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628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扣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扣环装置,设置于在车辆的带设置的舌片插入该扣环装置的内部。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带扣环中,通过插入舌状体插入于壳体内,插入舌状 体推顶部移动。并且,在壳体内形成有槽,插入舌状体推顶部配置在该槽的内部,侵入壳体 内的异物经过该槽被排出至壳体外。
然而,在这种带扣环中,考虑在壳体内设置检测器。在该情况下,在检测器设置有 联动部件,联动部件与插入舌状体推顶部联动。由此,伴随着插入舌状体推顶部的移动,联 动部件移动,由此,检测器借助联动部件的移动而检测到插入舌状体朝壳体内的插入。
此处,优选能够抑制从将插入舌状体插入的插入口侵入壳体内的异物到达检测器 侧。
因此,假设将检测器配置在壳体内的槽的外侧区域。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由 于需要在槽的周壁形成贯通孔,并使插入舌状体推顶部与联动部件经由贯通孔联动,因此 优选能够抑制经过槽的异物经由贯通孔到达检测器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 - 25565号公报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抑制侵入到插入体内的异物到 达检测器侧的扣环装置。
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扣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插入体,设置于带的舌片插入该 插入体的内部,由此,上述带被佩戴于乘客,上述带设置于车辆;移动部件,该移动部件设置 在上述插入体内,且伴随着上述舌片朝上述插入体内的插入而移动;检测器,该检测器设 置于上述插入体内,并且,在该检测器设置有与上述移动部件联动且伴随着上述移动部件 的移动而移动的联动部件,通过上述联动部件的移动来检测上述舌片朝上述插入体内的插 入;以及分隔部,该分隔部以将上述插入体内分隔成上述移动部件侧和上述检测器侧的方 式设置,并且,设置有用于使上述移动部件和上述联动部件联动的贯通孔,上述联动部件封 闭上述贯通孔的因上述移动部件的存在而敞开的敞开部分。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扣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扣环装置中,该 扣环装置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设置于上述联动部件,并将侵入上述插入体内的异物朝上 述贯通孔的上述移动部件侧引导。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扣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扣环装置中,上 述引导部限制异物相对于上述联动部件的卡止。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扣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技术方案3中的任一 项所记载的扣环装置中,将上述移动部件配置在上述联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侧,并且,在上述 联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侧的部分配置有与上述移动部件联动的联动部。
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扣环装置中,设置于带的舌片插入于插入体内,由此,带被 佩戴于乘客,上述带设置于车辆。此外,在插入体内设置有移动部件,伴随着舌片朝插入体 内的插入而移动部件移动。
并且,在插入体内设置有检测器,检测器的联动部件与移动部件联动,且伴随着移 动部件的移动而移动,由此,检测器借助联动部件的移动而检测舌片朝插入体内的插入。
此外,以将插入体内分隔成移动部件侧和检测器侧的方式设置有分隔部,在分隔 部设置有用于使移动部件和联动部件联动的贯通孔。
