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驾驶席用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7890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副驾驶席用气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其结构为,被折叠收容在车 辆的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的上表面侧,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向上方 凸出,同时以闭塞仪表板的上表面和仪表板上方的挡风玻璃之间的方 式,向车辆的后方侧展开膨胀。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副驾驶席用气囊,如特开2006— 176091公报所示, 具有下述结构在配置于膨胀完成时的后部侧的乘客保护部的左右方 向上的中央附近,设置朝前方侧凹陷的凹部的结构的气囊主体的内 部,设置系带,其连结凹部附近部位、和配置于膨胀完成时的前端侧 下表面的气体流入口的周缘部位,限制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主体上的凹 部的凹陷形状。在该现有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系带的结构为形成为绳状材料,在气囊主体内配置在沿前后方向的2个位置上,将后端侧在沿凹 部上下分离的位置上与凹部附近部位结合,同时将成为气体流入口侧 的前端侧,与气体流入口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分别结合。但是,在现有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由于作为系带,仅将多个 绳状材料在前后并排设置,分别与气囊主体侧结合而构成,所以在气 囊主体的膨胀初期,在乘客保护部向乘客侧凸出时,随着乘客保护部 的凸出而系带向乘客侧拉伸时,由系带导致气体流入口的附近部位也 成为向乘客侧拉伸的状态,构成凹部向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 侧的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的部位,有可能向乘客侧较大地凸出,在 抑制该向乘客侧凸出的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其可以在膨胀初期抑制向乘客侧过度凸出,顺利地保护乘客。本发明的目的可以利用下述结构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实现。本发明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其构成为,具有气囊主体,其折叠并收容在车辆的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的上表面侧,构成为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向上方凸出,同时以闭塞前述仪表板的上表面和前述仪表板上方的挡风玻璃之间的方式,向车辆的后方侧展开膨胀;以及系带,其配置于该气囊主体内,限制前述气囊主体的膨胀完成形状,前述气囊主体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前端侧下表面的左右方向中 央附近的位置上,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气体流入口,同时在成为 膨胀完成时的后部侧的位置上,具有可以承受向前方移动的副驾驶席 的乘客的乘客保护部,该乘客保护部构成为,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前述气囊主体的左 右方向中央附近的位置上,大致沿上下方向设置向前方侧凹陷的凹 部,前述系带构成为,大致沿前后方向配置,以使得在前述气囊主 体膨胀完成时,将构成前述凹部中的向前述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 出端侧的前述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和前述气体流入口附近部位连 结,其特征在于,前述系带分为成为前述气体流入口侧的前侧部位、和成为前述乘客保护部侧的后侧部位这2个部分,成为使前述前侧部位的后端侧 和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侧相互结合的结构,同时,前述后侧部位由沿大致上下方向设置的具有可挠性的薄 片材料构成,配置为使后端侧比前端侧更宽,使后端侧以沿前述内侧 顶部的方式,沿大致上下方向在后端的上下整个区域与前述内侧顶部亡P1 口 >前述前侧部位,形成以前述气体流入口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的形状,同时使前端侧在前述气体流入口周缘中的至少左右两侧,与前述 气体流入口的周缘部位结合,可以在上下整个区域内大致均匀地牵引 前述后侧部位,并使后端侧与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侧结合。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设置于气囊主体内部的系带分为前后2部分,同时配置于气体流入口侧的前侧部位,在气体流入口 周缘中的贯穿左右的区域中,与气体流入口周缘部位结合。即,在本 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由于系带使后端侧以沿着凹部的方式,沿 大致上下方向与气囊主体侧结合,使前端侧在与凹部相交的贯穿左右 的区域内,与气囊主体侧结合,所以在气囊主体的膨胀初期,在乘客 保护部向乘客侧凸出时,即使构成凹部向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出 端侧的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的部位,随着乘客保护部凸出而将凸出 端侧朝乘客侧拉伸,也可以利用在贯穿气囊主体的左右的区域与气囊 主体侧结合的系带的前端侧部位,承受该拉伸力。另外,因为前侧部 位可以在沿上下整个区域上大致均匀地牵引后侧部位,所以可以在沿 上下整个区域上防止后侧部位向后方移动,可以防止系带整体随乘客 保护部凸出而向乘客侧较大地移动。因此,在气囊的膨胀初期,可以 抑制构成凹部向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侧的乘客保护部的内 侧顶部的部位,向乘客侧较大地凸出。并且,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因为乘客保护部的结构为,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主体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位置 上,大致沿上下方向设置向前方恻凹陷的凹部,所以设置在气囊膨胀 完成时在凹部的左右两侧相对地向后方侧凸出的凸出部。因此,在向 前方移动的乘客接触到膨胀完成时的气囊时,在乘客保护部中,向后 方侧凸出的左右凸出部,首先承受乘客的左右肩部附近,减少乘客前 进移动的动能,然后,使肩部被凸出部限制的乘客的头部以一边进入 凹部的部位, 一边抑制向前方侧移动的方式被限制。因此,在本发明 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可以在利用左右凸出部减少动能的状态下,抑 制来自气囊的反作用力而柔和地承受乘客的头部。由此,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可以抑制在膨胀初期向 乘客侧过度凸出,顺利地保护乘客。另外,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因为系带的后侧部位形 成使后端侧比前端侧宽的带状,使后端侧在上下整个区域上与乘客保 护部的内侧顶部结合,所以可以在气囊主体展开膨胀时,将构成凹部 的凸出端的乘员保护部的内侧顶部的部位,在上下的较宽范围内进行 牵引。