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脚踏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2469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脚踏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固定装置的车辆用脚踏垫。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车辆用脚踏垫,提出了如下这样的固定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该固定装置为将脚踏垫固定在地毯的固定装置,由以下部件构成安装在地毯的安装孔的周围部分的第I固定件;安装在所述第I固定件的旋钮;及被安装在所述脚踏垫的安装孔的周围部分并且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第2固定件,所述第I固定件由从两个面夹持地毯的安装孔的周围部分的第I地毯锁扣和第2地毯锁扣构成,该第I地毯锁扣和第2地毯锁扣具有抵接在地毯的安装孔的周围部分的第I地毯锁扣凸缘和第2地毯锁扣凸缘;及能够将所述第I地毯锁扣和第2地毯锁扣以夹持地毯的状态相互连结的卡定单元,在所述第2地 毯锁扣形成有保持所述旋钮并与该旋钮连结的旋钮基座,该旋钮基座作为中央具有形成有用于接纳所述旋钮的旋钮接纳孔的空间的筒状体,从所述第2地毯锁扣凸缘处立起,在所述第I地毯锁扣形成有供所述旋钮基座贯通的贯通孔,所述旋钮和所述旋钮基座形成为当将该旋钮插入于该旋钮基座时,该旋钮以能够在该旋钮基座内绕轴线转动的方式与该旋钮基座连结,所述旋钮包括具有能够与所述第2固定件的所述贯通孔的周围部分抵接的尺寸的旋钮头部;和被插入于所述旋钮基座的旋钮轴部,所述旋钮基座包括基座卡定部,其形成在所述筒状体的外侧,并卡定在所述第I地毯锁扣的卡定单元;和旋钮连结用卡定爪,其形成在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并卡定在被插入在所述旋钮接纳孔的所述旋钮轴部的卡定单元,所述旋钮构成为,能够在所述旋钮基座的内侧绕轴线转动,以到达所述旋钮头部不卡定于所述第2固定件的非锁定位置和卡定于所述第2固定件的锁定位置,所述第I固定件的所述第I地毯锁扣和所述第2地毯锁扣被安装成夹持地毯的两个面,将所述第2固定件安装在脚踏垫,将所述旋钮与所述旋钮基座连结,在所述旋钮头部贯通所述第2固定件的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脚踏垫的所述第2固定部件重叠在所述地毯的所述第I固定件的所述第I地毯锁扣处,在所述旋钮从所述非锁定位置绕轴线转动至所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旋钮头部与在所述第2固定件形成的卡定部抵接从而将该第2固定件朝轴向推压所述第I固定件,所述脚踏垫被固定在所述地毯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0-195179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固定装置中,由于是通过将旋钮从非锁定位置绕轴线转动至锁定位置从而将脚踏垫固定在地毯上的结构,所以,在平常的操作中,只要乘客等不将旋钮反向转动就不会解除锁定,但也有可能由于乘客的鞋无意中碰到旋钮导致旋钮转动等从而导致旋钮解除锁定。再者,关于旋钮轴部的突起和旋钮基座的槽,当旋钮轴部绕轴线转动至锁定位置时,突起弹性地嵌合在槽内,从而可传达转动到了锁定位置的感觉,但由于反复使用,锁定感有减弱的趋势,再者,由于是普通的突起和槽之间的嵌合,因此期待提高操作感。

发明内容
在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保持固定状态的车辆用脚踏垫。再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这样的车辆用脚踏垫在通过转动旋钮的转动操作将第二固定部件固定在第一固定部件处的车辆用脚踏垫中,能够长期保持转动旋钮的良好的锁定(click)感的车辆用脚踏垫。为达到上述目的,方案I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脚踏垫,所述车辆用脚踏垫具备垫主体和将该垫主体固定在车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具备固定在所述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和固定在所述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备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和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以能够自由倒下的方式设置在该转动旋钮的上部,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转动旋钮的插入接受部,通过转动被插入在该插入接受部的所述转动旋钮,使得所述转动旋钮卡定在所述插入接受部,在所述·转动旋钮的卡定状态下,放倒所述控制杆,从而限制所述转动旋钮的转动。再者,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形成有供放倒的所述控制杆卡合的卡合部。再者,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为卡合凹部,放倒的所述控制杆卡入到该卡合凹部。再者,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形成为如下这样的长度当所述控制杆卡入在所述卡合凹部的状态下,所述控制杆被收纳至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周缘。再者,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大致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倒下。再者,方案6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脚踏垫,所述车辆用脚踏垫具有垫主体和将该垫主体固定在车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具备固定在所述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和固定在所述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备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转动旋钮的插入接受部,通过转动被插入在所述插入接受部的所述转动旋钮,使得所述转动旋钮卡定在所述插入接受部,所述转动旋钮具有上部的操作件;和下部的的连结保持部,其与第一固定部件连结,在所述操作件和所述连结保持部之间设置有截面为非圆形的中部,将该中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撑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由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的具有弹性的保持壁部保持所述中部。再者,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壁部的后部设置有支撑部。再者,方案8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壁部和所述支撑部之间设置有间隙。再者,方案9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脚踏垫,所述车辆用脚踏垫具备垫主体和将该垫主体固定在车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具备固定在所述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和固定在所述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备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转动旋钮的插入接受部,通过转动被插入于该插入接受部的所述转动旋钮,使得所述转动旋钮卡定在所述插入接受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备用于阻止所述转动旋钮的转动的转动阻止部件。
