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器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4730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索拉器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索拉器包含:固定元件,具有设于连结片两侧的二板片,前述连结片设弹性元件座,前述二板片的一端以连杆连结,另一端设滚动条孔,以为滚动条各自穿设后,再于滚动条外侧套设棘轮,再以C型扣扣固,前述二板片设长形孔,以为卡扣件的两端穿置,弹性元件设置于前述连结片与卡扣件的弹性元件座之间,以提供回复动力;驱动元件,设二翼板,其一端以握持连杆铆合,中段再以二连杆铆合,其设有对应的斜向长型孔,以为扳动件的二外延伸端设置,前述二外延伸端并穿过扣动件的弧形孔,前述二翼板的另一端设钩扣端,对应于扣动件所设的钩扣端,分别钩扣于前述滚动条的两端,如此,即可经由操作扳动件驱动扣动件即可将驱动元件与固定元件分离或组合。
【专利说明】索拉器的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关于索拉器的结构,尤指一种藉由驱动元件所设的扳动件以驱动扣动件 即可将驱动元件与固定元件分离或组合,对于利用本索拉器拉引系紧绳索以将货物捆扎牢 固的货物运输使用者而言,得以提升货物捆扎上的安全确保,并依据使用状态,将驱动元件 自固定元件拆卸下来,防止第三人未经使用者的同意或注意,随意改变索拉器拉引绳索的 态样,将防止车辆在高速行驶中货物掉落致危害后方来车所可能造成的公共危险于以排 除,藉以提升货物运输的质量,且经由简化索拉器的组装结构,制造者得以自动化机械生产 本索拉器,以提高产量与质量的索拉器结构的创新。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的索拉器,如美国专利第7, 350, 768B1号题为CARGO BRACING DEVICE (即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319128号题为"分离式索拉器")要让捆紧座10与握把50得以 分离或组合,主要乃是于握把50的两翼板52设对称的主槽54,作为控制板55横跨设置,并 于两翼板52在主槽54间隔凹设有两弹簧槽56,两弹簧槽56之间设套柱57,用以供扭转弹 簧58的中孔穿套,并使扭转弹簧58的第一弹簧脚581可抵接于弹簧槽56侧壁、第二弹簧 脚582则卡定于控制板55所预设的扣槽551中,使该两扭转弹簧58第二弹簧脚582可以 对称的预设弹力推动控制板55切入棘轮30,用以提供握把50带动棘轮30单向转向之用, 而此控制板55另铆设两弓形挡部59,该挡部59则能封闭缺槽531,使控制板55离合棘轮 30的同时,其挡部59得同步启闭缺槽531。
[0003] 前述美国专利第7, 350, 768B1号专利的结构缺点是,控制板55与弓形档部59间 的铆合结合,具有制造上的困难度,由于控制板55与弓形档部59间铆合之前得,必须先自 两翼板52的主槽54向外延伸,而其能向外延伸的范围受到索拉器结构的限制,因此控制板 52与弓形档部59间的铆合加工,实质上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予铆合工具运作,造成实施上 的困难性与欠缺产业上利用的价值。
[0004] 再者,前述美国专利第7, 350, 768B1号专利,为了提供控制板55切入棘轮30,用以 提供握把50带动棘轮30单向转向的用途,乃于两翼板52的主槽54间隔凹设有两弹簧槽 56,再于两弹簧槽56之间设套柱57,以供扭转弹簧58的中孔穿套,并使扭转弹簧58的第一 弹簧脚581可抵接于弹簧槽56侧壁、第二弹簧脚582则卡定于控制板55所预设之扣槽551 中。如此,将使两扭转弹簧58于安装上会碰到瓶颈,当套柱57为扭转弹簧58的中孔套设 后,扭转弹簧58的第一弹簧脚581与第二弹簧脚582的安装即会出现弹性反作用力,且又 因为组装空间狭小,致使组装过程阻力多,影响生产速度,无法以自动化机械完成大部分的 结构组装。
