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季鏻化聚吡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86937发布日期:2019-01-14 18:32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薄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季鏻化聚吡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吡咯是研究和使用较多的一种杂环共轭型导电高分子,通常为无定型黑色固体,以吡咯为单体,经过电化学氧化聚合制成导电性薄膜,氧化剂通常为三氯化铁、过硫酸铵等。或者用化学聚合方法合成,电化学阳极氧化吡咯也是制备聚吡咯的有效手段。是一种空气稳定性好,易于电化学聚合成膜的导电聚合物,不溶不熔。它在酸性水溶液和多种有机电解液中都能电化学氧化聚合成膜,其电导率和力学强度等性质与电解液阴离子、溶剂、ph值和温度等聚合条件密切相关。导电聚吡咯具有共轭链氧化、对应阴离子掺杂结构,其电导率可达102~103s/cm,拉伸强度可达50~100mpa及很好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可逆性。导电机理为:ppy结构有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排列成的共轭结构,双键是由σ电子和π电子构成的,σ电子被固定住无法自由移动,在碳原子间形成共价键。共轭双键中的2个π电子并没有固定在某个碳原子上,它们可以从一个碳原子转位到另一个碳原子上,即具有在整个分子链上延伸的倾向。即分子内的π电子云的重叠产生了整个分子共有的能带,π电子类似于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当有电场存在时,组成π键的电子可以沿着分子链移动。所以,ppy是可以导电的。在聚合物中,吡咯结构单元之间主要以α位相互联接,当在α位有取代基时聚合反应不能进行。用电化学氧化聚合方法可以在电极表面直接生成导电性薄膜,其电导率可以达到102s/cm,且稳定性好于聚乙炔。聚吡咯的氧化电位比其单体低约1v左右。聚吡咯也可以用化学掺杂法进行掺杂,掺杂后由于反离子的引入,具有一定离子导电能力。聚吡咯除了作导电材料使用,如作为特种电极等场合外,还用于电显示材料等方面,作为线性共轭聚合物,聚吡咯还具有一定光导电性质。小阴离子掺杂的聚吡咯在空气中会缓慢老化,导致其电导率降低。大的疏水阴离子掺杂的聚吡咯能在空气中保存数年而无显著的变化;

在制备聚吡咯薄膜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采用水/油界面聚合法进行聚吡咯膜的制备,此方法是将吡咯单体与氧化剂分别溶解在互不相容的两相中,在两相界面处吡咯单体被氧化剂氧化形成聚吡咯膜,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且不利于环保,同时,目前研究的聚吡咯薄膜还是主要作为电极材料,其考虑的还是电性能,因此,本发明为了扩大薄膜的应用领域,提高薄膜的综合品质,研究了一种以水为介质制备的抑菌性高的薄膜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季鏻化聚吡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季鏻化聚吡咯薄膜,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

烯丙基三苯基溴化膦10-13、2-巯基苯并噻唑6-8、偶氮二异丁腈0.03-0.1、吡咯170-200、氧化剂5-7、甲基纤维素20-30、聚山梨酯1-2、对甲基苯磺酸2-3、蜂蜡7-9。

所述的氧化剂为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中的一种。

一种季鏻化聚吡咯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氧化剂,加入到其重量20-30倍的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

(2)取蜂蜡,加入到其重量5-8倍的氯仿中,搅拌溶解,加入2-巯基苯并噻唑,升高温度为50-55℃,保温搅拌1-2小时,蒸馏除去氯仿,得改性蜂蜡;

(3)取烯丙基三苯基溴化膦,加入到其重量2-3倍的二氯甲烷中,搅拌均匀,加入上述改性蜂蜡,通入氮气除氧,加入偶氮二异丁腈,紫外照射1-2小时,旋蒸除去溶剂,常温干燥,得季鏻盐改性蜂蜡;

(4)取甲基纤维素,与对甲基苯磺酸混合,加入到混合料重量30-47倍的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升高温度为80-85℃,加入聚山梨酯,超声3-5分钟,得纤维分散液;

