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儿童约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0598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儿童约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儿童约束,具体地涉及在位于车辆中的乘员座椅上使用的儿童约束。
背景技术
在位于车辆中的乘员座椅上使用的儿童约束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但是需要对儿童约束与位于车辆中的乘员座椅的联接进行改进。因此,本公开涉及包括基座和儿童座椅的儿童约束,基座通过与车辆联接的锚固带被保持就位在下面的乘员座椅上,儿童座椅联
接至基座。

实用新型内容根据本公开的儿童约束包括锚固带和儿童保持装置,该儿童保持装置被配置为对年幼的儿童或婴儿进行保持。锚固带适于与包括在车辆中的锚固安装件联接,以将儿童保持装置保持就位在位于车辆中的乘员座椅上。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儿童座椅保持装置包括壳体支撑基座,壳体支撑基座适于安置在位于车辆中的乘员座椅上并且与包括在车辆中的第一锚固安装件和第二锚固安装件紧邻。儿童保持装置还包括适于与壳体支撑基座联接的儿童座椅壳体。锚固带包括第一连接器,适于联接至第一锚固安装件;以及第二连接器,适于联接至第二锚固安装件。锚固带还包括条状件,条状件被设置以使得当第一连接器联接至第一锚固安装件以及第二连接器联接至第二锚固安装件以建立锚固带在壳体支承基座上的刚被安装形态时,条状件在第一锚固安装件与第二锚固安装件之间延伸并且位于壳体支撑基座上且在第一锚固安装件与第二锚固安装件之间并沿着初始带路径延伸。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儿童约束还包括带张紧器,带张紧器与包括在壳体支撑基座中的背部联接,并且带张紧器被配置为在儿童座椅联接至壳体支承基座之前发生的第一致动阶段中由照看者使用来改变带路径以及增加锚固带中的张力。带张紧器被配置为包括移动装置,在照看者将儿童座椅壳体联接至壳体基座之前以及当锚固带保持联接至第一锚固安装件和第二锚固安装件以处于刚被安装形态时,该移动装置用于使锚固带相对于壳体支承基座从初始带路径移动到第一改变带路径从而收紧锚固带。将该锚固带的松弛除去用作将锚固带中的张力从与锚固带的刚被安装形态相关联的初始安装张力增加到相对较大的预定张力,使得壳体支撑基座根据预定规格以乘员座椅上的相对静止的形态被束缚于车辆。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带张紧器包括带推动器;可枢转致动器杠杆,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的背部;以及储能弹簧,联接至带推动器并连接至致动器杠杆。在使用中,照看者推动致动器杠杆以使带推动器移动并抵靠安装的锚固带,从而将锚固带设定为预定张力并在弹簧中存储能量。如果之后出现锚固带的不希望的松弛(例如,因为车辆中的环境条件、 乘员座椅的缓冲特性改变、被约束在儿童座椅壳体中的儿童的移动和/或尺寸等),那么在随后的第二致动阶段中存储在弹簧中的能量被自动地释放以使带推动器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进一步移动,从而在照看者不适用致动器杠杆的情况下将锚固带中的张力增加值预定张力。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带张紧器还包括卡止装置,卡止装置在杆接收开口处联接至管状衬套,以选择性地与推杆临时地接合,从而在致动器杠杆到达作用形态之后阻止带推动器相对于致动器杠杆移动,使弹簧在带推动器与弹簧安装件之间保持在能量存储压缩状态,直至出现锚固带的任何不希望的松弛以使锚固带中的张力低于预定张力,此时,响应于受到由存储在弹簧中的能量的释放所产生的向下的力的作用,卡止装置与带推动器脱离以允许带推动器响应于受到由弹簧施加的向下的力的作用而在向下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从而使锚固带相对于壳体支承基座移动以沿着第二改变带路径延伸,进而将锚固带恢复到由预定张力测量所表征的张紧状况。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带张紧器还包括卡止装置,卡止装置联接至管状衬套,以选择性地与带推动器临时地接合,从而在致动器杠杆到达作用形态之后阻止带推动器相对于致动器杠杆移动,使弹簧在带推动器与弹簧安装件之间保持在能量存储压缩状态,直至出现锚固带的任何不希望的松弛以使锚固带中的张力低于预定张力,此时,响应于受到由存储在弹簧中的能量的释放所产生的向下的力的作用,卡止装置与带推动器脱离以允许带推动器响应于受到由弹簧施加的向下的力的作用而在向下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从而使锚固带相对于壳体支承基座移动以沿着第二改变带路径延伸,进而将锚固带恢复到由预定张力测量所表征的张紧状况。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壳体支撑基座被形成为包括基础件,基础件适于安置在位于车辆中的乘员座椅上并且与儿童座椅壳体相配以将儿童座椅壳体支撑在壳体支撑基座上;以及背部,从基础件起向上延伸,背部被形成为包括槽,槽远离基础件向上延伸,致动器杠杆被安装为在壳体支撑基座的背部上从无作用形态移动至作用形态,两阶段带移动装置在上接触位置处联接至致动器杠杆并且在下接触位置处联接至带推动器,并且两阶段带移动装置被设置为位于基础件与上接触位置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包括弹簧,弹簧被设置为位于上接触位置与下接触位置之间,从而响应于在第一致动阶段中致动器杠杆相对于壳体支承基座从无作用形态移动至作用形态,弹簧向带推动器施加向下的力,致动器杠杆的尺寸被确定并且致动器杠杆被设置以使得致动器杠杆响应于致动器杠杆移动到作用形态而位于形成于壳体支承基座的背部中的槽中,从而在第一致动阶段中压缩弹簧。通过根据本公开的儿童约束,使儿童约束与位于车辆中的乘员座椅的联接得到了改进。当考虑例示出目前可想到的实施本公开的最佳方式的说明性实施方式,本公开的附加特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变得显而易见。

[0014]详细描述具体参照附图,其中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儿童约束的分解立体装配图,该儿童约束适于被锚固就位在位于车辆中的乘员座椅上;图2是图1的乘员座椅的后侧立体图;图3是包括在图2的乘员座椅中的L形壳体支撑基座和锚固带的侧视图;图4是在使用带张紧器以收紧锚固带之前在图1的乘员座椅上就位的图1的壳体支撑基座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壳体支撑基座的部分立体图;图6是类似于图4的立体图,其中部分被去除以揭示带推动器已与锚固带的条状件的中央部接合并使该中央部移动;图6A是与图6的锚固带的条状件的中央部接合的说明性带张力测量计的立体图;图7是类似于图4和6的立体图,其中示出致动器杠杆的进一步逆时针枢转运动;图8是类似于图4、6、和7的立体图,其中示出带推动器已在向下的方向上移动的足够远,以使锚固带中的张力增加而达到预定张力;图9是以朝向前形态安装在图的壳体支撑基座上的儿童座椅壳体的立体图;图9A是图8的壳体支撑基座的缩小的侧视图,其中该壳体支撑基座对表示为婴儿承载架的儿童座椅壳体进行承载;图9B是图8的壳体支撑基座的缩小的侧视图,其中在该壳体支撑基座上以朝向后形态承载儿童座椅壳体;图10是沿着图4的线10-10取得的放大的剖面图;图11是沿着图6的线11-11取得的放大的剖面图;图12是沿着图7的线12-12取得的放大的剖面图;图13是沿着图8的线13-13取得的放大的剖面图;图14是带张紧器的在图7的圆圈区域中示出的那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15是沿着图14的线15-15取得的放大的剖面图;图16是带张紧器的在图8的圆圈区域中示出的那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17是图8的儿童约束的前侧立体图;图18是图表示意图,其(从底部到顶部)示出锚固带当沿着第一改变带路径延伸时所具有的形状、杆移动弹簧的有效长度、和锚固带的长度;图19是类似于图17的前侧立体图,其中示出儿童约束(略去了儿童座椅壳体) 例如响应于向该儿童约束施加外部力而相对于乘员座椅移动;图20是类似于图18的图表示意图,其(从底部到顶部)示出锚固带当沿着第二改变带路径延伸时所具有的形状、杆移动弹簧的增加的有效长度、和锚固带的未改变长度;图21是示出使用儿童约束的类似于图17的前侧立体图,其中该儿童约束具有长度相对较长的锚固带;图22是类似于图18的图表示意图,其(从顶部到底部)示出相对较长的锚固带、 杆移动弹簧的相对较长的有效长度、和相对较长的锚固带当沿着第三改变带路径延伸时所具有的形状;以及[0040]图2346示出对图16的张力锁定单元的说明性操作序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9所示,儿童约束10包括儿童座椅壳体12、壳体支撑基座14、和锚固带 16。壳体支撑基座14适于安置在车辆19中的下面的乘员座椅18上,并且如图2-3和10 所示,通过使用锚固带16,壳体支撑基座14以初始安装形态被保持在乘员座椅18上。在该刚被安装形态下,由照看者将锚固带16联接至第一锚固安装件21和第二锚固安装件22,第一锚固安装件21和第二锚固安装件22被设置为位于壳体支撑基座14上以在被如图4所示的带张力测量计M测量时呈现初始安装张力(IT)。儿童约束10根据本公开被配置成允许照看者使被安装的锚固带16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从刚被安装形态移动到另一形态, 从而在儿童座椅壳体12被该照看者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之前,使锚固带16中的张力增加以达到如图4-8所示的相对更大的预定张力(PT)。