[0005] 其次,前述美国专利第7, 350, 768B1号专利,于两侧板12设导槽41以提供导板42 横跨滑合,并于两侧板12在导槽41间隔凹设有两弹簧槽43,使两弹簧槽43间形成有套柱 44,用以供弹簧45中孔穿套,并使弹簧45第一弹簧脚451可抵接于弹簧槽43侧壁、第二弹 簧脚452则卡定于导板42所预设的卡槽421中,使该两弹簧45第二弹簧脚452可以对称 的预设弹力推动导板42切入棘轮30,用以限制棘轮30单向转向定位之用。如此,也如前 述,将使两弹簧45有安装上的困难度,当套柱44为弹簧45的中孔套设后,弹簧45的第一 弹簧脚451与第二弹簧脚452的安装即会出现弹性反作用力,且又因为组装空间狭小,致使 组装过程阻力多,影响生产速度,无法以自动化机械完成大部分的结构组装。
[0006] 为此,本发明人积多年相关产品的制造与设计技术及经验,特针对前述现有技术 的缺点,加以研究,乃发明本案。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一目的,乃是提供一种得以自动化机械设备生产索拉器,如此,乃将索拉 器地的部分结构予以简化,并提升索拉器的结构效用。
[0008] 为达前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索拉器乃设有固定元件,设对称的二板片,前述二板 片是设于连结片的两侧,前述连结片设一体成形的弹性元件座,再于固定元件设卡扣件,于 前述卡扣件设弹性元件座,得为圈状的压缩弹性元件分别设置于前述连结片的弹性元件座 与卡扣件的弹性元件座之间,以提供卡扣件的回复动力,如此得以简化组装结构,并节省卡 扣件的材料成本。
[0009] 本发明所述的索拉器的驱动元件设二翼板,前述二翼板设对应的斜向长型孔,以 为扳动件的二外延伸端设置,前述二外延伸端并穿过扣动件的弧形孔,前述二翼板的另一 端设钩扣端,以对应于前述扣动件所设的钩扣端,分别钩扣于前述滚动条的两端,如此,即 可经由操作扣动件而将驱动元件与固定元件分离或组合。
[0010] 本发明所述的索拉器的驱动元件设扳动件,前述扳动件并设有弹性元件座以为弹 性元件的一端套设,并于弹性元件的另一端再钩设于二翼板的一连杆上,即可形成扳动件 的回复动力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索拉器的分解视图。
[0012]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索拉器的部分分解视图。
[0013]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索拉器的组合视图。
[0014]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驱动元件与固定元件分离或组合的动作视图。
[0015] 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驱动元件的侧视图。
[0016] 图6是本发明所述的驱动元件与固定元件组合收合状的视图。
[0017] 图7是本发明所述的操作驱动元件与固定元件运作状的视图一。
[0018] 图8是本发明所述的操作驱动元件与固定元件运作状的视图二。
[0019] 图9是本发明所述的操作驱动元件与固定元件运作状的视图三。
[0020]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1] 固定元件1
[0022] 板片10长形孔100突出槽101孔102
[0023] 滚动条孔103挡阻部104、105
[0024] 连杆 11
[0025] 连结片12内弯折端120弹性元件座121弹性元件122
[0026] 卡扣件13阻挡凸缘130弹性元件座131
[0027] 滚动条14C形扣槽140
[0028] 棘轮15半月形孔150
[0029] C 型扣 16
[0030] 驱动元件2
[0031] 翼板20握持连杆孔200突缘201长型孔202
[0032] 连杆孔203、204钩扣端205
[0033] 握持连杆21小径部210突缘211第一连杆22
[0034] 第二连杆23弹性元件扣槽230小径部231
[0035] 扳动件24导引面240a外延伸端240弹性元件座241
[0036] 弹性元件242扳动握持部243
[0037] 扣动件25弧形孔250连杆孔251钩扣端252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如此,为使公众得以充分了解本发明所述的索拉器的结构创新之处,兹依附图示 说明如下:
