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处理效果的牡丹籽油预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5305发布日期:2019-06-12 00:23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保证处理效果的牡丹籽油预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证处理效果的牡丹籽油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牡丹属毛茛科芍药属,落叶灌木,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尤以洛阳、菏泽种植最多。牡丹籽油以牡丹籽为原料,经压榨、精炼等工艺而成的金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具有淡淡的牡丹花香味。牡丹籽出油率高,生产的牡丹籽食用油具有较一般食用油品质高,保健养生功能强等特点,特别还具有抗氧化、消炎等特殊医疗作用,另外还可作为工业用油,在生活与生产领域内的用途十分广泛。牡丹籽油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营养成分,占92%左右,其中α-亚麻酸占42%,多项指标甚至超过被称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CN205152174U公开了牡丹籽油提取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前处理装置、第一榨油机、第二榨油机、萃取釜、分油釜、过滤机和清毛油储存罐,所述第一榨油机与萃取釜连接,所述分油釜还连接有提取介质储存罐,所述提取介质储存罐与萃取釜连接,用于回收分油釜中的提取介质再利用,所述萃取釜顶部设有超声波换能器,与外部的超声波发生器相连。这种方案采用超声波发生装置缩短萃取时间,提高萃取率。采用多级滤网过滤机,对得到的清毛油进行进一步除杂,有效提高了油料的质量。但是这种方案但是这种方案中没有分料机进行分料,且无法快速输送牡丹籽,为了能够方便的进行输送,通常会采用斗式提升机,但是现有技术斗式提升机无法对牡丹籽进行初步筛选,且牡丹籽油输送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分料机进行分料,斗式提升机无法对牡丹籽进行初步筛选,牡丹籽油输送比较麻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保证处理效果的牡丹籽油预处理系统,包括剥壳机、榨油机、过滤机和毛油储存罐,过滤机的出口与毛油储存罐的进口通过管道连接,它还包括第一储料槽、第一皮带机、第一斗式提升机、剥壳机、第二储料槽、第二皮带机、第二斗式提升机、分样机、毛油中转罐、第一齿轮泵、第二齿轮泵和第三齿轮泵;

所述的分样机包括机体、伸缩杆、分样机进料口、输送带、杂物排放口、出料口、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所述的伸缩杆连接在机体下方,所述分样机进料口设置在机体上与机体内部连通,所述输送带设置在机体内,杂物排放口和出料口分别位于输送带两侧且设置在机体相对两侧并与机体内部连通,所述的第一引导板可拆卸式连接于输送带一侧下方的机体内且靠近出料口与机体的连通处,所述的第二引导板可拆卸式连接于输送带另一侧下方的机体内且靠近杂物排放口与机体的连通处;

所述第一斗式提升机和第二斗式提升机内均设置有料斗,第一斗式提升机和第二斗式提升机上均设有下料口,所述料斗包括斗体、筛网、底板、转轴和电机,所述电机连接在斗体侧面,所述的底板位于斗体下方,所述的转轴设置在底板上,所述的转轴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的筛网设置在斗体内靠近底板处;

所述的第一斗式提升机和第二斗式提升机下料口上连接有杂质排放管,所述第一储料槽位于剥壳机远离分样机的一侧,第一皮带机和第一斗式提升机的进料口位于第一储料槽内,第一斗式提升机的下料口与剥壳机的进料口连接,剥壳机的出料口朝向第二储料槽,所述第二储料槽位于剥壳机与分样机之间,第二皮带机和第二斗式提升机的进料口位于第二储料槽内,第二斗式提升机的下料口与分样机进料口连接;

所述的榨油机为冷榨机,所述的冷榨机包括冷榨机机体、冷榨机进料口、冷榨机出料口和榨螺,冷榨机机体内设置有榨膛,冷榨机进料口、冷榨机出料口均设置在冷榨机机体上与榨膛连通,榨螺位于榨膛内,所述的榨螺有两个,每个榨螺具有一定的锥度且其横截面的面积由靠近冷榨机进料口的一端到靠近冷榨机出料口的一端逐渐减小,分样机的出料口与冷榨机进料口连接,冷榨机出料口与毛油中转罐的进口连接;

所述的过滤机为板框过滤机,毛油中转罐的出口与板框过滤机的进口通过管道连接且第一齿轮泵位于它们连接的管道上,第二齿轮泵位于板框过滤机与毛油储存罐之间的管道上,毛油储存罐的出口上连接有毛油出料管,所述的第三齿轮泵位于毛油出料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这种系统后,采用斗式提升机配合皮带机将牡丹籽进行输送,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用斗式提升机时根据需要能够进行初步筛选去除杂质,牡丹籽剥壳后进入分样机,分样机的分样效果好、能够分离牡丹籽和残留的牡丹籽壳,保证牡丹籽能够顺利的从出料口排除,牡丹籽经过分样后进入冷榨步骤,冷榨机能够充分将牡丹籽油榨出,冷榨之后通过各个齿轮泵将油输送,最后油从毛油出料管输送至牡丹籽油精炼系统,整个系统结构紧凑,能够快速送料,提高了效率且保证牡丹籽油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分样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榨油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剥壳机1、榨油机2、过滤机3、毛油储存罐4、第一储料槽5、第一皮带机6、第一斗式提升机7、剥壳机8、第二储料槽9、第二皮带机10、第二斗式提升机11、分样机12、毛油中转罐13、第一齿轮泵14、第二齿轮泵15、第三齿轮泵16、机体17、伸缩杆18、分样机进料口19、输送带20、杂物排放口21、出料口22、第一引导板23、第二引导板24、下料口25、斗体26、筛网27、底板28、榨螺29、电机30、杂质排放管31、榨机机体32、冷榨机进料口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保证处理效果的牡丹籽油预处理系统,包括剥壳机1、榨油机2、过滤机3和毛油储存罐4,过滤机的出口与毛油储存罐的进口通过管道连接,它还包括第一储料槽5、第一皮带机6、第一斗式提升机7、剥壳机8、第二储料槽9、第二皮带机10、第二斗式提升机11、分样机12、毛油中转罐13、第一齿轮泵14、第二齿轮泵15和第三齿轮泵16;