儿童约束10还包括带张紧器20,带张紧器20被安装以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移动。在将儿童座椅壳体12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之前的第一致动阶段中,带张紧器20被照看者(未示出)使用,以使得包括在带张紧器20中的带推动器40在锚固带16联接至锚固安装件21、22时使锚固带16的一部分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移动,从而如图6-8所示的那样收紧锚固带16以使锚固带16中的张力从初始安装张力(IT)增加到相对较大的预定张力(PT)。如图8和13所示,带张力的这种增加使壳体支撑基座14以相对静止的形态被束缚于车辆19。然后,在锚固带16被拉伸以达到预定张力(PT)之后,可由照看者将儿童座椅壳体12以如图9、9A和9B所示的若干不同方式之一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如图17-20所示,如果后来发生锚固带16的任何松弛,那么当儿童座椅壳体12被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时,在照看者的部分没有任何动作的情况下第二致动阶段可以自动地进行。如本文所公开的那样,如图10-13所示,在第一致动阶段中,例如由于在使用带推动器40以增加锚固带16中的张力的过程中包括在带张紧器20中的弹簧58发生压缩, 弹簧58中存储了能量。如图19和20所示,在儿童座椅壳体12已被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 14上以使包括在带张紧器20中的带推动器40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进一步移动从而将锚固带16中的张力增加回到预定张力(PT)之后的随后的第二致动阶段中,存储在弹簧58 中的能量被自动地释放。在带张紧器20被照看者在第一致动阶段中使用以使带16张紧为预定张力(PT) 之后,可以通过使用任何合适的装置将儿童座椅壳体12 (或任何合适的儿童座椅)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以提供如图1和9所示的儿童保持装置13。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对儿童座椅壳体12进行定向以使其如图9B所示的那样在朝向前的方向上位于壳体支撑基座14 上。可替换地,如图9A所示,可将婴儿承载架12'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例如,如图1所示,壳体支撑基座14包括基础件141和从基础件141向上延伸的背部142。如图1和9所示,基础件141适于安置在包括在乘员座椅18中的座凳181上,并且背部142适于与包括在乘员座椅18中的靠背182接触。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带张紧器20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根据本公开,带张紧器20在第一致动阶段中被使用以将锚固带16中的张力从相对较低的初始安装张力(IT)增加到预定张力(PT),相对较低的初始安装张力(IT)在锚固带16被初始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以与第一锚固安装件21和第二锚固安装件22相配之后就达到了。锚固带16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是LATCH带并且被配置为以如图1-3所示的通常方式与LATCH系统中的LATCH锚固安装件21、22相配。LATCH是美国的一种系统,其对在不使用设在车辆中的大腿带或肩带的情况下儿童约束的安装进行标准化。根据本公开,带张紧器20还可以被使用以张紧并非如图1所示的LATCH锚固带16 的锚固带张紧。带张紧器20可以使车辆大腿带16A张紧,车辆大腿带16A被设置为位于壳体支撑基座14上并且与包括在车辆19中且与如图1所示的乘员座椅18相关联的第一(大腿带)锚固安装件121和第二(大腿带)锚固安装件122联接。带张紧器20还可以使车辆大腿与肩带式安全带16B张紧,车辆大腿与肩带式安全带16B被设置为位于壳体支撑基座14上并与如图1所示的第一(大腿带)锚固安装件121和第二(大腿带)锚固安装件 122联接。带张紧器20被配置为包括装置40、42,在儿童座椅壳体12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 14之前,以及当锚固带16联接至第一锚固安装件21和第二锚固安装件22并且从图4和10 所示的初始带路径到例如图8、9、和13所示的第一改变带路径锚固带16的一部分与壳体支撑基座14的一部分保持接触时,装置40、42用于使锚固带16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移动。锚固带16的这种移动使锚固带16收紧以将锚固带16中的张力从与锚固带16的刚被安装形态相关联的初始安装张力(IT)增加到如图8所示的相对较大的预定张力(PT),使得如图9所示,壳体支撑基座14和儿童座椅壳体12相对于车辆19中下面的乘员座椅18的移动根据预定规格受到限制,其中儿童座椅壳体12后来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以形成儿童保持装置13。例如,如图1和4-6所示,壳体支撑基座14被形成为包括间隔开的第一带支撑垫 31和第二带支撑垫32以及位于带支撑垫31、32之间的带接收通道30。如图2和3所示, 带支撑垫31、32位于基础件141的相对两侧并被设置为朝向上,从而在锚固带16被设置为横过壳体支撑基座14的中间部分延伸并且联接至第一锚固安装件21和第二锚固安装件22 之后,将处于刚被安装形态下的锚固带16支撑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如图4和17所示, 带接收通道30被右壁301、左壁303、和底部302围住,其中右壁301附连至第一带支撑垫 31的内缘,左壁303附连至第二带支撑垫32的内缘,底部302在右壁301的下边与左壁303 的下缘之间横向延伸。如图1、4、17、和18所示,带张紧器20包括带推动器40,带推动器40被设置为位于第一带支撑垫31与第二带支撑垫32之间以及带接收通道30上方。带张紧器20还包括推动器移动系统42,推动器移动系统42用于使带推动器40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移动, 从而首先当锚固带16以刚被安装形态被保持在第一带支撑垫31和第二带支撑垫32上时带推动器40与锚固带16的第一表面16S1接触,然后使锚固带16在带接收通道30中的一部分朝向通道底部302移动以增加锚固带16中的张力直至达到预定张力(PT)。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当如图8、9、13、和17所示的那样达到预定张力(PT)时,锚固带16的反面的第二表面16S2被设置为处于与通道底部302间隔开的关系,以使锚固带16可被带张紧器20收紧的程度最大化。例如,如图9、9A、或9B所示,儿童座椅壳体12可由照看者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的基础件141上。例如,如图4和5所示,带推动器40包括推板44和推杆46,其中推板44被设置为位于锚固带16上方,推杆46被设置为从推板44起向上延伸。如图1、4、和10所示,推杆 46联接至推动器移动系统42。当如图1和4所示的那样锚固带16以刚被安装形态被保持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时,推板44通常被设置为位于包括在锚固带16中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上面。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5所示,锚固带16包括第一连接器161,被配置为与第一锚固安装件21相配;第二连接器162,被配置为与第二锚固安装件22相配;以及条状件163,被设置为使第一连接器161与第二连接器162互连,并且当锚固带16被保持在刚被安装形态时条状件163位于第一带支撑垫31和第二带支撑垫32上。如图4和5所示,当连接器161、 162联接至锚固安装件21、22以建立锚固带16的横过壳体支撑基座14的中间部分的初始带路径时,第一带支撑垫31和第二带支撑垫32被设置为对锚固带16进行支撑以使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形成跨过带接收通道30的桥接件。如图1和14所示,推杆46包括联接至推板44的下端以及联接至推动器移动系统 42的上端。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14所示,在推杆46中形成有一系列缺口 47。 这些缺口 47的尺寸和位置被确定以使缺口 47接收可移动锁板48,可移动锁板48被包括在张力锁定单元50中以及还包括在带张紧器20中,并且可移动锁板48被配置为在锚固带 16被张紧以达到预定张力(PT)之后将带推动器40保持在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的希望位置。如图1所示,推动器移动系统42包括致动器52和力传递装置M,力传递装置M 联接至致动器52并联接至推动器40。致动器52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以在儿童座椅壳体12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之前并且在第一致动阶段中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被照看者从无作用形态移动到作用形态。