此处,联动部件封闭贯通孔的因移动部件的存在而敞开的敞开部分。因此,能够抑 制侵入插入体内的异物经由贯通孔到达检测器侧的情况。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扣环装置中,设置于联动部件的引导部将侵入插入体内的 异物朝贯通孔的移动部件侧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侵入插入体内的异物经由贯通孔 至IJ达检测器侧的情况。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扣环装置中,引导部限制异物相对于联动部件的卡止。因 此,能够抑制卡止于联动部件的异物因联动部件的移动而侵入贯通孔的检测器侧的情况, 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经由贯通孔到达检测器侧的情况。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扣环装置中,移动部件配置在联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侧,并 且,在联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侧的部分配置有与移动部件联动的联动部。因此,能够增大相比 联动部件的联动部靠与移动方向侧相反侧的部分,联动部件能够有效地封闭贯通孔的因移 动部件的存在而敞开的敞开部分,能够进一步抑制侵入插入体内的异物经由贯通孔到达检 测器侧的情况。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扣环装置的底盖以及扣环开关(buckle switch)的从表面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扣环装置的底盖以及扣环开关的从右方 观察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扣环装置的底盖以及扣环开关的从斜上 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扣环装置的底盖以及扣环开关的从表面 侧斜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扣环装置的滑动部件的从背面侧斜右方 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扣环装置的扣环主体、推顶器以及推顶器 弹簧(eject spring)的从表面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扣环装置以及舌板的从表面侧斜左方观 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扣环装置以及舌板的从左方观察的剖视 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环状的舌板装配状态的从左方观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7中以从表面侧斜左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扣 环装置10,图8中以从左方观察的剖视图示出扣环装置10。另外,图中,以箭头UP示出扣 环装置的上方,以箭头SF示出扣环装置10的表面侧(厚度方向一侧),以箭头LH示出扣环 装置10的左方。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扣环装置10设置于车辆的座椅的下侧且是左方(一侧方),从 而配置在落座于座椅的乘客的下侧且是左方。扣环装置10的上方朝向车辆上侧,扣环装置 10的左方朝向车辆前侧,扣环装置10的背侧(厚度方向另一侧)朝向座椅侧(乘客侧)。
扣环装置10的上方朝车辆前侧倾斜,扣环装置10的左方相对于扣环装置10的右 方配置于车辆下侧。此外,扣环装置10的上方朝车辆右方(另一侧方)倾斜,扣环装置10的 背侧相对于扣环装置10的表面侧配置于车辆下侧。因此,扣环装置10配置成:随着趋向下 侦U、左方、背侧而趋向车辆下侧。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扣环装置10设置有作为插入体的树脂制的大致矩形筒状 的罩12,罩12内朝上方以及下方敞开。在罩12的上端形成有舌片插入口 14,使得作为舌 片的舌板16能够从上侧插入于舌片插入口 14。在舌板16的末端部设置有矩形平板状的 插入部16A,舌板16形成为能够将插入部16A插入(嵌入)于舌片插入口 14,并且,在插入部 16A贯通形成有矩形状的卡合孔18。在舌板16的基端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贯通有作为带 的用于限制乘客的长条带状的安全带20,安全带20以被卷取于卷取装置(省略图示)的状 态设置于车辆。
