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3338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细胞培养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细胞培养板。



背景技术:

目前,体外大规模培养细胞以及实验研究体外培养细胞已经成为细胞临床应用的重要方向,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了实现模拟体内环境,各种细胞培养容器不断涌,细胞培养容器的改进也不断跟进,现有细胞培养的容器主要有培养皿、多孔培养板和培养瓶。

体外培养的细胞需要理想的气体环境,氧和二氧化碳是细胞生存必须的条件之一。氧参加细胞的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以供给细胞生长、增殖和合成各种所需成分。有些细胞在低氧条件下,可借糖酵解取得能量,但多数细胞低氧时不能生存。CO2既是细胞的代谢产物,又是细胞生长所必需的成分,并与维持培养液的pH有关。一般要把细胞置于95%空气加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环境中。现有的细胞培养板结构简单,盖板几乎接近于密封盖合在设有多个培养孔的培养板本体上,使得细胞的生长环境容易出现低氧以及二氧化碳低于细胞生长所需的浓度要求,造成细胞生长速度慢,严重会出现细胞大范围损伤,为实验研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细胞培养板,其能够避免细胞的生长环境容易出现低氧以及二氧化碳低于细胞生长所需的浓度要求,造成细胞生长速度慢,严重会出现细胞大范围损伤的问题。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板,包括:

培养板本体,其设置有多个培养孔;

盖板,其包括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盖合在所述培养板本体上,所述第二盖板盖合在所述第一盖板上,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有多个圆形通孔,多个圆形通孔对应于多个培养孔设置;所述第二盖板右上角平行设置有第一标识区,第二标识区和第三标识区,所述第一标识区用于标注培养细胞的种类,所述第二标识区用于标注培养细胞的日期,所述第三标识区用于标注培养细胞人的姓名。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有多个区域,多个区域对应于多个培养孔,多个圆形通孔对应设置在多个区域上。

优选的是,其中,每个区域对应设置有多个圆形通孔,对个圆形通孔在每个区域呈圆形分布设置。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保护结构整体呈圆柱形。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二盖板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枢杆和第二枢杆,所述第一盖板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开槽与第二开槽,所述第一开槽供所述第一枢杆容设枢转,所述第二开槽供所述第二枢杆容设枢转。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标识区,第二标识区和第三标识区竖向平行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的右上角。

优选的是,其中,多个培养孔为圆形平底培养孔。

优选的是,其中,圆形平底培养孔的培养面积为0.3~10cm2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二盖板为透明塑料板或者黑色玻璃板。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培养板本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一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盖板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通过设有通孔的第一盖板的设置,避免细胞的生长环境容易出现低氧以及二氧化碳低于细胞生长所需的浓度要求,造成细胞生长速度慢,严重会出现细胞大范围损伤的问题,同时增加第二盖板,在取出或者在外界进行实验过程中避免细胞污染;

2、通过在第二盖板上设置三个标识区,方便实验者进行标记,清晰,不容易搞混不同种类、不同日期培养的细胞;

3、通过多个通孔对应多个培养孔设置,很好的满足细胞生长所需要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环境;

4、通过对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枢接设置,在放入培养箱中时,打开第二盖板,通过第一盖板的通孔可向培养孔中的细胞输送生长所需气体,外出移动时,通过盖合第二盖板,避免细胞污染;

5、通过对第二盖板不同材质和结构的设置,实验操作过程中,既满足正常细胞的需要,又满足对光敏感性细胞的需要;

6、通过第一盖板上的第一定位部和培养板本体上的第二定位部的配合盖合,防止光滑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细胞培养板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细胞培养板中培养板本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图1、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培养板的一种实现形式,其中包括:

培养板本体1,其设置有多个培养孔100;