力传递装置M联接至带推动器40并联接至致动器 52,并且力传递装置M被配置为向带推动器40施加向下的力,以使带推动器40响应于致动器52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从例如图4和10所示的无作用形态移动到例如图8和13 所示的作用形态,向下推压在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的第一表面16S1上。在如图4所示的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致动器52是杠杆,其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 的背部142上以绕致动器枢轴线52A进行可枢转运动。例如在无作用形态,如图1-4和10 所示,致动器杠杆52被设置为远离基础件141向上延伸。照看者可以使致动器杠杆52绕致动器枢轴线52A在逆时针方向52CCW上枢转以到达例如图8和13所示的无作用形态,在该无作用形态,锚固带16已被张紧至预定张力(PT)。在作用形态,致动器杠杆52被放置在形成于壳体支撑基座14的背部142中的杠杆接收通道52C中从而不干涉随后将儿童座椅壳体12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的基础件140上。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力传递装置M包括弹簧安装件56,联接至致动器杠杆52 ; 以及弹簧58,联接至带推动器40和弹簧安装件56并夹设在带推动器40与弹簧安装件56 之间。如图4和10所示,弹簧安装件56是管状衬套,其被形成为包括容纳弹簧58的内部区域57。如图10-13所示,推杆46的上部被设置为穿过在管状衬套限定的弹簧安装件56 的下端中形成的开口而延伸到内部区域57中以与弹簧58的下端接触。而且,如图10-13 所示,张力锁定单元50联接至弹簧安装件56的下端以与弹簧安装件56的下端一起移动。例如,如图10-13所示,弹簧安装件56安装在致动器杠杆52上以绕安装枢轴线 56A进行可枢转运动。在图10-13所示的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安装枢轴线56A被设置为位于致动器枢轴线52A与致动器杠杆52的自由端52E之间。如图4和10所示,力传递装置M包括在安装枢轴线M处联接至致动器杠杆52 的上端MU以及相对的下端ML。同样如图4和10所示,带推动器40包括推板44,被设置为与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接合;以及推杆46,被设置为从推板44起向上延伸以与力传递装置M的下端54L接合。如图5所示,壳体支撑基座14被形成为包括销接收槽孔442S,销接收槽孔442S限定用于带推动器40的运动引导。带推动器40还包括向外延伸的销442,向外延伸的销442 联接至推板44,向外延伸的销442被设置为延伸到如图5所示的销接收槽孔442S中并且在该销接收槽孔442S中上下移动,从而在如图10-13所示的致动器杠杆52绕致动器枢轴线52A在无作用形态与作用形态之间进行枢转运动过程中引导带推动器40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移动。如图5和6所示,带推动器40被安装为在中央通道44C中进行上下移动,中央通道44C形成于壳体支撑基座14中并且被限定在包括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中的间隔开的左侧侧壁44L与右侧侧壁44R之间。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6所示,通过第一向外延伸销441和第二向外延伸销442的滑动运动对推板44的上下移动进行引导,第一向外延伸销 441和第二向外延伸销442包括在带推动器40中并且在形成于右侧侧壁44R和左侧侧壁 44L中的配对的引导槽孔441S、442S中联接至推板44。如图4、6和10所示,致动器杠杆52被形成为包括内部区域521。如图13所示,力传递装置M被设置为当致动器杠杆52移动到作用形态时位于致动器杠杆52的内部区域 521 中。如图4和6所示,致动器杠杆52被形成为包括底部开口 52B,底部开口 52B向形成于致动器杠杆52中的内部区域521开放。如图8和13所示,在致动器杠杆52移动到作用形态时,底部开口 52B朝向壳体支撑基座14的背部182。这样,如图10-13所示,在致动器杠杆52绕致动器枢轴线52A从无作用形态枢转运动到作用形态过程中,允许力传递装置 54通过底部开口 52B穿行到形成于致动器杠杆52中的内部区域521中。如图10-13所示,推杆46的一部分被设置为当致动器杠杆52移动到作用形态时延伸到形成于致动器杠杆52中的内部区域521中。推杆46被设置为当致动器杠杆52移动为处于如图13所示的作用形态时沿着与致动器枢轴线52A和安装枢轴线56A中每一个都相交的参考线延伸。如图4和10所示,壳体支撑基座14的背部142被设置为从基础件141起向上延伸并且沿着顶缘142T终止,顶缘142T被设置为处于与基础件141间隔开的关系,致动器枢轴线52A被设置为与壳体支撑基座14的背部142的顶缘142T紧邻。如图4和10所示, 背部142被形成为包括向前开放的槽52C,向前开放的槽52C大致从顶缘142T起朝向基础件141向下延伸。如图8和13所示,致动器杠杆52的尺寸和形状被确定为使得致动器杠杆52位于向前开放的槽52C中,以当致动器杠杆52移动到作用形态时将力传递装置M设置在向前开放的槽52C中以及设置在致动器杠杆52与壳体支撑基座14的背部之间的空间中。如图10所示,致动器杠杆52包括近侧部52P,沿着致动器枢轴线52A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的背部142 ;以及相反的远侧部52D。如图13所示,力传递装置M被设置为当致动器杠杆52移动到作用形态时位于设置在致动器枢轴线52A与致动器杠杆52的远侧部52D之间的空间中。致动器杠杆52被设置为响应于致动器杠杆52移动到作用形态而位于形成于壳体支撑基座14的背部142中的槽52C中。如图4所示,背部142被形成为包括一对侧壁52A、 52B和底部52F,侧壁52A、52B被设置为处于彼此间隔开的关系。底部52F被设置为在侧壁 52A、52B之间延伸并且与侧壁52A、52B协作以形成槽52C的边界。如图8和13所示,力传递装置M被设置为响应于制动器杠杆46移动到作用形态而位于形成于背部142中的槽 52C中且处于致动器杠杆52与底部52F之间的位置。如图10-13所示,推杆46的一部分被设置为在制动器杠杆52从无作用形态枢转运动到作用形态过程中延伸到槽52C中并位于槽52C中。如图10所示,背部142具有适于朝向靠背182的背面142R,靠背182包括在乘员座椅18中并且被设置为从座凳181起向上延伸。背部142还包括正面142F,正面142F被设置为当如图1和9所示的那样儿童座椅壳体12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时朝向儿童座椅壳体12。带张紧器20与壳体支撑基座14的背部142的正面联接。致动器杠杆52安装在背部142上以绕致动器枢轴线52A进行可枢转运动。带推动器40被设置为位于基础件141 与致动器枢轴线52A之间并位于锚固带的条状件163上方。力传递装置M被设置为使带推动器40与致动器杠杆52互连,并且被设置为远离基础件141并朝向致动器杠杆52在向上的方向上延伸。在使用中,如图4和10所示,在照看者通过使用带张紧器20收紧锚固带16时,壳体支撑基座14被锚固带16保持就位在乘员座椅18上。锚固带16联接至锚固安装件21、 22并被设置为在锚固安装件21、22之间以及沿着横过壳体支撑基座14的中间部分的初始带路径延伸并且在刚被安装形态下位于壳体支撑基座14上。如图4示意性地所示,当锚固带16在刚被安装形态下位于壳体支撑基座14上时,可以使用带张力测量计对来记录锚固带16的初始安装张力测量。如图4和6-8所示,由杠杆致动的带张紧器20被照看者操作以向被安装的锚固带 16施加力,从而在儿童座椅壳体12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的基础件141上之前,改变锚固带16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的带路径并将锚固带16中的张力增加到预定张力(PT)。该预定张力(PT)大于初始安装张力(IT),从而如图9所示的那样将儿童约束10以基本上静止的形态保持在下面的乘员座椅18上。如图4和10所示,在使用带张紧器20以收紧锚固带16之前,壳体支撑基座14被保持就位在乘员座椅18上。如图4所示,壳体支撑基座14的一部分14S被除去以示出带接收通道30,带接收通道30位于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下面并且形成于对锚固带 16进行支撑的第一带支承垫31与第二带支承垫32之间。锚固带的条状件163形成跨过带接收通道30的桥接件,并且锚固带16的相对两端联接至锚固安装件21、22以建立锚固带 16的初始带路径并将锚固带16以刚被安装的形态保持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如图10所示,在壳体支撑基座14在车辆19的乘员座椅18上的该初始安装形态,弹簧58具有有效长度S 1,包括带推动器40和弹簧58的带驱动器具有为D3的有效长度。如图5所示,带推动器40被使用以向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的第一表面16S1施加向下的力。带推动器40被安装以在中央槽44C中进行上下移动,中央槽44C被限定于包括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中的两个间隔开的左侧侧壁44L与右侧侧壁44R之间。通过向外延伸销441、442的滑动运动对包括在带推动器40中的推板44的上下移动进行引导, 向外延伸销441、442包括在带推动器40中并且在形成于右侧侧壁44R和左侧侧壁44L中的配对的引导槽孔441S、442S中联接至推板44。