罩12通过组装作为覆盖部件的上盖12A和作为排出部件的底盖12B而构成,上盖 12A构成罩12的上端部以及除上端部以外的表面侧部分,并且,底盖12B构成罩12的除上 端部以外的背侧部分。
底盖12B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箱状,底盖12B内朝表面侧(上盖12A侧)敞开。在 底盖12B的上壁、且是在左右方向中间部分贯通形成有矩形状的配置孔22,配置孔22朝表 面侧敞开。在底盖12B的下壁、且是在左方部分以及右方部分贯通形成有矩形状的排出孔 24,排出孔24朝表面侧敞开,并且其背侧端面与底盖12B的背侧壁(底壁)共面。
如图1 图4所不,在底盖12B的背侧壁、且是在左方部分一体地设置有作为分隔 部的板状的分隔壁26,分隔壁26从底盖12B的背侧壁朝表面侧立起,并且从底盖12B的上 壁一直配置到下壁。
分隔壁26的上部形成为平板状的第一壁26A,第一壁26A以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 式配置,并且与底盖12B上壁的配置孔22的形成位置连接。
分隔壁26的相比第一壁26A靠下侧的部分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状的第二壁26B, 第二壁26B相对于第一壁26A朝左方突出。第二壁26B的上部以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式配 置,第二壁26B的左方部分以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第二壁26B的下部随着趋向下方 而朝趋向右方的方向倾斜。
在第二壁26B,在除了上侧端以及下侧端以外的部分贯通形成有贯通孔28,贯通 孔28朝表面侧敞开。贯通孔28的上侧端面以及下侧端面以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与底盖12B上壁的配置孔22的左侧端面相同。
分隔壁26的相比第二壁26B靠下侧的部分形成为截面大致J字状的第三壁26C, 第三壁26C相对于第二壁26B朝右侧突出。
分隔壁26的相比第三壁26C靠下侧的部分形成为平板状的第四壁26D,第四壁 26D以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并且插入底盖12B下壁的排出孔24内。
如图1以及图7所示,在底盖12B的背侧壁、且是在右侧部分,一体地设置有作为 追加分隔部的板状的追加壁30,追加壁30从底盖12B的背侧壁朝表面侧立起。
追加壁30的上部形成为截面L字状的第一追加壁30A。第二追加壁30A的上侧部 分以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并且,与底盖12B上壁的配置孔22形成位置连接。第一 追加壁30A的下侧部分以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且朝右方伸出。
追加壁30的相比第一追加壁30A靠下侧的部分形成为截面大致J字状的第二追 加壁30B,第二追加壁30B与第一追加壁30A分离。第二追加壁30B的上侧部分以与上下方 向垂直的方式配置,并且与底盖12B的右壁连接。第二追加壁30B的下侧部分配置成截面 大致C字状,并且朝左侧突出。
追加壁30的相比第二追加壁30B靠下侧的部分形成为平板状的第三追加壁30C, 第三追加壁30C以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并且插入底盖12B下壁的右侧的排出孔24 内。
底盖12B上壁的配置孔22的背侧端面、分隔壁26的第一壁26A、第二壁26B和第 三壁26C的表面侧端面、以及追加壁30的第一追加壁30A和第二追加壁30B共面,形成为 座面32。底盖12B内的分隔壁26与追加壁30之间形成为排出空间34,排出空间34借助 底盖12B下壁的排出孔24朝下方敞开。底盖12B内的左壁和分隔壁26之间形成为设置空 间36,分隔壁26将设置空间36和排出空间34分隔开。
在罩12内固定有作为分隔部件的金属制且截面U字形板状的扣环主体38,扣环主 体38内朝表面侧(上盖12A侧)敞开。扣环主体38的背侧(底盖12B侧)部分形成为长条平 板状的底板38A,底板38A与底盖12B的座面32面接触,且以与表里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 扣环主体38的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形成为长条平板状的侧板38B,侧板38B以与左右方 向垂直的方式配置。左侧的侧板38B与底盖12B上壁的配置孔22的左侧端面面接触,配置 在分隔壁26的贯通孔28的上侧端面以及下侧端面的位置,并且,右侧的侧板38B与配置孔 22的右侧端面面接触。
