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电驱动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900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电驱动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具体涉及可电驱动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可电驱动的车辆包括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辆,对其进行外部充电 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专门的充电站对车辆进行快速充电,另一种则 是通过普通市电对车辆进行充电。相应地,可电驱动的车辆一般都包括了快 速充电插座和市电充电插座。目前的通行方式是将市电充电插座都与快速充 电插座都集成在一个功能模块上,所以该功能模块的体积一般比较庞大,需 要在车辆侧面专门为其开设较大的充电口。图1所示的车辆就为充电插座而 在车辆的侧面上开设了充电口。这样由于增加了开口数量也使得车身的强度 降低,容易变形;另外即使是与现有燃油车辆基于同一车型的纯电动也会因 为其充电口的大小与燃油车辆的加油口的相差较大而不能够采用为现有燃 油车辆设计的车身模具,而混合动力车辆则需要再车身上加开充电口,从而 针对可电驱动的车辆必须重新进行车身模具的设计,那么将会大大增加车辆 的研发成本。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在车身上为充电插座开设充电口使得车身强度降低,以及采用 不同动力的车辆无法使用统一车身模具,而造成市研发成本增加的问题。本 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电驱动的车辆,所述可电驱动的车辆包括充电插座,其中 所述充电插座安装在车辆的前隔热栅下。
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通过将通常需要在车身上开口来安装的充电
4插座安装在与车身非同一整体的前隔热栅下,从而减少了车身上的开口数 量,提高了车身的强度。而且使得采用纯电动或混合动力的车辆均可以基于 同一车型、使用相同的车身模具,甚至可以与基于同一车型的燃油车使用相 同的车身模具,从而降低了车辆的研发成本。


图1是现有技术的电动车辆充电插座的安装位置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的充电插座的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的前隔热栅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的车标和前隔热栅的磁性连接实施方式 的磁铁位置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的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包括充电插座,其中所述充电插座安装在 车辆的前隔热栅下。
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为了达到减少车身开口的目的,可以将充电 插座安装在被车身壳体覆盖部分以外的任何位置,如车底部、前部、甚至车 内,为了便于充电操作,优选地,如图2所示,将所述充电插座安装在车辆 的前隔热栅下。
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所述充电插座安装在车辆的前隔热栅上 的车标下。
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的充电插座可以安装在车辆的前隔热栅下的 任意位置。通常来说,车辆的标志都是固定在车辆的前隔热栅上却与车辆的
前隔热栅并非一体的,那么车辆的前隔热栅的用于固定车辆的标志的部分相 应地具有开口或支架等不同于车辆的前隔热栅的结构。优选地,如图2所示, 将所述充电插座安装在车标下,这样可以使得不需要为了安装所述充电插座 而单独在车辆的前隔热栅上开口,避免了因为要安置所述充电插座造成车辆 的前隔热栅整体结构的破坏。
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所述充电插座包括市电充电插座和/或 快速充电插座。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的市电充电插座可以采用本领域常 规的各种两芯或三芯插座,所述充电插座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车用充电插 座。由于车辆一般停放在室外,优选地采用能够防水的充电插座,如包括防 水盖的充电插座。
具体实施本发明时,对采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的车辆可以采用不同的实 施方式。当所述可电驱动的车辆为纯电动车,所述市电充电插座和快速充电 插座同时安装在车辆的前隔热栅下。但是将两个插座同时安装在车辆的前隔 热栅下时,需要较大的开口才能够同时将两个插座都露出,这对于车辆的前 隔热栅的结构破坏较大。对于纯电动车来说,不需要加油,所以可以考虑利 用现有为燃油汽车的车身设计的加油口 ,或者在车身上相当于燃油汽车的加 油口处开设开口。优选地,所述市电充电插座和快速充电插座中的一个安装 在车辆的前隔热栅下,另外一个安装在所述开口处。这样同时达到了不增加 车身开口和不改变车身模具的目的。
优选地,纯电动车的市电充电插座和快速充电插座中的一个安装在车辆 的前隔热栅的车标下。
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所述车标与所述前隔热栅活动连接或可 拆卸式连接。为了使所述充电插座可以安装在车标下,车标需要能够移位的。 一般来说,车标可以是能够平移、旋转或翻转,或者可以是能够从前隔热栅
上取下,如可插拔或可旋下。图3是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的前隔热栅的
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车标与所述前隔热栅活动连接, 所述车标能够翻转打开。