盖板2,其包括第一盖板200与第二盖板210,所述第一盖板200盖合在所述培养板本体1上,所述第二盖板210盖合在所述第一盖板200上,所述第一盖板200上设置有多个圆形通孔201,多个圆形通孔201对应于多个培养孔100设置;所述第二盖板210右上角平行设置有第一标识区211,第二标识区212和第三标识区213,所述第一标识区211用于标注培养细胞的种类,所述第二标识区212用于标注培养细胞的日期,所述第三标识区213用于标注培养细胞人的姓名。

其中,三个标识区的标注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由实验操作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其他形式的标注,以及标识区的形状和排列方式的设置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实施态样。在放入培养箱中时,打开第二盖板,通过第一盖板的通孔可向培养孔中的细胞输送生长所需气体,外出移动时,通过盖合第二盖板,避免细胞污染。

在另一种实例中,第一盖板200上设置有多个区域202,多个区域202对应于多个培养孔100,多个圆形通孔201对应设置在多个区域202上。使得很好的满足每个培养孔中细胞生长所需要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环境。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而选择其它通孔设置形式的实施态样。

在另一种实例中,每个区域对应设置有多个圆形通孔,对个圆形通孔在每个区域呈圆形分布设置。使得圆形分布的通孔对应于圆形的培养孔。使得满足每个培养孔中细胞生长所需要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环境。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第二盖板210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枢杆214和第二枢杆215,所述第一盖板200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开槽与第二开槽,所述第一开槽供所述第一枢杆214容设枢转,所述第二开槽供所述第二枢杆215容设枢转。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而选择其它枢接方式的实施态样。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第一标识区,第二标识区和第三标识区竖向平行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的右上角。整洁美观,同时标注不会阻挡实验者对培养孔的观察。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而选择其他排列方式的实施态样。

在另一种实例中,多个培养孔为圆形平底培养孔。方便操作。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而选择U型或者V型培养孔的实施态样。

在另一种实例中,圆形平底培养孔的培养面积为0.3~10cm2。可满足6孔到96孔培养板的各种规格,适用范围广。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第二盖板为透明塑料板或者黑色玻璃板。既满足正常细胞的需要,又满足对光敏感性细胞的需要。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培养板本体1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10,所述第一盖板200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定位部203,所述第二定位部203与所述第一定位部110相配合。防止光滑脱落。其中,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结构可以是圆角矩形,矩形,椭圆形等不同的几何形状。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而选择不同个数的定位部以及不同形状的定位部的实施态样。

本实用新型中细胞培养板的工作原理为:进行细胞复苏或者细胞传代培养时,将细胞按照需要以及培养密度培养入培养板本体1中的多个培养孔100中,在第二盖板210上的三个标识区对培养细胞的名称、培养的日期以及培养者的姓名进行标记后,打开第二盖板210,将第一盖板200盖合在培养板本体上,使得第二盖板210与第一盖板200呈一定角度后,放入细胞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待培养结束需要将细胞培养板携带移动到其他位置时,将第二盖板210盖合在第一盖板200上,以免细胞被污染。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培养板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培养板,由于通过设有通孔的第一盖板的设置,避免细胞的生长环境容易出现低氧以及二氧化碳低于细胞生长所需的浓度要求,造成细胞生长速度慢,严重会出现细胞大范围损伤的问题,同时增加第二盖板,在取出或者在外界进行实验过程中避免细胞污染;通过在第二盖板上设置三个标识区,方便实验者进行标记,清晰,不容易搞混不同种类、不同日期培养的细胞;通过多个通孔对应多个培养孔设置,很好的满足细胞生长所需要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环境;通过对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枢接设置,在放入培养箱中时,打开第二盖板,通过第一盖板的通孔可向培养孔中的细胞输送生长所需气体,外出移动时,通过盖合第二盖板,避免细胞污染;通过对第二盖板不同材质和结构的设置,实验操作过程中,既满足正常细胞的需要,又满足对光敏感性细胞的需要;通过第一盖板上的第一定位部和培养板本体上的第二定位部的配合盖合,防止光滑脱落。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