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增白母粒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24653阅读:16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白色增白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制品在制备时,要经过高温溶融成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塑料原料本身及原料的小分子物质易在高温下发生降解反应,引起制品变色发黄,从而影响了塑料制品的质量。尤其对白色塑料制品而言,这种影响更为严重。为消除这种影响,近年来,随著有机荧光增白剂的出现,使白色塑料制品如纤维、管材、裝飾材料等的生产中,使制品达到了增白增艳的视觉效果。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色增白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其能确保客户端生成的白色塑料制品不会有发黄的问题,同时保持母粒具有良好的分散混合程度,使制品表面增白效果越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色增白母粒,其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8.5%的聚乙烯,15%的碳酸钙,5%的荧光增白助剂,40%的钛白粉,1%的爽滑剂,0.5%的群青色粉。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白色增白母粒的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方法:1)密炼机开机,温度设定为130℃;2)投入38.5%的聚乙烯、15%的碳酸钙、1%的爽滑剂、40%的钛白粉,加压搅拌6分钟至胶团结块;3)再依次投入5%的荧光增白助剂、0.5%的群青色粉,加压搅拌10分钟;4)全加压3分钟至结块;清扫密炼机内飘散的助剂;5)继续加压搅拌22分钟,加压搅拌中途每隔3分钟打开加压盖,在非加压状态下搅拌0.5-1分钟;6)步骤5)的加压搅拌完成后,在非加压状态下搅拌5分钟出锅,然后抽粒成型。优选的,步骤6)中,使用双螺杆押出机,使白色增白母粒进一步分散混炼抽粒成型。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白色增白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其能确保客户端生成的白色塑料制品不会有发黄的问题,同时保持母粒具有良好的分散混合程度,使制品表面增白效果越好。本发明白色增白母粒的性能如下表所示:物理指標本项目产品荧光增白助剂有效成分比例5%钛白粉比例40%遮盖率良好PE薄膜分散测试良好增白效果良好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1、本发明白色增白母粒同塑料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在低浓度下能有效提高塑料制品的白度和亮度,其次白色增白母粒在加工温度下要色泽稳定。目前主要有纺织、淋膜、吹袋等客户群,可提升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本产品的批量生产,扩大公司市场占有率及企业竞争力。2、本发明将各种配合剂均匀混入聚乙烯中,制成均一的混合物,形成良好的胶团分散体系。对于密炼的质量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胶料能保证色母制品,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二是胶料本身要具有良好的工艺加工性能。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因此必须正确制定并严格控制混炼工艺条件,确保胶料中的色粉和荧光增白助剂可以达到保证具有必要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分散程度,并使胶料具有能正常进行押出、挤出、吹塑等各后续加工过程的最低可塑性要求。3、本发明白色增白母粒主要用于合成纤维与塑料制品的增白,呈鲜艳蓝亮白色光,白色增白母粒广泛用于PE、PP、PVC、PS、ABS等塑料中。4、白色塑料制品一般对可见光(波长400-800nm)中短波一侧的蓝光(波长450-480nm)有轻微的吸收,造成”蓝光不足”,使制品呈现微黄色,影响制品的白度。白色增白母粒的增白原理是在日光紫外线照射下,释放出明亮蓝紫色荧光,使制品黄光被抵消而呈现白色,即它能吸收人体肉眼看不到的近紫外光(波长300-400nm),这时荧光增白助剂发生电子跃迁到激发态,并将吸收的能量进行转换,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当跃迁回基态时,就辐射出人体肉眼可见的紫外荧光(波长450nm)或蓝色荧光(波长450-480nm),这样可弥补”蓝光不足”,同时还可以消除制品中的黄色,而且可以反射出比原来入射的波长范围更宽的可见光,从而使制品具有增白、增艳、增亮的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色增白母粒,其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8.5%的聚乙烯,15%的碳酸钙,5%的荧光增白助剂,40%的钛白粉,1%的爽滑剂,0.5%的群青色粉。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白色增白母粒的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方法:1)密炼机开机,温度设定为130℃;2)投入38.5%的聚乙烯、15%的碳酸钙、1%的爽滑剂、40%的钛白粉,加压搅拌6分钟至胶团结块;3)再依次投入5%的荧光增白助剂、0.5%的群青色粉,加压搅拌10分钟;4)全加压3分钟至结块;清扫密炼机内飘散的助剂;5)继续加压搅拌22分钟,加压搅拌中途每隔3分钟打开加压盖,在非加压状态下搅拌0.5-1分钟;6)步骤5)的加压搅拌完成后,在非加压状态下搅拌5分钟出锅,然后抽粒成型。优选的,步骤6)中,使用双螺杆押出机,使白色增白母粒进一步分散混炼抽粒成型。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