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旋流动型沼气发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49439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盘旋流动型沼气发酵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沼气发酵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水压式管道型沼气池,通过将发酵原料在管道内流动增大发酵率,提高产气量,其也存在弊端:1、发酵原料容易在管道内积聚,特别是以秸杆为发酵原料,极易造成阻塞,如果阻塞于进料端或者出料端部位,可以通过棍子进行疏通,如果阻塞于管道深处,将无法进行清理,必须将发酵管道拆卸并进行清理;2、管道型沼气池的发酵原料在管道内流动的流动性差,特别是以秸杆为发酵原料时,秸杆的流动性差,同样容易造成阻塞,并且影响发酵效率,还影响出料。
[0003]水产养殖大户的养殖密度较大,必备充氧机,利用充氧机给鱼类补充氧气,现有的充氧机都是通过电力驱动,每年都有新闻报道,由于雷雨天气影响造成电力供应不畅,使得大量鱼苗缺氧死亡,水产养殖户承受巨大损失;为此,发明人设计了一种利用沼气为动力为鱼苗补充氧气的装置,其操作安全,成本低,可以避免鱼苗的缺氧大量死亡。
[0004]申请人通过检索发现申请人安徽乐昌气动流体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气动隔膜栗(专利号:2012101329572),其公开了与本发明相类似的产品,其采用气源产生的气压作为动力用以驱动隔膜片的左右往复运动,其存在的弊端在于:耗能较大,由于中心阀芯在左右往复运动过程中只是起到调控气体走向的作用,中心阀芯在左右往复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动能没有充分利用,并且气动隔膜栗的隔膜片是通过中心阀芯运动到最大端时,通过继续输送气体产生的运动,所以,还存在输出气源较多的问题;隔膜片的成本较高,使得气动隔膜栗的价格大大提高;另外,目前没有相关资料公开利用沼气为动力驱动栗体运动。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管道型沼气池阻塞难处理,大规模水塘养殖在电力供应不畅的情况下,造成鱼苗缺氧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7]盘旋流动型沼气发酵系统,其包括发酵池,隔板,排水管,水压间,储气板,发酵池内设置有与隔板相匹配的滑槽,隔板放置于发酵池内并将发酵池分隔成若干子发酵池,隔板上设置有联通相邻子发酵池的排水孔,发酵池通过排水管连接水压间;
[0008]子发酵池内空腔为发酵腔室,发酵腔室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板,储气板固定于支撑板上,储气板为顶部和四周密封并且下端开口,储气板靠近进料端一端侧面为进料端挡气板,储气板靠近出料端一端侧壁为出料端挡气板,储气板的上下侧面与发酵腔室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
[0009]上述的排水管包括进料端排水管和出料端排水管,进料端排水管连接子发酵池的进料端,出料端排水管连接子发酵池的出料端;
[0010]上述的水压间包括进料端水压间,出料端水压间和水管,进料端水压间与进料端排水管连通,出料端水压间与出料端排水管连通,进料端水压间和出料端水压间之间通过水管连通;
[0011]子发酵池内还设置有拉杆,其包括横杆,竖杆,横杆至少一端侧连接有竖杆,横杆活动于子发酵池的发酵腔室内,竖杆位于发酵腔室与储气板之间的间隙中。
[0012]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13]排水孔设置于隔板的上部。
[0014]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15]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位于同侧的竖杆,并且竖杆的顶部设置有手握杆。
[0016]本发明的沼气发酵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解决管道型沼气不能有效的促进发酵原料均匀分布以及管道内阻塞的问题,通过拉杆的往复摆动促进发酵原料的均匀分布,以及通过拉动拉杆疏通管道;并且各个子发酵池通过排水孔联通,发酵效率低的子发酵池将作为辅助水压间,并且可以促进沼液的自循环流动。
[0017]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充氧机,其利用气体气压为动力,将空气压入水中,不需要电力驱动,在电力供应不畅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充氧机可以为水塘中的鱼苗充氧,防止鱼苗缺氧死亡。
