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8852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儿童座椅,具体是一种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婴儿专用乘坐的汽车安全座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较小的儿童/婴儿自行坐在汽车座位上是无法坐稳或存在住安全风险,一般都不会单独乘坐,如需单独乘坐,都要儿童安全座椅的辅助,现有的汽车专用儿童安全座椅有的固定设计,无法高度调节,有的头靠只有一级高度调节,但是,儿童上在身高上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一旦小孩子个子长高,如果仍用以前的儿童座椅,儿童的头部高出了头枕,不适用较大年龄或身高(上身)超出了靠背的使用范围,在长时间的乘坐过程中,儿童的脖子就会感觉非常累,久而久之可能会引发颈椎病,在汽车出现突发事故的对儿童的安全也难以保障;现有儿童安全座椅的臀部座位是固定的,由生产厂家设定适合所有人群坐姿角度,但是婴儿、儿童由于身高及重量的不同,对于幼小的或较高身躯的儿童就难以适应了,幼小的容易坐歪或滑落或偏向一边或过于后倒等,高身躯的臀部座位显得过窄或椅背与臀部座位不协调;不变的坐姿角度坐后容易疲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方便操作,头靠多级高度调节,适应不同儿童/婴儿的身高,通过调节适合的头靠高度保护儿童/婴儿颈部及头部,同时,通过调节臀部座位的倾斜角度增加坐姿的舒适度,减少疲劳,提高保护儿童/婴儿安全性的汽车专用儿童安全座椅。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为:一种汽车儿童安全座椅,座椅由臀部座位(1)及椅背(2)组成,臀部座位(1)上设有椅背(2),椅背(2)上安装有可多档调节高度的头靠(3)。进一步:所述臀部座位(1)包括固定底座(10)及可调节前后倾斜角度的臀部模型座位板(11);所述固定底座(10)的后方固定连接在椅背(2)上;所述的固定底座(10)内左右两侧各固定有一档位支架(12),档位支架(12)上设有一长条式弧形滑杆通槽(121)及呈弧形排列走向的若干个档位调节孔(122),档位调节孔(122)位于弧形滑杆通槽(121)的下前方;所述的左右弧形滑杆通槽(121)上共同横穿有一定位滑动杆(123),定位滑动杆(123)上连接有拉手支架(124),拉手支架(124)包括拉手部(1241)及左右两侧的拉臂(1242),拉臂(1242)的末端设有扁长形通孔(124A),后段设有斜长形通孔(124B);所述的拉臂(1242)的末端连接有复位弹簧一(124C),复位弹簧一(124C)的另一端勾在固定底座(10)上;所述的档位调节孔(122)与斜长形通孔(124B)之间设有档位调节销(124D),档位调节销(124D)的端头伸入在斜长形通孔(124B)上;所述的拉手支架(124)上安装有座板固定架(124E),座板固定架(124E)的部分架体托紧档位调节销(124D),防止脱落;所述座板固定架(124E)上安装有臀部模型座位板(11)。进一步:所述椅背(2)包括后壳(21),后壳(21)中部设有调节头靠(3)高度第一级的调节口(22),内侧中部纵向设置有一导轨壳(23),导轨壳(23)内侧设有导轨槽(231);所述调节口(22)的中间为导轨壳(23);所述调节口(22)左右两内侧设有对应的多级调节档位口(221);所述的头靠(3)向下延伸有滑动调节框架(31),调节框架(31)中部两侧设有两个开口(311),两个开口(311)中间设有纵向布置嵌入导轨槽(231)用于头靠(3)定位上下滑动的导轨壳条(312);所述开口(311)边缘凸起有一圈边框板(313),左、右两侧边框板(313)的内侧均设有一滑槽(314),滑槽(314)的顶部设有一内边缺口(315);所述调节框架(31)的左右两下角设有弹性弧形勾(316),弧形凸面朝外;所述的调节框架(31)顶部中间设有头靠调节口(317);所述调节框架(31)四角均设有锁柱(318),锁柱(318)上卡装有可上下滑动调节的头靠调节拉框(32),头靠调节拉框(32)包括嵌入头靠调节口(317)的拉手部(321)、中间空框部(322)、左右两下角设有与弹性弧形勾(316)的勾体部分配合滑动的斜入面部(323),所述的中间空框部(322)的内侧下方左右两角固定有复位弹簧二(324),复位弹簧二(324)的另一端顶压在边框板(313)的底部;所述的后壳(21)连接在靠背板(33),靠背板(33)的反面两侧凸起有与弹性弧形勾(316)配合调节第二级高度调节的波浪形凸板条(331),靠背板(33)与后壳(21)之间为调节框架(31);所述的调节口(22)上设有第一级调节装置(4),第一级调节装置(4)包括前调节座(41),前调节座(41)固定连接有后上调节座(