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静电隔离型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9147发布日期:2019-03-27 09:48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静电隔离型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膜,尤其涉及一种防静电隔离型保护膜。



背景技术:

保护膜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数码产品保护膜、汽车保护膜、家用保护膜、食品保鲜保护膜等。随着手机等数码产品在中国的普及,保护膜已经慢慢的成为屏幕保护膜的一种统称,而其在屏幕保护膜领域的功能也是五花八门,最早高清防刮,到现今香港GLAUKE,180度和0K8功能型保护膜的受宠。材料从最早的PP材料到现今流行的AR材质,中间经历了5年多的发展,慢慢的被广大手机群体所接受,现有的保护膜防静电性能较差,表面容易吸附大量灰尘,难以清理,且对于防冲击损坏的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保护膜防静电性能较差和保护膜防护力差的不足,提供一种防静电隔离型保护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静电隔离型保护膜,包括PET离型膜、低胶黏剂层、PET基层、隔空层和防静电处理层,所述PET基层的表面设置有一层所述PET离型膜,所述PET基层与所述PET离型膜之间通过所述低胶黏剂层粘合,所述PET基层的底部设置有一层所述防静电处理层,所述防静电处理层与所述PET基层之间设有所述隔空层,且通过所述隔空层将所述防静电处理层的侧边和PET基层的侧边覆盖,所述隔空层的上部设有容纳所述PET基层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将所述PET基层包覆,所述隔空层的下部设有容纳所述防静电处理层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将所述防静电处理层包覆,所述隔空层内注有氦气,所述防静电处理层包括树脂基材,所述树脂基材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亲水性高聚物,所述树脂基材的底部设置有第二亲水性高聚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低胶黏剂层为耐高温丙烯酸酯胶黏剂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PET基层为光学高温低收缩率PET基材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PET基层、防静电处理层通过粘结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低胶黏剂层的黏着力为8g。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PET离型膜的厚度为40μm;所述低胶黏剂层的厚度为10μm;所述PET基层的厚度为25μm;所述隔空层的厚度为15μm;所述防静电处理层的厚度为2μm。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保护膜上加入防静电处理层,其防静电效果极优、持久、稳定,能够在贴膜之后使屏幕不容易吸附灰尘,保持洁净,且在防静电处理层与PET基层之间设置有隔空层,该隔空层能够增加被覆盖板材的防护力,其对于防冲击损坏的效果较佳,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静电隔离型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静电处理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静电隔离型保护膜,包括PET离型膜1、低胶黏剂层2、PET基层3、隔空层4和防静电处理层5,PET基层3的表面设置有一层PET离型膜1,PET基层3与PET离型膜1之间通过低胶黏剂层2粘合,PET基层3的底部设置有一层防静电处理层5,防静电处理层5与PET基层3之间设有隔空层4,且通过隔空层4将防静电处理层5的侧边和PET基层3的侧边覆盖,隔空层4的上部设有容纳PET基层3的第一凹槽41,第一凹槽41将PET基层3包覆,PET基层3通过粘结连接在第一凹槽41内,隔空层4的下部设有容纳防静电处理层5的第二凹槽42,第二凹槽42将防静电处理层5包覆,防静电处理层5通过粘结连接在第二凹槽42内,所述隔空层4内注有氦气。由于隔空层4的作用,这样当外力冲击保护膜时,隔空层4就会提供一定程度的缓冲,从而可以保护保护膜不被损坏,从而伤及板材。由于隔空层4内注入的是惰性气体氦气,所以可以避免其跟周围的化学物质起反应。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防静电处理层5包括树脂基材51,树脂基材5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亲水性高聚物52,树脂基材5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亲水性高聚物53。防静电处理层5两面的第一亲水性高聚物52和第二亲水性高聚物53可使PET基层3表面无空气泡即可在制品表面形成水膜,得以阻止静电的形成和积累。

其中,所述低胶黏剂层2为耐高温丙烯酸酯胶黏剂层,其黏着力为8g。所述PET基层3为光学高温低收缩率PET基材层。具备一定的耐高温性能。

该防静电隔离型保护膜,其PET离型膜1的厚度为40μm;低胶黏剂层2的厚度为10μm;PET基层3的厚度为25μm;隔空层4的厚度为15μm;防静电处理层5的厚度为2μ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防静电效果极优、持久、稳定,能够在贴膜之后使屏幕不容易吸附灰尘,保持洁净,且增加了被覆盖板材的防护力,其对于防冲击损坏的效果较佳,延长了使用寿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