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丙烯发泡珠粒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393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聚丙烯发泡珠粒,包括聚丙烯基体,所述聚丙烯基体的重量份的组分构成为:聚丙烯树脂:85-97份,成核剂:3-5份,抗氧剂:1-3份,润滑剂:0.5-0.7份,填料:7-9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燃体系,所述阻燃体系的加入量为所述聚丙烯基体重量的7-9%;所述阻燃体系的重量份的组分构成为:纳米二氧化硅:3-5份,甲基含氢硅油:85-87份,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8-9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11-13份,聚磷酸铵:2-4份,活性稀释剂:0.5-0.7份,偶联剂:1.5-1.7份,流平剂:2.3-2.5份;所述的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为20~30n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发泡珠粒,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核剂为二氧化硅、碳酸钙、碳黑、石墨、滑石粉、无机氧化物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抗氧剂300、抗氧剂168、抗氧剂1076 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所述的润滑剂为润滑剂EDS、润滑剂MB50-002、润滑剂LYSI-100 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所述填料为碳黑、石墨、氢氧化镁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发泡珠粒,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稀释剂为烷基缩水甘油醚、辛葵酸缩水甘油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甲苯缩水甘油醚、蓖麻油多缩水甘油醚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所述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偶联剂、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偶联剂、甲基三丁酮肟基硅烷偶联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所述流平剂为异佛尔酮、二丙酮醇、氟改性丙烯酸、磷酸酯改性丙烯酸、丙烯酸、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烷基硅氧烷、有机改性聚硅氧烷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聚丙烯发泡珠粒,其特征在于:包括聚丙烯基体,所述聚丙烯基体的重量份的组分构成为:聚丙烯树脂:85份,成核剂:3份,抗氧剂:1份,润滑剂:0.5份,填料:7份;还包括阻燃体系,所述阻燃体系的加入量为所述聚丙烯基体重量的7%;所述阻燃体系的重量份的组分构成为:纳米二氧化硅:3份,甲基含氢硅油:85份,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8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11份,聚磷酸铵:2份,活性稀释剂:0.5份,偶联剂:1.5份,流平剂:2.3份;所述的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为20nm。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聚丙烯发泡珠粒,其特征在于:包括聚丙烯基体,所述聚丙烯基体的重量份的组分构成为:聚丙烯树脂:90份,成核剂:4份,抗氧剂:2份,润滑剂:0.6份,填料:8份;还包括阻燃体系,所述阻燃体系的加入量为所述聚丙烯基体重量的8%;所述阻燃体系的重量份的组分构成为:纳米二氧化硅:4份,甲基含氢硅油:86份,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9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12份,聚磷酸铵:3份,活性稀释剂:0.6份,偶联剂:1.6份,流平剂:2.4份;所述的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为25nm。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聚丙烯发泡珠粒,其特征在于:包括聚丙烯基体,所述聚丙烯基体的重量份的组分构成为:聚丙烯树脂:97份,成核剂:5份,抗氧剂:3份,润滑剂:0.7份,填料:9份;还包括阻燃体系,所述阻燃体系的加入量为所述聚丙烯基体重量的9%;所述阻燃体系的重量份的组分构成为:纳米二氧化硅:5份,甲基含氢硅油:87份,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9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13份,聚磷酸铵:4份,活性稀释剂:0.7份,偶联剂:1.7份,流平剂:2.5份;所述的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为30 nm。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聚丙烯发泡珠粒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㈠将各组分按比例均匀混合;

㈡将上述混合物经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成可用于发泡的原料;

㈢取上述原料置于发泡专用挤出机,同时注入重量配比为5-15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做发泡剂,由发泡专用挤出机充分混合后,从口模挤出发泡并定型。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