42)、后下调节座(43),前调节座(41)与后上调节座(42)、后下调节座(43)之间设有一通孔(401),前调节座(41)与后上调节座(42)、后下调节座(43)通过通孔(401)串装在导轨壳(23)上,所述前调节座(41)的正面左右下方均设有一凹入口(411),凹入口(411)上设弹簧孔(41A),弹簧孔(41A)上固定复位弹簧三(41B),凹入口(411)上通过转轴(41C)串装有活动调节片(412),活动调节片(412)被复位弹簧三(41B)顶压形成弹性复位,活动调节片(412)的左右下角往外延伸有横向调节脚(41D),最外侧的横向调节脚(41D)伸入在滑槽(314)内;所述的后下调节座(43)通过扭簧及固定轴(431)安装有调节把手(44),调节把手(44)通过扭簧一脚顶压在调节把手(44)上,另一脚顶压在后下调节座(43)上形成调节把手(44)的弹性复位;调节把手(44)上固定穿有档位调节横杆(441),档位调节横杆(441)的两端卡在调节档位口(221)上。进一步:所述前调节座(41)的正面连接有安全带调节片(413)。本发明的一种汽车儿童安全座椅有益效果为:本产品方便操作,一方面,通过调节臀部座位的倾斜角度增加坐姿的舒适度,减少疲劳;另一方面,头靠可以通过第一级及第二级高度调节,适应不同年龄的儿童/婴儿身高,通过调节适合的头靠高度保护儿童/婴儿颈部及头部,提高保护儿童/婴儿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产品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产品的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产品头靠半拉出状态下的立体图;图4为本发明产品头靠与头靠调节拉框合为一体的立体图;图5为本发明产品的爆炸图;图6为本发明产品头靠的立体图;图7为本发明产品头靠的立体图;图8为本发明产品头靠的立体图;图9为本发明产品头靠调节拉框的立体图;图10为本发明产品头靠与头靠调节拉框的拆分图;图11为本发明产品头靠的立体图;图12为本发明产品头靠与头靠调节拉框的拆分图;图13为本发明产品的爆炸图;图14为本发明产品靠背板的立体图;图15为本发明产品第一级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图16为本发明产品前调节座的立体图;图17为本发明产品第一级调节装置的爆炸图;图18为本发明产品臀部座位的臀部模型座位板分拆后的结构图;图19为本发明产品臀部座位的臀部模型座位板分拆后的结构图;图20为本发明产品臀部座位的臀部模型座位板分拆后的结构图;图21为本发明产品拉手支架的立体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汽车儿童安全座椅,座椅由臀部座位1及椅背2组成,臀部座位1上设有椅背2,椅背2上安装有可多档调节高度的头靠3。所述臀部座位1包括固定底座10及可调节前后倾斜角度的臀部模型座位板11;所述固定底座10的后方固定连接在椅背2上;所述的固定底座10内左右两侧各固定有一档位支架12,档位支架12上设有一长条式弧形滑杆通槽121及呈弧形排列走向的若干个档位调节孔122,档位调节孔122位于弧形滑杆通槽121的下前方;所述的左右弧形滑杆通槽121上共同横穿有一定位滑动杆123,定位滑动杆123上连接有拉手支架124,拉手支架124包括拉手部1241及左右两侧的拉臂1242,拉臂1242的末端设有扁长形通孔124A,后段设有斜长形通孔124B,定位滑动杆123横穿在扁长形通孔124A上并居于一端;所述的拉臂1242的末端连接有复位弹簧一124C,复位弹簧一124C的另一端勾在固定底座10上;所述的档位调节孔122与斜长形通孔124B之间设有档位调节销124D,档位调节销124D的端头伸入在斜长形通孔124B上并位于一端;所述的拉手支架124上安装有座板固定架124E,座板固定架124E的部分架体托紧档位调节销124D,防止脱落;所述座板固定架124E上安装有臀部模型座位板11。所述椅背2包括后壳21,后壳21中部设有调节头靠3高度第一级的调节口22,内侧中部纵向设置有一导轨壳23,导轨壳23内侧设有导轨槽231;所述调节口22对出的中间为导轨壳23;所述调节口22左右两内侧设有对应的多级调节档位口221;所述的头靠3向下延伸有滑动调节框架31,调节框架31中部两侧设有两个开口311,两个开口311中间设有纵向布置嵌入导轨槽231用于头靠3定位上下滑动的导轨壳条312;所述开口311边缘凸起有一圈边框板313,左、右两侧边框板313的内侧均设有一滑槽314,滑槽314的顶部设有一内边缺口315;所述调节框架31的左右两下角设有弹性弧形勾316,弧形凸面朝外;所述的调节框架31顶部中间设有头靠调节口317;所述调节框架31四角均设有锁柱318,锁柱318上卡装有可上下滑动调节的头靠调节拉框32,头靠调节拉框32包括嵌入头靠调节口317的拉手部321、中间空框部322、左右两下角设有与弹性弧形勾316的勾体部分配合滑动