扣环主体38将内部分隔成底盖12B的排出空间34以及设置空间36。扣环主体 38内与罩12的舌片插入口 14连通,插入于舌片插入口 14的舌板16的插入部16A从上侧 插入扣环主体38内。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扣环主体38的底板38A与左侧的侧板38B之间的边界部 分、且是在底盖12B的分隔壁26的贯通孔28的上下方向位置,贯通形成有插通孔40,插通 孔40在上下方向呈长条状,并且将扣环主体38内与底盖12B的排出空间34连通。如图6 以及图8所示,在扣环主体38的底板38A贯通形成有插入孔42,插入孔42在上下方向呈长 条状。
如图7以及图8所示,长条板状的支承板44从上盖12A的下侧插入罩12内,支承 板44的末端部(上端部)借助铆钉46被固定于扣环主体38的底板38A的下端部。铆钉46呈大致圆柱状,且贯通底板38A以及支承板44,铆钉46的头部以及脚部被扩径,从而将底 板38A以及支承板44夹持在头部与脚部之间。支承板44从罩12朝下侧伸出,基端部(下 端部)固定于车身或者座椅,由此,扣环装置10被设置于车辆。
如图6所详细示出的那样,作为移动部件的树脂制且大致板状的推顶器48插入于 扣环主体38内,推顶器48嵌合在扣环主体38的一对侧板38B之间。推顶器48的背侧(底 盖12B侧)部分与扣环主体38的底板38A的插入孔42卡合,能够相对于底板38A在规定范 围内沿上下方向滑动,推顶器48能够配置在图8所示的上侧的排出位置和图9所示的下侧 的插入位置。
在推顶器48与扣环主体38的插入孔42的下端之间、且是在推顶器48的下侧,搭 设有作为施力单元的推顶器弹簧50,推顶器弹簧50是压缩螺旋弹簧,从而对推顶器48朝上 方施力而将推顶器48配置在排出位置。在推顶器48的表面侧(上盖12A侧)部分的上表面 形成有推压面48A,当舌板16的插入部16A从上侧插入扣环主体38内时,推压面48A被插 入部16A朝下方推压,由此,推顶器48克服推顶器弹簧50的作用力朝下方滑动而被配置在 插入位置。
推顶器48的推压面48A除了左端部之外均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状,推压 面48A的左端部形成为随着趋向左方而朝向趋向下方的方向的平面状的倾斜面。推压面 48A配置在相比扣环主体38的插通孔40靠上侧的位置(图6中示出推顶器48朝下方滑动 而被配置在插入位置后的状态),推顶器48从上侧封闭插通孔40的扣环主体38内部侧。在 推顶器48的左端部形成有截面呈长条矩形状的卡合凹部52,卡合凹部52在上下方向较长, 且朝左侧敞开。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罩12内、且是在推顶器48的表面侧(上盖12A侧),配置 有作为卡止部件的板状的锁止板54。在锁止板54的下端部形成有一对支承部54A,支承部 54A朝左右方向外侧突出。支承部54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扣环主体38的侧板38B, 锁止板54由一对侧板38B支承而能够绕一对支承部54A转动规定角度。
在锁止板54、在相比一对支承部54A靠上侧的位置形成有一对臂部54B,臂部54B 从锁止板54的左右方向两端朝随着趋向背侧(底盖12B侧)而趋向上方的方向伸出。臂部 54B插入于扣环主体38内,当推顶器48朝下方滑动时,一对臂部54B由推顶器48朝下方推 压,从而锁止板54朝背侧(卡合位置侧)转动。
在锁止板54的上端形成有卡合片54C,卡合片54C朝随着趋向背侧而趋向上方的 方向伸出。卡合片54C与推顶器48的表面侧面干涉,由此,锁止板54的朝向背侧的转动被 阻止,锁止板54被保持在解除位置。如图9所示,当锁止板54朝背侧转动而到达卡合位置 时,卡合片54C插入于舌板16的卡合孔18以及扣环主体38的插入孔42,由此,舌板16的 朝上方的滑动被卡止。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锁止板54的上端、且是在卡合片54C的左右方向两外侧, 形成有一对抵接片54D,抵接片54D朝上侧突出。
在罩12内、且是在锁止板54的表面侧(上盖12A侧)且是上侧,设置有柱状的锁止 部件56 (凸轮),锁止部件56沿左右方向配置。从锁止部件56的左右方向两端突出有圆柱 状的轴56A,轴56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扣环主体38的侧板38B,由此,锁止部件56 由扣环主体38支承而能够绕轴56A摇动。
在锁止部件56的表面侧部分形成有大致板状的被推压部56B,被推压部56B朝表 面侧突出。