[0039] 如图1,本发明所述的索拉器设固定元件1,前述固定元件1设互为对应的二板片 10,前述二板片10并设长形孔100,且于长形孔100的上边设突出槽101 ;又于板片10的一 端设孔102,以为连杆11穿设以将二板片10为适当的连结,提升板片10的结构强度,前述 板片10的另一端设滚动条孔103,以为滚动条14穿设;前述板片10的位于滚动条孔的圆 周外侧分别设有挡阻部104、105,藉以限制驱动元件驱动滚动条的最大活动范围(如图9所 示)与最小活动范围(如图6所示)。前述固定元件1的二板片10是被设置于连结片12的 两侧,且与连结片12为一体成型制成,前述连结片12并设内弯折端120,且于内弯折端120 设一体成型的弹性元件座121,得为弹性元件122的一端套置其中,藉以简化弹性元件的组 装过程。
[0040] 如图1及2所示,前述固定元件1的二板片10的长形孔100得为一^^扣件13的 两端穿置,且该卡扣件13的一表面并设有阻挡凸缘130,当卡扣件13要与前述二板片10的 长形孔100相结合时,必须将前述卡扣件13的表面所设的阻挡凸缘130对准于前述二板片 10的长形孔100所设的突出槽101,将卡扣件13自其中一板片10的长形孔100的外侧往 内伸设,并穿过另一板片10的长形孔1〇〇到达该板片的外侧,且卡扣件13的阻挡凸缘130 离开二板片10的突出槽101,即可将卡扣件13与前述二板片10的长形孔100相结合;又 于卡扣件13的一端设弹性元件座131,得为前述弹性元件122的另一端套设,即可利用该弹 性元件122设置于前述连结片12的弹性元件座121与卡扣件13的弹性元件座131之间, 以提供卡扣件的回复动力。
[0041] 如图1-3所示,前述固定元件1设滚动条14,前述滚动条14是由二半圆铁组成者, 前述滚动条是可穿设于前述二板片10的滚动条孔103,前述滚动条14的表面并设有C形扣 槽140,当前述滚动条的二端分别穿过二板片10的滚动条孔103后,乃于前述滚动条14的 外二侧分别套设有一棘轮15,前述棘轮15并配合前述二半圆铁的滚动条,而设置有二半月 形孔150,利用前述棘轮15所设置的二半月形孔150以为滚动条的二半圆铁分别设置,如此 再以C型扣16扣固于前述滚动条14的C形扣槽140,即可将滚动条14限制于板片10的滚 动条孔中103,并利用棘轮15驱动滚动条14为一定方向的转动者。
[0042] 如图1及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索拉器设驱动元件2,前述驱动元件2并设二翼板 20,前述二翼板20并被制成特定的弯折形状,于前述二翼板20的一端并设握持连杆孔200, 前述握持连杆孔200的内径环围并设有多个突缘201 (如图4及5所示),以为握持连杆21 的二端穿设后铆合固定;前述二翼板20并设对应的斜向长型孔202,以为扣动件的二外延 伸端设置;前述二翼板20位于斜向长型孔202的上、下方分别设有连杆孔203、204,以为连 杆设置铆合固定;前述二翼板20的另一端并设钩扣端205,前述钩扣端205并具有一定的 弧形深度,以配合前述滚动条14的设置,但须大于前述滚动条14的外径。
[0043] 如图1-3所示,前述驱动元件2设握持连杆21,前述握持连杆21的二端设小径部 210,前述小径部210的表面并设多个突缘211,以配合前述握持连杆孔200的内径环围所设 的多个突缘201,当前述握持连杆孔200的小径部210穿设于前述二翼板20的握持连杆孔 200后,得以前述握持连杆孔200所设的突缘201与握持连杆21所设的突缘211相呼应,而 限制握持连杆21不会转动,如此,即可将握持连杆21二端的小径部210外伸于二翼板20的 握持连杆孔200外侧的范围予以铆合结合,即可将握持连杆21与二翼板20的一端完全结 合。至于前述二翼板20所设的连杆孔203、204则可分别为第一连杆22、第二连杆23设置 并铆合固定之(如图4及5所示),前述第二连杆23设弹性元件扣槽230,以为弹性元件242 的另一端扣合之,且于前述第二连杆23的两端形成多个不同外径的小径部231。
[0044] 如图1-3所示,前述驱动元件2位于二翼板20之间设扳动件24,前述扳动件24两 侧均设导引面240a,于前述导引面240a的外侧再设面积较小的外延伸端240,得利用导引 面240a穿设于前述二翼板20的斜向长形孔202,当扳动件被扳动时,得以以该导引面240a 维持扳动件24的一定移动轨迹;前述二外延伸端240并分别穿过前述二翼板20的斜向长 形孔202,且再穿设扣动件25的弧形孔250中,如此,就得以在前述扳动件24被扳动时,让 前述扳动件24的外延伸端240驱动扣动件25运动。前述扳动件24设弹性元件座241,此 弹性元件座241为稍呈倾斜状,方便弹性元件242的一端钩扣,前述扳动件24设扳动握持 部243,方便使用者得以以多个手指扣合于扳动握持部243以扳动前述扳动部24依据前述 二翼板20的斜向长形孔202所决定的轨迹上下移动(如图4-9所示)。