如图6和11所示,作为致动器杠杆52在逆时针方向52CCW上进行枢转运动的结果,推板44与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接合并且使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移动以改变锚固带16相对于下面的壳体支撑基座14的带路径。通过改变带路径,使锚固带16 中的张力增加到水平-1张力(大于初始安装张力(IT)),如图6所示,该水平-1张力由联接至锚固带16的带张力测量计M图示。例如,在图7和12中示出了致动器杠杆52进行进一步逆时针枢转运动,从而进一步改变锚固带16相对于下面的壳体支撑基座14的带路径。如图7所示,现在锚固带16中的张力增加到相对较大的水平-2张力。如图8和13所示,推板44在向下的方向上移动到形成于第一带支承垫31与第二带支承垫32之间的带接收通道30中足够远,从而使锚固带16沿着第一被改变路径延伸以使锚固带16中的张力增加而达到大于初始安装张力(IT)的预定张力(PT),并且在说明性示例中不会使锚固带16的第二表面16S2接触与带接收通道30的下面的通道底部302,从而壳体支撑基座14相对于下面的乘员座椅18的移动根据预定的规格受到限制。如图9所示,例如儿童座椅壳体12在朝向前的方向上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壳体支撑基座14的基础件141包括保持装置15 (见图8和10),保持装置15用于与儿童座椅壳体12相配从而将儿童座椅壳体12以静止形态保持在基础件141上,进而形成如图9所示的儿童保持装置13。如图17所示,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被推板44推到形成于壳体支撑基座 14中的带接收通道130中,从而使锚固带16横过壳体支撑基座14的中间部分并沿着与例如图2-4所示的初始带路径不同的第一被改变路径延伸。通过改变带路径使锚固带16中的张力增加而达到由带张力测量计M所测量的预定张力(PT),带张力测量计M联接至锚固带16的外部。图18是一个图表示意图,其中(从底部到顶部)示出了 当使锚固带16沿着第一改变带路径延伸时,锚固带16的形状;当使锚固带16沿着第一改变带路径延伸时, 包括在带张紧器M中的力传递装置M中的弹簧58的有效长度;以及锚固带16的长度。如图19所示,例如响应于外部载荷100施加于儿童约束10 (儿童座椅壳体12已被略去以更清晰地示出锚固带16),儿童约束10相对于下面的乘员座椅18进行移动。通过将图17中的尺寸Dl从图19中的尺寸D2中减去得到壳体支撑基座14相对于乘员座椅18 的座凳181向下移动的量。壳体支撑基座14相对于乘员座椅18的这种向下移动的量可能引起锚固带16的不希望的松弛(放松),使得锚固带16的张力小于预定张力(PT)。如图19所示,为了对壳体支撑基座14相对于乘员座椅18的任何移动进行补偿, 力传递装置M中的弹簧58自动地释放所存储的能量以使锚固带16中的张力增加。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被向下的力进一步推到带接收通道30中,该向下的力通过使用弹簧58中存储的能量产生并且通过推板44被施加于锚固带的条状件163,从而进一步改变锚固带16的路径。现在锚固带16沿着例如图19和20所示的第二改变带路径延伸,从而在致动器杠杆52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没有任何移动的情况下,并且在儿童座椅壳体12 保持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中时,使锚固带16恢复到预定张力(PT),其中第二改变带路径与图17和18所示的第一被改变路径不同。当锚固带16移动以沿着第二改变带路径延伸时,锚固带16的第二表面16S2保持在下面的通道底部302上方并处于与该下面的通道底部302间隔开的关系。图20是一个图表示意图,其中(从底部到顶部)示出了 当使锚固带16沿着第二被改变路径延伸时,锚固带16的形状;在包括在带张紧器20中的弹簧58 已经释放所存储的能量从而向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施加进一步的向下的力以改变锚固带16的带路径之后,弹簧58的增加的作用程度;以及锚固带16与图17和18中所示的锚固带16相比未改变的长度。例如,在图21中示出了具有相对较长长度的锚固带16'的儿童约束。图22是一个图表示意图,其中(从顶部到底部)示出了 相对较长的锚固带16'(与图17和18中所示的锚固带16相比);当使锚固带16'沿着第三改变带路径延伸以将相对较长的锚固带 16'中的张力增加而到达预定张力(PT)时,弹簧58的相对较长的有效长度;以及当使相对较长的锚固带16'沿着所示的改变带路径延伸时,相对较长的锚固带16'的形状。如图1所示的带张紧器20包括带推动器40 ;推动器移动系统42,用于使带推动器40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移动;以及卡止装置60,用于选择性地与带推动器40临时地接合以阻止带推动器40相对于包括在推动器移动系统42中的致动器杠杆52的移动。在致动器杠杆52到达最后的向下延伸形态从而使弹簧58保持在能量存储压缩状态,直至锚固带16出现任何不希望的松弛而使锚固带16中的张力低于预定张力(PT)。例如,卡止装置60包括张力锁定单元50和形成于推杆46中的一系列缺口 47。张力锁定单元50联接至弹簧安装件56以与该弹簧安装件56 —起移动,并且张力锁定单元50 被配置响应于以下而处于非锁定状态如图7和14所示,致动器杠杆52远离最后的向下延伸形态移动,从而使设有缺口 47并包括在带推动器40中的推杆46被放开而相对于弹簧安装件56进行上下移动。张力锁定单元50还被配置为相应于致动器杠杆52移动到如图8 和18所示的最后向下延伸形态从而使张力锁定单元50与形成于带推动器40中的缺口 47 之一接合,张力锁定单元50处于锁定状态,从而阻止带推动器40在向上的方向上的移动。儿童约束10被配置为对年幼的儿童或婴儿进行保持,并且如图1所示,儿童约束 10被设置为与车辆乘员座椅18以及设置在乘员座椅18附近的锚固安装件21、22 (或121、 122) 一起使用。在如图1所示的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儿童约束10包括儿童保持装置13、锚固带16 (或16A或16B)、以及带张紧器20。如图1所示,儿童保持装置13包括儿童座椅壳体12和壳体支撑基座14。如图9所示,壳体支撑基座14适于安装在车辆乘员座椅18上并被设置为将儿童座椅壳体12以静止形态支撑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如图1-4所示,锚固带16被设置为位于包括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中的第一带支承垫31和第二带支承垫32上面并且与形成于第一带支承垫31和第二带支承垫32之间的带接收通道30相联。如图1和3所示,锚固带16包括条状件163,条状件163具有相反的两端部和将该相反的两端部互连的中央部。如图1所示,锚固带16还包括第一连接器161和第二连接器162。在将锚固带16初始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之后,当条状件163的中央部位于第一带支承垫31和第二带支承垫32上并且每个连接器(161或162)与锚固安装件中配对的一个(21或2 相配时,连接器161、162中每一个连接至端部之一并适于联接至锚固安装件21、22之一,从而建立锚固带16相对于第一带支承垫31和第二带支承垫32 的带路径,并且在初始带张力测试过程中锚固带16被带张力测量计M测量时,使锚固带16 产生初始张力测量。如图4、6_8、和10-13所示,带张紧器20连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并且被配置为包括带推动器40,带推动器40被设置为位于条状件162的中央部的跨过带接收通道30的一部分上方并且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在形成于壳体支撑基座14中的引导件441S、442S中上下移动。带张紧器20还包括带路径改变装置42,从而向带推动器40施加向下的力以使带推动器40在引导件441S、442S中并朝向基础件141在向下的方向上移动,进而与锚固带 16的中央部接合,并且包括在锚固带16中的连接器161、162保持与锚固安装件21、22联接,以及锚固带16与第一带支承垫31和第二带支承垫32保持接触以导致锚固带16相对于第一带支承垫31和第二带支承垫32的带路径改变,从而建立第一被改变路径以增加锚固带16中的张力,进而当在随后的第二带张力测试过程中锚固带16被带张力测量计M测量时,产生大于初始张力测量的预定张力测量,使得壳体支撑基座14以及联接至壳体支撑基座14的儿童座椅壳体12相对于下面的车辆乘员座椅18的移动根据预定规格受到限制。带路径改变装置42被配置为当锚固带16联接至第一锚固安装件21和第二锚固安装件22时将锚固带16的带路径从例如图4所示的初始带路径改变至例如图8和9所示的第一改变带路径。在儿童座椅壳体12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之前,带路径被改变以收紧锚固带16从而将锚固带16中的张力从与锚固带16的刚被安装形态相关联的初始安装张力(IT)增加至相对较大的预定张力(PT),使得壳体支撑基座14以及联接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中的儿童座椅壳体12相对于下面的乘员座椅18的移动。例如图8和13所示,带路径改变装置42包括致动器52,致动器52被安装为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从无作用形态移动到作用形态。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将致动器安装为使其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进行枢转、滑动、扭转、或旋转运动,从而使带推动器40移动以与锚固带16接合并使锚固带16变形。如图1和4所示,带路径改变装置42还包括力传递装置 M,力传递装置M与带推动器40和致动器52中的每一个都联接。