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硅转移硅胶压敏胶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60829发布日期:2020-03-24 21:00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保护膜,特别涉及一种低硅转移硅胶压敏胶保护膜。



背景技术:

硅胶压敏胶通常由硅橡胶、有机硅树脂、交联剂等成分组成。传统的硅胶压敏胶保护膜一般为含硅离型材料,如硅油、op蜡等。虽然硅胶压敏胶保护膜可以适用于不同剥离力的离型层,且使用效果较好,但在后续转移工艺过程中容易在离型膜界面存在残留物,且残留的含硅材料易造成硅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低硅转移硅胶压敏胶保护膜,所述低硅转移硅胶压敏胶保护膜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低硅转移层、胶黏层、基材层,其中所述低硅转移层以重量计份包括如下成分: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三氟氯乙烯-乙烯亚胺-丙烯酸含氟酯共聚物制备方法为:在真空条件下向高压釜中加入100-150重量份的水和150-200重量份的含氟有机溶剂,再分别加入75-80重量份丙烯酸含氟酯单体、40-60重量份的酰亚胺单体和1.2-2.0重量份的分子量调节剂四氯甲烷,同时搅拌升温至60-70℃,再导入25-30重量份的三氟氯乙烯单体,调节聚合压力为0.8-2.2mpa后加入3-5重量份的引发剂过硫酸铵,保温3-4h后降温过滤得到三氟氯乙烯-酰亚胺-丙烯酸含氟酯共聚物。

其中三氟氯乙烯-酰亚胺-丙烯酸含氟酯共聚物采用丙烯酸含氟酯单体和酰亚胺的共混改性,具有良好的离型力;通过在共聚物中引入丙烯酸含氟酯单体,引入的含氟组分可以改善离型材料的耐碱、耐水和耐溶剂性能。另外酰亚胺是一种典型的水溶性高分子阳离子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可通过吸附在其他聚合物周围来防止其絮凝,也是一种良好的非硅离型剂,其加入到体系中可以降低保护膜的表面张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剥离效果。

优选的是,其中,含氟有机溶剂包括二氟氯甲烷、2,3-二氟苯乙酸、对氟苯乙酸、全氟三丙胺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复合助剂以重量计份包括如下成分:酚醛环氧丙烯酸树酯50-60份;丙烯酸酯单体15-25份;引发剂1-2份;促进剂6-8份;流平剂0.5-1份;消泡剂0.1-0.2份。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引发剂为重氮盐、烷基硫鎓盐、α-羟烷基苯酮、磺酰氧基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丙烯酸酯单体为丙二醇二丙烯酸酯、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丁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胶黏层以重量计份包括如下成分: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环氧树脂、有机硅低聚物以及环己酮混合均匀后,在60-80℃下搅拌30-40min,待环氧树脂全部熔化后加入催化剂,继续升温搅拌1-2h,降温过滤即得到所述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有机硅低聚物为低官能度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低硅转移硅胶压敏胶保护膜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低硅转移层、胶黏层依次贴覆于基材层上、烘干、涂布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三氟氯乙烯-乙烯亚胺-丙烯酸含氟酯共聚物的共混改性形成低硅转移层,由于硅成分含量少,故不会引起硅污染,转移时不会留下残留物,对环境友好;另外,胶黏层中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烷基酚醛树脂、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组分的协同加强作用,使得保护膜在兼顾低硅含量时与基材层之间具有较大的剥离力,从而使得制备的保护膜具有优良的粘结性。

因此本发明公开的非硅离型材料具有印刷转印功能,且表面涂布的半固化油墨可以在转印后再全固化,油墨附着力强,转印牢固性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一:

一种低硅转移硅胶压敏胶保护膜,低硅转移硅胶压敏胶保护膜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低硅转移层、胶黏层、基材层,其中,低硅转移层以重量计份包括如下成分:

其中,三氟氯乙烯-乙烯亚胺-丙烯酸含氟酯共聚物制备方法为:在真空条件下向高压釜中加入100重量份的水和150重量份的含氟有机溶剂,再分别加入75重量份丙烯酸含氟酯单体、40重量份的酰亚胺单体和1.2重量份的分子量调节剂四氯甲烷,同时搅拌升温至60℃,再导入25重量份的三氟氯乙烯单体,调节聚合压力为0.8mpa后加入3重量份的引发剂过硫酸铵,保温3h后降温过滤得到三氟氯乙烯-酰亚胺-丙烯酸含氟酯共聚物。

其中,复合助剂以重量计份包括如下成分:酚醛环氧丙烯酸树酯50份;丙烯酸酯单体15份;引发剂1.5份;促进剂6份;流平剂0.5份;消泡剂0.1份。

其中,引发剂为α-羟烷基苯酮,丙烯酸酯单体为丙二醇二丙烯酸酯。

胶黏层以重量计份包括如下成分:

其中,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环氧树脂、有机硅低聚物以及环己酮混合均匀后,在60-80℃下搅拌30-40min,待环氧树脂全部熔化后加入催化剂,继续升温搅拌1-2h,降温过滤即得到所述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

其中,有机硅低聚物为低官能度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混合物。

实施例二:

一种低硅转移硅胶压敏胶保护膜,低硅转移硅胶压敏胶保护膜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低硅转移层、胶黏层、基材层,其中低硅转移层以重量计份包括如下成分:

其中,三氟氯乙烯-乙烯亚胺-丙烯酸含氟酯共聚物制备方法为:在真空条件下向高压釜中加入100重量份的水和150重量份的含氟有机溶剂,再分别加入75重量份丙烯酸含氟酯单体、40重量份的酰亚胺单体和1.2重量份的分子量调节剂四氯甲烷,同时搅拌升温至60℃,再导入25重量份的三氟氯乙烯单体,调节聚合压力为0.8mpa后加入3重量份的引发剂过硫酸铵,保温3h后降温过滤得到三氟氯乙烯-酰亚胺-丙烯酸含氟酯共聚物。

其中,复合助剂以重量计份包括如下成分:酚醛环氧丙烯酸树酯50份;丙烯酸酯单体15份;引发剂1.5份;促进剂6份;流平剂0.5份;消泡剂0.1份。

其中,引发剂为α-羟烷基苯酮,丙烯酸酯单体为丙二醇二丙烯酸酯。

胶黏层以重量计份包括如下成分:

其中,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环氧树脂、有机硅低聚物以及环己酮混合均匀后,在60-80℃下搅拌30-40min,待环氧树脂全部熔化后加入催化剂,继续升温搅拌1-2h,降温过滤即得到所述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

其中,有机硅低聚物为三官能度甲基三乙氧基硅烷。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原料和工艺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低硅转移层以重量计份包括如下成分: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原料和工艺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胶黏层以重量计份包括如下成分:

对比例一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一的原料和工艺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不添加复合助剂。

对比例二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二的原料和工艺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将氨基改性聚硅氧烷改为聚硅氧烷。

对比例三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三的原料和工艺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将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改为有机硅树脂。

以上实施例1-4以及对比例1-3的产品性能如下表所示,其中

粘度:按照gb/t2792标准方法测试剥离强度。

剥离力:按照gb/t2792标准方法测试剥离强度

以下为性能测试结果:

实施例一与对比例一相比,转移残留率由35%增加到57%,这表明复合助剂的添加改善保护膜的硅转移效果,酚醛环氧丙烯酸树酯与丙烯酸酯单体之间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一种定向分散的复合体系,提高薄膜的均匀度与耐热性,从而减小了保护膜剥离时的残留。

实施例二与对比例二相比,剥离力由125gf/25mm变为100gf/25mm,这表明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的添加,能够提高低硅转移层中各个组分的分散性,从而提高薄膜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和剥离力。

实施例三与对比例三相比,保护膜的粘度由36mpa下降到21mpa,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除了具有优良的粘接强度以外,还能利用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中引入极性基团,改善材料的相容性好与树脂的极性,增加胶黏层的接触点密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粘接强度。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