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框架体的板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246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框架体的板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应用于比如车辆遮阳篷顶装置的车顶板。
背景技术
在车辆遮阳篷顶装置中,在板材制成的车顶板(例如,玻璃板)的边缘处通常附着有用于密封该车顶板与固定车顶之间间隙的挡风雨条,并且在日本专利特开2005-8048号公报(图1)中公开了其附着结构的示例。图5表示2005-8048号公报的图1中所示的结构。在车顶板31的边缘处附着有框架体32,该框架体通过基体上注塑成型(outsert molding)而由树脂材料构成。在框架体32中形成有沿着与车顶板31的板面平行的向外方向开口的装配槽33,并且通过将挡风雨条34的接合止动部35装配在槽33中,将条34附着在板31上。
图6表示在基体上注塑成型中,模制出框架体32之后紧接着将用于装配槽33的金属模36拉出时的状态。当沿着箭头标记方向拉出金属模36时,因为在模36与装配槽33的内壁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也致使框架体32沿箭头标记方向被拉动;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因为传统上装配槽33的形成位置比面31a更靠外(图6中的右侧)从而致使张力作用点定位成比面31a更靠外,所以往往会在车顶板31的端面31a与框架体32之间的界面上施加不当的力。另外,同样在更换挡风雨条34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在接合止动部35与装配槽33的内壁之间产生摩擦力,致使张力作用点定位成比车顶板31的端面31a更靠外,所以往往会在面31a与框架体32之间的界面上施加不当的力。
因此,强烈需要这样一种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可减少例如在拉出装配物时加到该板件的端面与框架体之间的界面上的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在于一种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包括所述板件;和所述框架体,其由树脂材料构成并附着在所述板件的边缘上,其中,所述框架体沿着平行于所述板件的板面的向外方向开口,并且在所述框架体中形成用于装配装配物的装配槽,并且其中所述装配槽形成为具有沿着平行于所述板件的板面的方向与所述板件重叠的重叠空间。
根据所述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在通过基体上注塑成型将框架体附着在板件上的情况下,因为所述装配槽形成为具有沿着平行于所述板件的板面的方向与所述板件重叠的重叠空间,所以在基体上注塑成型中模制框架体之后紧接着拉出用于装配槽的金属模时,与传统板件的框架体中的张力作用点相比,在所述框架体中产生的张力作用点定位成更靠近板件的内部。这样使得张力集中在板件的板面与框架体之间的界面上,从而减少施加在框架体与板件的端面之间的界面上的力。另外,同样在例如更换装配物而将该装配物从装配槽拉出时,与传统板件的框架体中的张力作用点相比,张力作用点定位成更靠近板件的内部,这使得减少施加在框架体与板件的端面之间的界面上的力。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中,所述重叠空间的大小不小于所述装配槽的深度大小的30%。
根据所述具有框架体的板件,能够使得张力作用点定位成更靠近板件的内部,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施加在框架体与板件的端面之间的界面上的力。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中,所述装配槽的开口通过一对接合止动凸起而形成为比所述装配槽的内部窄,并且所述接合止动凸起的面对着所述装配槽后部(所述板件的中央侧)的端部定位成沿着平行于所述板件的板面的方向比所述板件的端面更靠内。
根据所述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因为所述接合止动凸起(在拉出金属模时成为较大阻力)的各端位置比板件的端面更靠近板件的内部,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少施加在框架体与板件的端面之间的界面上的力。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中,所述框架体由从下面选出的任一种材料构成PVC(聚氯乙稀化合物),TPS(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TPO(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TPEE(聚醚热塑性弹性体),以及TPU(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
根据所述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因为PVC、TPS、TPO、TPEE和TPU中的任一种都是在基体上注塑成型和通用性方面优异的树脂材料,所以所述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在框架体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方面是优异的。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中,所述板件是车辆遮阳篷顶装置中的开/关系统的车顶板,并且包括挡风雨条,该挡风雨条具有用于弹性接触固定车顶的密封部和用于装配在所述装配槽中的接合止动部。