并且,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因为系带的前侧部位构 成为,以气体流入口为中心形成左右对称的形状,同时可以将后侧部 位在上下整个区域上大致均匀地牵引,所以可以将乘客保护部中的内 侧顶部的部位利用后侧部位而在上下左右大致均匀地牵弓l,可以使气 囊主体膨胀完成时的凹部的凹陷形状稳定。此外,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系带的前侧部位也可以 由具有可挠性的多根绳状材料构成,在此情况下,因为位于气体流入口侧的前侧部位由表面积小的绳状材料构成,所以不易对从气体流入 口流入气囊主体内的膨胀用气体的气流产生影响,因而优选。此外,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系带的前述前侧部位, 由具有可挠性的大致长方形的薄片材料构成,同时构成为,以位于后 端中央的点为起点,形成大致沿前后方向的折痕而将左右两缘侧的部 位折叠,使前端侧沿大致左右方向,使后端侧沿大致上下方向,外周 面成为大致三角锥状, ;使前端侧沿大致左右方向而与前述气体流入口的后缘侧的部位 结合,使后端侧沿大致上下方向而与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结合。在使系带成为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因为前侧部位的后端侧可以 在上下整个区域中与后侧部位的前端侧结合,所以在气囊展开膨胀 时,可以利用前侧部位,在上下整个区域中更均匀地牵引后侧部位。此外,在使系带的前侧部位为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优选其结构 为,使前侧部位在气囊主体膨胀完成时向下方侧开口,使左右两缘侧 的部位形成凸折的折痕并折叠,在成为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因为前侧 部位闭塞上方侧,所以在气囊展开膨胀时,抑制从气体流入口流入内 部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前侧部位内,使其顺利地流入气囊主体内。另外, 在上述结构中,因为在前侧部位的上表面侧部位,形成向后上方倾斜 的倾斜面,所以从气体流入口流入的膨胀用气体被该倾斜面引导,成为向后上方侧流入的状态,可以使气囊在沿上下方向大范围地快速展 开,因而优选。此外,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由于如果构成为,使后 侧部位的后端侧在内侧顶部上,与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中的与乘客头 部相对配置的部位结合,则可以在凹部中的与乘客头部相对的位置可 靠地较大凹陷的状态下,使气囊完成膨胀,所以可以利用较大地凹陷 的凹部柔和地承受乘客的头部,因而优选。此外,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优选气囊主体使规定形 状的基部的周缘相互结合而构成,构成前述乘客保护部的乘客侧面板部,由将前述乘客保护部的区域分为左右2部分的左右对称形状的左侧部件和右侧部件构成,使前述左侧部件和前述右侧部件的彼此相对的内缘相互结合而 构成的结合部位,构成前述凹部中的前述凸出端。在上述结构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因为凹部的凸出端由乘客侧 面板部中的左侧部件和右侧部件的内缘相互结合的结合部位构成,所 以可以在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中,使凹部的凹陷形状稳定。另外,在上 述结构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由于构成凹部的凸出端的结合部位沿乘 客保护部的整个区域形成,所以,在膨胀完成时的气囊的乘客保护部 上形成的凹部,和在凹部的左右两侧相对地凸出的凸出部,沿上下方 向并在上下整个区域内连续形成。因此,即使根据乘客的体型或乘坐 姿势,与膨胀的气囊干涉的乘客的头部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也可 以抑制来自气囊的反作用力,柔和地承受乘客的头部。


图1是使用了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 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剖面图。图2是使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从前方侧观察的斜视图。图3是使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从后方侧观察的斜视图。图4是使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沿前后方向的剖面图。图5是使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剖面图,与图4 的V — V部位对应。图6是图4的VI — VI部位的放大剖面图。图7是表示配置于实施方式的气囊内的系带的概略斜视图,括弧内表示将系带平整地展开后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基材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图,是表示图9之后的工序的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图,是表示图10之后的工序的图。图12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气囊预先折叠后的状态的示意图,是表示从气体流入口侧观察的状态(A)和从乘客保护部侧观察的状态 (B)的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工序的图。图14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使用状态的图,是表示从车辆后方侧观察膨胀完成后的状态的图。图15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使用状态的图,是表示从车辆前方侧观察膨胀完成后的状态的图。图16是表示系带的变形例的概略斜视图。图17是表示构成其它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基材的俯视图。图18是使由图17的基材构成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从前方侧观察的斜视图。图19是使图18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0是表示构成其它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基材的俯视图。图21是使由图20的基材构成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2是说明图21的气囊的使用状态的图,是表示从车辆前方侧观察膨胀完成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副驾 驶席用气囊(以下简称为"气囊")15,如图1所示,在配置于仪表 板1的上表面2的内部的上部安装型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中使用。该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被折叠的气囊15; 充气机8,其向气囊15供给膨胀用气体;外壳6,其收容保持气囊 ]5及充气机8;保持器ll,其用于将气囊15安装至外壳6上;以及气囊罩10,其覆盖折叠后的气囊15。