锁止部件56的背侧(底盖12B侧)部分的下表面形成为抵接面56C,抵接面56C与 锁止板54的抵接片54D的上侧面抵接,从而锁止部件56被保持在解锁位置。
锁止部件56的背侧面形成为锁止面56D,锁止面56D形成为与轴56A同轴的圆周 面。如图9所示,当锁止板54被配置在卡合位置时,锁止部件56被保持在锁止位置,锁止 面56D与锁止板54的抵接片54D的表面侧面抵接。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锁止部件56的背侧(底盖12B侧)部分在左右方向两端从 上侧安装有树脂制且呈大致U字形框状的保持件58。在保持件58的左右方向中央形成有 大致矩形板状的弹簧保持部58A,弹簧保持部58A朝上侧突出。
在锁止部件56的上侧设置有作为插入部件的解除按钮60,解除按钮60的上表面 从罩12的上端露出。在解除按钮60的上侧部分设置有箱状的操作部60A,操作部60A形成 为能够由乘客朝下方进行推压操作,且内部朝下侧敞开。并且,操作部60A与底盖12B之间 形成罩12上端的舌片插入口 14。
解除按钮60的下侧部分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扣环主体38的一对侧板 38B卡合,由此,解除按钮60被支承为能够在扣环主体38在规定范围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解除按钮60、且是在操作部60A的表面侧(上盖12A侧)且是下侧形成有推压部 60B,推压部60B朝下侧突出。推压部60B配置在锁止部件56的被推压部56B的上侧,当对 解除按钮60进行操作而将解除按钮60朝下方推压时,被推压部56B由推压部60B朝下方 推压,锁止部件56绕轴56A朝解锁位置侧摇动。
在解除按钮60的操作部60A与保持件58的弹簧保持部58A之间搭设有锁止弹簧 62,锁止弹簧62是压缩螺旋弹簧,且经由保持件58对锁止部件56朝锁止位置侧施力。
在底盖12B的设置空间36安装有作为检测器(电气机构)的扣环开关64 (触点开 关)。
如图1 图4所详细示出的那样,在扣环开关64的下部设置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基 板基座66 (保持件)。
作为支承部件的长条矩形平板状的开关基板68 (固定件)的下端固定在基板基座 66,开关基板68从基板基座66朝上方伸出。开关基板68以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 在开关基板68的右侧面(一侧面),利用金属薄膜形成有作为导体部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 中为三个)导电图案70。多个导电图案70彼此绝缘,并且分别与车辆的控制部(省略图示) 电连接。
开关基板68在右侧由作为联动部件的大致长方体状的滑动部件72 (滑动件)支 承,滑动部件72能够沿着开关基板68在上下方向滑动。滑动部件72形成为能够使开关基 板68的多个导电图案70彼此导通,滑动部件72根据滑动位置而变更使之彼此导通的导电 图案70的组合。
在滑动部件72设置有大致长方体状的主体部74,主体部7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 置在底盖12B的分隔壁26的贯通孔28内,且右侧面相对于贯通孔28的左部配置在右侧。
如图5所详细示出的那样,在主体部74的右侧面,在上端、上下方向中央以及下端 分别形成有作为引导部(凸部)的长条矩形柱状的第一凸部76、第二凸部78以及第三凸部80,第一凸部76、第二凸部78以及第三凸部80朝右侧突出,并且在主体部74的表里方向 (上盖12A和底盖12B对置的对置方向)遍及整体配置。在主体部74形成有多个矩形状的 小孔82,小孔82沿左右方向贯通主体部74,并且宽度方向尺寸被缩小(优选被缩小至例如 小于2.5mm、小于2mm或者小于1.5mm等的程度)。小孔82配置在第一凸部76与第二凸部 78之间以及第二凸部78与第三凸部80之间的表面侧(上盖12A侧)以及背侧(底盖12B侧) 的部分,和第二凸部78的表面侧以及背侧的部分。
在主体部74的右侧面,在下端的表里方向中央部设置有作为联动部以及引导部 的大致矩形柱状的突起84(卡合突起),突起84朝右侧伸出。突起84的下部与第三凸部80 形成为一体,突起84的下表面与主体部74的下表面共面。
突起84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贯通扣环主体38的插通孔40。突起84在 表里方向较长,突起84在表里方向嵌合在扣环主体38的底板38A与插通孔40的表面侧端 面之间,并且,与底盖12B的分隔壁26中的贯通孔28的背侧端面之间的在表里方向上的间 隙尺寸小。
