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4597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涉及阿司匹林的新用途,具体涉及阿司匹林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还有其他多种功效。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失控的炎症反应在ALI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抗生素和支持手段进步并未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迫切需要新的药物进行干预。ALI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在肺部的表现,肺内炎性反应与抗炎反应的失衡是引起ALI/ARDS的根本原因。迄今为止,尚未见阿司匹林及其药物组合物与急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报道。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阿司匹林的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中含有阿司匹林和一种结构新颖的天然产物,阿司匹林和该天然产物可以协同治疗急性肺损伤。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具有下述结构式的化合物(Ⅰ),一种阿司匹林的药物组合物,包括阿司匹林、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Ⅰ)和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载体,制备成需要的剂型。进一步地,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载体包括稀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湿润剂、崩解剂、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吸附载体或润滑剂。进一步地,所述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口服液、口含剂、颗粒剂、冲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混悬剂、粉剂、溶液剂、注射剂、栓剂、喷雾剂、滴剂或贴剂。上述化合物(Ⅰ)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操作步骤:(a)将附子粉碎,用85~95%乙醇热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浓缩至无醇味,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b)步骤(a)中正丁醇取物用大孔树脂除杂,先用35%乙醇洗脱8个柱体积,再用90%乙醇洗脱12个柱体积,收集90%洗脱液,减压浓缩得90%乙醇洗脱浓缩物;(c)步骤(b)中90%乙醇洗脱浓缩物用正相硅胶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120:1、60:1、30:1和15:1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4个组分;(d)步骤(c)中组分3用正相硅胶进一步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40:1、30:1和10:1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3个组分;(e)步骤(d)中组分2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的反相硅胶分离,用体积百分浓度为85%的甲醇水溶液等度洗脱,收集14~18个柱体积洗脱液,洗脱液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Ⅰ)。进一步地,化合物(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a)用90%乙醇热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进一步地,化合物(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大孔树脂为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地,化合物(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a)中用二氯甲烷代替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得到二氯甲烷萃取物。上述化合物(Ⅰ)在制备治疗急性肺损伤的药物中的应用。上述阿司匹林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急性肺损伤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提供的阿司匹林的药物组合物中含有阿司匹林和一种结构新颖的天然产物,阿司匹林和该天然产物单独作用时,对急性肺损伤具有治疗作用;二者联合作用时,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可以开发成治疗急性肺损伤的药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保护范围。实施例1:化合物(Ⅰ)分离制备及结构确证分离方法:(a)将附子(2kg)粉碎,用90%乙醇热回流提取(15L×3次),合并提取液,浓缩至无醇味(3L),依次用石油醚(3L×3次)、乙酸乙酯(3L×3次)和水饱和的正丁醇(3L×3次)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b)步骤(a)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用D101型大孔树脂除杂,先用35%乙醇洗脱8个柱体积,再用90%乙醇洗脱12个柱体积,收集90%洗脱液,减压浓缩得90%乙醇洗脱浓缩物;(c)步骤(b)中90%乙醇洗脱浓缩物用正相硅胶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120:1(11个柱体积)、60:1(9个柱体积)、30:1(9个柱体积)和15:1(8个柱体积)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4个组分;(d)步骤(c)中组分3用正相硅胶进一步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40:1(6个柱体积)、30:1(8个柱体积)和10:1(6个柱体积)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3个组分;(e)步骤(d)中组分2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的反相硅胶分离,用体积百分浓度为85%的甲醇水溶液等度洗脱,收集14~18个柱体积洗脱液,洗脱液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Ⅰ)(HPLC归一化纯度大于98%)。结构确证:白色粉末,HR-ESI-MS显示[M+H]+为m/z515.3328,结合核磁特征可得分子式为C31H46O6,不饱和度为9。