了维护的成本。

所述走线槽113的导线需要出线或线路需要进线时,由于所述盖子1135b为可拆卸结构,通过拆卸所述盖子1135b使所述开孔1135a导通,导线即能从所述开孔1135a引出。正常使用时,所述盖子1135b盖于所述开孔1135a内,在布线时能避免导线从所述开孔1135a伸出所述走线槽113外而增加布线的难度。

正常使用时,所述盖子1135b通过所述连接桥1135d与所述开孔1135a连接,避免导线伸出所述走线槽113外;当导线需要出线或有导线需要进线时,电工只需把所述连接桥1135d折断,即能将所述盖子1135b与所述开孔1135a分离,从而将所述开孔1135a导通,导线就能从该开孔1135a经过。电工在折断所述连接桥1135d时,无需其他工具,只需徒手就能完成,即方便又快捷。

可选地,如图8所示,所述调风板232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椭圆调节孔235,所述挡风板231设有与所述椭圆调节孔235一一对应的连接孔,所述椭圆调节孔235和连接孔通过螺钉连接;

所述调风板232的边缘延伸有调风翻边部234。

所述椭圆调节孔235具有一定的长度范围,从而使所述调风板232能相对所述挡风板231进行调节,调节方便和快速。当风与所述调风板232接触时,一部分向两边扩散的风被所述调风翻边部234阻挡,从而使所有的风都集中于所述调风板232的表面,能避免风从所述调风板232的两侧扩散从而影响风的流向。

具体地,如图7所示,所述辊道24沿其自身的送料前进方向依次设有多个速度逐渐增加的速度段242,每个所述速度段242均包括多条所述辊轴241,每个速度段242的所述辊轴241均通过一个驱动机构243驱动;

所述辊轴241通过轴承244与所述风栅本体21的下内壁连接,所述辊轴241的一端设有飞轮246,所述飞轮246内安装有单向滚珠轴承245,所述单向滚珠轴承245的内环与所述轴承244连接,所述单向滚珠轴承245的外环与所述飞轮246连接,在所述单向滚珠轴承245的作用下,所述飞轮246只能随着所述辊轴241的送料前进方向转动;

所述飞轮246通过传动链2462与驱动机构243连接。

从右到左为所述辊轴241的送料前进方向。所述辊道24保证运载同一玻璃的辊轴241为同一速度,不会因辊道24的速度差而导致玻璃表面被划伤,且能降低钢化玻璃的能耗和生产成本。

不同速度段242的辊轴241对应的飞轮246通过不同驱动机构243驱动,从而形成速度段242之间的速度差。在玻璃前端从第一个所述速度段242到达第二个所述速度段242时,玻璃一部分已经进入第二个所述速度段242,而剩下部分的玻璃与还处于第一个所述速度段242,因此同一块玻璃同时处在速度不相等的第一个所述速度段242和第二个所述速度段242,且出现速度差,第二个所述速度段242的速度比第一个所述速度段242的速度高,第二个所述速度段242会加速拉动玻璃通过第一个所述速度段242,玻璃被拉动时带动飞轮246在单向滚珠轴承245的作用下实现速度超越第一个所述速度段242原本的低速,第一个所述速度段242的单向滚珠轴承245的内环会相对其外环单向超速转动,实现内环的速度超越其外环上的飞轮246的速度,使内环与第二个所述速度段242同速,从而使所述辊道24的速度能在短距离和短时间内提高速度,保证低速的所述速度段242的部分玻璃可以快速、无损伤地进入下一个所述速度段242,无需增加轨道的长度以及调整所述驱动机构243复杂的控制方式。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飞轮246设有多排上部轮槽2461,所述驱动机构243的输出端设有传动带轮2431,所述传动带轮2431设有多排下部轮槽,所述传动带轮2431的下部轮槽和所述飞轮246的上部轮槽2461一一对应,每对上下对应的所述下部轮槽和上部轮槽2461通过一条所述传动链2462传动连接。

所述传动带轮2431和所述飞轮246之间采用多条所述传动链2462进行同步传动连接,在一条所述传动链2462断裂后,剩下的传动链2462还能继续工作,从而避免辊轴241停转,设备的运转不会受影响。工作时,所述驱动机构243带动所述传动带轮2431,每个所述传动带轮2431通过多条传动链2462同步带动所述飞轮246转动从而使该飞轮246对应辊轴241转动,玻璃放置于转动的所述辊轴241的上表面,达到运输的目的。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上风管模块221和下风管模块222均包括z组由多排所述风管2221组成的风管组223;

同组的所述风管组223的风管2221对应的风嘴2225组成多组风嘴组224,每组所述风嘴组224的风嘴2225沿所述辊轴241的送料前进方向分布;

相邻两组风管组223对应的两组风嘴组224之间偏移xmm,相邻两组所述风嘴组224之间偏移ymm,同组的所述风嘴组224的相邻两个风嘴2225之间偏移umm,其中y=x*z;