在主体部74的右侧面,在下侧部分形成有一对作为引导部以及限制部的长条矩 形柱状的肋86,肋86朝右侧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较长。背侧的肋86搭设在第二凸部78 与第三凸部80背侧端之间,并且,表面侧的肋86搭设在第二凸部78的表里方向中央部与 突起84的背侧端之间。并且,肋86的右侧面(突出端面)与第二凸部78以及第三凸部80 的右侧面(突出端面)共面。
滑动部件72的突起84插入于推顶器48的卡合凹部52内,突起84以从卡合凹部 52的上端面离开的状态与卡合凹部52的下端面抵接,从而滑动部件72被配置在图3所示 的排出位置。当舌板16的插入部16A被插入于罩12上端的舌片插入口 14时,推顶器48 朝下方滑动,由此,突起84由卡合凹部52的上端面朝下方推压,从而滑动部件72朝下方滑 动。由此,滑动部件72被配置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插入位置。
当滑动部件72被配置在排出位置时,滑动部件72使之彼此导通的开关基板68的 多个导电图案70的组合成为第一组合。因此,利用扣环开关64检测到舌板16的插入部 16A未插入罩12上端的舌片插入口 14的情况。另一方面,当滑动部件72被配置在插入位 置时,滑动部件72使之彼此导通的开关基板68的多个导电图案70的组合成为第二组合。 因此,利用扣环开关64检测到舌板16的插入部16A插入于罩12上端的舌片插入口 14的 情况。
并且,无论滑动部件72的滑动位置在何处,滑动部件72与底盖12B的分隔壁26 的贯通孔28之间的最大间隙尺寸均被缩小(优选被缩小至例如小于2.5mm、小于2mm或者小 于1.5mm的程度)。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结构的扣环装置10中,当舌板16的插入部16A从罩12上端的舌片插入口 14被插入时,推顶器48的推压面48A被插入部16的末端(下端)朝下方推压,由此,推顶器 48克服推定弹簧50的作用力朝下方滑动而从排出位置朝插入位置滑动。此时,扣环开关 64的滑动部件72的突起84被推顶器48的卡合凹部52的上端面朝下方推压,由此,滑动部 件72以被配置在推顶器48的上侧的状态朝下方滑动而从排出位置朝插入位置滑动。
当推顶器48到达插入位置时,推顶器48的表面侧面(上盖12A侧的面)与锁止板54的卡合片54C之间的对置状态被解除。并且,推顶器48将锁止板54的一对臂部54B朝 下方推压,由此,锁止板54朝背侧(底盖12B侧)转动而从解除位置朝卡合位置转动。由此, 卡合片54C贯通插入部16A的卡合孔18和扣环主体38的插入孔42。
锁止板54经由保持件58以及锁止部件56承受锁止弹簧62的作用力,锁止板54 克服锁止弹簧62的作用力而如上所述从解除位置朝卡合位置转动。因此,当锁止板54到 达卡合位置时,锁止板54的抵接片54D与锁止部件56的抵接面56C之间的抵接状态被解 除,锁止部件56借助锁止弹簧62的作用力而从解锁位置朝锁止位置摇动,由此,锁止部件 56的锁止面56D与抵接片54D的表面侧面抵接。由此,锁止板54的从卡合位置朝解除位置 的转动被限制,舌板16被保持在由锁止板54的卡合片54C卡止的状态,从而扣环装置10 成为舌板16的装配状态(卡止状态),插通于舌板16的安全带20被佩戴于乘客。
另一方面,当扣环装置10处于舌片16的装配状态时,当对解除按钮60的操作部 60A进行操作而将其朝下方推压时,锁止部件56的被推压部56B由解除按钮60的推压部 60B朝下侧推压,从而锁止部件56克服锁止弹簧62的作用力从锁止位置朝解锁位置摇动。
因此,锁止部件56的锁止面56D与锁止板54的抵接片54D之间的抵接状态被解 除,锁止部件56对锁止板54的从卡合位置朝解除位置的转动限制被解除。并且,推顶器弹 簧50的作用力经由推顶器48以及舌板16的插入部16A作用于锁止板54的卡合片54C, 因此,在卡合片54C作用有朝表面侧(上盖12A侧)的分力。因此,锁止板54借助作用于该 卡合片54C的分力而从卡合位置朝解除位置转动,卡合片54C对舌板16的卡止被解除。由 此,当推顶器48借助推顶器弹簧50的作用力朝上方滑动而从插入位置到达排出位置时,通 过该推顶器48的滑动,舌板16的插入部16A被从罩12上端的舌片插入口 14排出,由此, 扣环装置10成为舌板16的非装配状态(非卡止状态),插通于舌板16的安全带20相对于 成员的佩戴被解除。
此时,卡合片54C与推顶器48的表面侧面干涉,并且,通过解除对解除按钮60 (操 作部60A)的朝下方的推压操作,锁止部件56的抵接面56C借助锁止弹簧62的作用力与锁 止板54的抵接片54D抵接。并且,扣环开关64的滑动部件72的突起84被推顶器48的卡 合凹部52的下端面朝上方推压,由此,滑动部件72朝上方滑动而从插入位置朝排出位置滑动。