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前后及左右方向与车辆的上下、 左右及左右方向一致。 、气囊罩10构成为,与合成树脂制的仪表板1 一体地形成,在气 囊15展开膨胀时,前后两扇门部10a、 10b被气囊15推压而打开。 另外,在气囊罩10的门部10a、 10b的周围,形成与外壳6连结的连 结壁部10c。充气机8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8a,其具 有多个气体喷出口8b;以及凸缘部8c,其用于将充气机8安装在外 壳6上。外壳6形成为板金制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其在上端侧具有长方 形的开口,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大致长方形板状的底壁部6a,其 使充气机8从下方插入安装;以及周壁部6b,其从底壁部6a的外周 缘向上方延伸,与气囊罩10的连结壁部10c卡止。外壳6在底壁部 6a的部位上配置与车辆的车体侧连结的未图示的托架。另外,气囊15和充气机8,通过设置在气囊15内的圆环状的保 持器11的多个螺栓lla,贯穿气囊15、外壳6的底壁部6a及充气机 8的凸缘部8c,由螺母12固定,从而安装在外壳6上。气囊15由下述部件构成气囊主体16;整流布28,其配置于 气囊主体16内;以及系带37,其配置于气囊主体16内,限制气囊 主体16的膨胀完成形状。气囊主体16,如图2 5所示,使膨胀完成时的形状为以前端侧 作为顶部的大致四角锥状,其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上侧壁部16a、 下侧壁部16b,这些壁部在上下两侧沿大致左右方向设置;左侧壁部 16c、右侧壁部16d,这些壁部在左右两侧沿大致前后方向设置;以 及后侧壁部16e,其以在乘客侧连结上侧壁部16a和下侧壁部16的 方式,沿大致左右方向设置。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气囊主体16由下 述部分构成乘客保护部23,其配置于在膨胀完成时成为乘客MP 侧的后部侧;以及车体侧部17,其配置在膨胀完成时成为乘客保护 部23的前方侧的、仪表板l和挡风玻璃4之间。车体侧部17形成将 前端侧封闭的大致筒状,其构成为,设置气体流入口 19,其位于在 膨胀完成时成为前端侧下表面的下侧壁部16b的前端侧的、左右方向 上的中央附近的部位上,开口为圆形,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其周缘 18安装在外壳6上。在气体流入口 19的周缘18上,形成多个安装 孔20,其使保持器11的螺栓lla插入,用于将气体流入口 19的周 缘18安装在外壳6的底壁部6a上。如图3 5所示,乘客保护部23构成为,沿大致上下方向设置 凹部24,其在气囊主体16膨胀完成时,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 的位置上,向前方侧凹陷。并且,乘客保护部23中的凹部24的左右 两侧,形成相对凸出的2个凸出部25L、 25R。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 下,凹部24设置在乘客保护部23的沿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内, 形成乘客保护部23中的上端23a侧最大程度地凹陷、在下端23b侧 凹陷收敛的形状。即,配置在凹部24的左右两侧的凸出部25L、 25R, 均以使乘客保护部23中的上端23a侧最大程度地凹陷的方式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气囊主体16的乘客保护部23的后述的 左侧部件64和右侧部件65的内缘64b、 65b相互缝制而构成的缝合 部位71,在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主体16的乘客保护部23中的左右方 向上的中央,沿上下方向设置,该缝合部位71构成乘客保护部23 中的内侧顶部23c、即凹部24的凸出端24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气囊主体16构成为,使膨胀完成形状成为以气体流入口 19为中心而 左右对称的形状。另外,在气囊主体16中的左侧壁部16c及右侧壁部16d的规定位置上,形成可以排出流入内部的膨胀用气体的剩余部 分的通风孔26 (参照图2 4)。如图4、 5所示,整流布28设置为在气囊主体16内覆盖气体流 入口19的上方侧,同时形成使前后方向的两端开口的大致筒状,以 可以将从气体流入口 19流入的膨胀用气体G向前后两侧整流。艮P,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从气体流入口 19流入的膨胀用气体G, 从整流布28的前后开口 29A、 29B流入气囊主体16内。另外,在整 流布28上形成通孔30,其开口面积比前后开口 29A、 29B小,可以 使从气体流入口 19流入的膨胀用气体逸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 该通孔30形成为,在气囊15膨胀完成时的气体流入口 19的上方, 在左右对称的2个位置上以圆形开口 (参照图4、 5)。该通孔30设 置的目的为,通过使从气体流入口 19流入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逸 出,从而在气囊15展开膨胀时,使整流布28的前后开口 29A、 29B 的方向稳定,使流入气囊主体16内的膨胀用气体G的流出方向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布28由图8所示的2张整流布用材料 32L、 32R构成。整流布用材料32L、 32R形成左右对称的形状,分 别由构成气体流入口 19的周缘18的连结部33和从连结部33向左侧 或右侧延伸的主体部34构成。在各连结部33上,分别形成与气体流 入口 19及安装孔20对应的开口 33a、 33b。另外,在各主体部34的 规定位置上形成通孔3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整流布28 构成为,在将各整流布用材料32L、32R上的连结部33以使开口 33a、 33b彼此一致的方式重叠的状态下,与后述的系带37的前侧部位用 基布44及加强布67 —起,将周缘沿整个圆周缝制在构成气囊主体 16的后述的周壁面板部50上,将主体部34的缘部相互缝制。系带37在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主体16内大致沿前后方向配置, 以在气囊主体16膨胀完成时,将构成凹部24中的向气囊主体16内 周侧凸出的凸出端24a的乘客保护部23的内侧顶部23c、和气体流 入口 19的周缘18连结,如图4、 5、 7所示,其分割为成为气体流入 口 19侧的前侧部位38、和成为乘客保护部23侧的后侧部位42这2 部分。前侧部位38形成以气体流入口 19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后述的前侧部位用基布44折叠,使气囊 主体16膨胀完成时的外形形状为,使前端38a侧大致沿左右方向、 使后端38b侧大致沿上下方向这样的大致接近三角锥状的立体形状 (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前侧部位38构成为,在前 端38a侧具有结合部39,其设置充气机8插入用的开口 39a和保持 器11的螺栓lla插入用的开口 39b,同时将周缘沿整个圆周与气囊 主体16侧结合,成为结合部39的后侧的后端38b侧构成为,设置外 形形状为大致接近三角锥状的立体形状的主体部40。如图4所示, 主体部40形成使下方侧开口、使上方侧封闭的结构,其构成为,在 上表面侧的部位上,设置从结合部39至后端40a向后上方倾斜的倾 斜面40b,以使结合部39侧位于下方,使后端40a侧位于上方。另 外,前侧部位38构成为,使成为后端38b侧的主体部40的后端40a 侧的宽度尺寸Wl,和后侧部位42的前端42a的宽度尺寸W2大致一 致(参照图7、 8)。 -后侧部位42由具有可挠性的板状材料构成,其以在气囊主体16 膨胀完成时,宽度方向沿上下方向的方式设置,同时形成长度方向的 后端42b侧比前端42a侧宽的大致梯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 后侧部位42的前端42a侧设定为,使宽度尺寸W2和前侧部位38中 的后端40a的宽度尺寸Wl大致相同,后端42b侧设定为,使宽度尺 寸W3比人的脸部的上下宽度尺寸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定 为与乘客MP的头部MH的上下宽度尺寸大致一致的尺寸(参照图8、 1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系带37使前侧部位38的后 端38b (主体部40的后端40a)侧与后侧部位42的前端42a侧相互 重合,将后端38b和前端42a使用缝合线彼此缝制而使它们结合(参 照图4、 5、 7)。另外,前侧部位38的前端38a侧,将结合部39与 后述的加强布67及整流布用材料32L、 32R —起,与构成气囊主体 16的后述的周壁面板部50,在成为气体流入口 19的周缘18的部位 的后述的缝合部位73的部位上,将周缘沿整个圆周进行缝制,从而与气囊主体16侧结合。即,系带37的前侧部位38,在沿结合部39 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左右较宽的区域内,与气囊主体16中的气体流入 口 19的周缘18结合。另外,具体地说,前侧部位38成为下述状态 在气囊主体16膨胀完成时,在比结合部39上的气体流入口 19的中 心更靠后方的大致半圆状的区域内,牵引后侧部位42。后侧部位42 的后端42b侧,使用缝合线沿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缝制在成为膨胀 完成时的气囊主体16中的乘客保护部23的上端23a附近的内侧顶部 23c (凹部24的凸出端24a)的部位上。具体地说,后侧部位42的 后端42b,在缝合部位71形成时,与后述的乘客侧面板部63的左侧 部件64及右侧部件65的内缘64b、 65b相互缝制在一起,在膨胀完 成时的气囊主体16中,缝制在凹部24的凸出端24a的成为与乘客 MP的头部MH对向配置的部位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部位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系带37的前侧部位38及后侧部 位42,由图7、 8所示的前侧部位用基布44和后侧部位用基布47构 成。后侧部位用基布47形成使长度方向大致沿前后方向的大致带状, 同时形成以宽度方向侧的中央为中心的对称形状的梯形形状,以前端 47a侧宽度较窄、后端47b侧宽度较宽的方式构成。前侧部位用基布 44形成使长度方向大致沿前后方向的大致带状,如图7、 8所示,使 前端44a侧的部位成为构成结合部39的结合部侧部位45,使后端44b 侧的部位成为构成主体部40的主体部侧部位46。另外,在本实施方 式的情况下,前侧部位用基布44与后侧部位用基布47的前端47a 侧的宽度尺寸对应,以使后端44b侧比前端侧宽度略窄的方式构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前侧部位38的主体部40形成为,以 该主体部侧部位46中的后端46a的中央点46b为起点,在结合部侧 部位45的开口 39a的左右两缘侧的部位45a、 45b、和中央点46之 间,形成大致沿前后方向的折痕CL1、 CL2 (参照图7的点划线), 使位于折痕CL1、CL2的左右两缘侧的部位46c、46d,朝向折痕CL1、 CL2的下方,使位于折痕CL1、 CL2之间的部位46e,以使后端46a 侧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 一边将后端46a沿上下方向相互重合, 一边 在折痕CL1、 CL2的部位上进行凸折。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主体16使规定形状的基布的周缘 相互结合而构成,由主要构成车体侧部17侧的周壁面板部50和主要 构成乘客保护部23侧的乘客侧面板部63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 下,气囊主体16如图8所示,由下述部分构成左侧面板部51及右 侧面板部57这2个部件,其构成周壁面板部50,并且形成左右对称 的形状;以及左侧部件64及右侧部件65这2个部件,其构成乘客侧 面板部63,并且形成左右对称的形状。构成周壁面板部50的左侧面板部51及右侧面板部57,分别形 成使乘客侧面板部63侧展开的大致扇形。左侧面板部51构成为,以 构成左侧壁部16c侧的左侧部位52为上下方向上的中心,在上方侧 配置构成上侧壁部16a的左侧部位的左上侧部位53,在下方侧配置 构成下侧壁部16b的左侧部位的左下侧部位54,在左下侧部位54的 前端下方侧,配置构成气体流入口 19的周缘18的大致半圆形的凸出 部55。右侧面板部57形成与左侧面板部51左右对称的形状,以构 成右侧壁部16d的右侧部位58为上下方向上的中心,在上方侧配置 构成上侧壁部16a的右侧部位的右上侧部位59,在下方侧配置构成 下侧壁部16b的右侧部位的右下侧部位60,在右下侧部位60的前端 下方侧,配置构成气体流入口 19的周缘18的凸出部61。艮P,构成周壁面板部50的左侧面板部51及右侧面板部57,形 成将上侧壁部16a、下侧壁部16b、左侧壁部16c及右侧壁部16d的 区域,由上侧壁部16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和下侧壁部16b的左右方向 的中央进行分割的形状。另外,左侧面板部51、右侧面板部57中的 后边缘51d、 57d,以使外形形状与乘客侧面板部63中的左侧部件64 及右侧部件65的后述的外缘64a、 65a —致的方式构成。乘客侧面板部63由左侧部件64和右侧部件65构成,该左侧部 件64和右侧部件65具有以将乘客保护部23的区域分割为左右2部 分的方式,将长度方向大致沿上下方向配置的大致橄榄球形的基布分 割为左右2部分的形状,左侧部件64和右侧部件65成为左右对称的 形状。另外,左侧部件64及右侧部件65构成为,使外缘64a、 65a 分别成为沿左侧面板邻51、右侧面板部57中的后边缘51d、 57d的形状。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上,设置大致圆形的加强布67,其 对气囊主体16中的气体流入口 19的周缘18进行加强。该加强布67 具有从气体流入口 19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67a,该延伸部67a如图4 所示,在气囊15膨胀完成时,覆盖后述的缝合部位76的内周侧,防 止从气体流入口 19流入内部的膨胀用气体直接冲击缝合部位76。此 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为了防止从气体流入口 19流入内部 的膨胀用气体,直接冲击在气囊主体16中的上侧塵部16a的左右方 向上的中央大致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后述的缝合部位74上,以使长度 方向沿缝合部位74而覆盖缝合部位74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方 式,设置保护缝合部位74上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位附近的带状保护 布68 (参照图4、图6)。该保护布68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 图6所示,设置为将沿宽度方向的一个缘部68a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 况下,为左缘),在缝合部位74形成时,与左侧面板部51及右侧面 板部57的上缘51b、 57b在缝制一起,然后将另一侧缘部68b (在本 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右缘),缝制在右侧面板部57中的上缘57b 附近的部位上,从而覆盖缝合部位74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气囊主体16的周壁面板部50、乘客侧面 板部63、加强布67、保护布68、构成整流布28的整流布用材料32L、 32R及构成系带37的前侧部位用基布44、后侧部位用基布47,以由 聚酯线或聚酰胺线等构成的具有可挠性的织布形成,作为未涂敷硅酮 等涂层的无涂层布而构成。