相邻两组风管组223对应的两组风嘴组224之间偏移的偏移方向和同组的所述风嘴组224的相邻两个风嘴2225之间偏移的偏移方向相同,其中,u=2x。

从右到左为所述辊轴241的送料前进方向。上述偏移关系的结构能够确保相邻的两排风管2221的风嘴2225和风机风排风口2227的位置不会重叠,使风嘴2225喷出的压缩冷气和风机风排风口2227喷出的高压风不会在玻璃上集中在一处,避免钢化玻璃出现严重的风斑现象。

上述y的取值范围为:15≤y≤30,所述风嘴2225的距离在该范围能够实现最佳的冷却效果,使冷却空气分布更加均匀,避免风嘴2225过于密集造成反效果。上述z的取值范围为:2≤z≤6,能够计算出炉体11最佳布置所述风管组223的数量,使冷却效果更加理想。

上述公式u=2x能够计算同一排风管2221中,多组风嘴组224中的风嘴2225之间的间隔距离,能够使风嘴2225与相邻的风管2221的风嘴2225不会出现重叠,使冷却空气对玻璃冷却更加均匀。

例如,如图11-16所示,所述风嘴2225包括外壳22251和设置于外壳22251内的分流部22252,所述外壳22251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分流部22252的内腔22251a,所述分流部22252的侧壁与所述外壳22251的内腔22251a表面形成向外扩散的压缩风分流通道22253,所述压缩风分流通道22253的末端形成有两个相对设置并分隔开的压缩风出风口22254;

所述外壳22251的内腔22251a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风进风段22251b、压缩风导风段22251c和压缩风出风段22251d;

所述分流部22252包括一体成型的锥形体22252a和分隔体22252b,所述锥形体22252a设置于所述压缩风导风段22251c内并与所述压缩风导风段22251c形成所述压缩风分流通道22253,所述分隔体22252b设置于所述压缩风出风段22251d内并与所述压缩风出风段22251d形成所述压缩风出风口22254;

所述锥形体22252a的尖端22252c伸入到所述压缩风进风段22251b内,所述锥形体22252a的尖端22252c为圆头状,所述尖端22252c的圆心与所述压缩风进风段22251b的中心线重合。

由于每个风嘴2225能够通过两个所述压缩风出口形成两个等速等压风带,因此玻璃在通过该风嘴2225对应的冷却部位时能够获得两次表面均冷钢化,大幅加强了钢化强度及其均匀性,有效减少了风斑。

在沿着出风方向上,由于所述分隔体22252b的分隔作用,每个风嘴2225的两个压缩风出风口22254投影到玻璃表面的形状为“()”形。在每个风嘴2225所形成的两个风带中,两个风带的相对端之间存在无风带,该无风带为低压区,使得该无风带形成了气流流出通道,从而有利于将两个风带所围成的区域内的热量迅速带走;并且,两个风带的气流撞击到玻璃后,位于两个风带所围成的区域内的气流首先进行反弹,然后进行混合,最终向两侧的低压区流出,流出过程中两个风带的气流还会进一步进行混合,从而与玻璃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冷却效率获得了大大的提升。

所述尖端22252c的上述结构可以将进入到压缩风进风段22251b中的压缩冷气均匀地分配到压缩风分流通道22253,确保压缩风分流通道22253内各处风量和风压稳定。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压缩风导风段22251c为与所述锥形体22252a相契合的锥形结构;

所述压缩风进风段22251b为直径与所述压缩风导风段22251c的底面的直径相等的圆柱结构;

所述压缩风出风段22251d为直径比所述压缩风导风段22251c的顶面的直径大的圆柱结构;

所述压缩风分流通道22253的任何一个横截面的面积相等;

所述风嘴2225与所述辊道24输送的玻璃平行,所述风机风排风口2227倾斜设置于所述压缩风出风口22254的两侧;

所述风栅本体21的后端设有与多个所述风机风通道2226连通的风机风进风口2228,所述风机风进风口2228通过风机风管道与风机连接;

所述风机风通道2226的横截面积往远离所述风机风进风口2228的方向逐渐缩减;

所述压缩风通道2222通过压缩风管道2223与压缩机连接。

所述压缩风进风段22251b的结构能使压缩冷风均匀地进入所述压缩风导风段22251c。所述压缩风出风段22251d的结构能增大所述压缩风出风口22254的截面积,从而提高所述压缩冷风的出风量。

所述压缩风分流通道22253为上述结构的目的在于确保压缩风分流通道22253内各处的风量和风压稳定,从而确保由压缩风出风口22254吹出的风量和风压均匀。

上述风嘴2225的设置能使所述压缩冷风垂直吹向玻璃,从而减少风斑的产生。倾斜设置的所述风机风排风口2227能扩大高压风的面积,使玻璃与高压风的接触面更大,从而提升冷却效率。

风机运作产生高压风,高压风经过所述风机风管道后分配到各个风机风进风口2228,然后再由所述风机风进风口2228分配到各个风机风通道2226,从而使高压风分配均匀。由于阻力的作用,离所述风机风进风口2228越远,风的动能越低,上述风机风通道2226的结构能保证所述风机风通道2226的每个横截面的压力一致。压缩机运作产生压缩冷风,压缩冷风经过所述压缩风管道2223后直接分配到各个压缩风通道2222,所述压缩风管道2223具有保温作用,能使压缩冷风保持低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利用混合气冷加工全钢化超薄玻璃的生产线的其他构成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