如图10-13所示,力传递装置M被配置为响应于致动器52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从无作用形态移动到作用形态向带推动器40施加向下的力。力传递装置M包括弹簧安装件56,联接至致动器52 ;以及弹簧58,联接至带推动器40和弹簧安装件56并且夹设于带推动器40与弹簧安装件56之间。例如,如图1、4、 和10所示,弹簧安装件56包括基座,联接至致动器52 ;以及管状衬套,联接至基座并被设置以朝向带推动器40延伸。弹簧安装件56的管状衬套被形成为包括内部区域57,在致动器52在无作用形态与作用形态之间移动过程中,内部区域57在其中容纳弹簧58。如图1 和4所示,带推动器40包括推板44,被设置以与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接合;以及推杆46,被设置为从推板44起向上延伸到管状衬套的内部区域57中以与弹簧58接合。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致动器52是杠杆,其被安装为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绕致动器枢轴线52A在无作用形态与作用形态之间进行可枢转运动。如图10-13所示,弹簧安装件56的基座被安装为在致动器52上绕弹簧安装枢轴线56A进行可枢转运动,从而在致动器杠杆52绕致动器枢轴线52A进行枢转运动过程中允许弹簧安装件56绕弹簧安装枢轴线 56A枢转。[0089]如图1和4所示,壳体支撑基座14被形成为包括基础件141,适于安置在车辆19 中的乘员座椅18上并且与儿童座椅壳体12相配以将儿童座椅壳体12支撑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以及背部142,远离基础件141向上延伸。如图8、19、和13所示,致动器杠杆52 的尺寸被确定并且致动器杠杆52被设置以使得致动器杠杆52响应于致动器杠杆52移动到作用形态而位于形成于壳体支撑基座14的背部142中的槽52C中。如图4所示,壳体支撑基座14的背部142被形成为包括一对侧壁52A、52B,侧壁 52A、52B被设置为处于彼此间隔开的关系;以及底部52F,被设置为在侧壁52A、52B之间延伸并且与侧壁52A、52B协作以形成槽52C的边界。如图8和9所示,力传递装置M被设置为响应于致动器杠杆52移动到作用形态而位于形成于背部142中的槽52C中并且位于致动器杠杆52与底部52F之间的位置。如图1所示,带推动器40包括推板44,被设置为与条状件163的中央部接合;以及推杆46,联接至推板44并联接至力传递装置M。如图10-13所示,推杆46被设置为在致动器52从无作用形态枢转运动到作用形态的过程中将向下的力从力传递装置M的传递至推板44。如图4、6-8、和10-13所示,推杆46的一部分被设置为在致动器杠杆52从无作用形态枢转运动到作用形态过程中延伸到槽52C中并位于槽52C中。壳体支撑基座14中的第一侧壁52A包括下部44R,下部44R被形成为包括限定引导件的第一销接收槽孔441S。如图4-8所示,带推动器40还包括第一向外延伸销441,第一向外延伸销441被设置为在致动器杠杆52在无作用形态与作用形态之间枢转运动过程中延伸到形成于第一侧壁52A的下部44R中的销接收槽孔441中并在该销接收槽孔441中上下移动以对带推动器40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的移动进行引导。带路径改变装置42包括致动器杠杆52,安装在壳体支撑基座14上以绕致动器枢轴线52A进行可枢转运动;以及两阶段带移动装置,其用于(1)使带推动器40在向下的方向上移动以与锚固带16的中央部163接合并使该中央部163移动,从而建立锚固带16的作为目标的第一改变带路径,并且响应于在第一致动阶段中致动器杠杆52绕致动器枢轴线52A并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进行可枢转运动而使锚固带16以预定张力(PT)受拉,以及( 在致动器杠杆52的该可枢转运动过程中存储能量,之后在随后的第二致动阶段中, 响应于锚固带16的足以将锚固带16中的张力改变为小于预定张力(PT)的量值的任何不希望的松弛,所存储的能量被释放以使带推动器40在向下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从而使锚固带16的中央部163移动以建立锚固带16的第二改变带路径,进而在致动器杠杆52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没有任何移动的情况下到达由预定张力(PT)所表征的张紧状况。两阶段带移动装置42包括弹簧安装件56,被联接至致动器杠杆52从而在致动器杠杆52绕致动器枢轴线52A进行可枢转运动过程中绕安装枢轴线56A进行可枢转运动; 以及弹簧58,联接至带推动器40和弹簧安装件56并且夹设于带推动器40与弹簧安装件 56之间。弹簧58被配置为在致动器杠杆52从如图4和10所示的远离带推动器40延伸的初始向外延伸形态枢转运动至如图8和13所示的朝向带推动器40和锚固带条状件的中央部163延伸的最后向下延伸形态过程中向带推动器40施加向下的力。弹簧58还被配置为在致动器杠杆52在第一致动阶段中从初始向外延伸形态移动到最后向下延伸形态的过程中存储能量,之后所存储的能量在随后的第二致动阶段中被释放。推板44被设置为与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以及推杆46接合,推杆46联接至推板44以及联接至弹簧58。推杆46被设置为在第一致动阶段和第二致动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中将向下的力从弹簧58传递至推板44。如图10-13和17-20所示,弹簧58是弹性的可压缩能力存储弹簧,其被配置为在致动器杠杆52在第一致动阶段中从初始向外延伸形态移动至最后向下延伸形态的过程中存储能量,之后所存储的能量在随后的第二致动阶段中被释放。推板44被设置为与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以及推杆46接合,推杆46联接至推板44以及联接至弹簧58。推杆46被设置为在第一致动阶段和第二致动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中将向下的力从弹簧58传递至推板44。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弹簧58为螺旋压缩弹簧。如图4、10、17、和19所示,弹簧安装件56还包括凸缘56F,凸缘56F联接至管状衬套56S并被设置为延伸到内部区域57中。如图4和10所示,弹簧58包括联接至凸缘56F 的上端和联接至带推动器40的下端。如图7、8、11、12、17、和18所示,响应于带推动器40 朝向凸缘56F移动,弹簧58被压缩在凸缘56F与带推动器40之间以在第一致动阶段中存储能量。如图19和20所示,响应于带推动器40远离凸缘56F移动,弹簧58在随后的第二致动阶段中被解除压缩以自动地释放能量。如图10所示,推杆46被设置为延伸到管状衬套56S的内部区域57中以通过朝向下的杆接收开口与弹簧58的下端相配,朝向下的杆接收开口向形成于管状衬套56S中的内部区域57开放。如图10所示,弹簧58是长型螺旋压缩弹簧,其具有上端,被定位为紧邻致动器杠杆52 ;以及下端,被设置为朝向锚固带的条状件163的中央部延伸并且位于安装枢轴线56A 与带推动器40之间。如图10-13所示,在锚固带16从初始带路径改变为第一改变带路径的过程中,弹簧58被压缩以存储能量。带张紧器20还包括卡止装置60,卡止装置60用于在致动器杠杆53到达最后的向下延伸形态从而使弹簧58在带推动器40和弹簧安装件56之间保持在储能压缩状态下之后选择性地与带推动器40临时地接合以阻止带推动器40相对于致动器杠杆52移动,直至锚固带16出现任何不希望的松弛而使锚固带16中的张力低于预定张力(PT)。此时,响应于受到通过存储于弹簧58中的能量的释放而产生的向下力的作用,卡止装置60与带推动器40脱开,从而响应于受到由弹簧58产生的向下力作用而允许带推动器40在向下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进而使锚固带16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移动以沿着第二改变带路径延伸, 以使锚固带16恢复到由预定张力(PT)表征的张紧状况。例如,如图14和沈所示,卡止装置60包括张力锁定单元50和一系列缺口 47, 缺口 47形成于推杆46上以初彼此间隔开的关系。张力锁定单元50联接至弹簧安装件56 以与弹簧安装件56 —起移动,并且张力锁定单元50被配置为响应于如图7和14所示致动器杠杆52远离最后向下延伸形态移动而处于非锁定状态,从而使包括在带推动器40中的推杆46被放开而相对于弹簧安装件56上下移动。张力锁定单元50还被配置以响应于如图8和18所示致动器杠杆52移动到最后向下延伸形态移动而处于锁定状态,以使张力锁定单元50延伸到形成于推杆46中的缺口 47中以与推杆46相配,从而阻止了带推动器40 在向上的方向的移动。如图2346所示,张力锁定单元50示意性地包括可移动的锁板48、齿62、和齿弹簧64。锁板48联接至弹簧安装件56以相对于弹簧安装件56来回移动。齿62联接至锁板 48以相对于锁板48来回移动。齿弹簧64被定位为位于齿62与锁板48之间以及使齿62