[0045] 如图1-3所示,前述驱动元件2位于二翼板20的外侧设扣动件25,前述扣动件25 为非标准几何规则形状。前述扣动件25设弧形孔250,以为前述扳动件24的外延伸端240 伸设,如此,即可藉由前述扳动件24的被扳动时,其外延伸端240向被扳动的方向移动,使 得前述扳动件24的外延伸端240得于前述扣动件25的弧形孔250中移动,让扣动件25依 据前述弧形孔250的形状,产生一定方向的偏转轨迹。前述扣动件25位于弧形孔250上方 接近于中央并设连杆孔251,以为前述第二连杆23穿设结合,让扣动件25以该第二连杆23 为中心支点,如前述,当使用者扳动前述扳动件24时,即可让扣动件25依据前述弧形孔250 的形状产生一定方向的偏转轨迹。前述扣动件25设钩扣端252,前述钩扣端252设适当的 弧形深度,以配合前述滚动条14的形状,并可与前述二翼板20的钩扣端205共同夹合钩扣 于前述滚动条14的两端。当前述第二连杆23的部分小径部231穿过前述二翼板的连杆孔 204并位于二翼板20之外侧时,可先被套设有一垫片232,再穿过前述扣动件25的连杆孔 251,再为一外侧垫片233设置,之后,即可将前述第二连杆23与前述二翼板20铆合固定。 如此,当使用者向自己方向扳动前述扳动件24时,即可以前述扳动件24的外延伸端240于 前述扣动件25的弧形孔250移动,让前述扣动件25随着前述扳动件24的状态,让前述扣 动件25依据弧形孔而产生一定方向的偏转(如图4及5所示),即可将驱动元件2与固定元 件1分离或组合。
[0046] 如图3、6_8所示,当用户准备操作前述驱动元件2,以将捆扎货物的绳索收紧时, 得以将驱动元件2前述固定元件1成紧闭状(如图6所示),待用户向外扳动驱动元件2时 (如图7所示),是以驱动元件2的扳动件24拨动固定元件1的滚动条14外侧的棘轮15转动 一定的轨迹,于驱动元件2与固定元件张开至一定的程度后,使用者必须拉引扳动件24,让 扳动件24离开前述固定元件1的棘轮15,并反向操作驱动元件回复至原位(如图6所示), 待使用者再次向外扳动驱动元件2时(如图7所示),即可重复的驱动前述固定元件1的滚 动条14转动,以进行卷收绳索的动作。
[0047] 如图4及9所示,当使用者已将绳索卷绕到适当的程度时,可加大操作扳动前述驱 动元件2的扳动件24的动作,前述扳动件24将可改变前述扣动件25产生一定的偏转状态 (如图4及5所示),前述扣动件25的钩扣端252与前述二翼板20的钩扣端205将形成大开 口,该大开口的内径将大于前述滚动条14的外径,此时,即可将驱动元件2与前述固定元件 1分离,任何人均无法再操作索拉器以改变绳索的状态,得以确保货物捆扎的安全性与稳定 性,确保行车安全。
[〇〇48]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索拉器的结构,简化了各元件的结构,并将各元件以铆合 方式加以结合,让制造者得以利用自动化机械设备从事生产制造,而因为各元件均以铆合 方式为之,因此,得以将各元件充分固定,提升索拉器的结构稳定性与安全性。
【权利要求】
1. 一种索拉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 固定元件,设对应的二板片,前述二板片是设于连结片的两侧,前述连结片设一体成型 的弹性元件座,以为弹性元件的一端套设;前述二板片的一端设连杆孔以为连杆设置固定, 前述二板片的另一端则设滚动条孔,以为由二半圆铁组成的滚动条各自穿设后,再于滚动 条外侧套设棘轮,前述棘轮并设二半月形孔以为前述二半圆铁滚动条穿设,再以C型扣扣 固之;前述二板片设长形孔,以为卡扣件的两端穿置,藉由卡扣件得以与棘轮对应运作,以 限制滚动条的转动;前述卡扣件设弹性元件座,得为前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套设,藉以提供 卡扣件的回复动力; 驱动元件,设二翼板,前述二翼板的一端并为握持连杆的二端铆合,前述二翼板再以第 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互为铆合,即可将前述二翼板予以固定;前述二翼板各自设斜向长型孔, 以为扳动件的导引面穿设设置,再于前述导引面外侧设外延伸端,前述外延伸端并穿设于 扣动件的弧形孔;前述扣动件设连杆孔,以为前述第二连杆穿过,并以第二连杆形成扣动件 的偏向转动的支点;前述二翼板的另一端设钩扣端,以对应于前述扣动件所设的钩扣端,分 