再者,方案10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阻止部件由控制杆构成,所述控制杆组成以能够自由倒下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上部,该控制杆的一端被支撑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并且,该控制杆的另一端倒向所述转动旋钮侧,从而保持所述转动旋钮。再者,方案11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仅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借助所述转动旋钮而位于卡定状态的情况下,维持所述控制杆和所述转动旋钮之间的保持状态。再者,方案1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嵌合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成为卡定状态时的所述转动旋钮上。再者,方案1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置有供放倒的所述控制杆卡入的凹部。 (发明效果)依据本发明的方案I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借助转动旋钮和控制杆以二个阶段固定用于将垫主体固定至车辆的固定机构,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依据本发明的方案2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在放倒控制杆时,控制杆卡合在第二固定部件的卡合部,从而限制转动旋钮的转动。依据本发明的方案3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在放倒控制杆时控制杆被收纳并保持在第二固定部件的卡合凹部内,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通过将控制杆收纳在第二固定部件的卡合凹部内,从而限制转动旋钮的转动,并且伸出部分变少,固定垫主体时不谐调感消失。依据本发明的方案4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控制杆的前端不伸出,鞋等不易碰到控制杆的前端,并且可谐调地固定垫主体。依据本发明的方案5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无论在将控制杆倒向前方和后方中的哪一侧的情况下都可固定,第二固定部件的安装变得容易,并且,在将控制杆倒向前方的结构中,装卸时的操作变得容易,在将控制杆倒向后方的结构中,在固定垫主体时乘客脚部的位置不易受影响。依据本发明的方案6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转动旋钮的中部由具有弹性的保持壁部保持,使得转动旋钮的转动操作变得顺畅,从而可提高操作感。再者,由于进行保持的部分形成为壁状的保持壁部,可提高保持部的耐久性并长期维持操作感。依据本发明的方案7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通过在保持转动旋钮的中部的保持壁部的后部设置支撑部,可调整转动旋钮的操作力,从而得以提高操作感的设定自由度。依据本发明的方案8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由于在保持转动旋钮的中部的保持壁部和支撑部之间设置间隙,可扩大转动旋钮的操作力的调整幅度,得以进一步提高操作感的设定自由度。依据本发明的方案9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借助转动旋钮和控制杆以二个阶段固定用于将垫主体固定至车辆的固定机构,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依据本发明的方案10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当放倒控制杆时,该控制杆保持转动旋钮,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依据本发明的方案11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在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借助于所述转动旋钮而处于卡定状态的情况下,维持控制杆的保持,因此得以可靠地维持控制杆的卡定状态。依据本发明的方案12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当借助控制杆保持转动旋钮时,成为嵌合状态,能够维持可靠的保持,并且,控制杆的另一端与转动旋钮嵌合,所以控制杆的前端不伸出,鞋等不易碰到控制杆的前端,可谐调地固定垫主体。依据本发明的方案13记载的车辆用脚踏垫,由于控制杆卡入在凹部,所以无伸出部分,可谐调地固定垫主体。


图I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整体俯视图。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行进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与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第一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转动旋钮位于非锁定位置处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转动旋钮位于锁定位置处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转动旋钮位于锁定位置处且放倒控制杆的状态下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将下夹持部图示省略的第一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第一固定部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第一固定部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与图9交叉的方向的剖面。
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从下方观察安装有控制杆的转动旋钮的立体图。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转动旋钮和控制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将中部已形成剖面的第一固定部件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图1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从底面侧观察第一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1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从底面侧观察第一固定部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从底面侧观察第一固定部件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1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保持壁部和中部的放大剖视图。图1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保持壁部的主视图。图19中的(A) (C)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用于说明中部在保持于保持壁部的状态下的转动的第一固定部件的主要部分的仰视说明图。图2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第二固定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第二固定部件的外侧连结部的放大剖视图。图2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表示中央贯通孔和外侧贯通孔的位置的垫主体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2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将中部已形成剖面的保持壁部和支撑部周边的放大仰视图。图2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整体俯视图。图2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沿行进方向即A-A线的剖视图。