在扣环开关64中,当滑动部件72处于排出位置时,滑动部件72使之彼此导通的 开关基板68的多个导电图案70的组合为第一组合。由此,车辆的控制部判断扣环装置10 处于非装配状态,例如当在发动机启动后扣环装置10继续处于非装配状态的情况下,点亮 警示灯(省略图示)而促使乘客使扣环装置10成为装配状态。
另一方面,当滑动部件72处于插入位置时,滑动部件72使之彼此导通的开关基板 68的多个导电图案70的组合为第二组合。由此,车辆的控制部判断扣环装置10处于装配 状态,例如在发动机启动后,使安全带20的卷取装置中的马达(省略图示)动作而将安全带 20的张力调整至适当值。
然而,在扣环装置10中,在舌板16的非装配状态下,位于排出位置的推顶器48的 推压面48A配置在相比扣环主体38的插通孔40靠上侧的位置,从上侧封闭插通孔40的扣 环主体38内部侧。因此,当异物88 (特别是固体,作为最小的异物88假想例如直径2.5mm 的球状刚体(钢球))从罩12上端的舌片插入口 14侵入罩12内的扣环主体38内时,异物88卡止于推顶器48的推压面48A,阻止异物88侵入插通孔40。并且,异物88易于借助自 重而朝下侧、左侧、背侧(底盖12B侧)移动。
当舌板16被装配于扣环装置10时,推顶器48朝下方滑动,扣环主体38的插通孔 40以及底盖12B的分隔壁26的贯通孔28在相比推压面48A的左边缘靠上方的位置敞开 (参照图6)。
此处,推顶器48的推压面48A形成为除左端部之外均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状, 并且,左端部形成为随着趋向左方而朝向趋向下方的方向的平面状的倾斜面。因此,卡止于 推顶器48的推压面48A的异物能够容易地借助自重在推压面48A上朝左侧移动,从而能够 通过扣环主体38的插通孔40。由此,能够将异物88容易的排出至扣环主体38外的底盖 12B的排出空间34,能够抑制异物88限制推顶器48的滑动的情况,能够抑制异物88限制 扣环装置10的动作的情况。
并且,扣环开关64的滑动部件72的主体部74插入于底盖12B的分隔壁26的贯通 孔28,且至少封闭贯通孔28的因推顶器48的存在而敞开的敞开部分(相比推顶器48的推 压面48A的左边缘靠上方的部分)(参照图1以及图2)。因此,能够抑制经由插通孔40被 排出到扣环主体38外(底盖12B的排出空间34)的异物88通过贯通孔28而侵入底盖12B 的设置空间36 (到达相比分隔壁26靠扣环开关64侧的位置)的情况。
此外,在滑动部件72,在主体部74的右侧面的下端配置有突起84。因此,能够延 长主体部74的相比突起84靠上侧的部分,主体部74能够封闭贯通孔28的因推顶器48的 存在而敞开的敞开部分(相比推顶器48的推压面48A的左边缘靠上方的部分)的整体。由 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经由插通孔40被排出至扣环主体38外的异物88通过分隔壁26的贯 通孔28而侵入底盖12B的设置空间36的情况。
并且,设置在滑动部件72的主体部74的右侧面的第一凸部76、第二凸部78、第三 凸部80、突起84以及一对肋86朝右侧突出,将经由插通孔40被排出至扣环主体38外的异 物88朝右侧(底盖12B的与设置空间36相反侧的排出空间34)引导(推压)。因此,能够进 一步抑制异物88通过分隔壁26的贯通孔28而侵入底盖12B的设置空间36的情况。
此外,设置在滑动部件72的主体部74的右侧面的突起84在表里方向较长,从而 缩小了该突起84与分隔壁26的贯通孔28的背侧端面之间的表里方向的间隙尺寸。因此,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当滑动部件72被配置在插入位置时,能够缩小突起84与贯通孔28的 下侧端面之间的间隙尺寸(优选缩小至例如小于2.5mm、小于2mm或者小于1.5mm的程度), 能够抑制经由插通孔40被排出至扣环主体38外的异物88通过突起84与贯通孔28的下 侧端面之间的情况。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88侵入底盖12B的设置空间36的情况。
并且,在滑动部件72的主体部74的右侧面,在第二凸部78与第三凸部80之间、 以及第二凸部78与突起84之间搭设有肋86,肋86抑制经由插通孔40被排出至扣环主体 38外的异物88卡止于第二凸部78与第三凸部80之间以及第二凸部78与突起84之间的 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滑动部件72的滑动力作用于卡止在第二凸部78与第三凸部80之 间、第二凸部78与突起84之间的异物88而通过贯通孔28 (特别是越过贯通孔28的下侧 端面)的情况,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88侵入底盖12B的设置空间36的情况。
