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帘式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1598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帘式气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帘式气囊,具体地讲,涉及在车辆的斜碰撞情况下防止驾驶者与车辆的前柱部位直接碰撞的帘式气囊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功能性和便利性以及对乘客安全的关心增加,发生事故时能够保护乘客的与安全有关的装置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在用于保护乘客的安全装置中,特别是气囊系统是在车辆碰撞时使对乘客的冲击分散的最基本的保护装置。

关于气囊,除了应对驾驶座和副驾驶座的正面的气囊以外,还存在应对侧面碰撞而沿着门玻璃长长地展开的侧气囊或帘式气囊等各种气囊。特别是,与车辆的侧面碰撞有关的气囊系统一般分为用于保护乘客的头部保护的帘式气囊(curtainair-bag)和用于保护乘客的侧面胸部的侧气囊(sideair-bag)来使用。

一般而言,帘式气囊垫是如下的装置:沿着汽车顶棚板的侧面向汽车的前后长长地设置,当通过充气器(inflator)流入气体时在门玻璃与乘客之间展开,从而保护坐在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乘客的头部。

但是,仅通过以往的二维平面型帘式气囊无法在车辆的斜碰撞情况下充分地保护驾驶者,存在产生驾驶者与车辆的前柱部分直接碰撞的情况的问题。

上述的作为背景技术说明的事项仅用于增进对本发明的背景的理解,不应理解为承认其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公知的现有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kr10-2004-0079246a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帘式气囊,该结构能够防止在车辆的斜碰撞情况下驾驶者的头部穿过帘式气囊与驾驶者气囊之间的空间而与前柱等车辆的车架直接碰撞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帘式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帘式气囊垫,其前端部从末端向后方切开预定距离而被分为上部垫和下部垫;折叠部,位于上述上部垫,形成在从上述帘式气囊垫的末端向后方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以及门侧板式栓带(doorpaneltether),其一端部固定在上述折叠部的门侧且另一端部固定在车体侧,在帘式气囊展开时,上述上部垫的门侧面通过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张力而被按压,从而以上述折叠部为中心弯曲而向室内侧突出。

上述车辆用帘式气囊还可以包括:折叠贯通孔,以贯通上述帘式气囊垫的方式形成在上述折叠部上;以及室内侧板式栓带(indoorpaneltether),其一端部固定在上述上部垫的末端,向室内侧后方延伸并贯通上述折叠贯通孔,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一端部可以与上述室内侧板式栓带的另一端部连接,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另一端部固定在车体侧。

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另一端部可以向前方延伸而固定在车辆的前方前柱。

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另一端部可以向上方延伸而固定在车体顶棚的侧架。

上述下部垫的末端可以固定在上述车辆的前方前柱。

上述室内侧板式栓带的宽度可以对应于上述折叠贯通孔的上下方向的宽度。

越从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延伸,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宽度可以越变窄。

上述帘式气囊垫的折叠部从上述帘式气囊垫的末端向后方间隔开的间隔距离可以比上述帘式气囊的内侧面与乘客前方气囊的门侧端部之间的直线距离长。

将上述帘式气囊垫的前端部分为上述上部垫和上述下部垫的切开线可以延伸到与上述折叠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上述折叠贯通孔可以形成为上下方向的缝形状。

上述折叠贯通孔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可以比上述上部垫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小。

上述上部垫的末端部可以比上述下部垫的末端部更向车辆前方延伸。

在上述帘式气囊完全展开时,上述上部垫可以通过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张力而向室内侧弯曲,弯曲的上述上部垫的末端部比乘客前方气囊靠乘客侧,位于比乘客前方气囊靠后方的位置。

在上述帘式气囊完全展开时,上述上部垫的末端部可以与上述乘客前方气囊接触而被支撑。

车辆用帘式气囊可以包括:折叠部,形成在从帘式气囊垫的末端向后方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以及门侧板式栓带,其一端部固定在上述折叠部的门侧,上述门侧板式栓带向前方延伸且延伸到前柱的前方分支点,并且越延伸,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宽度越变窄,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另一端部固定在车体侧,在帘式气囊展开时,上部垫的门侧面通过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张力而被按压,从而以上述折叠部为中心弯曲而向室内侧突出。