图2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沿与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即B-B线的剖视图。图2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从底面侧观察第一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2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第一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2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转动旋钮位于非锁定位置处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3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转动旋钮位于锁定位置处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3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转动旋钮在锁定位置处与控制杆嵌合的状态下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3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第二固定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第二固定部件的外侧连结部的放大剖视图。图3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转动旋钮在锁定位置处与控制杆嵌合的状态下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符号说明I-车辆用脚踏垫,2-地板,3-车辆侧地毯,4-第一固定部件,5-垫主体,6_第二固定部件,7-固定装置,8-加速踏板,31-转动旋钮,32-操作件,33-连结保持部(止动连结部),34-中部(轴部),41-控制杆,41S-前端,50-旋钮接受部,53-保持壁部,61F-周缘,90-插入接受部,91-接受长孔,92-卡定接受部,93-卡合凹部(卡合部),93F-端缘,101-间隙,141-控制杆(转动阻止部件),142-操作件头部,143-凹状弯曲面(嵌合接受部),241-控制杆(转动阻止部件),S-行进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车辆用脚踏垫的实施例加以说明。实施例I图I 图2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如图I 图22所示,车辆用脚踏垫I包括合成树脂制的第一固定部件4,其固定于在车辆的地板2上设置的车辆侧地毯3 ;以能够装卸的方式铺设在所述车辆侧地毯3上的垫主体5 ;以及固定在该垫主体5上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二固定部件6,由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和第二固定部件6构成将垫主体5固定在车辆上的固定装置7。再者,作为合成树脂,被例示有POM (聚甲醛)等。在图I中,所述垫主体5列示为铺设在车辆的驾驶席侧的地板2处。在所述地板
2的靠驾驶席侧的位置,在右侧配置有沿前后方向较长的加速踏板8,在该加速踏板8的左侧配置有沿左右方向较长制动踏板9。再者,在所述垫主体5的右前角部,与所述加速踏板8对应地设置有凹部5A,此外,所述垫主体5的前端缘5B与所述制动踏板9接近地配置,在所述垫主体5的前端缘5B和所述制动踏板9之间设置间隔,通过该间隔将垫主体5和所述制动踏板9被设置为互不干涉。如图4等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包括被固定在车辆侧地毯3上的地毯固定部11,该地毯固定部11包括被配置在车辆侧地毯3的上表面的平板状的上基座部12 ;和下夹持部13,其被配置在车辆侧地毯3的下表面,并且在所述下夹持部13与所述上基座部12之间夹持车辆侧地毯3。所述上基座部12的平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所述下夹持部13的平面形状为在与所述上基座部12相同的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所述下夹持部13形成为比所述上基座部12小。再者,在所述上基座部12的下表面,在长度方向的一侧突出设置有贯穿插入部14,将所述下夹持部1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结在该贯穿插入部14的下端,在所述贯穿插入部14和所述下夹持部13之间设置薄壁状的铰链部15。此外,在所述下夹持部1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朝上方突出设置弹性爪片16,弹动地连结该弹性爪片16的爪接受部17设置在所述上基座部12的下表面。此外,在所述下夹持部13的另一端设置有朝上侧弯折的立起部18,该立起部18位于比该爪接受部17靠外侧的位置,在固定状态下所述爪接受部17隐藏在所述立起部18的内侧。再者,在所述下夹持部13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凹凸部19。而且,由所述弹性爪片16和所述爪接受部17构成了将上基座部12的另一侧和下夹持部13的另一侧弹动地连结的、第一固定部件4的连结部20。如图2等所示,在车辆侧地毯3,对应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的安装位置地贯穿设置有成对的一方和另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1、22。而且,从车辆侧地毯3的上方将所述下夹持部13贯穿插入到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1内,并且将所述爪接受部17插入于另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2内,将该已贯穿插入的所述下夹持部13以所述铰链部15为中心朝向地毯侧弯折,将末端的所述弹性爪片16弹动地卡定在所述爪接受部17处,由此,所述上基座部12和所 述下夹持部13从上下夹持车辆侧地毯3,第一固定部件4被固定在车辆侧地毯3上。在该状态下,所述弹性爪片16、爪接受部17及立起部18被收纳在另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2内,由于所述爪接受部17被弹性爪片16和立起部18所夹持,所述爪接受部17不接触另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2的内缘,并且,即使所述弹性爪片16接触到另一方的贯穿插入孔22的内缘,由于所述弹性爪片16被压向卡定方向,所以弹性爪片16也不会从所述爪接受部17脱离。再者,在固定状态下所述凹凸部19抵接在车辆侧地毯3的下表面,所以可防止第一固定部件4相对于车辆侧地毯3的位置偏移。在所述上基座部12的大致中央处贯穿设置有贯通孔23,在该贯通孔23处朝上方突出设置筒部24,在该筒部24的上部的中央设置高一阶的中央上表面25,该中央上表面25形成为沿第一固定部件4的长度方向较长,在该中央上表面25的周围设置有阶梯部26和比所述中央上表面25低一阶的横向的阶梯差面27,该阶梯差面27形成为位于所述中央上表面25的长度方向两侧的部分比位于所述中央上表面25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宽。再者,在所述中央上表面25的大致中央处,贯穿设置有与该中央上表面25在同一方向较长的长孔28。再者,如图8所示,在所述上基座部12的下表面,在隔着所述贯通孔23的两侧形成有凹凸部29。此外,在所述上基座部12的上表面设置有表示第一固定部件4的安装方向的标记30,在本例中,标记30通过箭头形状表示方向。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的所述上基座部12处轴支撑有合成树脂制的转动旋钮31,该转动旋钮31能够转动。设置在该第一固定部件4上的转动旋钮31为用于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卡定的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再者,如从图11的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所示,所述的转动旋钮31在上部具有操作件32,并且在下部具有作为防脱连结部的连结保持部33,在所述操作件32和所述连结保持部33之间,一体地具有作为轴部的中部34。所述操作件32具有和所述中央上表面25大致相同长度的基座部35,在该基座部35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突出设置纵片部36、36,在这些纵片部36、36之间横设控制杆连结轴37,如图12等所示,该控制杆连结轴37的截面为大致正方形的异形截面,将4个角分别倒角而形成弯曲的弯曲角部37A,并且在邻接的弯曲角部37A、37A之间形成直线部37B。