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的制造进行说明。预先将乘客侧 面板部63的左侧部件64和右侧部件65,以在平整地展开的状态下 使周缘相互一致的方式重叠,然后,将构成系带37的后侧部位42 的后侧部位用基布47重叠,用缝合线使内缘64b、 65b相互与后端 47b缝制,形成缝合部位71,形成乘客侧面板部63(参照图11的A)。 另外,如图9的A所示,将左侧面板部51和右侧面板部57以在平 整地展开的状态下使周缘相互一致的方式重叠,使用缝合线将下缘 51c、 57c相互缝制,形成缝合部位72 (参照图9的B)。然后,如图9的B所示,使缝合部位72位于内侧,将凸出部55、 61相互重 叠,以左侧面板部51和后侧面板部57相互分离的方式将其打开,如 图10的A、 IO的B所示,将整流布用材料32L、 32R、构成系带37 中的前侧部位38的前侧部位用基布44及加强布67按顺序重叠,在 气体流入口 19的周缘18的部位、和整流布用材料32L、 32R中的连 结部33的周缘的部位(前侧部位用基布44中的结合部侧部位45的 周缘的部位)上,利用缝合线迸行缝制,形成缝合部位73。然后, 通过开孔加工形成气体流入口 19及安装孔20。然后,如图11的A所示,将左侧面板部51和右侧面板部57以 周缘相互一致的方式重叠,同时在左侧面板部51中的上缘51b的规 定位置上重叠保护布68的缘部68a,使用缝合线将左侧面板部51及 右侧面板部57的上缘51b、57b与保护布68的边缘部68a互相缝制, 形成缝合部位74。然后,将利用缝合部位74缝制了一个缘部68a的 保护布68,以由缘部68a、 68b之间的部位覆盖缝合部位74的内周 侧的方式重叠在缝合部位74上,将另一侧的缘部68b缝制在右侧面 板部57中的上缘57b附近的部位上。然后,将各左侧面板部51、右 侧面板部57上的后缘51d、 57d侧的部位,以与外缘64a、 65a彼此 分离而展开的乘客侧面板部63的外形形状一致的方式,使后缘51d、 57d彼此分离而展开。然后,将使外缘64a、 65a相互分离而展开的 乘客侧面板部63,载置于左侧面板部51及右侧面板部57上,将左 侧部件64的外边缘64a使用缝合线缝制在左侧面板部51的后缘51d 上,形成缝合部位75L,将右侧部件65的外缘65a使用缝合线缝制 在右侧面板部57的后缘57d上,形成缝合部位75R(参照图11的B)。然后,如果如图11的B所示,使整流布用材料32L、 32R中的 主体部34的缘部相互缝制而形成整流布28,然后将前侧部位用基布 44中的主体部侧部位46,在折痕CL1、 CL2的部分上弯折,将处于 弯折状态的后端46a,重叠在后侧部位用基布47的前端47a上,沿 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缝制,形成系带37。然后,如果利用左侧面板 部51和右侧面板部57之间的未缝合部位(前缘51a、 57a)而进行 翻转,使缘部的窝边不会在外部露出,然后如图11的D所示,将左侧面板部51和右侧面板部47的前缘51a、 57a相互缝制而形成缝合 部位76,则可以制成气囊1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构成周壁面板部50的左侧 面板部51及右侧面板部57、构成乘客侧面板部63的左侧部件64及 右侧部件65,分别形成相同形状的左右一对,同时左侧部件64及右 侧部件65,以使外边缘64a、 65a形成分别沿左侧面板部51、右侧面 板部57的后缘51d、 57d的形状而构成。因此,在气囊15的缝合作 业时,如果使对应的边缘部重合,则可以使要缝制的缘部的相互位置 一致,不需要立体的缝合作业,可以利用平面缝合容易地制造膨胀完 成形状具有凹部24及凸出部25L、 25R的立体气囊1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气囊主体16构成为,使将 周壁面板部50和乘客侧面板部63的周缘缝制而形成的缝合部位72、 74、 75L、 75R相互交叉而形成,构成这些缝合部位72、 74、 75L、 75R相交的交点P1、 P2(参照图11的B)附近的基布的部位,分别 构成为使角度总和小于360°。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如图 9的A及图11的B所示,左侧面板部51中的上缘51b和后缘51d 之间的交叉角度al、右侧面板部57中的上缘571 和后缘57d之间的 交叉角度a2 (与交叉角度al —致)、和乘客侧面板部63中的外缘 64a、 65之间的交叉角度(31的和,设定为小于360。,相同地,左侧 面板部51中的下缘51c和后缘51d之间的交叉角度YK右侧面板部 57中的下边缘57c和后缘57d之间的交叉角度y2(与交叉角度yl — 致)、和乘客侧面板部63中的外缘64a、 65之间的交叉角度61的和, 设定为小于360。。因此,由于在气囊15的缝合作业时,可以使缝合 部位72、 74、 75L、 75R较大地重叠的区域减小,所以自动缝制变得 容易,因而优选。 '并且,在制造气囊15后,使螺栓lla从各安装孔20中凸出, 在使保持器11设置在内部的状态下将气囊15折叠。具体地说,气囊 15如图12的A、 B所示的示意图所示,以将构成乘客保护部23的 乘客侧面板部63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位附近平整地展开的方式,在 规定的位置形成沿左右方向的折痕而进行折叠,从大致平面状的预备折叠气囊78,经过形成沿左右方向的折痕而折叠的横折、和形成沿 前后方向的折痕而折叠的纵折,进行折叠。具体地说,如图13的A C所示,将预备折叠气囊78中的成为气体流入口 19的后方的后侧部 位79,以形成沿左右方向的折痕的方式,将端部79a向下侧壁部16b 侧巻绕,以载置在气体流入口 19的上方的方式进行巻绕折叠,然后, 如图13的C、 D所示,使预备折叠气囊78中成为气体流入口 19的 前方的前侧部位80,形成沿左右方向的折痕,压在将后侧部位79巻 绕折叠形成的折叠部位上,完成横折。然后,在横折后的气囊82中, 如图13的D、 E所示,将成为气体流入口 19左侧的左侧部位83、 和成为气体流入口 19右侧的右侧部位84,分别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 痕,以使端部83a、 84a接近气体流入口 19侧的方式进行纵折。在本 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左侧部位83、右侧部位84,分别以将端部83a、 84a向下侧壁部16b侧巻绕的方式进行巻绕折叠。并且,如果气囊15的折叠完成,则利用可断裂的包封片13 (参 照图1)包裹折叠的气囊15的周围,以防止折叠散开。并且, 一边 使各螺栓lla插入外壳6的底壁部6a中, 一边将折叠后的气囊15载 置于外壳6的底壁部6a上。然后,使充气机8的主体部8a从底壁部 6a的下方插入外壳6内,同时使从底壁部6a向下方凸出的各螺栓 lla,插入充气机8的凸缘部8c中。然后,如果使螺母12与从充气 机8的凸缘部8c凸出的各螺栓lla紧固,则可以将折叠的气囊15和 充气机8安装到外壳6的底壁部6a上。并且,如果使外壳6的周壁部6b卡止在搭载于车辆上的仪表板 1的气囊罩10的连结壁部10c上,使外壳6的未图示的规定托架固 定在车辆的车体侧,则可以将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搭载至车辆上。在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搭载至车辆上后,在车辆的前面碰撞 时,如果从充气机8的各喷气口 8b喷出膨胀用气体,则气囊15膨胀 而使包封片13断裂,同时如图1的双点划线及图15所示,推压气囊 罩10的门部10a、 10b而使其打开。然后,气囊15从气囊罩10的门 部10a、 10b打开而形成的开口向上方凸出,同时向车辆的后方侧展 开膨胀,如图1的双点划线及图14、 15所示,使膨胀完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将设置在气囊主体16内部 的系带37分为前后2部分,同时配置在气体流入口 19侧的前侧部位 38,在气体流入口 19的周缘18的至少左右两侧,与气体流入口 19 的周缘18结合。