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8800发布日期:2019-06-22 00:37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细胞培养也叫细胞克隆技术,在生物学中的正规名词为细胞培养技术,不论对于整个生物工程技术,还是其中之一的生物克隆技术来说,细胞培养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细胞培养本身就是细胞的大规模克隆,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由一个细胞经过大量培养成为简单的单细胞或极少分化的多细胞,这是克隆技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细胞培养本身就是细胞的克隆,通过细胞培养得到大量的细胞或其代谢产物,因为生物产品都是从细胞得来,所以可以说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技术。绵羊的脂肪细胞和肌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一般是放置在两个培养盒中培养,并且培养盒为一次性使用,制造成本大,浪费率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绵羊的脂肪细胞和肌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一般是放置在两个培养盒中培养,并且培养盒为一次性使用,制造成本大,浪费率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盒,所述培养盒的内腔底部放置有培养基,所述培养基的顶部放置有共培养架,所述共培养架的顶部左侧开设有脂肪细胞培养腔,所述共培养架的顶部右侧开设有肌细胞培养腔,所述共培养架的顶部中端焊接有提手,所述共培养架的底部设置有微孔滤膜,所述共培养架的底部外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共培养架的底部中端开设有夹紧槽,所述安装槽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短固定条,所述安装槽的上下两侧均安装有长固定条,所述夹紧槽内安装有夹紧板,所述微孔滤膜通过短固定条、长固定条和夹紧板固定在共培养架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共培养架、短固定条、长固定条和夹紧板均为不锈钢制成。

优选的,所述微孔滤膜的孔径为0.1-2μm。

优选的,所述短固定条、长固定条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槽内,所述夹紧板通过螺丝固定在夹紧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细胞共培养装置的设置,可以将绵羊的脂肪细胞和肌细胞放置在一个培养盒中进行共培养,培养后对微孔滤膜进行更换,可再次利用,降低制造成本,浪费率低,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共培养架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共培养架仰视图。

图中:1培养盒、2培养基、3共培养架、4脂肪细胞培养腔、5肌细胞培养腔、6提手、7微孔滤膜、8安装槽、9夹紧槽、10短固定条、11长固定条、12夹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盒1,所述培养盒1的内腔底部放置有培养基2,所述培养基2的顶部放置有共培养架3,所述共培养架3的顶部左侧开设有脂肪细胞培养腔4,所述共培养架3的顶部右侧开设有肌细胞培养腔5,所述共培养架3的顶部中端焊接有提手6,所述共培养架3的底部设置有微孔滤膜7,所述共培养架3的底部外侧开设有安装槽8,所述共培养架3的底部中端开设有夹紧槽9,所述安装槽8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短固定条10,所述安装槽8的上下两侧均安装有长固定条11,所述夹紧槽9内安装有夹紧板12,所述微孔滤膜7通过短固定条10、长固定条11和夹紧板12固定在共培养架3的底部。

其中,所述共培养架3、短固定条10、长固定条11和夹紧板12均为不锈钢制成,强度高,不易生锈,所述微孔滤膜7的孔径为0.1-2μm,使绵羊的脂肪细胞和肌细胞不能通过微孔滤膜7的孔径,而培养基2内的细胞因子、营养成分、氧气等能够自由通过,所述短固定条10、长固定条11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槽8内,所述夹紧板12通过螺丝固定在夹紧槽9内,安装稳定,拆卸方便。

工作原理:将微孔滤膜7通过短固定条10、长固定条11安装在培养盒1底部四周的安装槽8内,将微孔滤膜7的中部通过夹紧板12固定在共培养架3底部中端的夹紧槽9内,使脂肪细胞培养腔4和肌细胞培养腔5内放入细胞时不易交叉感染,相互独立,将绵羊的脂肪细胞放入脂肪细胞培养腔4底部的微孔滤膜7上,将肌细胞放入肌细胞培养腔5底部的微孔滤膜7上,然后微晃培养盒1,使细胞分布均匀,然后将本装置放入培养室内进行培养既可,微孔滤膜7可方便培养基2的养分通过同时阻止细胞通过,提手6的设置可方便取出共培养架3,将短固定条10、长固定条11和夹紧板12拆卸后便可对微孔滤膜7进行更换。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