控制杆41连结在所述控制杆连结轴37上,该控制杆41 一体包括由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板材构成的控制杆主体42和设在该控制杆主体42的基部的控制杆连结部43,该控制杆连结部43的截面形状呈在筒体的基部侧设置开口部44的大致C字状。再者,该控制杆连结部43的内表面形状对应于所述控制杆连结轴37的外表面形状而具有3个弯曲角部43A、连结邻接的弯曲角部43A、43A之间的直线部43B及连结所述弯曲角部43A与开口部44的短直线部43C。再者,所述转动旋钮31的所述控制杆连结轴37的弯曲角部37A被配置在上下和左右。因此,在将控制杆连结部43的开口部44与控制杆连结轴37的上侧的弯曲角部37A对合而下压控制杆41时,该控制杆连结部43发生弹性变形而展开,从而控制杆连结轴37插入到控制杆连结部43内,弯曲角部37A和弯曲角部43A卡合在一起,由此控制杆41 g泛够在垂直和水平的位置处定位并固定。这样一来,将控制杆41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转动旋钮31自由倒伏。再者,在所述转动旋钮31的所述基座部35的下表面,突出形成有以所述中部34为中心的圆形支撑面35A,在所述筒部24的所述中央上表面25,与该圆形支撑面35A对应·地形成有圆形凹部25A,所述圆形支撑面35A卡入于该圆形凹部25A,在该卡入状态下,转动操作所述转动旋钮31。另外,圆形凹部25A的宽度方向两侧通过开口部25B、25B开口。如图13等所示,所述中部34和控制杆连结轴37同样地截面为非圆形,在本例中,其截面大致为正方形,具有将角部倒圆而成的弯曲角部34A,并且在邻接的弯曲角部34A、34A之间形成有直线部34B。所述连结保持部33形成为和所述操作件32在同一方向较长,所述连结保持部33的上表面33U比所述中部34宽,且形成为随着朝下方宽度变窄。具体说来,所述连结保持部33呈如下形状成对的长度方向的侧面33L、33L之间随着朝下方而变窄,且成对的宽度方向的侧面33W、33W之间随着朝下方而变窄。所述转动旋钮31的下部从所述长孔28被插入到所述筒部24内。如图9、图10、图15及图16等所示,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设有旋钮接受部50,该旋钮接受部50将所述转动旋钮31以防脱状态卡定并将所述转动旋钮31轴支撑为能够自由转动。该旋钮接受部50在所述筒部24内平行地设置向对置的对置内表面51、51,这些对置内表面51、51与所述长孔28的长边部28L、28L连续地形成。再者,在所述阶梯差面27的下表面27K处,在所述长孔28的长度方向两侧设置左右的固定壁部52、52,这些左右的固定壁部52、52的内表面和所述对置内表面51、51形成为处于同一平面。另外,在对所述筒部24的周围的说明中,设所述长孔28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来进行说明。再者,旋钮接受部50在所述左右的固定壁部52、52之间设有用于与所述转动旋钮31的所述中部34卡合的保持壁部53,将所述中部34夹在这些两侧的保持壁部53、53之间来进行保持。再者,如图13的仰视图等所示,所述保持壁部53、53形成为向内侧伸出,其内表面53N、53N相互平行,并且所述内表面53N和所述对置内表面51平行,借助俯视倾斜的壁连结部54、54将该保持壁部53的左右分别连结在左右的所述固定壁部52、52处。此外,所述保持壁部53的上边缘53U借助狭缝55与所述阶梯差面27的下表面27K分离,在该保持壁部53的外表面中央,一体地设置突起状的作为爪部的支撑部56,该支撑部56的上部被固定在所述阶梯差面27的下表面27K处。再者,所述支撑部56的下表面56K和所述保持壁部53的下表面53K处于同一平面。所述支撑部56具有平行的左右侧面56S、56S和后表面56B,其且俯视截面呈大致长方形形状,前表面一体地设置在所述保持壁部53处。另外,如后所述,保持壁部53由于所述中部34的转动而受到来自该中部34的载荷。因此,在保持壁部53受到从内表面53N侧朝外侧的载荷时,保持壁部53在壁连结部54和支撑部56之间发生弹性变形,再者,在保持壁部53的设有支撑部56的部位,由于该支撑部56的弹性变形从而导致弹性变形。这样,保持壁部53成为其两侧与设有支撑部56的部位相比易弹性变形的结构。这种情况下,通过改变支撑部56的大小可调整保持壁部53在设有支撑部56的部位处的弹性变形量。
如图13所示,所述保持壁部53、53的间隔与所述中部34的直线部34B、34B的间隔H大致相等,如上所述,所述连结保持部33的上表面33U的宽度比所述间隔H宽。再者,在所述保持壁部53、53之间贯穿插入所述连结保持部33,为了实现容易的贯穿插入,在所述保持壁部53的下表面53K处,在内侧角部形成弯曲角部53W。而且,当从长孔28将转动旋钮31的连结保持部33向保持壁部53、53之间插入时,在沿弯曲角部53W将连结保持部33压入到保持壁部53、53之间的同时,保持壁部53、53之间弹性变形而张开,连结保持部33 —旦通过保持壁部53、53之间,保持壁部53、53就复位,连结保持部33卡定在保持壁部53,53的下表面53K处,成为防脱状态,转动旋钮31的圆形支撑面35A卡入在长孔28上部的圆形凹部25A处。接下来,就固定在车辆侧地毯3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加以详细说明。如图20等所示,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包括以从上下夹持所述垫主体5的方式组装起来的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所述上部半体61的主体61H呈大致椭圆形状,中央侧比周围高,且从中央向下方突出设置有上连结筒部63,另一方面,所述下部半体62的主体62H呈和所述上部半体61在同一方向形成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且从中央向上方突出设置有与所述上连结筒部63连结的下连结筒部64。另外,下连结筒部64被设在主体62H的开口部64A处。而且,由所述上连结筒部63和下连结筒部64构成半体连结部65。如图2及图3所示,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的外周,沿周向设置有多阶卡定凸缘部
66。该卡定凸缘66的下表面以从内侧向外侧变高的方式倾斜,且该卡定凸缘66的上表面呈大致水平。再者,在所述下连结筒部64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下端开口的多个切口
67、67,在这些切口67、67之间设有下端为自由端的卡定接受片68,在该卡定接受片68的下端内表面,设置有供所述卡定凸缘部66卡定的卡定爪部69,该卡定爪部69的上表面以从内侧向外侧变高的方式倾斜,该卡定爪部69的下表面呈大致水平。另外,在本例中,4枚卡定接受片68在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再者,卡定凸缘部66可设置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的整周范围,也可仅设在对应所述卡定爪部69的部位。而且,由卡定凸缘部66和卡定爪部69构成连结上连结筒部63和下连结筒部64的连结单元。因此,当将上连结筒部63向下连结筒部64内插入时,卡定接受片68弹性变形而向外侧移动,预定位置的卡定凸缘部66以防脱状态卡定在卡定爪部69处,由此连结上、下连结筒部63、64。再者,在隔着所述半体连结部65的两侧的对称位置设置有外侧连结部71、71,该外侧连结部71包括从所述上部半体6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的外侧上连结筒部72 ;和从所述下部半体6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外侧下连结筒部73,在所述外侧上连结筒部72的下端沿周向设置有卡定外凸缘部74S,并且设置有多个上下方向的狭缝75,另一方面,在所述外侧下连结筒部73的上端沿周向设置有卡定内凸缘部74U。而且,在将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向所述卡定内凸缘部74U内插入时,卡定外凸缘部74S以所述狭缝75缩小的方式弹性变形,从而卡定外凸缘部74S被插入并连结至卡定内凸缘部74U处,成为防脱状态。再者,在所述外侧下连结筒部73的下部设置有开口部76,从该开口部76插入连结部件77,通过将该连结部件77插入于所述外侧上连结筒部72处,从而能够防止所述外侧上连结筒部72的下端缩小,并且能够保持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和所述卡定内凸缘部74U的连结。该情况下,若所述连结部件77为螺钉,则将该螺钉等螺合部件螺合在所述外侧上连结筒部72即可,若所述连结部件77为销,则将该销压入于所述外侧上连结筒部72即可,这样能够通过所述连结部件77保持连结,使得无法解除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和所述卡定内凸缘部74U之间的连结。而且,由所述卡定内凸缘部74U和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构成连结外侧上连结筒部72和外侧下连结筒部73的连结单元。