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

文档序号:349121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其将α-吡咯烷酮与对甲氧基苯甲酰氯在缚酸剂三乙胺存在下一步反应得到,反应完成后,将产物加水洗去三乙胺盐酸盐,水洗液经浓缩后用乙醇进行醇析得到三乙胺盐酸盐。本发明生产安全、收率高,并可综合利用副产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专利说明】一种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属于药物合成【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0002]茴拉西坦,化学名为1- (4-甲氧基苯甲酰基)-2_吡咯烷酮,是Y-内酰胺类脑功能改善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后遗症,也可用于老年痴呆症,增强记忆力以及保护神经系统。与其他脑功能改善药相比较,它具有作用强、起效快、毒性低的特点。
[0003]国内外关于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大多用α -吡咯烷酮与亲电试剂形成中间体再与对甲氧基苯甲酰氯反应得到,这样不但茴拉西坦的收率低,而且用到了氢化钠等危险性极高的试剂,加之操作繁琐不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产物收率高、生产安全并可综合利用副产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茴拉西坦的新合成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使用危险性溶剂和操作繁琐的不足。
[0005]本发明实现过程如下:
一种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α-吡咯烷酮与对甲氧基苯甲酰氯在缚酸剂三乙胺存在下一步反应 得到。反应完成后,将产物加水洗去三乙胺盐酸盐,水洗液经浓缩后用乙醇进行醇析得到三乙胺盐酸盐。
[0006]上述反应中,α-吡咯烷酮与缚酸剂三乙胺的摩尔比为1:1~1: 1.5,反应溶剂为甲苯,反应温度40~110°C。
[0007]从本发明原料的结构看,α-吡咯烷酮中内酰胺N上的H在羰基氧的影响下显示出极强的质子性,而对甲氧基苯甲酰氯中酰氯上的Cl又具有极强的电负性,所以只要找到合适的缚酸剂将反应生成的HCl带出体系即可促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实现茴拉西坦的一步合成。
[0008]本发明生产安全、收率高,并可综合利用副产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发明所采用的合成路线;
图2为样品红外谱图与标准品红外谱图的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以下给出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但并不限制其保护范围。
[0011]实施例1
茴拉西坦的制备:将17.0g (0.2mol) α -吡咯烷酮和40.0mL (0.28mol)三乙胺溶于100.0mL甲苯中。控制温度在50°C以下滴加40mL溶解有34.2g (0.2mol)对甲氧基苯甲酰氯的甲苯溶液。滴毕水浴保持温度在50°C反应2小时。反应完毕降至室温后将反应液倾入1000mL烧杯中加入500mL水,搅拌、抽滤、水洗至检测水洗液的Cl离子合格后将滤饼烘干,然后用乙醇重结晶,得白色片状结晶37.2g (产率84.7%)。熔点,120.2-120.8°C。
[0012]将上述水洗液减压浓缩(压力小于-0.05MPa)至原溶液体积的1/4。将浓缩后的溶液降至室温,加入2倍体积的乙醇进行醇析,得白色固体16.5g。熔点,258.7-259.6°C。
[0013]茴拉西坦的结构表征:元素分析(C12H13NO3) C、H、N的实测值与理论值偏差在0.2%以内。测试结果见表1
【权利要求】
1.一种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α-吡咯烷酮与对甲氧基苯甲酰氯在缚酸剂三乙胺存在下一步反应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α-吡咯烷酮与缚酸剂三乙胺的摩尔比为1:1~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溶剂为甲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温度40~110°C。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茴拉西坦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完成后,将产物加水洗去三乙胺盐酸盐,水洗液·经浓缩后用乙醇进行醇析得到三乙胺盐酸盐。
【文档编号】C07D207/263GK103819387SQ201410046976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1日
【发明者】尹琰, 魏青 申请人:西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