所述的分样机包括机体17、伸缩杆18、分样机进料口19、输送带20、杂物排放口21、出料口22、第一引导板23和第二引导板24,所述的伸缩杆连接在机体下方,所述分样机进料口设置在机体上与机体内部连通,所述输送带设置在机体内,杂物排放口和出料口分别位于输送带两侧且设置在机体相对两侧并与机体内部连通,所述的第一引导板可拆卸式连接于输送带一侧下方的机体内且靠近出料口与机体的连通处,所述的第二引导板可拆卸式连接于输送带另一侧下方的机体内且靠近杂物排放口与机体的连通处;

所述第一斗式提升机和第二斗式提升机内均设置有料斗,第一斗式提升机和第二斗式提升机上均设有下料口25,所述料斗包括斗体26、筛网27、底板28、转轴和电机30,所述电机连接在斗体侧面,所述的底板位于斗体下方,所述的转轴设置在底板上,所述的转轴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的筛网设置在斗体内靠近底板处;

所述的第一斗式提升机和第二斗式提升机下料口上连接有杂质排放管31,所述第一储料槽位于剥壳机远离分样机的一侧,第一皮带机和第一斗式提升机的进料口位于第一储料槽内,第一斗式提升机的下料口与剥壳机的进料口连接,剥壳机的出料口朝向第二储料槽,所述第二储料槽位于剥壳机与分样机之间,第二皮带机和第二斗式提升机的进料口位于第二储料槽内,第二斗式提升机的下料口与分样机进料口连接;

所述的榨油机为冷榨机,所述的冷榨机包括冷榨机机体32、冷榨机进料口33、冷榨机出料口和榨螺29,冷榨机机体内设置有榨膛,冷榨机进料口、冷榨机出料口均设置在冷榨机机体上与榨膛连通,榨螺位于榨膛内,所述的榨螺有两个,每个榨螺具有一定的锥度且其横截面的面积由靠近冷榨机进料口的一端到靠近冷榨机出料口的一端逐渐减小,分样机的出料口与冷榨机进料口连接,冷榨机出料口与毛油中转罐的进口连接;

所述的过滤机为板框过滤机,毛油中转罐的出口与板框过滤机的进口通过管道连接且第一齿轮泵位于它们连接的管道上,第二齿轮泵位于板框过滤机与毛油储存罐之间的管道上,毛油储存罐的出口上连接有毛油出料管,所述的第三齿轮泵位于毛油出料管上。

采用了本实施例后,对整个预处理的流程进行了改进,设置了储料槽和斗式提升机,第一储料槽内的第一皮带机的一侧朝向第一斗式提升机的进料口,第一斗式提升机的下料口与剥壳机的进料口连接,这样采用第一斗式提升机将牡丹籽输送进行剥壳,剥壳后由于剥壳机的出料口朝向第二储料槽且第二皮带机和第二斗式提升机的进料口位于第二储料槽内,这样能够将牡丹籽顺利的输送至第二斗式提升机内,牡丹籽在第一斗式提升机或第二斗式提升机中输送的过程中,斗体内的筛网将牡丹籽与杂质分离,由于料斗初始状态下底板与斗体底部接触、保证牡丹籽或杂质不会落下,当料斗运动到下料口时,首先控制杂质排放管关闭(具体的可以在杂质排放管上设置阀门、挡板等方式实现)使得牡丹籽从下料口排出,然后控制电机带动转轴转动进而带动斗体底板转动,打开杂质排放管将杂质排出。牡丹籽从第二斗式提升机的下料口离开第二斗式提升机后,牡丹籽从分样机进料口进入分样机机体内的输送带,在重力作用或者设置风机将残留的杂质从输送带一侧落下、通过第二引导板的引导从杂物排放口排出,牡丹籽从输送带另一侧落下通过第一引导板的引导从出料口落下进入后续工序,根据需要伸缩杆能够调节机体倾斜角度,保证分样效果且保证牡丹籽能够顺利出料。对冷榨机的结构进行了改进,每个榨螺具有一定的锥度且其横截面的面积由进口端到出口端逐渐减小,这样只采用一个冷榨机就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榨油方便。榨油后各个齿轮泵能够顺利的将油打入各个设备,保证牡丹籽油输送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便于进行后续的精炼步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方案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排列组合与变换,例如对板框过滤机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根据需要调节位置、方便经过冷榨后的油进入。例如设置两个毛油储存罐,增加了储存的容量。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各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