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前侧部位38通过沿气体流 入口 19的周缘18的整个区域内配置的大致圆环状(特别是成为气体 流入口 19的后缘侧的半圆形的区域)的缝合部位73,缝制在构成气 体主体16的周壁面板部50上。即,在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系带 37构成为,后端侧(后侧部位42的后端42b侧)以沿着气囊主体16 中的凹部24的方式,沿大致上下方向与气囊主体16侧结合,使前端 侧(前侧部位38的前端38a侧)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与凹部24相交 的沿左右方向的区域内,与气囊主体16侧结合。因此,在气囊主体 16的膨胀初期,乘客保护部23向乘客MP侧凸出时,即使构成凹部 24向气囊主体16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24a侧的乘客保护部23的内 侧顶部23c的部位(缝合部位71),随着乘客保护部23凸出而将凸 出端24a侧向乘客侧拉伸,也可以利用在沿气囊主体16的左右方向 的区域上与气囊主体16侧结合的系带37的前端38a侧的部位(缝合 部位73),承受该拉伸力。另外,由于前侧部位38可以在上下整个 区域上大致均匀地牵引后侧部位42,所以可以在上下整个区域上, 防止后侧部位42向后方移动,可以防止系带37整体随着乘客保护部 23的凸出而向乘客MP侧较大地移动。因此,在气囊15的膨胀初期, 可以抑制缝合部位71向乘客MP侧较大地凸出,该缝合部位71是构 成凹部24向主体16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24a侧的乘客保护部23的 内侧顶部23c的部位。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因为乘客保护部23构成为, 在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主体16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位置上,沿 大致上下方向设置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24,所以在气囊15膨胀完成 时,在凹部24的左右两侧设置相对地向后方侧凸出的凸出部25L、 25R(参照图14)。因此,在向前方移动的乘客MP与膨胀完成时的 气囊15接触时,在乘客保护部23中,向后方侧凸出的左右凸出部 25L、 25R首先承受乘客MP左右的肩部MSL、 MSR附近,减少乘客MP的前进移动的动能,然后,如图15所示,使肩部MSL、 MSR被 凸出部25L、 25R限制的乘客MP的头部MH,进入凹部24的部位, 被限制而抑制向前方侧的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 在利用左右凸出部25L、 25R减少动能的状态下,抑制来自气囊15 的反作用力,柔和地承受乘客MP的头部MH。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可以在膨胀初期抑制向乘客 MP侧过度凸出,顺利地保护乘客MP。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由于系带37的后侧部位42 成为使后端42b侧比前端42a侧宽幅的带状,使后端42b侧在上下整 个区域上,缝制在乘客保护部23中的内侧顶部23c (缝合部位71) 上,所以在气囊主体16展开膨胀时,可以将构成H部24的凸出端 24a的乘客保护部23的内侧顶部23c (缝合部位71)的部位,在上 下方向的较宽范围内进行牵引。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 因为系带37的前侧部位38,形成以气体流入口 19为中心的左右对 称的形状,同时构成为可以在上下整个区域上大致均匀地牵引后侧部 位42,所以可以将乘客保护部23中的内侧顶部23c的部位(缝合部 位71),利用后侧部位42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大致均匀地牵引,可以 使气囊主体16膨胀完成时的凹部24的凹陷形状稳定。特别地,在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后侧部位42如图15所示, 设定为与乘客MP的头部MH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大致一致的尺 寸,以使得后端42b的宽度尺寸W3比人脸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 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后侧部位42的后端42b,缝 制在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主体16的凹部24的凸出端24a中的与乘客 MP的头部MH相对的部位上。因此,在使凹部24的与乘客MP的 头部MH相对的位置可靠地较大凹陷的状态下,使气囊15完成膨胀, 可以利用较大地凹陷的凹部24,柔和地承受乘客MP的头部MH。当 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也可以将后侧部位中的后端侧的宽度尺寸, 设定为比人脸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小,此外,还可以构成为,使 后侧部位的后端,在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主体的凹部的凸出端侧中位于 头部的上方或下方的位置上结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使系带37的前侧部位38由 具有可挠性的薄片材料构成的前侧部位用基布44构成,同时气囊15 构成为,以位于该前侧部位用基布44中的后端46a的中央的点(中 央点)46b为起点,形成大致沿前后方向的折痕CL1、 CL2而将左右 两缘侧的部位折叠,使前端38a侧大致沿左右方向,使后端38b侧大 致沿上下方向,外周面成为大致三角锥状。并且,使该前侧部位38 的前端38a侧,在包括气体流入口 19的后缘侧的周缘18的整个区域 上与缝合部位73的部位结合,使后端38b侧大致沿上下方向,与后 侧部位42的前端42a结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因为 可以使前侧部位38的后端38b侧,在上下整个区域上与后侧部位42 的前端42a侧结合,所以在气囊15展开膨胀时,可以利用前侧部位 38,将后侧部位42在上下整个区域上更加均匀地牵引。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构成气囊主体16的乘客保 护部23的乘客侧面板部63,由将乘客保护部23的区域分为左右2 部分的左右对称形状的左侧部件64和右侧部件65构成,使凹部24 中的凸出端24a,由左侧部件64和右侧部件65彼此相对的内缘64b、 65b相互结合而构成的缝合部位(结合部位)71构成。因此,在膨胀 完成时的气囊15中,可以使凹部24的凹陷形状稳定。另外,在本实 施方式的气囊15中,由于构成凹部24的凸出端24a的缝合部位71, 在乘客保护部23的整个区域上形成,所以下述部分沿上下方向且在 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上连续地形成凹部24,其形成于膨胀完成时 的气囊15的乘客保护部23上;以及凸出部25L、 25R,其在凹部24 的左右两侧相对凸出。因此,即使根据乘客MP的体型或乘坐姿势, 与膨胀后的气囊15干涉的乘客MP的头部MH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 移动,也可以抑制来自气囊15的反作用力,柔和地承受乘客MP的 头部MH。