[0018]充氧机,包括栗体,栗体内设置有中心体,中心体内套装调控阀,调控阀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活塞,活塞外侧壁与设置于中心体上的隔膜片之间形成密闭的气室,隔膜片与栗体之间形成输出气腔,活塞内侧壁与中心体之间形成通气腔,通气腔与栗体内的排气通道相联通,栗体底部设有与输出气腔连通的出气三通,栗体顶部设有与输出气腔连通的进气三通,栗体内还设置有进气阀和出气阀,进气阀设置于进气三通与输出气腔连接位置处,出气阀设置于出气三通与输出气腔连接位置处,其特征在于:
[0019]调控阀,其包括阀芯套和固定套,固定套套接于阀芯套中心位置,固定套上端套接有调控轴,固定套的下端套接有中心阀芯,固定套上设置有联通调控轴与中心阀芯的二级透气孔,调控阀两端分别套接有第二阀芯;
[0020]调控轴两端设置有凸起部,两个凸起部之间的环形凹槽与固定套内侧壁形成环形进气腔室,固定套上端的左右两端分别套接有两个第一阀芯,第一阀芯内滑动连接调控轴,第一阀芯的外侧壁、第二阀芯的内侧以及阀芯套内侧壁之间形成排气腔,第一阀芯上设置有联通排气腔和固定套上端内部的一级透气孔;
[0021]中心阀芯的侧壁左右端分别设置有气腔,中心阀芯的左右端分别设置有台阶腔,左右端的气腔与之对应侧面的台阶腔相联通,第二阀芯的环形台阶分别插入与之对应侧面的中心阀芯的台阶腔中并形成左腔室和右腔室,第二阀芯的环形台阶上下端与排气腔相联通,气腔的底部通过三级透气孔与之相应侧面的台阶腔相联通,中心阀芯两端的台阶腔内分别连接连接轴的驱动端,连接轴的输出端连接挡水板,连接轴滑动套接于第二阀芯内;
[0022]上述二级透气孔有两个并且分别联通气腔,调控轴两端的凸起部最左端之间的距离与二级透气孔中心距离相等,调控轴两端的凸起部最右端之间的距离与二级透气孔中心距离相等;
[0023]阀芯套的环形外壁上设有三道环形凹槽,包括中心凹槽、排气槽,环形中心凹槽的底部设有若干与固定套上端内腔相联通的进气孔,排气槽的底部设有若干与排气腔相联通的排气孔;
[0024]栗体内设置有供气通道,该供气通道通向中心凹槽,栗体内还设置有通向外界的排气通道,该排气通道的内端通向排气槽,排气通道的内端还通向通气腔。
[0025]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26]固定套由上固定套和下固定套组成,上固定套和下固定套为一体化成型,上固定套内滑动套接有调控轴,下固定套内滑动套接有中心阀芯。
[0027]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28]上固定套左右两端分别套接有第一左端阀芯和第一右端阀芯,上述的一级透气孔为分别设置于第一左端阀芯和第一右端阀芯上的联通上固定套内腔和排气腔的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
[0029]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30]中心阀芯的侧壁两端分别设置有环形左气腔和环形右气腔,上述二级透气孔为分别设置于左气腔和右气腔上方的第三透气孔和第四透气孔,第三透气孔联通上固定套内腔和左气腔,第四透气孔联通上固定套内腔和右气腔。
[0031]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32]中心阀芯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台阶腔和右台阶腔,上述三级透气孔为左气腔和右气腔分别联通对应侧面的台阶腔的第五透气孔和第六透气孔。
[0033]利用本发明的利用气压驱动充氧机充氧的方法以及工作原理。
[0034]调控阀的初始状态为:中心阀芯处于固定套下端的中心位置,调控阀处于固定套上端的中心位置,并且调控轴的左凸起部阻塞第三透气孔,调控轴的右凸起部阻塞第四透气孔。
[0035]气源通过供气通道进入中心凹槽内,并通过设置于中心凹槽底部的若干进气孔进入进气腔室,该进气腔室由调控轴两端凸起部之间的环形凹槽与固定套上端内腔组成;与此同时,调控轴不会完全处于力平衡的状态,所以气体推动调控轴向一侧移动。
[0036]当气体推动调控轴向左侧移动时,调控轴左端内腔通过设置于固定套上端的左端第一左端阀芯上的第一透气孔与第一左端阀芯左端的左排气腔联通,由于左排气腔上端通过左排气孔与左排气槽联通,并且由于左排气槽与栗体内的排气通道联通,使得调控轴左端内腔与外界大气相通,调控轴向做左移动时排出调控轴左端内腔中的空气;调控轴向左端移动时,进气腔室与设置于固定套上端和固定套下端之间的第三透气孔联通;调控轴右端内腔通过设置于固定套上端的右端第一右端阀芯的第二透气孔与第一右端阀芯右端的右排气腔联通,由于右排气腔上端通过右排气孔与右排气槽联通,并且由于右排气槽与栗体的排气通道联通,使得调控轴右端内腔与外界大气相通,调控轴向左移动时,调控轴右端内腔中的空气体积增大,调控轴右端内腔与设置于固定套上端和固定套下端之间的第四透气孔联通;与此同时,进气腔室通过第三透气孔与固定套下端内滑动套接的中心阀芯外侧壁左端的环形左气腔联通,气体进入左气腔中,由于左气腔与中心阀芯左端台阶腔之间通过第五透气孔联通,并且中心阀芯左端的第二左端阀芯插入中心阀芯左端台阶腔内并形成左腔室,使气源进入左腔内;与此同时,由于中心阀芯外侧壁右端的右气腔通过第六透气孔与中心阀芯的右端台阶联通,并且由于中心阀芯右端的第二右端阀芯插入中心阀芯右端台阶腔中形成右腔室,使得右气腔与右腔室相联通,并且由于右气腔通过第四透气孔与调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