2和锁板48互连,从而使由齿弹簧64产生的偏置力迫使齿62移动并与包括在带推动器40 中的缺口 47接合以当张力锁定单元50处于锁定状态时与推杆46相配。如图M所示,缺口 47由倾斜的凸轮面471和缺口锁定面472限定。缺口锁定面 472大体上平行于凸轮面471,被设置为在缺口锁定面472与凸轮面471之间限定锐角。如图M所示,齿62包括凸轮随动面621和齿锁定面622。齿锁定面622被设置为大体上处于与缺口锁定面472间隔开且平行的关系,凸轮随动面621被设置为在齿锁定面 622与凸轮随动面621之间限定锐角。如图M所示,齿62的凸轮随动面621被设置为基本上处于与凸轮面471间隔开且平行的关系,其中凸轮面471与缺口 47相关联。如图23所示,齿62被配置为当张力锁定单元50处于锁定状态时延伸到推杆46的缺口 47中,缺口锁定面472和齿锁定面622被设置为处于面对的关系,从而阻止推杆46和缺口 47相对于齿 62的向上移动。如图23所示,由于凸轮面471和凸轮随动面621被设置为处于彼此面对的关系, 因此允许推板44的向下移动。如图M所示,因弹簧58引起的带推动器40在向下的方向上移动使齿62克服由齿弹簧64提供的偏置力远离缺口 47a在第二方向97上滑动。在齿 62完全退出缺口 47从而与推杆46脱开之后,带推动器40继续向下移动直至如图沈所示的那样由齿弹簧64提供的偏置力迫使齿62进入另一缺口 47b,从而阻止了带推动器40的任何向上移动。齿63继续阻止带推动器40的向上移动,直至致动器杠杆52远离向下延伸形态移动以使张力锁定单元50处于如图14所示的解锁状态。如图23所示,在带推动器40沿向下的方向78移动之前,在致动器杠杆52与推板 44的顶部之间产生第一距离D6。在带推动器40沿向下的方向78移动之后,产生相对较大的第二距离D7。例如,第一距离D6与相对较大的距离D7之间的差异是缺口 47a与47b之间的距离,并且还是用于将锚固带16中的松弛去除的距离。例如,如图14所示,张力锁定机构50示意性地包括壳体66、锁68、和偏置机构70。 壳体66与带推动器40的弹簧安装件56联接以与弹簧安装件56 —起移动。锁68联接至壳体66以相对于壳体66来回移动。当张力锁定机构50处于如图14和15所示的解锁状态时,偏置机构70配置为向锁70提供偏置力以迫使锁70脱离与推杆46的接合,并且当张力锁定机构50处于如图16和2346所示的锁定状态时,偏置机构70向锁70提供偏置力以迫使锁70与推杆46接合。如图14所表明及由图23所示出,壳体66被形成为包括锁空隙72、向锁空隙72开放的一对推杆开口 74、75、以及锁开口 76。推杆46被定位为位于开开口 74、75中并穿过锁空隙72延伸。在使用过程中,如图16和2346所示,当张力锁定机构50处于锁定状态时,锁68 被设置为位于锁空隙72中并且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与推杆46的设置为位于锁空隙72中的那一部分接合。与此相对,如图14和15所示,当张力锁定机构50处于解锁状态时,锁68被设置为处于与推杆46间隔开的关系并且穿过开口 76且从锁空隙72向外延伸以距离D8。如图14所示的锁68包括可移动的锁板48和齿62。如图15所示,在张力锁定机构50从解锁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过程中,锁板48和齿62 —起朝向推杆46在第一方向96 上移动。当张力锁定机构50处于锁定状态时,如图16和2346所示,锁板48被约束为以静止形态位于锁空隙72中,但是齿62被允许响应于如图23和M所示的那样推杆46在向下的方向78上移动而相对于锁板48来回移动。如图15所示的锁板48被形成为包括齿槽孔80和斜面82。齿62被定位为位于齿槽孔80中并且在齿62来回移动过程中被齿槽孔80引导。如图15和25所示,斜面82被配置为在斜面82与致动器杠杆52的右壁88的内侧面86之间限定锐角84。当致动器杠杆 52从向上延伸形态移动到最后向下延伸形态时,致动器杠杆52的右壁88在向后的方向98 上移动以与锁板48的斜面82接合,从而如图15所示,使锁板88朝向推杆46在第一方向 96上移动,使得张力锁定机构50处于锁定状态。如图14和15所示,偏置机构70包括齿弹簧64和一对回复弹簧89、90。如上所述,齿弹簧64向齿62提供偏置力以延伸到形成于推杆46中的缺口 47中。如图15所示, 齿弹簧62被设置为位于齿62与斜面82之间的齿槽孔80中。回复弹簧89、90被配置为向锁板48提供回复力,从而在致动器杠杆52远离最后向下延伸形态向向上延伸形态移动之后,使锁板48远离推杆46在相反的方向97上移动,从而使推杆46可以在向上的方向上移动。如图25所示,回复弹簧89被定位为位于形成于壳体66中的弹簧槽孔91中。同样如图25所示,回复弹簧90同样被定位为位于相关联的弹簧槽孔92中。示意性地,回复弹簧89在壳体66与包括在锁板48中的第一突起93之间延伸。回复弹簧90同样被设置为在壳体66与也包括在锁板48中的第二突起94之间延伸。如图10所示,当致动器杠杆52处于向上延伸初始形态时,在弹簧-安装枢轴线 56A与推板44之间限定初始距离D3。同时,力传递装置M的弹簧58具有初始弹簧长度 Si。如图11所示,致动器杠杆52开始绕弹簧-安装枢轴线56A并在逆时针方向52CCW上旋转,并且推板44与锚固带16接合并开始使锚固带16移动。此时,弹簧-安装枢轴线56A 与推板44之间的距离Dl基本上保持不变,并且弹簧长度Sl基本上保持不变。如图12所示,致动器杠杆52继续绕弹簧-安装枢轴线56A并向向下延伸最后形态旋转。因此,在弹簧-安装枢轴线56A与推板44之间形成相对较小的中间尺寸D4,并且形成相对较小的中间弹簧长度S2。如图12所示,致动器杠杆52移动到向下延伸最后形态。因此,在在弹簧-安装枢轴线56A与推板44之间产生相对较小的最后尺寸D5,并且产生相对较小的最后弹簧长度S3 ο如图4-8和10-13所示,在使用中,由照看者在壳体支撑基座14的前部触及致动器杠杆52。杠杆锁(未示出)由照看者释放以允许致动器杠杆52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 从如图8和13所示的作用形态向上移动到如图4和10所示的无作用形态。以此方式打开致动器杠杆52使带推动器40向上升高到可容易触及的位置,以随时将锚固带16在带推动器40下面给送。接着,将锚固带16穿过位于带推动器40下方和支承垫31、32上方的通道进行给送。这些带支撑垫31、32位于壳体支撑基座14的外侧并且对准于与乘员座椅18相关联的锚固安装件21、22,以帮助相对于壳体支撑基座14引导锚固带16。在将锚固带16穿过带推动器40下面的通过进行给送之后,锚固带16联接至配对的锚固安装件例如锚固安装件21、22(或其它适当的锚固安装件)。然后致动器杠杆52向下移动,从而赋予照看者以机械优势。致动器杠杆52对力传递装置M进行驱动,以使带推动器40沿着引导件441S、442S朝向锚固带16的下面部分移动,以与锚固带16接触并改变
22锚固带16的路径。当致动器杠杆52关闭并锁定时,在例如由带支撑垫31、32形成的两个外侧固定接触点之间张紧的带推动器40逐渐地向锚固带16增加更多的力,直至获得正确的张力。任何多余的张力被压到包括在力传递装置M中的储能弹簧58中,以在之后需要时进行张力补充。在作用(即,关闭的)形态,致动器杠杆推动力传递装置M和带推动器40以使锚固带16从其初始带路径偏离(即,改变),从而例如收紧7到8英寸的任何带松弛并且向锚固带16施加增加的张力直至指示出正确的张力或者直至因过度张紧而离合脱开(clutch out) ο在使用致动器杠杆52时,储能弹簧58存储弹簧压缩。如果意料不到地出现张力缺失,那么存储的弹簧张力将张力添加回到带推动器40以迫使带推动器40抵靠锚固带16, 使锚固带16保持正确地张紧。储能弹簧58存储补充的负载,并且在没有照看者的输入的情况下,例如在可能对乘员座椅的泡沫压缩状况产生影响的温度改变的情况下,该储能弹簧58向带推动器40释放力并因此向锚固带16释放力。
权利要求1. 一种儿童约束,其被设置为与车辆乘员座椅和设在所述车辆乘员座椅附近的锚固安装件一起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约束包括儿童保持装置,包括儿童座椅壳体和壳体支撑基座,所述壳体支撑基座被形成为包括第一带支撑垫和第二带支撑垫,所述第二带支撑垫被设置为处于与所述第一带支撑垫间隔开的关系以在所述第一带支撑垫与所述第二带支撑垫之间形成带接收通道,所述壳体支撑基座适于安装在所述车辆乘员座椅上并且被设置为将所述儿童座椅壳体以静止形态支撑在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上;锚固带,被设置为位于所述第一带支撑垫和第二带支撑垫上面并且与位于所述第一带支撑垫与第二带支撑垫之间的带接收通道相联,所述锚固带包括条状件,具有相反的两端部和中央部,所述中央部使相反的两端部互连并位于所述第一带支撑垫和第二带支撑垫上以形成跨过所述带接收通道的桥接件;以及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联接至每个端部,当在所述锚固带被初始安装在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上之后,所述条状件的中央部位于所述第一带支撑垫和第二带支撑垫上并且每个连接器与锚固安装件中配对的一个相配时,所述连接器联接适于与锚固安装件之一联接,并且当在初始带张紧测试过程中所述锚固带被带张力测量计测量时,所述连接器适于使所述锚固带产生初始张力测量;以及带张紧器,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并且被配置为包括带推动器,设置为位于所述条状件的中央部的跨过所述带接收通道的一部分上方并且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上下移动;以及带路径改变器,所述带路径改变器被配置为在所述儿童座椅壳体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之前以及当包括在所述锚固带中的连接器被联接至所述锚固安装件且所述锚固带与所述第一带支撑垫和第二带支撑垫保持接触时,所述带路径改变装置向所述带推动器施加向下的力,以使所述带推动器在向下的方向上移动从而与所述锚固带的中央部接合, 