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因为以使系带37的前侧部 位38,在气囊主体16膨胀完成时向下方侧开口的方式,将左右两缘 侧的部位形成凸折的折痕CL1、 CL2而折叠,所以前侧部位38闭塞 上方侧,在气囊15展开膨胀时,抑制从气体流入'口 19流入内部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前侧部位38内,从而顺利地使其流入气囊主体16内。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的内部设置整流布28,其在前后方 向上限制从气体流入口 19流入内部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方向,但因 为前侧部位38闭塞上方侧,所以不会妨碍该整流布28的整流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因为在系带37中的前侧部位38 的上面侧的部位上形成向后上方倾斜的斜面40b,所以从气体流入口 19流入的膨胀用气体G,如图7所示,会被该倾斜面40b引导,成 为向后上方侧流入的状态,可以使气囊15在上下方向的大范围内迅 速展开,因而优选。当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也可以使系带的前侧 部位向上方侧开口,形成以左右两缘侧的部位朝向上方的方式折叠的 大致三角锥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系带37的前侧部位38,使用通过 结合部39而在气囊主体16中的气体流入口 19的周缘18上沿整个圆 周结合的结构,但系带的前侧部位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前侧 部位上不设置结合部,而是在气体流入口的后缘侧上,沿左右方向仅 以直线状缝合等进行结合。此外,也可以使前侧部位的前端,在气体 流入口的后缘侧上沿左右方向并不连续结合,而是形成在左右方向上 分离的多个位置中断续地结合的结构。另外,作为系带86,也可以如图16所示,前侧部位87使用由 具有可挠性的多根绳状材料88构成的部件。在图16所示的前侧部位 87上,绳状材料88设置3根。各绳状材料88构成为,分别将前端 88a侧与在气体流入口 19的周缘18的后缘侧上左右分离的3个结合 点PL、 PR、 PC的部位结合,使后端88b侧与后侧部位42中的前上 端42au或前下端42ad结合。具体地说,绳状材料88由以下部分构 成左上绳状材料88UL,其配置为连结配置于气体流入口 19的左 后侧的结合点PL和后侧部位42的前上端42au;右上绳状材料88UR, 其配置为连结配置于气体流入口 19的右后侧的结合点PR和后侧部 位42的前上端42au;以及中央下绳状材料88DC,.其配置为连结配 置于气体流入口 19的后侧的结合点PC和后侧部位42的前下端42ad。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结合点PC配置于通过气体流入口 19的中心的中心线上,结合点PL、 PR配置于以中央侧的结合点PC为中心 而左右对称的位置上。并且,中央下绳状材料88DC沿前后方向配置, 各右上绳状材料88UR、左上绳状材料88UL形成左右对称的形状, 前侧部位87成为以气体流入口 19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的形状。在这种结构的系带86中,因为构成前侧部位87的多根绳状材 料88 (88UL、 88UR、 88DC),分别在气体流入口 19的后缘侧沿左 右方向分布,即,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与凹部相交的沿左右方向的区 域上形成的结合点PL、 PR、 PC的部位上,使前端88a侧与气囊主体 16侧结合,同时使后端88b侧与后侧部位42中的前上端42au或前 下端42ad结合,所以在气囊主体16的膨胀初期,作用在后侧部位 42上的向乘客侧的拉伸力,可以利用在沿气囊主体16的左右方向的 区域上形成的结合点PL、 PR、 PC的部位承受。另:外,因为前侧部 位87可以在上下整个区域上大致均匀地牵引后侧部位42,所以可以 在上下整个区域中防止后侧部位42向后方移动,可以防止系带86 整体随着乘客保护部凸出而向乘客侧较大地移动。其结果,即使使系 带86的前侧部位87由多根绳状材料88构成,也可以在气囊的膨胀 初期,抑制构成凹部向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侧的乘客保护部 的内侧顶部的部位,向乘客侧较大地凸出。并且,如上所述,在使系带86的前侧部位87:由具有可挠性的 多根绳状材料88 (88UL、 88UR、 88DC)构成的情况下,因为位于 气体流入口 19侧的前侧位置87由表面积小的绳状材料构成,所以难 以对从气体流入口 19流入气囊主体内的膨胀用气体的气流产生影 响,因而优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2根绳状材料88UL、 88UR与后侧部位42的前上端42au侧结合,使1根绳状材料88DC 与前下端42ad侧结合,但绳状材料的根数及配置位置,只要形成使 前侧部位以气体流入口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的形状即可,并不限于此, 也可以构成为,在后侧部位的前下端侧,使前端侧与分别与结合点 PL、PR结合的2根绳状材料的后端侧结合,配置共计4根绳状材料, 此外,也可以与图例相反,构成为在后侧部位的前下端侧结合2根绳 状材料,在后侧部位的前上端侧结合1根绳状材料,配置共计3根绳状材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使周壁面板部50由左右对 称形状的左侧面板部51和右侧面板部47构成,使乘客侧面板部63 由左右对称形状的左侧部位64和右侧部位65构成。'另外,由于周壁 面板部50中的左侧面板部51、右侧面板部57的后缘51d、 57d的外 形形状与乘客侧面板部63的左侧部位64、右侧部位65的外缘64a、 65a—致,所以在制造气囊15时,如果在各左侧面板部51、右侧面 板部57、左侧部位64、右侧部位65中,以分别对应的缘部一致的方 式重叠,则可以利用平面缝合进行制造,不需要立体的缝合作业,制 造变得容易。 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则也可以如图17 19所示,作为气囊15A 由具有左右非对称的左侧面板部51A和右侧面板部57A的周壁部 50A构成。因为该气囊主体16A构成为,使膨胀完成的形状与前述 气囊主体16大致相同,仅周壁面板部50A的形状不同,所以,对于 相同的部件,在末尾标注"A"而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在气囊主体 16A内,与前述气囊15的气囊主体16内相同地,设置由整流布用材 料32L、 32R构成的整流布28,和由前侧部位38和后侧部位42构成 的系带37。气囊主体16A由周壁面板部50A、乘客侧面板部63及加强布 67构成。乘客侧面板部63及加强布67,使用与前述气囊主体16相 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周壁面板部50A的左侧面 板部51A和右侧面板部57A,具体地说,以使气囊主体16A中的构 成上侧壁部16a的区域的左上侧部位53A和右上侧部位59A的外形 形状不同的方式,形成左右非对称的形状。因为左侧面板部53A中 的左侧部位52、左下侧部位54及凸出部55、右侧面板部57A中的 右侧部位58、右下侧部位60及凸出部61,与构成前述气囊主体16 的左侧面板部51及右侧面板部57的对应部位为相同的形状,所以标 注相同的附图标号,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右侧面板部 57A中的右上侧部位59A,以使前缘的左右宽度尺寸形成与膨胀完成 时的气囊15A的前缘的左右宽度尺寸相同的宽幅的方式,作为使前缘侧为宽幅的大致梯形板状的区域而构成,左侧面板部5iA中的左 上侧部位53A,以使前端侧宽度形成窄幅的方式,作为以前端侧为顶 点的大致三角板状区域而构成(参照在图17中以双点划线包围的区 域)。而且,在使用上述结构的周壁面板部50A的气囊15A中,如图 18、 19所示,在膨胀完成时,使左侧面板部51A和右侧面板部57A 的上缘51b、 57b相互缝制而构成的缝合部位74A,在上侧壁部16a 的区域内,以使前端侧朝向左端侧、使后端侧朝向中:央侧的方式倾斜 地配置。