的斜入面部323,所述的中间空框部322的内侧下方左右两角固定有复位弹簧二324,复位弹簧二324的另一端顶压在边框板313的底部;所述的后壳21连接在靠背板33,靠背板33的反面两侧凸起有与弹性弧形勾316配合调节第二级高度调节的波浪形凸板条331,靠背板33与后壳21之间为调节框架31;所述的调节口22上设有第一级调节装置4,第一级调节装置4包括前调节座41,前调节座41固定连接有后上调节座42、后下调节座43,前调节座41与后上调节座42、后下调节座43之间设有一通孔401,前调节座41与后上调节座42、后下调节座43通过通孔401串装在导轨壳23上,所述前调节座41的正面左右下方均设有一凹入口411,凹入口411上设弹簧孔41A,弹簧孔41A上固定复位弹簧三41B,凹入口411上通过转轴41C串装有活动调节片412,活动调节片412被复位弹簧三41B顶压形成弹性复位,活动调节片412的左右下角往外延伸有横向调节脚41D,最外侧的横向调节脚41D伸入在滑槽314内;所述的后下调节座43通过扭簧及固定轴431安装有调节把手44,调节把手44通过扭簧一脚顶压在调节把手44上,另一脚顶压在后下调节座43上形成调节把手44的弹性复位;调节把手44上固定穿有档位调节横杆441,档位调节横杆441的两端卡在调节档位口221上。进一步:所述前调节座41的正面连接有安全带调节片413。工作过程:臀部座位前后倾斜角度过程:手握拉手支架124的拉手部1241,然后用力往外拉出,此时,定位滑动杆123由扁长形通孔124A的一端跑到另一端,同时,位于斜长形通孔124B一端的档位调节销124D端头也会跑到另一端,档位调节销124D的另一端从档位调节孔122脱出,同时,用力向前提或向下推(向前提就是使臀部模型座位板11前部角度增高后部降低,向下推就是使臀部模型座位板11前部角度降低后部提高),与拉手支架124连接为一体的座板固定架124E也同步产生相同的角度变化(同步运动),座板固定架124E同时也带动臀部模型座位板11同步产生相同的角度变化(同步运动),手握拉手支架124向前提使臀部模型座位板11前部角度增高后部降低,手握拉手支架124向下推就是使臀部模型座位板11前部角度降低后部提高,当调节适合的倾斜角度时,松开拉手支架124,通过复位弹簧一124C的拉力复位,使定位滑动杆123回到扁长形通孔124A的原来端,档位调节销124D的端头被顶回原来端,另一端自然落入相应的档位调节孔122,从而锁定整个臀部模型座位板11,不能活动了,得到所需的倾斜角度;斜长形通孔124B相当于一个斜坡式长形通孔,在拉手支架124运动时,减少档位调节销124D端头在斜长形通孔124B的摩擦,利用斜坡滑动原理拔出档位调节销124D,也可以说是错位滑动拔出档位调节销124D。第一级调节过程:第一级头靠3高度调节操作时,左右两侧活动调节片412最外侧的横向调节脚41D通过滑槽314落入在顶部的内边缺口315上,横向调节脚41D是通过复位弹簧二41B顶入内边缺口315上固定;前调节座41与后上调节座42、后下调节座43通过通孔401串装在导轨壳23上,即第一级调节装置4串装在导轨壳23上,可以上下滑动;档位调节横杆441的两端卡在调节档位口221上,调高/低时,用手往外打开调节把手44,使档位调节横杆441脱离调节档位口221,然后用力提升,整个第一级调节装置4上升,由于调节框架31通过横向调节脚41D扣紧在内边缺口315上,所以整个调节框架31会随着第一级调节装置4的上升而被提升,根据所需的头靠3高度,使档位调节横杆441落入在相应的调节档位口221上卡紧,完成第一级头靠3高度调节。第二级调节过程:第二级高度调节不受第一级已调节的高度限制,正常情况下,弹性弧形勾316被头靠调节拉框32框边向外顶压,使弹性弧形勾316的弧形凸起部落入在波浪形凸板条331的低位处,将头靠调节拉框32与调节框架31锁死,不能上下滑动(松动),不能调节高低;操作时,用手或通过座椅自带的儿童安全带将左右两侧活动调节片412压下,使横向调节脚41D脱离内边缺口315,横向调节脚41D对准在滑槽314上,其次,用手通过头靠调节口317往上顶压拉手部321,把头靠调节拉框32提升,头靠调节拉框32提升后,弹性弧形勾316复位回斜入面部323,弹性弧形勾316的弧形凸起部与波浪形凸板条331的低位分离出来,此时,再用力顶压拉手部321,使调节框架31及头靠调节拉框32同步提升,在调节框架31上升过程中,横向调节脚41D变成落入在滑槽314上,不会影响调节框架31的上升或下降,头靠3自然会随着调节框架31的上升而上升,当调到适用所需的头靠3高度时,松开手,头靠调节拉框32通过复位弹簧一323使它下降,下降后,头靠调节拉框32的框边将弹性弧形勾316的弧形凸起部顶回复在波浪形凸板条331的低位处,此时,头靠调节拉框32与调节框架31被锁死,不能上下滑动(松动),不能调节高低,实现固定第二级的高度调节。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发明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