(5)取上述季鏻盐改性蜂蜡,加入到纤维分散液中,搅拌均匀,加入吡咯,搅拌均匀,送入到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在10-25℃下搅拌反应2-4小时,出料,将产物置于培养皿中,送入到干燥箱中,在70-80℃下真空干燥10-17小时,出料冷却,揭膜,即得所述季鏻化聚吡咯薄膜。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首先采用2-巯基苯并噻唑处理蜂蜡,然后与烯丙基三苯基溴化膦共混,在紫外光下引发反应,得到季鏻盐改性蜂蜡;之后采用对甲基苯磺酸处理甲基纤维素,然后分散到水溶液中,再以吡咯为单体,以含有季鏻盐改性蜂蜡的纤维水溶液为反应溶液,在氧化剂作用下聚合,得到聚吡咯薄膜;本发明将蜂蜡采用季鏻盐改性,可以促进其在纤维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能,从而使得本发明的反应可以在水溶液中进行,环保性好,而甲基纤维素又具有很好的成膜性能,与具有粘结性的石蜡共混,可以有效的提高成品聚吡咯薄膜的成膜性和薄膜的力学性能,且能够赋予成品薄膜一定的抑菌性能,本发明通过季鏻盐改性,其含有的双羟基可以很好的参与到吡咯的氧化聚合中,从而提高了成品薄膜的稳定性,提高了综合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季鏻化聚吡咯薄膜,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

烯丙基三苯基溴化膦13、2-巯基苯并噻唑8、偶氮二异丁腈0.03、吡咯170、氧化剂5、甲基纤维素20、聚山梨酯1、对甲基苯磺酸2、蜂蜡9。

所述的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一种季鏻化聚吡咯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氧化剂,加入到其重量30倍的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

(2)取蜂蜡,加入到其重量8倍的氯仿中,搅拌溶解,加入2-巯基苯并噻唑,升高温度为55℃,保温搅拌2小时,蒸馏除去氯仿,得改性蜂蜡;

(3)取烯丙基三苯基溴化膦,加入到其重量3倍的二氯甲烷中,搅拌均匀,加入上述改性蜂蜡,通入氮气除氧,加入偶氮二异丁腈,紫外照射2小时,旋蒸除去溶剂,常温干燥,得季鏻盐改性蜂蜡;

(4)取甲基纤维素、对甲基苯磺酸混合,加入到混合料重量47倍的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升高温度为85℃,加入聚山梨酯,超声5分钟,得纤维分散液;

(5)取上述季鏻盐改性蜂蜡,加入到纤维分散液中,搅拌均匀,加入吡咯,搅拌均匀,送入到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在25℃下搅拌反应4小时,出料,将产物置于培养皿中,送入到干燥箱中,在80℃下真空干燥17小时,出料冷却,揭膜,即得所述季鏻化聚吡咯薄膜。

实施例2

一种季鏻化聚吡咯薄膜,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

烯丙基三苯基溴化膦10、2-巯基苯并噻唑6、偶氮二异丁腈0.03、吡咯170、氧化剂5、甲基纤维素20、聚山梨酯1、对甲基苯磺酸2、蜂蜡7。

所述的氧化剂为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中的一种。

一种季鏻化聚吡咯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氧化剂,加入到其重量20倍的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

(2)取蜂蜡,加入到其重量5倍的氯仿中,搅拌溶解,加入2-巯基苯并噻唑,升高温度为50℃,保温搅拌1小时,蒸馏除去氯仿,得改性蜂蜡;

(3)取烯丙基三苯基溴化膦,加入到其重量2倍的二氯甲烷中,搅拌均匀,加入上述改性蜂蜡,通入氮气除氧,加入偶氮二异丁腈,紫外照射1小时,旋蒸除去溶剂,常温干燥,得季鏻盐改性蜂蜡;

(4)取甲基纤维素、对甲基苯磺酸混合,加入到混合料重量30倍的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升高温度为80℃,加入聚山梨酯,超声3-5分钟,得纤维分散液;

(5)取上述季鏻盐改性蜂蜡,加入到纤维分散液中,搅拌均匀,加入吡咯,搅拌均匀,送入到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在10℃下搅拌反应2小时,出料,将产物置于培养皿中,送入到干燥箱中,在70℃下真空干燥10小时,出料冷却,揭膜,即得所述季鏻化聚吡咯薄膜。

力学性能测试:

本发明聚吡咯薄膜的模量1.06-1.08gpa;

导电性能测试:

四探针法测得本发明实施例1季鏻化聚吡咯薄膜电导率为24.1s/cm、实施例1季鏻化聚吡咯薄膜电导率为23.6s/cm;

抑菌性能测试:

分别采用同样尺寸、同样厚度的薄膜(本发明实施例1的季鏻化聚吡咯薄膜、本发明实施例2的季鏻化聚吡咯薄膜、市售聚吡咯薄膜)作为薄膜样品进行测试:

将超净工作台紫外灯打开灭菌20min后,向无菌试管中加入45ml无菌水,5ml肉汤培养基,0.2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表面积为20cm2的薄膜,于37℃培养50小时后,用分光光度计测试550nm处的吸光度,吸光度越小说明含菌量越少,抗菌效果越好;

吸光度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1的季鏻化聚吡咯薄膜:0.197;

本发明实施例2的季鏻化聚吡咯薄膜:0.201;

市售聚吡咯薄膜:0.97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