再者,在所述卡定内凸缘部74U的前端面设置从 外侧向内侧变低的倾斜引导部74T,并且在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的前端面设有从内侧向外侧变高的倾斜弓I导部74T,借助这些倾斜弓I导部74T、74T能够将所述卡定外凸缘部74S顺畅地插入到卡定内凸缘部74U内。在垫主体5贯穿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半体连结部65的中央贯通孔81和用于插入所述外侧连结部71的外侧贯通孔82,在所述中央贯通孔81内进行所述半体连结部65的连结的同时,在所述外侧贯通孔82内进行所述外侧连结部71的连结,由此,能够以由上、下部半体61、62夹持垫主体5的状态将第二固定部件6固定在垫主体5。再者,如图3等所示,在所述下半体61的主体61Η的周围下表面设置有多个用于插入并卡定于所述垫主体5的销83,并且,如图2等所示,在所述下部半体62的主体62Η的周围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用于插入并卡定在所述垫主体5的销84,通过这些销83、84能够将第二固定部件6以防止转动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垫主体5。再者,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内,设有作为第一固定部件侧保持部的所述转动旋钮31能够卡定的插入接受部90。该插入接受部90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连结筒部63内的比该上连结筒部63小的接受长孔91 ;和设在该接受长孔9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分隔板状的卡定接受部92,所述接受长孔91具有所述转动旋钮31的操作件32能够贯穿插入的大小,所述筒部24的所述中央上表面25卡入在所述接受长孔91内,在这种卡入状态下,在所述接受长孔9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卡定接受部92的下表面抵接在所述阶梯差面27处,第二固定部件6与第一固定部件4对位的同时,锁定位置的所述操作件32卡定在所述卡定接受部92的上表面。接下来,就使用所述转动旋钮31将第二固定部件6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4的固定及解除固定的方法加以说明。首先,如图4所示,将转动旋钮31转动至其长度方向与长孔28的长度方向即中央上表面25的长度方向对齐的位置,该位置成为转动旋钮31的非锁定位置。而且,在将控制杆41立起的状态下,使用控制杆41及操作件32将转动旋钮31转动至非锁定位置,然后,以使控制杆41及操作件32穿过接受长孔91的方式将第二固定部件6重叠在第一固定部件4上,将所述筒部24的所述中央上表面25卡入于接受长孔91内。而且,在将转动旋钮31转动90度而处于锁定位置时,转动旋钮31的基座部35卡定在第二固定部件6的卡定接受部92,从而成为第二固定部件6被固定在第一固定部件4上的锁定状态。该情况下,如图13等所示,在锁定位置及非锁定位置,中部34处于直线部34B、34B被保持壁部53、53夹持的状态,由此开始转动转动旋钮31时,中部34边抵接保持壁部53的表面边转动,保持壁部53弹性变形的同时,中部34由于支撑部56而受到转矩,能够得到良好的锁定感并可长期保持该锁定感。再者,由于支撑部56被一体设置在保持壁部53处,因此,能够借助该支撑部56增加转动旋钮31的操作载荷,并且能够根据支撑部56的大小等设定操作载荷。再者,在所述上部半体61的主体61H的上表面具有作为卡合部的卡合凹部93、93,当所述转动旋钮31位于锁定位置时,控制杆41卡入到所述卡合凹部93、93,该卡合凹部93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的宽度方向,并与所述插入接受部90连续地设置在上部半体61的主体61H的上表面部61J。再者,所述控制杆41具有如下这样的长度在倒向所述·卡合凹部93时收纳在第二固定部件6的上部半体61的主体61A的周缘61F,在本例中,所述周缘61F和所述控制杆41的前端41S位于大致同一位置,控制杆41的前端41S并不突出。再者,所述卡合凹部93具有可收纳所述控制杆41的宽度,在放倒控制杆41的状态下,控制杆41的宽度方向两侧卡定在卡合凹部93的端缘93F、93F处,由此防止转动旋钮31转动。像这样控制杆41不立起转动旋钮31就不会转动,因此不论鞋的材质和形状,都能够提高锁定的可靠性。另外,如图2所示,在将控制杆41卡合在卡合凹部93的状态下,由于在前端41S的下表面和卡合凹部93之间有间隙94,所以利用该间隙94可进行控制杆41的抬起操作。因此,将转动旋钮31转动至锁定位置,在该锁定位置放倒控制杆41,由于通过两个阶段固定垫主体,能够可靠地保持固定状态。再者,放倒控制杆41时将其接受并保持在卡合凹部93,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控制杆41收纳在卡合凹部93,由此限制转动旋钮31的转动,并且,由于伸出的部分较少,固定垫主体5时不会造成不协调的感觉。而且,不论是在将控制杆41向前方和后方中的哪一侧放倒的情况下都能够固定,使得第二固定部件6的安装变得容易,并且,在采用将控制杆41向前方放倒的结构的情况下,装卸时的操作变得容易,在采用向后方放倒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固定垫主体5时不易影响乘客脚部的位置。再者,第一固定部件4和第二固定部件6如下这样分别固定在所述车辆侧地毯3及所述垫主体5上。S卩,如图I所示,所述垫主体5朝向所述加速踏板8及制动踏板9的后方延长配置,固定在所述垫主体5上的第二固定部件6设置在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近旁且设置在垫主体5的后部位置。再者,在图I中的右侧的固定装置7,所述半体连结部65和两侧的所述外侧连结部71、71相对于所述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上大致正交地配置。以这样的方式配置时,所述卡合凹部93、93大致沿着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上配置在前后位置,所述控制杆41相对于车辆的直进时的行进方向S大致平行地向前后倒伏。而且,如图22所示,中央贯通孔81及外侧贯通孔82、82与行进方向S大致正交地形成在所述垫主体5。此外,如图I所示,固定装置7也被设置在垫主体5的后部左侧。因此,通过在半体连结部65的外侧设置外侧连结部71,从而进进一步提高上部半体61和下部半体62对垫主体5的保持强度。再者,第二固定部件6在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近旁被设置在垫主体5的后部,所以得以充分地提高对由于驾驶员操作加速踏板而施加给垫主体5的向前方的载荷的保持强度。再有,通过将半体连结部65及外侧连结部71配置在与行进方向S正交的方向,能够分散施加在半体连结部65上的载荷,从而防止半体连结部65脱落,并提高对垫主体5的保持强度。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I,在包括垫主体5和将该垫主体5固定于车辆的固定装置7的车辆用脚踏垫I中,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于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4和固定于垫主体5的第二固定部件6,第一固定部件4包括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31和以能够自由倒伏的方式设置在该转动旋钮31的上部的控制杆41,在第二固定部件6设置用于插入转动旋钮31的插入接受部90,从而构成为,通过转动被插入在该插入接受部90中的转动旋钮31,使得转动旋钮31卡定在插入接受部90,通过在转动旋钮31的卡定状态下放倒控制杆41,从而限制转动旋钮31的转动,因此,由转动旋钮31和控制杆41以两个阶段固定垫主体5相对于车辆的固定机构,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
再者,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2,在第二固定部件6形成有供已放倒的控制杆41卡合的作为卡合部的卡合凹部93,所以,在放倒控制杆41时,控制杆41与第二固定部件6的卡合凹部93卡合,从而能够限制转动旋钮31的转动。再者,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3,所述卡合部是卡合凹部93,由于被放倒的控制杆41卡入到该卡合凹部93,所以,通过在放倒控制杆41时将控制杆41卡入并收纳在第二固定部件6的卡合凹部93,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控制杆41被收纳至第二固定部件6的卡合凹部93,由此限制转动旋钮31的转动,并且能够减少伸出部分而谐调地固定垫主体5。再者,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4,控制杆41形成为如下这样的长度在控制杆41卡入于卡合凹部93的状态下,控制杆41被收纳至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的周缘61F,因此,控制杆41的前端41S不伸出,鞋等不易碰到控制杆41的前端41S,并且能够谐调地固定