根据所述具有框架体的板件,能够提供在车顶板和挡风雨条之间的连接强度方面优异的车辆遮阳篷顶装置。


图1是遮阳篷顶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关于本发明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的剖面图,其是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3是在模制图2所示的框架体之后紧接着拉出用于装配槽的金属模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2的变体例的剖面图。
图5是传统车顶板的剖面图。
图6是在模制图5所示的框架体之后紧接着拉出用于装配槽的金属模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描述其中将板件假定为车辆遮阳篷顶装置中的车顶板的情况。图1是遮阳篷顶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其包括车顶板3,该车顶板在关闭时关闭形成在固定车顶中的矩形开口2,在打开时其后端向上或向下倾斜,而后向后运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车顶板3由玻璃制成。
图2是图1中的A-A剖面图。在车顶板3的边缘处一体设置有框架体4,其通过基体上注塑成型而由树脂材料构成。更准确地,框架体4附着在车顶板3的端面3a的整个面上并在板3的底面3b周围,并且框架体4的顶面4a和板3的顶面3c形成为相同面(齐平表面)。对于基体上注塑成型,可以列举为注射模塑法、挤压成型法等。
车顶板3和框架体4在它们的界面处通过粘合剂(这里,为底漆)相粘合。在本实施例中,尽管粘合剂可以很好地粘合玻璃材料和树脂材料,但其并不具体局限于此;作为优选示例,在框架体4的材料为TPS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相对于TPS具有优异粘附力的玻璃材料和烯烃粘合剂。
在框架体4中,在车顶板3的下方形成有装配槽4b,其沿着平行于车顶板3的板面的向外方向(图2中的右侧方向)开口。在图2中,尽管在装配槽4b的后部(车顶板3的中央侧)形成有锥面4e,但是装配槽4b的内部形状并不具体局限于本发明中。在装配槽4b中装配有作为装配物的挡风雨条5。挡风雨条5是这样的部件,其具有用于与固定车顶1(图1)弹性接触的密封部5a和用于装配在装配槽4b中的接合止动部5b。尽管密封部5a和接合止动部5b可以为相同材料,但是通常密封部5a由软合成橡胶材料构成而接合止动部5b由比密封部5a更硬的材料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二者例如通过双色射出成型(two-color molding)而一体形成。
在如此所述的结构中,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在于,装配槽4b构造成沿着与车顶板3的板面平行的方向具有重叠空间M,如图2的侧剖面图中所示。图3表示在基体上注塑成型中在模制框架体4之后紧接着拉出用于装配槽4b的金属模S的状态。当沿箭头标记方向拉出金属模S时,因为在模S与装配槽4b的内壁之间产生摩擦力,所以也导致框架体4沿箭头标记方向被拉动。具体地,在通过一对接合止动突起4c使得装配槽4b的开口形成为比其内部窄的情况下,因为导致在金属模S与突起4c之间形成台阶部6,所以台阶部6抵抗模S的拉出,并且框架体4倾向于沿箭头标记方向被进一步拉动。
同时,如图6所示,因为传统上装配槽33的形成位置比端面31a更靠外从而致使张力作用点定位成比面31a更靠外,所以往往会在面31a与框架体32之间的界面上施加不当的力;而在本发明的图3中,因为装配槽4b形成为具有相对于车顶板3的重叠空间M,从而张力作用点定位成比传统点更靠内(车顶板3的中央侧,即图3中的左侧)。换言之,因为致使张力作用点靠近车顶板3的底面3b与框架体4之间的界面7,所以在框架体4中产生的张力相比传统上产生的张力主要作用于界面7上,从而不当的力难以施加在车顶板3的端面3a与框架体4之间的界面8上。同时,因为张力主要作为剪力作用于界面7上,所以难以在框架体4中产生分离。
此外,在图2中,尽管同样在例如更换挡风雨条5而将其拉出时,在接合止动部5b与装配槽4b的内壁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框架体4被拉动(尽管将图2显示成好像在接合止动部5b与装配槽4b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但它们实际上彼此面接触),但是由于在拉出金属模S时的类似作用,不当的力难以施加在车顶板3的端面3a与框架体4之间的界面8上。
图4表示图2的变体例以及这样的情况,其中接合止动突起4c的面对装配槽4b后部的端部4d定位成沿平行于板3的板面的方向比车顶板3的端面3a更靠内(车顶板3的中央侧,即图3中的左侧;其间距由符号N表示)。根据该布局结构,因为较大阻力的产生位置(即,台阶部6的位置)比车顶板3的端面3a更靠近车顶板3内部,所以与图2中的情况相比,致使更减少了施加在界面8上的不当的力。同样在例如更换挡风雨条5而将其拉出时,可以获得类似效果。
接着,在图2中,优选的是装配槽4b的深度H大小约为6至15mm;在不小于6mm的情况下,有利于挡风雨条5(接合止动部5b)的接合止动强度;而在不大于15mm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框架体4的大小。另外,对于重叠空间M的大小,因为张力作用点定位成更靠近车顶板3的内部,所以与深度H大小之比越大,则重叠空间M的大小就越是优选的;例如,重叠空间M的大小优选为不小于深度H大小的30%。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假设装配槽4b的深度H大小为定值的情况下,设置有重叠空间M的结构产生这样的效果,即在框架体4中可以使得顶面4a的宽度W的大小较小。如果框架体4仅具有确实连接车顶板3和挡风雨条5的功能,则当使框架体4的暴露区域尽可能小时,框架体4是较好部件。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暴露面的顶面4a的宽度W大小为大约2至5mm,因而使暴露面积较小,并且对于认为树脂材料易于损坏的特有问题来说,这为有利结构。