另外,当所述车标采用翻转或拔插方式与所述前隔热栅连接时,为了便 于两者的分离与结合,优选地,在所述车标与所述车标覆盖的未安装插座的 区域之间安装有磁铁。为了不因为需要安装磁铁而增加支撑结构,优选地, 在所述车标与所述前隔热栅之间的非连接部分安装有磁铁。磁铁可以安装在 所述车标与所述前隔热栅之间的非连接部分的任意位置,并且可采用多个磁 铁多点安装。 一般来说,对于车标采用翻转打开方式,因为所述车标与所述 前隔热栅之间有位置固定的旋转安装点,所有仅仅采用一块磁铁安装在该固 定的旋转安装点的对称位置即可,仍旧参考图3,磁铁安装在位置IO。对于 车标采用拔插打开方式,因为所述车标与所述前隔热栅之间没有位置固定的 安装点,由于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优选地,所有采用三块磁铁分别安装在所 述车标与所述前隔热栅之间的非连接部分之间不共线的三个安装点IO,上,
其位置如图4所示。
为了便于充电插座的安装和固定,优选地,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还 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充电插座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充电插座固定 连接并且与车辆的前隔热栅或用于安装前隔热栅的散热器框架连接。所述固 定支架包括用于与所述充电插座固定的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上可以具有 与市电充电插座上的安装孔对应的安装孔,方便两者之间使用螺丝固定连接 或铆接。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与所述固定部分连接的、用于与所述车辆的前 隔热栅或用于安装前隔热栅的散热器框架固定的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与 车辆的前隔热栅或用于安装前隔热栅的散热器框架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固 定连接,为了便于充电插座与固定支架的安装和拆卸,所述支撑部分也可以 与车辆的前隔热栅或用于安装前隔热栅的散热器框架采用枢轴连接,采用此 种连接方式,当需要进行充电插座与固定支架的安装和拆卸时,可以将固定 支架旋出,操作完成之后可以将固定支架旋入到固定位置,从而起到固定支 撑作用。所述固定支架可以采用具有足够支撑强度的任何材料,依照不同的 空间要求加工成所需形状。图5示出了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 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用于与所述充电插座固定的固定部分1,其上具有用于安
装充电插座安装孔3,以及用于支撑的支撑部分2,所述固定部分l与所述 支撑部分2通过安装孔固定连接。
当所述可电驱动的车辆为混合动力车辆时,其本身需要加油,那么就不 能如纯电动车那样将车身加油口挪作他用。那么一种实施方式就是将所述市 电充电插座和快速充电插座同时安装在车辆的前隔热栅下。但是这种实施方 式也有两个插座需要较大的开口才能够同时将两个插座都露出,使得对于车 辆的前隔热栅的结构破坏较大的问题。优选地,当所述可电驱动的车辆为混 合动力车辆时,可以对所述市电充电插座和所述快速充电插座采取通过转接 插座转接的方式,而只需将两者之一安装在车身的前隔热栅的车标下。这种 将其中一个充电插座固定安装,另一个采用转接方式与已固定安装的插座连 接,不仅达到了不增加车身开口和不改变车身模具的目的,也解决了两个插 座安装的问题。
权利要求
1. 一种可电驱动的车辆,所述可电驱动的车辆包括充电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座安装在车辆的前隔热栅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所述充电插座安装 在车辆的前隔热栅的车标下。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所述充电插座 包括市电充电插座和/或快速充电插座。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所述可电驱动的车 辆为纯电动车,所述市电充电插座和快速充电插座同时安装在车辆的前隔热 栅下。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所述可电驱动的车 辆为纯电动车,所述纯电动车车身上相当于燃油汽车的加油口处开有开口, 所述充电插座包括市电充电插座和快速充电插座,市电充电插座和快速充电 插座中的一个安装在车辆的前隔热栅下,另外一个安装在所述开口处。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市电充电插座和快 速充电插座中的一个安装在车辆的前隔热栅的车标下。
7. 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所述车标与所 述前隔热栅活动连接或可拆卸式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所述车标与前隔热 栅与前隔热栅磁性连接,或者所述车标的一部分与前隔热栅转动连接,车标 的非转动部分与前隔热栅磁性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6所述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所述可电驱动的车辆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充电插座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相互 连接的固定部分和支撑部分,所述固定部分与所述充电插座固定连接并且所 述支撑部分与车辆的前隔热栅或用于安装前隔热栅的散热器框架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l-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电驱动的车辆,其中,所述 可电驱动的车辆为混合动力车或纯电动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电驱动的车辆,所述可电驱动的车辆包括充电插座,其中所述充电插座安装在车辆的前隔热栅下。本发明的可电驱动的车辆,由于将通常需要在车身上开口来安装的充电插座安装在与车身非同一整体的前隔热栅下,从而减少了车身上的开口数量,提高了车身的强度。而且使得采用纯电动或混合动力的车辆均可以基于同一车型、使用相同的车身模具,甚至可以与基于同一车型的燃油车使用相同的车身模具,从而降低了车辆的研发成本。
文档编号B60L5/42GK101376343SQ20071014622
公开日2009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9日
发明者野 袁, 陈勇武, 龙天宇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