垫主体5。再者,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5,由于控制杆41大致沿车辆的行进方向S倒伏,所以,无论将控制杆41向前方和后方中的哪一侧放倒都能够固定,使得第二固定部件6的安装变得容易,并且,若为将控制杆41向前方放倒的结构,则装卸时的操作变得容易,若为将控制杆41向后方放倒的结构,则在固定垫主体5时乘客的脚部的位置不易受影响。再者,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6,在包括垫主体5和将垫该主体5固定于车辆的固定装置7的车辆用脚踏垫I中,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于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4和固定于垫主体5的第二固定部件6,第一固定部件4包括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31,在第二固定部件6设有用于插入转动旋钮31的插入接受部90,通过转动被插入在该插入接受部90的转动旋钮31,使得转动旋钮31卡定在插入接受部90,转动旋钮31包括上部的操作件32和下部的与第一固定部件4连结的连结保持部33,在操作件32和连结保持部33之间,设有截面为非圆形的中部34,将该中部34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撑在第一固定部件4,中部34由设在第一固定部件4的具有弹性的保持壁部53所保持,所以,通过借助具有弹性的保持壁部53保持转动旋钮31的中部34,由此,转动旋钮31的转动操作变得顺畅,能够提高操作感。再者,通过将进行保持的部分形成为呈壁状的保持壁部53,能够提高保持壁部53的耐久性以长期维持操作感。再者,由于以保持壁部53的较宽的面承受中部34,所以得以抑制发生偏斜。再者,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7,由于在保持壁部53的后部设置有支撑部56,所以,通过在对转动旋钮31的中部34进行保持的保持壁部53的后部设置支撑部56,从而能够调整转动旋钮31的操作力,能够提高操作感的设定自由度。再者,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控制杆连结轴37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的非圆形,在控制杆41设置控制杆连结部43,该控制杆连结部43与控制杆连结轴37卡合地进行转动,通过控制杆连结轴37和控制杆连结部43之间的卡合,在控制杆41和卡合凹部93卡合的水平位置(卡合位置)以及控制杆41和卡合凹部93不卡合的非卡合位置即立起位置处,可维持各自的姿势,控制杆41不会从水平位置不慎立起。再者,由于将控制杆41设置在转动旋钮31上,所以,通过推起控制杆41,转动操作变得容易,另一方面,只要放倒控制 杆41,即使没有卡合部也不易转动。再者,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中部34包括将角部倒圆的弯曲角部34A,在邻接的弯曲角部34A、34A之间形成直线部34B,邻接的直线部34B、34B彼此呈90度的角,所以能够将转动旋钮31转动90度从而以阻止转动的形式固定在保持壁部53、53之间。再者,通过变更保持壁部53的厚度和高度,也可变更和设定其弹性。再者,由于在保持壁部5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设有支撑部56,所以即使改变转动旋钮31的转动方向也可得到同样的操作感。再有,通过保持壁部53、53能够在防脱状态下连结转动旋钮31的连结保持部33,由于在该保持壁部53设有弯曲角部53W,所以可容易进行连结保持部33的插入。再者,由于保持壁部53的两侧被连结在固定壁部52、52处,所以即使从中部34受到载荷也可得到良好的操作感。再有,由于在保持壁部53和作为固定部位的台阶面27的下表面27K之间设置有狭缝55,所以可给保持壁部53带来良好的弹性。再者,保持壁部53的内表面53N的左右宽度比中部34的间隔H宽,支撑部56的前表面的左右宽度比该间隔H窄,所以以较大的面积支撑中部34,并且支撑部56受到来自中部34的力而弹性变形,能够得到良好的锁定感。实施例2图23表不本发明的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I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描述。在该例中,在所述保持壁部53的后表面和所述支撑部56的前表面56M之间设置间隙101,在位于锁定位置以及非锁定位置时都存在间隙101,除了与两侧的固定壁部52连结的部位之外,保持壁部53为其他部位未被连结的结构,在图19中的(B)所示的转动的中途,已弹性变形的保持壁部53的后表面压接在支撑部56的前表面56M处,使得间隙101消失的同时,支撑部56受到中部34的力而弹性变形,像这样借助于支撑部56和保持壁部53使中部34具有良好的操作感。并且,保持壁部53的后表面和支撑部56的前表面56M大致平行,为了合成树脂成型时的脱模,也可设置为倾斜的锥状。这样,本实施例也起到和上述实施例I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再者,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8,由于在保持壁部53和支撑部56之间设有间隙101,所以,通过将间隙101设置在保持转动旋钮31的中部34的保持壁部53和所述支撑部56之间,从而能够调整间隙101等来调整操作力,能够扩大转动旋钮31的操作力的调整幅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感的设定自由度。
实施例3图24至图3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描述。在本例中,在所述上基部12的下表面,在隔着贯通孔23的两侧形成有凹凸部29。如图29至图32等所示,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6设有作为转动阻止部件的控制杆141,该控制杆141与所述转动旋钮31嵌合,从而阻止该转动旋钮31的转动。再者,在所述操作件32的所 述基部35上设置有操作件头部142,该操作件头部142的平面形状形成为在所述基部35的长度方向较长,在该操作件头部142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作为嵌合接受部的凹状弯曲面143、143。再者,如图25等所示,所述操作件头部142的上端两侧的角部142AU42A形成为弯曲状。所述控制杆141的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在第二固定部件6的上部。具体说来,在所述上部半体61的主体61H的上表面形成凹部144,在该凹部144的外侧通过枢轴45将所述控制杆141的一端连结为能够转动,所述凹部144设置在所述接受长孔91的长度方向端部侧的一个部位。所述凹部144的阶梯部144FU44F之间具有供所述控制杆141卡入的宽度,如图25的单点划线所示,在控制杆141卡入在凹部144中的状态下,控制杆141的上表面和所述上部半体61的主体61H的上表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或者控制杆141大致被收纳在凹部144内。因此,该控制杆141顺着所述主体61H的上表面形状而在一端侧具有弯曲部141A。再者,在所述凹部144的外侧贯穿设置贯通孔46,控制杆141的一端的一部分面对该贯通孔46,所述控制杆141的一端的上表面抵接在所述贯通孔46的外缘部46A,从而限制该控制杆141的转动位置。另外,如图24所示,第二固定部件6以凹部144位于后方的方式安装在垫主体5。再者,在所述控制杆141的前端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凹状弯曲面143的两侧嵌合的嵌合末端缘141B、141B,在这些嵌合前端缘141B、141B之间设置凹状弯曲缘部141C,在放倒所述控制杆141并使其卡入到所述凹部144的状态下,所述嵌合前端缘141BU41B分别嵌合在所述凹状弯曲面143的两侧,从而防止转动旋钮31转动并将其固定。而且,所述转动旋钮31的下部,从所述长孔28被插入到所述筒部24内。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设置有旋钮接受部50,所述旋钮接受部50将所述转动旋钮31以防脱状态卡定并将所述转动旋钮31轴支撑为能够自由转动。在该旋钮接受部50设置有与所述转动旋钮31的所述中部34卡合的保持壁部53、53,所述中部34以被夹在这些两侧的保持壁部53、53之间的方式被保持。再者,所述保持壁部53、53形成为向内侧伸出,保持壁部53由于所述中部34的转动而受到来自该中部34的载荷。在组装时,当从长孔28将转动旋钮31的连结保持部33向保持壁部53、53之间插入时,将连结保持部33压入到保持壁部53、53之间的同时,保持壁部53、53之间由于弹性变形而张开,连结保持部33 —旦通过保持壁部53、53之间,保持壁部53、53就复位,成为防脱状态。