如上,从罩12上端的舌片插入口 14侵入罩12内的扣环主体38内后的异物88借 助自重经由扣环主体38的插通孔40 (也可以是插入孔42等)被排出至底盖12B的排出空间34,并经由底盖12B的下壁的排出孔24被排出至罩12外。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异物 88限制扣环装置10 (包括扣环开关64)的动作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滑动部件72的突起84与推顶器48联动。然而,也 可以使设置于推顶器48的突起84 (联动部)与滑动部件72联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滑动部件72的主体部74的右侧面配置在相比贯通孔28 的左部靠右侧的位置。然而,也可以将滑动部件72的主体部74的右侧面配置在与贯通孔 28的左部在左右方向相同的位置。
标号说明:
10:扣环装置;12:罩(插入体);16:舌板(舌片);20:安全带(带);26:分隔壁(分隔 部);28:贯通孔;48:推顶器(移动部件);64:扣环开关(检测器);72:滑动部件(联动部件); 76:第一凸部(引导部);78:第二凸部(引导部);80:第三凸部(引导部);84:突起(联动部、弓丨 导部);86:肋(引导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扣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环装置具备:插入体,设置于带的舌片插入该插入体的内部,由此,所述带被佩戴于乘客,所述带设 置于车辆;移动部件,该移动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入体内,且伴随着所述舌片朝所述插入体内的插 入而移动;检测器,该检测器设置于所述插入体内,并且,在该检测器设置有与所述移动部件联动 且伴随着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移动的联动部件,通过所述联动部件的移动来检测所述舌 片朝所述插入体内的插入;以及分隔部,该分隔部以将所述插入体内分隔成所述移动部件侧和所述检测器侧的方式设 置,并且,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移动部件和所述联动部件联动的贯通孔,所述联动部件封闭所 述贯通孔的因所述移动部件的存在而敞开的敞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环装置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设置于所述联动部件,并将侵入所述插入体内的 异物朝所述贯通孔的所述移动部件侧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扣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限制异物相对于所述联动部件的卡止。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扣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移动部件配置在所述联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侧,并且,在所述联动部件的移动方 向侧的部分配置有与所述移动部件联动的联动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扣环装置。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侵入插入体内的异物到达检测器侧的情况。在扣环装置(10)中,当舌板被装配时,推顶器朝扣环主体内的下方滑动,从而底盖(12B)的分隔壁(26)的贯通孔(28)在上侧敞开。此处,扣环开关(64)的滑动部件(72)的主体部(74)插入于贯通孔(28),从而封闭贯通孔(28)的因推顶器的存在而敞开的敞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经由扣环主体的插通孔被排出到扣环主体外的异物(88)通过贯通孔(28)而到达相比分隔壁(26)靠扣环开关(64)侧的位置的情况。
文档编号B60R22/12GK103204132SQ20121058057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1日
发明者室町哲史, 佐佐木菜穗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