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6489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



背景技术:

双层结构的培养瓶可有效提高微生物的附着面积,如申请号为201220671327.8、201220573551.3的中国专利,均公开了一种双层生物培养瓶,然而其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瓶体的底部固定有支架,或瓶体的底部有插槽,利用支架或插槽来固定内筒的位置,这样支架或插槽与瓶体底部之间形成死角,清洗不便,一种可以解决这种问题,并且即可培养厌氧微生物也可培养好氧微生物的医学微生物培养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功能多样化的医学微生物培养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包括外瓶、盖、内筒、弹性凸肋、开口、孔板、防尘纱绢、橡胶盖;

内筒两端开口,所述内筒的外部对称设有弧形的弹性凸肋,所述弹性凸肋呈圆弧形,并且两端分别固定在内筒的外壁上,所述内筒的高度小于外瓶,直径小于外瓶,可安置在外瓶内;

所述外瓶的顶端设有可开合的盖,所述盖与外瓶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盖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内从下到上依次设有孔板、防尘纱绢,所述开口的顶端设有与其密封连接的橡胶盖。

所述弹性凸肋设有三个或四个。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微生物的培养更加方便;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便于推广应用等优点。

2、可有效扩大微生物的附着面积,并且内筒取出后,外瓶内壁光滑,便于清洗。

3、橡胶盖盖合时,适用于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打开时,适用于好氧微生物的培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内筒及弹性凸肋(三个)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外瓶,2-盖,3-内筒,4-弹性凸肋,5-开口,6-孔板,7-防尘纱绢,8-橡胶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包括外瓶1、盖2、内筒3、弹性凸肋4、开口5、孔板6、防尘纱绢7、橡胶盖8;

内筒3的外部对称设有弧形的弹性凸肋4,弹性凸肋4呈圆弧形,并且两端分别固定在内筒3的外壁上,内筒3的高度小于外瓶1,直径小于外瓶1,可安置在外瓶1内;

外瓶1的顶端设有可开合的盖2,盖2与外瓶1通过螺纹连接,盖2上设有开口5,开口5内从下到上依次设有孔板6、防尘纱绢7,开口5的顶端设有与其密封连接的橡胶盖8。

所述弹性凸肋4设有三个或四个。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

内筒3可选择安装使用,需要增大微生物的附着面时,可将内筒3插入到外瓶1内,对称设置的弹性凸肋4可启动定位的作用,使得内筒3保持在中央位置,使用时,将内筒3的底部与外瓶1的底部保持一定距离,可促进培养液的流动,无需增大微生物的附着面时,将内筒3取出即可,外瓶1内保持光滑的内壁,便于清洗。

当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可将盖2旋好,并将橡胶盖8密封套在开口5的外侧,当培养好氧微生物时,可将盖2旋好,并将橡胶盖8取下,孔板6的设置,可维持良好的通透性,持续不断的向瓶内供给氧气,防尘纱绢7可起到防尘的作用,防止尘埃落入培养液内造成污染。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