此时,转动旋钮31的圆形支撑面35A卡入于长孔28上部的圆形凹部25A。接下来,就使用所述转动旋钮31将第二固定部件6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4的固定及解除固定的方法加以说明。首先,如图28所示,将转动旋钮31转动至其长度方向与长孔28的长度方向即中央上表面25的长度方向对齐的位置,该位置成为转动旋钮31的非锁定位置。而且,使用操作件32将转动旋钮31转动至非锁定位置。然后,以使操作件32穿过接受长孔91的方式使第二固定部件6与第一固定部件4重叠,将所述筒部24的所述中央上表面25卡入于所述接受长孔91内。而且,在将转动旋钮31转动90度而处于锁定位置时,转动旋钮31的基座部35卡定在第二固定部件6的卡定接受部92上,从而成为第二固定部件6固定在第一固定部件4上的锁定状态。该情况下,在锁定位置及非锁定位置,中部34处于被保持壁部53、53夹持的状态,由此开始转动转动旋钮31时,中部34边抵接保持壁部53的表面边转动,保持壁部53弹性变形,从而使中部34承受转矩,能够得到良好的锁定感,并能够长期保持该锁定感。而且,如图30所示,将转动旋钮31转动至锁定位置,然后,如图31所示,在放倒所述控制杆141且将该控制杆141卡入在所述凹部144的状态下,所述嵌合前端缘141B、141B分别嵌合在所述凹状弯曲面143的两侧,从而以防止转动的形式固定转动旋钮31。该情况下,仅在转动旋钮31处于正确的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控制杆141的前端才与操作件头部142嵌合,所以,通过放倒控制杆141确认转动旋钮31是否处于正确的锁定位置,在无法放倒控制杆141的情况下,能够拿着操作件头部142重新将转动旋钮31设置在正确的锁定位置。·再者,在放倒所述控制杆141且使其卡入在所述凹部144的状态下,控制杆141不会局部从第二固定部件6伸出,而且,在嵌合状态下,由于控制杆141的前端位于比操作件头部142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所以也不会无意中接触到控制杆141的前端。再者,假如要强制转动操作件32,由于控制杆141以其两侧被夹在阶梯部144FU44F之间的方式卡入在凹部144内,因此控制杆141不能活动,从而可得到可靠的固定状态。再者,在借助控制杆141以防止转动的形式固定转动旋钮31的状态下,在所述凹状弯曲面143和凹状弯曲缘部141C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可将手指等插入到该间隙从而抬起控制杆141。再有,控制杆141只需具有从主体61H至凹状弯曲面143的较短长度,所以其刚性优越,即使受到回转方向以外的力,也不易受损伤,从而耐久性优越。而且,所述锁定位置为第一固定部件4与第二固定部件6借助旋钮31而卡定的卡定状态的位置,使转动旋钮31转动至该锁定位置,在该锁定位置放倒控制杆141,以这两个阶段固定垫主体5,因此能够可靠保持固定状态。再者,在放倒控制杆141时,控制杆141被收纳并保持在凹部144内,从而可得以牢固固定,由于伸出部分变少,固定垫主体5时的不谐调感消失。再者,第一固定部件4和第二固定部件6如下这样分别固定在所述车辆侧地毯3及所述垫主体5上。S卩,如图24所示,所述垫主体5朝向所述加速踏板8及所述制动踏板9的后方延长配置,固定在所述垫主体5上的第二固定部件6设置在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近旁并设置在垫主体5的后部。再者,在图24中的右侧的固定装置7,所述半体连结部65和两侧的所述外侧连结部71、71相对于所述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上大致正交地配置。以这样的方式配置时,所述卡合凹部93、93大致沿着加速踏板8的后方延长线上配置在前后位置,所述控制杆141相对于车辆的直进时的行进方向大致平行地倒向前后。而且,中央贯通孔81及外侧贯通孔82、82与行进方向大致正交地形成在所述垫主体5上。此夕卜,如图24所示,固定装置7也被设置在垫主体5的后部左侧。再者,由于以将控制杆141向前方放倒的方式将第二固定部件6安装在垫主体5上,所以,在固定垫主体5时,控制杆141隐藏在操作件头部142的后方,可进一步防止误操作。另外,与图24不同,在以将控制杆141放倒至后方的方式将第二固定部件6安装在垫主体5上的情况下,装卸时的操作变得容易。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包括垫主体5和将该垫主体5固定于车辆的固定装置7的车辆用脚踏垫中,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在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4和固定在垫主体5的第二固定部件6,第一固定部件4包括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31,在第二固定部件6设有用于插入转动旋钮31的插入接受部90,通过转动被插入在该插入接受部90的转动旋钮31,转动旋钮31卡定在插入接受部90,由于第二固定部件6具有用于阻止转动旋钮31的转动的作为转动阻止部件的控制杆141,所以,通过由转动旋钮31和控制杆141以两个阶段固定用于将垫主体5固定至车辆的固定机构,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
再者,这样在本实施例中,转动阻止部件由以能够自由倒下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固定部件6的上部的控制杆141构成,该控制杆141的一端被第二固定部件6支撑,并且另一端倒向转动旋钮31侧,由此保持转动旋钮31,所以,在放倒控制杆141时,转动旋钮31被该控制杆141保持,从而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再者,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仅在第一固定部件4和第二固定部件6借助转动旋钮31而处于卡定状态的情况下,才得以维持控制杆141和转动旋钮31之间的保持状态,所以,控制杆141的保持被维持在第一固定部件4和第二固定部件6借助转动旋钮31而处于卡定状态的情况下,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控制杆141的卡定状态。再者,这样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杆141的另一端嵌合在使第一固定部件4和第二固定部件6成为卡定状态时的转动旋钮31上,因此,当通过控制杆141保持转动旋钮31时,成为嵌合状态,能够维持可靠的保持状态,并且,控制杆141的另一端即前端与转动旋钮31嵌合,所以控制杆141的前端不伸出,鞋等不易碰到控制杆141的前端,且能够谐调地固定
垫主体5。再者,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固定部件6设置有供放倒的控制杆141卡入的凹部144,控制杆141卡入在凹部144内,从而无伸出部分,因此可谐调地固定垫主体5。再者,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转动旋钮31在上部具有操作件头部142,该操作件头部142形成为在所述基部35的长度方向较长,在宽度方向两侧且在操作件头部142的较宽的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凹状弯曲面143、143,在控制杆141的前端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与凹状弯曲面143的两侧嵌合的嵌合前端缘141B、141B,控制杆141的前端的两侧在从转动旋钮31的转动中心离开的位置处与操作件头部142嵌合,所以能够获得可靠地阻止转动旋钮31的朝向两方向的转动的锁定状态。再有,在借助控制杆141以防止转动的形式固定转动旋钮31的状态下,在所述凹状弯曲面143和凹状弯曲缘部141C之间形成间隙,所以可将手指等插入该间隙从而抬起控制杆141。再者,由于所述操作件头部142为宽度尺寸向上方缩小的形状,其上端的角部142AU42A形成为弯曲状,所以可顺利地放倒控制杆141。实施例4图34表不本发明的实施例4,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描述。本例中的转动阻止部件为滑动式的控制杆241,该控制杆241呈大致平板状,在所述凹部144的两侧的台阶部144F、144F处设置与控制杆241的侧缘卡合的引导槽等引导部(未图示),从而将控制杆241设置成能够在凹部144的长度方向自由滑动,本实施例具有位置固定单元(未图示),所述位置固定单元在控制杆241的所述嵌合前端缘141B、141B与所述凹状弯曲面143嵌合的位置处固定或解除固定该控制杆241。而且,将转动旋钮31转动至锁定位置,朝向该锁定位置的转动旋钮31滑动控制杆241,将嵌合前端缘141B、141B与凹状弯曲面143嵌合,从而通过二个阶段固定垫主体5,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固定状态。