别钩扣于前述滚动条的两端;当扳动前述扳动件时,前述扳动件的导引面即可于前述翼板 的长形孔中移动,并以前述扳动件的外延伸端于前述扣动件的弧形孔中移动,前述扣动件 即可以前述第二连杆为支点,产生一定方向的偏转轨迹,即可将前述二翼板的钩扣端与前 述扣动件的钩扣端为开启,将前述固定元件与驱动元件分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拉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元件的二板片的长形孔 设突出槽,以配合卡扣件表面所设的阻挡凸缘,当卡扣件要与前述二板片的长形孔相结合, 须将前述卡扣件所设的阻挡凸缘对准于前述二板片的长形孔的突出槽,将卡扣件自其中一 板片的长形孔的外侧往内伸设,并穿过另一板片的长形孔到达该板片的外侧,且卡扣件的 阻挡凸缘离开二板片的突出槽,即可将卡扣件与前述二板片相结合。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拉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元件的连结片设内弯折 端,且于前述内弯折端设一体成型的弹性元件座,得为弹性元件的一端套置其中,藉以简化 弹性元件的组装过程。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拉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元件的卡扣件设弹性元 件座,得为弹性元件的另一端套设,即可利用前述弹性元件以设置于前述连结片与卡扣件 之间,以提供卡扣件的回复动力。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拉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的二翼板设握持连 杆孔,前述握持连杆孔的内径环围设多个突缘;而握持连杆的小径部表面设多个突缘,以配 合前述握持连杆孔所设的多个突缘,当前述握持连杆孔的小径部穿设于二翼板的握持连杆 孔后,得以前述握持连杆孔所设的突缘与握持连杆所设的突缘相呼应,限制握持连杆不会 转动,即可将握持连杆的小径部外伸于二翼板的握持连杆孔外侧的范围予以铆合结合,即 可将握持连杆与二翼板完全结合。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拉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的二翼板设斜向长 型孔,并于前述斜向长型孔的上、下方分别设连杆孔,以为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铆合固定。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拉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的第二连杆设弹性 元件扣槽,以为弹性元件的另一端扣合。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拉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的扳动件设弹性元 件座,前述弹性元件座稍呈倾斜状,以为弹性元件的一端钩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拉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的扣动件为非标准 几何规则形状,前述扣动件设连杆孔;又于第二连杆的两端各自形成多个不同外径的小径 部,如此得以以第二连杆的小径部穿过二翼板的连杆孔,再于二翼板外侧套设一垫片,再穿 过前述扣动件的连杆孔,再为一外侧垫片设置,之后,即可将前述二翼板、前述第二连杆与 前述扣动件加以铆合固定,让前述扣动件以该第二连杆为支点,配合扳动件的被扳动状态, 产生一定的偏转运动。
【文档编号】B60P7/08GK104057870SQ201310091587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1日
【发明者】吴俊蔚, 吴俊阳, 吴政桦 申请人:联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