即,相对于在上述气囊15中,在上侧壁部16a的左右方向 的中央沿前后方向,以经过气体流入口 19的正上方的方式形成的缝 合部位74 (参照图19的双点划线),在该气囊15A中,缝合部位 74A以从气体流入口 19A的正上方向左侧偏离的方式,形成向左侧 偏移的状态。因此,可以防止从气体流入口 19A流入的膨胀用气体 直接冲击缝合部位74A,可以不设置在上述气囊15中使用的保护布 68。另外,作为气囊15B,也可以使用图20、 21所示的结构。图20、 21的气囊15B,使周壁面板部50B的外形形状不同,除了膨胀完成 形状略微不同之外,与前述的气囊15为相同的结构,对于相同的部 件,在末尾标注"B"而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在气囊15B的气囊主 体16B内,也与前述气囊15的气囊主体16内相同地,设置由整流 布用材料32L、 32R构成的整流布28,和由前侧部位38及后侧部位 42构成的系带37。气囊主体16B由周壁面板部50B、乘客侧面板部63及加强布67 构成。乘客侧面板部63及加强布67,使用与前述的气囊主体16相 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省略说明。周壁面板部50B具有 左右对称形状的左侧面板部51B和右侧面板部57B。各左侧面板部 51B、右侧面板部57B如图20所示,构成为使从气体流入口 19B的 前缘至前缘51a、 57a的距离Ll,比从前述气囊15中的左侧面板部 51、右侧面板部57上的气体流入口 19至前缘51a、 57a的距离L2 大,使前缘51a、 57a侧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Tl,比前述气囊15中的左侧面板部51、右侧面板部57的前缘51a、 57a侧的左右方向 的宽度尺寸T2小(参照图8)。并且,在使用上述结构的周壁面板部50B的气囊15B中,如图 21所示,由于在以单体膨胀时,与前述气囊15相比,成为膨胀完成 时的前端侧的、位于气体流入口 19B的前方的前侧区域15a,其前后 的宽度尺寸增大,所以在搭载至车辆时,如图22所示,以该前侧区 域15a从外壳6凸出,载置在配置于外壳6的前方的仪表板1的上表 面2侧上的方式,使气囊15B完成膨胀。因此,如图22所示,在未 利用挡风玻璃4B支撑膨胀完成后的气囊15B的情况下,在气囊15B 膨胀完成时,在配置于外壳6的后方中的乘客保护部23B承受乘客 时,即使成为向上方移动的状态,也因为配置在外壳6的前方的前侧 区域15a,在外壳6的前方侧中的仪表板1的上表面2上支撑下表面 侧,所以可以以防止该乘客保护部23B浮起的方式向上方移动,可 以利用乘客保护部23B可靠地保护乘客。
权利要求
1. 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其构成为,具有气囊主体,其折叠并收容在车辆的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的上表面侧,构成为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向上方凸出,同时以闭塞前述仪表板的上表面和前述仪表板上方的挡风玻璃之间的方式,向车辆的后方侧展开膨胀;以及系带,其配置于该气囊主体内,限制前述气囊主体的膨胀完成形状,前述气囊主体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前端侧下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位置上,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气体流入口,同时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后部侧的位置上,具有可以承受向前方移动的副驾驶席的乘客的乘客保护部,该乘客保护部构成为,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前述气囊主体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位置上,大致沿上下方向设置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前述系带构成为,大致沿前后方向配置,以使得在前述气囊主体膨胀完成时,将构成前述凹部中的向前述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侧的前述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和前述气体流入口附近部位连结,其特征在于,前述系带分为成为前述气体流入口侧的前侧部位、和成为前述乘客保护部侧的后侧部位这2个部分,成为使前述前侧部位的后端侧和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侧相互结合的结构,同时,前述后侧部位由沿大致上下方向设置的具有可挠性的薄片材料构成,配置为使后端侧比前端侧更宽,使后端侧以沿前述内侧顶部的方式,沿大致上下方向在后端的上下整个区域与前述内侧顶部结合,前述前侧部位,形成以前述气体流入口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的形状,同时使前端侧在前述气体流入口周缘中的至少左右两侧,与前述气体流入口的周缘部位结合,可以在上下整个区域内大致均匀地牵引前述后侧部位,并使后端侧与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侧结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其特征在于,前述前侧部位由具有可挠性的多根绳状材料构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其特征在于, 前述前侧部位,由具有可挠性的大致长方形的薄片材料构成,同时构成为,以位于后端中央的点为起点,形成大致沿前后方向的折 痕而将左右两缘侧的部位折叠,使前端侧沿大致左右方向,使后端侧 沿大致上下方向,外周面成为大致三角锥状,使前端侧沿大致左右方向而与前述气体流入口的后缘侧的部位 结合,使后端侧沿大致上下方向而与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结合。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其特征在于, 将左右两缘侧的部位形成凸折的折痕而折叠,以使得前述前侧部位在前述气囊主体的膨胀完成时向下方侧开口。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其特 征在于,前述后侧部位的后端侧在前述内侧顶部上,与膨胀完成时的气 囊主体中的与前述乘客的头部相对而配置的部位结合。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其特 征在于,前述气囊主体通过使规定形状的基部的周缘相互结合而构成, 构成前述乘客保护部的乘客侧面板部,由将前述乘客保护部的区域分为左右2部分的左右对称形状的左侧部件和右侧部件构成, 使前述左侧部件和前述右侧部件的彼此相对的内缘相互结合而构成的结合部位,构成前述凹部中的前述凸出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在气囊主体的乘客保护部上,沿大致上下方向设置凹部。系带在气囊主体膨胀完成时,将构成凹部的凸出端侧的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和气体流入口附近部位连结。系带被分为前侧部位和后侧部位这2部分,后侧部位使比前端侧宽的后端侧在上下整个区域与内侧顶部结合。前侧部位以气体流入口为中心形成左右对称形状,使前端侧在气体流入口周缘部位中的至少左右两侧上,与气体流入口的周缘部位结合,从而可以在上下整个区域上大致均匀地牵引后侧部位。
文档编号B60R21/231GK101279601SQ20081009064
公开日2008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日
发明者山田郁雄, 桥爪知则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