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本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实施各种变形。例如,在实施例中,作为供控制杆卡合的卡合部虽然例示了卡合凹部,但也可使控制杆卡合在比上部半体的上部表面高一阶的凸部,该情况下,凸部成为防止转动的卡合部。再者,在实施例中,虽然例示为可将控制杆向前后方向放倒,但控制杆也可构成为从立起位置仅倒向前后方向中的一方。此外,在实施例中,虽然表示为平板状的控制杆,但也可为杆状等,还可为三角形截面等。再者,在实施例中,虽然将截面的角部分别倒圆而形成弯曲的弯曲角部, 但也可将角部倒为直线状。此外,在实施例中,保持壁部虽然表示为一定的厚度,但也可为厚度局部不同或厚度变化的形状。再者,转动阻止部件可为各种类型的部件,例如,在操作件上设置凹部或贯通孔,将转动阻止部件的前端嵌入于该凹部或贯通孔内,从而阻止转动旋钮的转动,作为转动式旋钮的情况下的变形例,也可在操作件的上部设置供所述转动阻止部件的前端嵌入的凹部。再者,在实施例中,构成为控制杆的前端与操作件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面嵌合,但控制杆的前端也可与操作件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侧面嵌合从而阻止转动旋钮的转动。再者,在实施例中,虽然通过枢轴将控制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在第二固定部件上,但该控制杆也可通过薄壁状的铰链部被一体地支撑并设置在第二固定部件上,构成为该控制杆能够借助该铰链部自由起落。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脚踏垫,所述车辆用脚踏垫具备垫主体和将该垫主体固定于车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具备固定于所述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和固定于所述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备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和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以能够自由倒下的方式设置在该转动旋钮的上部, 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转动旋钮的插入接受部,通过转动被插入于该插入接受部的所述转动旋钮,使得所述转动旋钮卡定在所述插入接受部,在所述转动旋钮的卡定状态下,放倒所述控制杆,从而限制所述转动旋钮的转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形成有供放倒的所述控制杆卡合的卡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为卡合凹部,放倒的所述控制杆卡入到该卡合凹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杆形成为如下这样的长度在所述控制杆卡入于所述卡合凹部的状态下,所述控制杆被收纳至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周缘。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杆大致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倒下。
6.一种车辆用脚踏垫,所述车辆用脚踏垫具备垫主体和将该垫主体固定于车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具备固定于所述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和固定于所述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备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 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转动旋钮的插入接受部,通过转动被插入于该插入接受部的所述转动旋钮,使得所述转动旋钮卡定在所述插入接受部, 所述转动旋钮具备 上部的操作件;和 下部的连结保持部,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连结, 在所述操作件和所述连结保持部之间设置有截面为非圆形的中部,将该中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撑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由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的具有弹性的保持壁部保持所述中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持壁部的后部设置有支撑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持壁部和所述支撑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9.一种车辆用脚踏垫,所述车辆用脚踏垫具备垫主体和将该垫主体固定于车辆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具备固定于所述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和固定于所述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备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 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转动旋钮的插入接受部,通过转动被插入于该插入接受部的所述转动旋钮,使得所述转动旋钮卡定在所述插入接受部, 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备用于阻止所述转动旋钮的转动的转动阻止部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阻止部件由控制杆构成,所述控制杆以能够自由倒下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上部,该控制杆的一端被支撑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并且,该控制杆的另一端倒向所述转动旋钮侧,从而保持所述转动旋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仅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借助所述转动旋钮而位于卡定状态的情况下,维持所述控制杆和所述转动旋钮之间的保持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嵌合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成为卡定状态时的所述转动旋钮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脚踏垫,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置有供放倒的所述控制杆卡入的凹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保持固定状态的车辆用脚踏垫。在包括垫主体(5)和将该垫主体固定在车辆的固定装置(7)的车辆用脚踏垫(1)中,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辆的第一固定部件(4)和固定在垫主体的第二固定部件(6),第一固定部件包括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旋钮(31)和以能够自由放倒的方式设置在该转动旋钮的上部的控制杆(41),在第二固定部件设有用于插入转动旋钮的插入接受部(90),通过转动被插入在该接受部的转动旋钮,转动旋钮卡定在插入接受部,在转动旋钮的卡定状态下,通过放倒控制杆从而限制转动旋钮的转动。由此,通过由转动旋钮31和控制杆以两个阶段固定用于将垫主体固定到车辆上的固定机构,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
文档编号B60N3/06GK102963286SQ20121025109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0日
发明者后藤刚, 原田加奈, 大叶透, 盐野达哉, 菊池博文, 中村光祥 申请人:株式会社本田阿克塞斯,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