使所述锚固带相对于所述第一带支撑垫和第二带支撑垫的带路径改变从而建立第一改变带路径,以增加所述锚固带中的张力,进而当在随后的第二带张紧测试过程中被所述带张力测量计测量时产生大于所述初始张力测量的预定张力测量,使得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以及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的儿童座椅壳体相对于下面的车辆乘员座椅的移动根据预定规格受到限制,并且其中,带路径改变器包括致动器杠杆,安装在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上能够绕致动器枢轴线进行枢转运动;以及两阶段带移动装置,响应于所述致动器杠杆绕所述致动器枢轴线在第一致动阶段中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承基座进行枢转运动,所述两阶段带移动装置使所述带推动器在向下的方向上移动以与所述锚固带的中央部接合并使所述锚固带的中央部移动,从而建立所述第一改变带路径并且使所述锚固带大致以所述预定张力处于张紧,并且在所述致动器杠杆的这种枢转运动过程中,所述两阶段带移动装置存储能量,在所述儿童座椅壳体已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之后的随后的第二致动阶段中,响应于所述锚固带的任何不希望松弛,所述能量自动地被释放,以使所述锚固带在向下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从而使所述锚固带的中央部移动,建立所述锚固带的不同于所述第一改变带路径的第二改变带路径,进而在所述致动器杠杆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撑基座没有任何移动的情况下,将所述锚固带恢复到由所述预定张力所表征的张紧状况,其中所述锚固带的任何不希望松弛足以将所述锚固带中的张力改变为小于所述预定张力测量的量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两阶段带移动装置包括弹簧安装件,联接至所述致动器杠杆以在所述致动器杠杆绕所述致动器枢轴线进行枢转运动过程中能够绕安装枢轴线进行枢转运动;以及弹簧,联接至所述带推动器和所述弹簧安装件并且介于所述带推动器与所述弹簧安装件之间,其中,所述弹簧被配置为在所述致动器杠杆从无作用形态枢转运动到作用形态过程中向所述带推动器施加向下的力,并且所述弹簧还被配置为在所述致动器杠杆在所述第一致动阶段中从所述无作用形态移动到所述作用形态过程中存储能量,之后在随后的第二致动阶段中,所述能量被自动地释放。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带推动器包括推板,被设置为与所述锚固带的条状件的中央部接合;以及推杆,所述推杆联接至所述推板并且联接至所述弹簧,并且所述推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致动阶段和第二致动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中将向下的力从所述弹簧传递至所述推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弹簧安装件包括管状衬套,所述管状衬套被形成为包括内部区域,所述弹簧被设置为位于所述管状衬套的内部区域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弹簧安装件还包括凸缘,所述凸缘联接至所述管状衬套并且被设置为延伸到所述内部区域中,所述弹簧包括联接至所述凸缘的上端以及联接至所述带推动器的下端,其中,所述弹簧被压缩在所述凸缘与所述带推动器之间, 以响应于所述带推动器朝向所述凸缘移动而在所述第一致动阶段中存储能量,并且响应于所述带推动器远离所述凸缘移动,所述弹簧在随后的第二致动阶段中被解除压缩以自动地释放能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带推动器包括推板,被设置为与所述锚固带的中央部接合;以及推杆,联接至所述推板并且联接至所述弹簧的下端,其中,所述推杆被设置为延伸到所述管状衬套的内部区域中,从而穿过朝向下的杆接收开口与所述弹簧的下端相配,朝向下的杆接收开口向所述内部区域开放。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带张紧器还包括卡止装置,所述卡止装置在杆接收开口处联接至所述管状衬套,以选择性地与所述推杆临时地接合,从而在所述致动器杠杆到达所述作用形态之后阻止所述带推动器相对于所述致动器杠杆移动,使所述弹簧在所述带推动器与所述弹簧安装件之间保持在能量存储压缩状态,直至出现所述锚固带的任何不希望的松弛以使所述锚固带中的张力低于所述预定张力,此时,响应于受到由存储在所述弹簧中的能量的释放所产生的向下的力的作用,所述卡止装置与所述带推动器脱离以允许所述带推动器响应于受到由所述弹簧施加的向下的力的作用而在向下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从而使所述锚固带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承基座移动以沿着所述第二改变带路径延伸,进而将所述锚固带恢复到由所述预定张力测量所表征的所述张紧状况。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带张紧器还包括卡止装置,所述卡止装置联接至所述管状衬套,以选择性地与所述带推动器临时地接合,从而在所述致动器杠杆到达所述作用形态之后阻止所述带推动器相对于所述致动器杠杆移动,使所述弹簧在所述带推动器与所述弹簧安装件之间保持在能量存储压缩状态,直至出现所述锚固带的任何不希望的松弛以使所述锚固带中的张力低于所述预定张力,此时,响应于受到由存储在所述弹簧中的能量的释放所产生的向下的力的作用,所述卡止装置与所述带推动器脱离以允许所述带推动器响应于受到由所述弹簧施加的向下的力的作用而在向下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 从而使所述锚固带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承基座移动以沿着所述第二改变带路径延伸,进而将所述锚固带恢复到由所述预定张力测量所表征的所述张紧状况。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弹簧是弹性构件并且被压缩在所述弹簧安装件与所述带推动器之间以响应于所述带推动器朝向所述弹簧安装件移动而在所述第一致动阶段中存储能量,并且响应于所述带推动器远离所述弹簧安装件移动,所述弹簧被解除压缩以自动地释放能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弹簧包括联接至所述弹簧安装件的上端以及联接至所述带推动器的下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带推动器包括推板,被设置为与所述锚固带的中央部接合;以及推杆,联接至所述推板并且联接至所述弹簧的下端。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带张紧器还包括卡止装置,所述卡止装置联接至所述弹簧安装件,以选择性地与所述推杆临时地接合,从而在所述致动器杠杆到达所述作用形态之后阻止所述带推动器相对于所述致动器杠杆移动,使所述弹簧在所述带推动器与所述弹簧安装件之间保持在能量存储压缩状态,直至出现所述锚固带的任何不希望的松弛以使所述锚固带中的张力低于所述预定张力,此时,响应于受到由存储在所述弹簧中的能量的释放所产生的向下的力的作用,所述卡止装置与所述带推动器脱离以允许所述带推动器响应于受到由所述弹簧施加的向下的力的作用而在向下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 从而使所述锚固带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承基座移动以沿着所述第二改变带路径延伸,进而将所述锚固带恢复到由所述预定张力测量所表征的所述张紧状况。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弹簧是具有上端和下端的长型螺旋压缩弹簧,所述上端被设置为紧邻所述致动器杠杆,所述下端被设置为朝向所述锚固带的条状件的中央部延伸并且位于所述安装枢轴线与所述带推动器之间。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带张紧器还包括卡止装置,所述卡止装置选择性地与所述带推动器临时地接合,从而在所述致动器杠杆到达所述作用形态之后阻止所述带推动器相对于所述致动器杠杆移动,使所述弹簧在所述带推动器与所述弹簧安装件之间保持在能量存储压缩状态,直至出现所述锚固带的任何不希望的松弛以使所述锚固带中的张力低于所述预定张力,此时,响应于受到由存储在所述弹簧中的能量的释放所产生的向下的力的作用,所述卡止装置与所述带推动器脱离以允许所述带推动器响应于受到由所述弹簧施加的向下的力的作用而在向下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从而使所述锚固带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承基座移动以沿着所述第二改变带路径延伸,进而将所述锚固带恢复到由所述预定张力测量所表征的所述张紧状况。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卡止装置包括张力锁定单元和形成于所述带推动器中的缺口,所述张力锁定单元联接至所述弹簧安装件以与所述弹簧安装件一起移动,所述张力锁定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致动器杠杆远离所述作用形态移动而处于解锁状态,从而使包括在所述带推动器中的缺口被放开以相对于所述弹簧安装件上下移动,所述张力锁定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致动器杠杆移动到所述作用形态而处于锁定状态,从而使所述张力锁定单元与所述带推动器的缺口接合以阻止所述带推动器相对于所述弹簧安装件在向上的方向上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张力锁定单元包括锁板,联接至所述弹簧安装件以相对于所述弹簧安装件来回移动;齿,联接至所述锁板以相对于所述锁板来回移动;以及齿弹簧,被定位为位于所述齿与所述锁板之间并且使所述齿与所述锁板互连,从而当所述张力锁定单元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使由所述齿弹簧提供的偏置力迫使所述齿与包括在所述带推动器中的缺口接合。