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

文档序号:8294854阅读:1001来源:国知局
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酒精发酵生产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酒精行业是能源消耗比较大的行业,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全年生产食用酒精672万吨(95% V/V),因此酒精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目前国内酒精生产企业在糖液化部分采用的生产工艺为:除杂、粉碎、拌料、105-110°C高温蒸煮、汽液分离、冷却去糖化,最后发酵。以上工艺在蒸煮中需要将醪液从59-61°C加热到105-110°C,蒸煮时间为90分钟以上,其缺点为:(I)耗用蒸汽量大。(2)糖化前要降温,需要消耗大量的一次水。(3)通过高温处理,使在蒸煮前自糖化产生的糖类被分解,生成不可发酵性糖,降低了淀粉的转化率。(4)带压操作,安全隐患大。(5)排放大量的废汽,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0003]为了克服传统酒精生产中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谷物、薯类为原料的生醪发酵生产酒精方法,该方法不经过105-110°C高温蒸煮,采用延长糊化时间为6-8小时的方法,解决了现有生产方法耗气量、耗水量大的问题。
[000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生醪发酵生产食用酒精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步骤(I)除杂粉碎:将原料除去杂质后粉碎成1.8-2.0mm的颗粒;步骤(2)拌料:将粉碎后的原料用59_61°C的温水拌料,然后按每立方米醪液加入1g抑菌剂,再加入10-12u/g原料量淀粉酶;步骤(3)糊化:以64-66°C的温度对原料进行糊化6-8小时;步骤(4)糖化:将糊化后的原料加硫酸调PH值为4.0-4.2,并按原料量加入120-150u/g的糖化酶,再按原料量加入0.10-0.16%的硫酸铵,得到糖化醪液;步骤(5)酒母培养:将糖化醪液按原料量加入0.10-0.16%的硫酸铵,再按原料量加入0.5-1.0%。的酵母,连续培养12-14小时;步骤(6)发酵:将糖化醪液加入0.10-0.16%的硫酸铵,再加入0.5-1.0%。的酵母,进行发酵,总发酵时间80-85小时,最后经蒸馏后获得符合国标的食用酒精产品。
[0006]生醪发酵可行与否的关键在于:无蒸煮酒精生产工艺在正常的生产周期内,淀粉是否能被彻底转化成可发酵性糖;转化的时间梯度是否能满足酵母发酵的营养要求;染菌问题如何解决。
[0007]淀粉转化成可发酵性糖有以下步骤:(I)淀粉的膨化:淀粉是一种亲水性胶体,遇水后大量水分子利用渗透作用,进入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内部,由于大量水分子的进入,使淀粉的巨大分子链发生扩张,使淀粉颗粒的体积和质量明显增加。(2)淀粉的糊化:淀粉颗粒发生膨化时,支链淀粉起着半透膜的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颗粒渗透压逐渐增大,膨化程度逐渐增强,当温度升高到某一特定温度时,淀粉颗粒的体积膨胀到原体积的50-100倍,此时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开始逐步被削弱,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也逐步解体。淀粉出现液化现象后,如果继续升温,当达到120-130度时,大量的支链淀粉也会完全溶化,淀粉颗粒的网状结构彻底被破坏,醪液的胶体性质随之被改变,淀粉溶液也随之变成黏度较低的,均一的流动性醪液,这种现象叫做液化,这也是蒸煮的目地。
[0008]通过总结淀粉以上的物理性质,总结出淀粉水解的三个条件:(I)水:水分子是诱发淀粉颗粒发生膨化和糊化最主要的诱因,因为只有大量水分子进入到淀粉分子的结晶体内部,才能使淀粉颗粒内部发生变化,即体积和质量增大。(2)温度:水分子进入淀粉颗粒的晶体内部,需要一定的分子动能,而水分子分子动能的高低与温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度高则水分子动能高,水分子运动速度快,膨化和糊化的作用就快。(3)时间:有了一定量的水和能量,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也达不到液化的效果。
[0009]按照以上淀粉糊化的基本理论,发明人研究出以下生醪发酵的发酵理论:(I)淀粉的低温转化理论:在国内,大多采用拌料两小时,温度控制在60±1°C,温度升至80-85°C 2小时后105-110°C液化1.5小时。醪液经过以上处理被液化后,淀粉颗粒的网状结构被破坏,胶体性质也遭到破坏。糖化酶是外切酶,会很快的把葡萄糖一个一个的切下来,因此经过糖化后葡萄糖产生的会更多。总结以上熟醪发酵的淀粉水解过程为淀粉的膨化、糊化、液化和糖化。而生醪发酵不经过液化,淀粉在糊化时,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被削弱,淀粉颗粒的晶体被解体。α-淀粉酶是内切酶,α-淀粉酶随着水分子渗透到淀粉分子的内部,在淀粉分子的内部将葡萄糖分子切断,结果生成了少部分葡萄糖和部分糊精和麦芽糖,同时还存在没有被转化的淀粉,因为没有经过液化,淀粉颗粒的网状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因此在糖化过程中,得不到更多的葡萄糖,但采用延长糊化时间到6-8小时的方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淀粉的糊化率,经过糖化,使一部分糊精和麦芽糖转化成葡萄糖,另一方面为淀粉在以后过程中加速转化奠定一个基础,因为原料没有经过高温蒸煮,没有能量破坏淀粉的网状结构和胶体性质,因此,如果不延长糊化时间,原料从本质上仍是坚硬的,水分进入不了原料内部,淀粉酶就无法作用于淀粉分子,也就无法糊化。但没有经过高温处理的醪液,醪液中的淀粉酶始终保持着很好的活力,在发酵过程中仍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这样,在酵母发酵过程中,淀粉边糊化、边糖化,边发酵,直到淀粉最终转化成乙醇。延长糊化时间的目的是加快淀粉的糊化速度,使酵母的发酵时间缩短。总结生醪发酵淀粉的转化过程为:膨化、糊化、糖化。(2)生醪发酵过程中,边糖化边发酵理论:按照酵母的生长曲线,酵母的生长代谢分为四个阶段,即:迟滞期、对数生长期、平衡期和死亡期。在传统的酒精发酵理论中,曾经把糖化醪液中还原糖的含量提高到80%甚至90%,即“全糖发酵法”,通过生产实际证明,其结果不但没有使发酵醪的残糖降低,反而升高,其原因是违反了酵母发酵的理论,因为酵母在迟滞期,酵母只是个体增大,因此不需要很多的还原糖,提供大量的还原糖,反而会抑制酵母的繁殖,到对数生长期酵母个体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加速繁殖。酵母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符合微生物繁殖的“饥饿”发酵理论,即: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使其处于“饥饿”状态,在纯种发酵生产中,如:土霉素和青霉素发酵等,为了使微生物处在“饥饿”状态,采用中间补料工艺,这样可以使微生物更加健壮,在平衡期和发酵后期仍能保持很强的活力,而生醪发酵洽洽符合了这个理论,没有经过蒸煮的醪液在糖化过程中,没有将淀粉转化成更多的还原糖,在对数生长期酵母耗糖量大,淀粉酶和糖化酶不断的将淀粉转化成可发酵性糖,产生了一定积累的同时马上被酵母消耗,因此,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使酵母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