核磁共振氢谱数据δH(ppm,CDCl3,600MHz):H-1(1.49,m),H-1(2.87,ddd,J=13.3,7.0,4.2Hz),H-2(2.41,ddd,J=15.4,6.8,4.2Hz),H-2(2.65,ddd,J=15.4,11.2,7.0Hz),H-5(1.37,d,J=11.2Hz),H-6(1.68,m),H-6(1.93,m),H-7(1.73,m),H-7(1.87,m),H-9(1.60,d,J=9.4Hz),H-11(4.17,d,J=9.1Hz),H-16(2.21,d,J=13.1Hz),H-16(2.43,d,J=13.1Hz),H-18(2.46,d,J=8.4Hz),H-19(1.41,m),H-20(1.10,m),H-21(1.28,m),H-21(1.48,m),H-22(1.36,m),H-22(1.51,m),H-23(1.42,s),H-25(0.97,s),H-26(1.17,s),H-27(1.23,s),H-28(0.87,s),H-29(0.90,d,J=6.3Hz),H-30(0.93,d,J=6.1Hz),OMe-24(3.73,s),OH-11(3.43,s),OH-12(4.75,br,s);核磁共振碳谱数据δC(ppm,CDCl3,125MHz):39.2(CH2,1-C),22.3(CH2,2-C),207.6(C,3-C),55.5(C,4-C),63.2(CH,5-C),21.8(CH2,6-C),40.9(CH2,7-C),49.8(C,8-C),51.6(CH,9-C),38.2(C,10-C),71.9(CH,11-C),146.7(C,12-C),119.2(C,13-C),58.6(C,14-C),209.9(C,15-C),52.5(CH2,16-C),53.9(C,17-C),47.3(CH,18-C),40.1(CH,19-C),40.7(CH,20-C),30.7(CH2,21-C),39.2(CH2,22-C),21.3(CH3,23-C),174.1(C,24-C),15.7(CH3,25-C),19.4(CH3,26-C),20.9(CH3,27-C),19.1(CH3,28-C),17.2(CH3,29-C),21.3(CH3,30-C),51.4(CH3,24-OMe)。红外波谱表明该化合物含有羟基(3478cm-1),羰基(1760cm-1),双键(1663cm-1)。13C-NMR、DEPT和HSQC谱中显示有31个碳信号,包括八个甲基(一个甲氧基),七个亚甲基,六个次甲基(一个连氧碳),以及十个季碳(两个酮基,一个酯基,一个含氧烯属季碳,一个烯属季碳),以上功能结构再结合不饱和数表明该化合物为五环三萜结构。1H-NMR谱结合HSQC谱显示的五个叔甲基质子信号δH1.02(3H,s),1.19(3H,s),1.22(3H,s),1.36(3H,s)和0.87(3H,s),两个仲甲基质子信号δH0.85(3H,d,J=6.3Hz),0.93(3H,d,J=6.1Hz)以及1H-NMR数据表明该化合物为乌苏烷型三萜类化合物。HMBC谱中甲氧基质子与C-24的相关信号以及C-24化学位移表明甲氧基连在C-24位形成甲酸甲酯结构,H-5和H3-23与C-24的相关性暗示甲酸甲酯片段连接在C-4位上。从红外谱中可知结构中含有羟基,而从1H-NMR数据可知含有两个羟基。HMBC谱中H-9和H-18与C-12,H-18和H3-27与C-13,OH-12/C-12相关信号以及它们的碳化学位移表明该化合物存在烯醇式结构,羟基连接在C-12位与C-12和C-13形成的双键构成烯醇式结构。此外根据HMBC谱中OH-11与C-11的相关信号以及化学位移确认另一个-OH连在C-11位。HMBC谱中H3-23与C-3,H2-16和H3-27与C-15的相关性以及它们的碳化学位移表明C-3和C-15位为酮基。综合氢谱、碳谱、HMBC谱和NOESY谱,以及文献关于相关类型核磁数据,可基本确定该化合物如下所示,立体构型进一步通过ECD试验确定,理论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该化合物化学式及碳原子编号如下:实施例2:药理作用1、材料与方法1.1动物选用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体重320-370g(由南京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饲养在温度(22±1)℃、相对湿度55%~65%、12h光照周期的通风干燥环境中,采用大小鼠维持料1022饲养。1.2试剂与样品阿司匹林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化合物(Ⅰ)自制,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BiosourceInternational公司;大鼠HMGB1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日本Shino-Test公司产品。HMGB1即高迁移率族蛋白1。1.3大鼠分组及模型制备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血症模型,术前禁食12h,以乌拉坦(1250mg/kg)腹腔注射剂量麻醉,沿腹正中线做一2cm长的切口,进腹找到盲肠,以4-0丝线环形结扎盲肠根部,以18G针头在游离端对穿1次后挤出粪便少许,送回腹腔,随后依次缝合腹膜和皮肤。Sham组仅做剖腹、分离盲肠远端、关腹手术。术后立即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L补充术中液体丢失。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对照组(CLP组)、阿司匹林组(40mg·kg-1)、化合物(Ⅰ)组(40mg·kg-1)、阿司匹林与化合物(Ⅰ)组合物组【20mg·kg-1阿司匹林+20mg·kg-1化合物(Ⅰ)】。CLP+药物组于CLP后即时及6h后腹腔分别注射药物;Sham组于假手术后即时及6h后、CLP组于CLP后0及6h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mL。1.4检测指标及方法各组动物均于CLP后24h取股静脉血2mL,离心10min后取血清-80℃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HMGB1及IL-10的水平。此外,CLP24h后检测肺组织干湿重比(W/D)、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结果2.1对脓毒血症大鼠TNF-α、HMGB1及IL-10水平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LP明显增加血浆TNF-α、HMGB1及IL-10水平。CLP+药物组CLP后24h时的TNF-α和HMGB1水平低于CLP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与化合物(Ⅰ)组合物组血浆TNF-α、HMGB1及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化合物(Ⅰ)组血浆TNF-α、HMGB1及IL-10水平降低(P<0.05)。见下表。2.2对脓毒血症大鼠肺组织W/D及MPO活性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LP明显增加肺组织W/D及MPO活性,(P<0.05);而CLP+药物组肺组织W/D及MPO活性低于CLP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与化合物(Ⅰ)组合物组肺组织W/D及MPO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化合物(Ⅰ)组肺组织W/D及MPO活性降低(P<0.05)。结果见下表。上述结果表明,阿司匹林与化合物(Ⅰ)组合物可以显著降低脓毒血症引发的肺损伤,且效果优于阿司匹林或化合物(Ⅰ)单独作用的结果,可以开发成治疗急性肺损伤的药物。上述实施例的作用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