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壳体支撑基座被形成为包括基础件,所述基础件适于安置在位于车辆中的乘员座椅上并且与所述儿童座椅壳体相配以将所述儿童座椅壳体支撑在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上;以及背部,从所述基础件起向上延伸,所述背部被形成为包括槽,所述槽远离所述基础件向上延伸,所述致动器杠杆被安装为在所述壳体支撑基座的背部上从所述无作用形态移动至所述作用形态,所述两阶段带移动装置在上接触位置处联接至所述致动器杠杆并且在下接触位置处联接至所述带推动器,并且所述两阶段带移动装置被设置为位于所述基础件与所述上接触位置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被设置为位于所述上接触位置与下接触位置之间,从而响应于在所述第一致动阶段中所述致动器杠杆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承基座从所述无作用形态移动至作用形态,所述弹簧向所述带推动器施加向下的力,所述致动器杠杆的尺寸被确定并且所述致动器杠杆被设置以使得所述致动器杠杆响应于所述致动器杠杆移动到所述作用形态而位于形成于所述壳体支承基座的背部中的槽中,从而在所述第一致动阶段中压缩所述弹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带推动器包括推板,被设置为与所述锚固带的条状件的中央部接合;以及推杆,联接至所述推板并且在所述下接触位置联接至所述弹簧,所述推杆被设置为响应于在所述第一致动阶段中所述致动器杠杆从所述无作用形态枢转运动到所述作用形态以及在所述第二致动阶段中所述致动器杠杆未进行任何枢转运动的情况下将向下的力从所述弹簧传递至所述推板。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带推动器包括推板,被设置为与所述锚固带的条状件的中央部接合;以及推杆,联接至所述推板并且联接至所述弹簧,所述推杆被设置为响应于在所述第一致动阶段中所述致动器杠杆从所述无作用形态枢转运动到所述作用形态将向下的力从所述弹簧传递至所述推板,包括在所述壳体支承基座中的侧壁的第一侧壁被形成为包括销接收槽孔,所述带推动器还包括向外延伸销,所述向外延伸销被设置为延伸到形成于第一侧壁中的销接收槽孔中并且在该销接收槽孔中上下移动,从而在所述致动器杠杆在所述无作用形态与所述作用形态之间进行枢转运动过程中对所述带推动器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撑基座的移动进行引导。
20.一种儿童约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约束包括儿童保持装置,包括壳体支撑基座和儿童座椅壳体,所述壳体支撑基座适于安置在车辆中的乘员座椅上并且与包括在车辆中的第一锚固安装件和第二锚固安装件紧邻,所述儿童座椅壳体适于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锚固带,包括第一连接器,适于联接至所述第一锚固安装件;第二连接器,适于联接至所述第二锚固安装件;以及条状件,其被设置为当所述第一连接器联接至所述第一锚固件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联接至所述第二锚固件以建立所述锚固带在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上的刚被安装形态时,在所述第一锚固安装件与第二锚固安装件之间延伸并且沿着初始带路径位于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上;以及带张紧器,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并且被配置为包括带路径改变装置,在所述儿童座椅壳体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之前以及当所述锚固带联接至所述第一锚固安装件和第二锚固安装件时,所述带路径改变装置使用弹性可压缩储能弹簧来将所述锚固带的带路径从所述初始带路径改变至第一改变带路径,从而收紧所述锚固带以将所述锚固带中的张力从与所述锚固带的刚被安装形态相关联的初始安装张力增加到相对较大的预定张力,使得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以及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的儿童座椅壳体相对于位于车辆中的下面的车辆乘员座椅的移动根据预定规格受到限制,其中,在所述锚固带从所述初始带路径改变至所述第一改变带路径的过程中,所述弹性可压缩储能弹簧被压缩以存储能量。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带路径改变器包括致动器,安装在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上以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撑基座移动;以及带推动器,被设置为处于与所述锚固带成面对关系,所述弹性可压缩储能弹簧被配置为提供移动装置,在第一致动阶段中,响应于所述致动器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承基座移动,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带推动器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撑基座移动,以使所述锚固带的中央部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承基座移动,从而建立所述锚固带的第一改变带路径并且使所述锚固带大致以所述预定张力张紧,在所述致动器的这种移动过程中,所述移动装置存储能量,之后在所述儿童座椅壳体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承基座之后的随后的第二致动阶段中,响应于所述锚固带中的任何不希望的松弛,所述能量被释放,以使所述锚固带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撑基座移动,从而使所述锚固带的中央部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承基座移动,建立所述锚固带的不同于所述第一改变带路径的第二改变带路径,进而在所述致动器杠杆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撑基座没有任何移动的情况下,将所述锚固带恢复到由所述预定张力所表征的张紧状况,其中所述锚固带中的任何不希望的松弛足以将所述锚固带中的张力改变为小于所述预定张力测量的量值。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致动器是杠杆,所述杠杆安装在所述壳体支承基座上能够绕致动器枢轴线在与锚固带的初始带路径相关联的无作用形态和与所述锚固带的第一改变形态相关联的作用形态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从而压缩所述弹性可压缩储能弹簧。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儿童约束,其中,所述弹性可压缩储能弹簧是螺旋压缩弹簧。
24.一种儿童约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约束包括儿童保持装置,包括壳体支撑基座和儿童座椅壳体,所述壳体支撑基座适于安置在车辆中的乘员座椅上并且与包括在车辆中的第一锚固安装件和第二锚固安装件紧邻,所述儿童座椅壳体适于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锚固带,包括第一连接器,适于联接至所述第一锚固安装件;第二连接器,适于联接至所述第二锚固安装件;以及条状件,其被设置为当所述第一连接器联接至所述第一锚固件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联接至所述第二锚固件以建立所述锚固带在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上的刚被安装形态时,在所述第一锚固安装件与第二锚固安装件之间延伸并且沿着初始带路径位于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上;以及带张紧器,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并且被配置为包括移动装置,在所述儿童座椅壳体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之前以及当所述锚固带联接至所述第一锚固安装件和第二锚固安装件并且所述锚固带的一部分与所述壳体支撑基座的一部分保持接触时,所述移动装置使用力传递装置和带推动器来使所述锚固带相对于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从所述初始带路径移动到第一改变带路径,从而收紧所述锚固带以将所述锚固带中的张力从与所述锚固带的刚被安装形态相关联的初始安装张力增加到相对较大的预定张力,使得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以及联接至所述壳体支撑基座的儿童座椅壳体相对于位于车辆中的下面的车辆乘员座椅的移动根据预定规格受到限制,其中,所述带推动器被设置为处于与所述条状件成面对关系,所述力传递装置包括致动器,被安装为在所述壳体支撑基座上移动;以及弹性可压缩储能弹簧,设于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带推动器之间并且与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带推动器中每一个联接。
专利摘要儿童约束包括基座、座椅、和锚固带。锚固带将基座保持就位在车辆的乘员座椅上。座椅安装在基座上并且将在基座上方对乘坐该车辆旅行的儿童或婴儿进行支撑。通过根据本公开的儿童约束,使儿童约束与位于车辆中的乘员座椅的联接得到了改进。
文档编号B60N2/26GK202038194SQ20102066297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4日
发明者乔·兰利, 埃里克·海曼, 安德鲁·W·马斯邓, 沃尔特·S·贝赞纽克, 沃德·弗里兹 申请人:克斯克管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