这样,描述了本发明的最佳方式。除玻璃之外可使用例如丙烯酸树脂和聚碳酸酯树脂的硬树脂、钢板等作为板件。另外,可以使用TPS、TPO、TPEE、TPU、PVC、TPA(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氟橡胶等作为框架体4的材料。然而,在板件是玻璃的情况下,TPS和TPO可优选作为框架体4的材料,从对于环境存在较少负荷的角度来看,其抗损坏特性是优异的,并且对玻璃的附着性是优异的;考虑到在模制中较高温度下的流动性,可以说TPS是最有利的材料。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包括所述板件;和所述框架体,其由树脂材料构成并附着在所述板件的边缘上,其中,所述框架体沿着平行于所述板件的板面的向外方向开口,并且在所述框架体中形成有用于装配装配物的装配槽,并且其中,所述装配槽形成为具有沿着平行于所述板件的板面的方向与所述板件重叠的重叠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空间的大小不小于所述装配槽的深度大小的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槽的开口通过一对接合止动凸起而形成为比所述装配槽的内部窄,并且其中所述接合止动凸起的面对所述装配槽后部的端部定位成沿着平行于所述板件的板面的方向比所述板件的端面更靠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槽的开口通过一对接合止动凸起而形成为比所述装配槽的内部窄,并且其中所述接合止动凸起的面对所述装配槽后部的端部定位成沿着平行于所述板件的板面的方向比所述板件的端面更靠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体由从下面选出的任一种材料构成聚氯乙稀化合物,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聚醚热塑性弹性体以及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体由从下面选出的任一种材料构成聚氯乙稀化合物,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聚醚热塑性弹性体以及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体由从下面选出的任一种材料构成聚氯乙稀化合物,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聚醚热塑性弹性体以及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体由从下面选出的任一种材料构成聚氯乙稀化合物,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聚醚热塑性弹性体以及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件是用于车辆遮阳篷顶装置中的开/关系统的车顶板,并且包括挡风雨条,该挡风雨条具有构造成弹性接触固定车顶的密封部和构造成装配在所述装配槽中的接合止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件是用于车辆遮阳篷顶装置中的开/关系统的车顶板,并且包括挡风雨条,该挡风雨条具有构造成弹性接触固定车顶的密封部和构造成装配在所述装配槽中的接合止动部。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件是用于车辆遮阳篷顶装置中的开/关系统的车顶板,并且包括挡风雨条,该挡风雨条具有构造成弹性接触固定车顶的密封部和构造成装配在所述装配槽中的接合止动部。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件是用于车辆遮阳篷顶装置中的开/关系统的车顶板,并且包括挡风雨条,该挡风雨条具有构造成弹性接触固定车顶的密封部和构造成装配在所述装配槽中的接合止动部。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件是用于车辆遮阳篷顶装置中的开/关系统的车顶板,并且包括挡风雨条,该挡风雨条具有构造成弹性接触固定车顶的密封部和构造成装配在所述装配槽中的接合止动部。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件是用于车辆遮阳篷顶装置中的开/关系统的车顶板,并且包括挡风雨条,该挡风雨条具有构造成弹性接触固定车顶的密封部和构造成装配在所述装配槽中的接合止动部。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件是用于车辆遮阳篷顶装置中的开/关系统的车顶板,并且包括挡风雨条,该挡风雨条具有构造成弹性接触固定车顶的密封部和构造成装配在所述装配槽中的接合止动部。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件是用于车辆遮阳篷顶装置中的开/关系统的车顶板,并且包括挡风雨条,该挡风雨条具有构造成弹性接触固定车顶的密封部和构造成装配在所述装配槽中的接合止动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中的具有框架体的板件具有所述板件;和所述框架体,其由树脂材料构成并附着在所述板件的边缘上,其中,所述框架体沿着平行于所述板件的板面的向外方向开口,并且在所述框架体中形成用于装配装配物的装配槽,并且其中所述装配槽形成为具有沿着平行于所述板件的板面的方向与所述板件重叠的重叠空间。
文档编号B60J7/00GK1868777SQ20061008276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27日
发明者中川雅文, 片仓清治, 西田昌俊, 堀内成仁, 片山肇, 青木邦泰, 堀田贡一 申请人: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