上述车辆用帘式气囊还可以包括:折叠贯通孔,以贯通上述帘式气囊垫的方式形成在上述折叠部上;以及室内侧板式栓带,其一端部固定在上述帘式气囊垫的末端,向室内侧后方延伸并贯通上述折叠贯通孔,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一端部与上述室内侧板式栓带的另一端部连接,上述门侧板式栓带的另一端部固定在车体侧。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帘式气囊,具有如下效果:在车辆的斜碰撞情况下能够通过上部垫防止驾驶者的头部与车辆的车架直接碰撞,并且能够通过下部垫防止驾驶者甩出车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帘式气囊的概略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帘式气囊的概略图。

图3至图6是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车辆用帘式气囊前端部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帘式气囊的门侧板式栓带和室内侧板式栓带的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帘式气囊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帘式气囊垫101:上部垫

103:下部垫104:折叠部

105:折叠贯通孔201:室内侧板式栓带

203:门侧板式栓带300:乘客前方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帘式气囊的概略图,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帘式气囊的概略图,图3至图6是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车辆用帘式气囊前端部的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帘式气囊的门侧板式栓带和室内侧板式栓带的图,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帘式气囊的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帘式气囊,包括:帘式气囊垫,其前端部从末端向后方切开预定距离而分成上部垫101和下部垫103;折叠部104,位于上部垫101,形成在从帘式气囊垫的末端向后方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以及门侧板式栓带203,其一端部固定在折叠部104的门侧且另一端部固定在车体侧,在帘式气囊展开时,上部垫101的门侧面通过门侧板式栓带203的张力而被按压,从而以折叠部104为中心弯曲而向室内侧突出。

本发明虽然以驾驶者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是帘式气囊一般同时搭载于车辆的左右门玻璃侧,因此对于副驾驶座乘客也能够同样适用。

一般而言,帘式气囊沿着汽车顶棚板的侧面向汽车的前后长长地设置,并且通过充气器在门玻璃与乘客之间展开,从而保护坐在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乘客的头部,起到在碰撞情况下防止驾驶者穿过门玻璃甩出车辆外的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或侧面碰撞的情况下,通过现有的帘式气囊和乘客前方气囊300来保护驾驶者。但是,在不是正面碰撞的斜碰撞情况下,有时会发生由于驾驶者的意想不到举动而无法充分保护驾驶者的情况。

具体地讲,出现如下情况:在斜碰撞情况下驾驶者的头部从乘客前方气囊300与帘式气囊之间穿过而与车辆的前柱部位碰撞。因此,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构成为,为了使驾驶者的头部不会从乘客前方气囊300与帘式气囊之间穿过,使帘式气囊向室内空间侧突出而填补乘客前方气囊300与帘式气囊之间,以接住(catch)驾驶者的头部。

但是,在使帘式气囊垫100的前端部弯曲而突出的情况下,相应地被覆盖的门玻璃的面积减少,因此作为帘式气囊的原本作用的防止驾驶者甩出的功能降低。

因此,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发明中采用如下结构:将帘式气囊垫100的前端部分离为上部垫101和下部垫103,使上部垫101弯曲而向室内侧突出,而下部垫103不弯曲。由此,能够同时得到通过弯曲而向室内侧突出的上部垫101来接住驾驶者的头部,并且通过没有弯曲的下部垫103防止驾驶者甩出这两个功能。

以下,对使上部垫101弯曲而突出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1或图3,为了使上部垫101的前端部向室内侧突出,在从帘式气囊垫的末端向后方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制作折叠部104。折叠部104通过缝制(sewing)被制作为使折叠部104部分的垫不会膨胀。

将门侧板式栓带203的一端部固定在折叠部104的门侧面,将另一端部固定在车体侧,并且调节另一端部的车体侧固定位置或门侧板式栓带203的长度,以在帘式气囊垫完全展开时门侧板式栓带203能够施加充分的张力。由此,在帘式气囊垫完全展开时,由于没有被固定而成为自由端的上部垫101通过门侧板式栓带203的张力而向室内侧突出。

还可以以如下方式实现其他的上部垫101的突出结构。

参照图4,本发明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还包括:折叠贯通孔105,以贯通垫的方式形成在折叠部104上;以及室内侧板式栓带,其一端部固定在上部垫101的末端并向室内侧后方延伸且贯通折叠贯通孔105,门侧板式栓带203的一端部与室内侧板式栓带201的另一端部连接,从而门侧板式栓带203的另一端部能够固定在车体侧。门侧板式栓带203的另一端部能够向前方延伸而固定在车辆前方的前柱。

采用如下的结构:设置固定在上部垫101的末端并向室内侧延伸的室内侧板式栓带201,从而直接对上部垫101的末端施加力而使上部垫101的末端向室内侧弯曲。具体地讲,采用如下的结构:门侧板式栓带203与室内侧板式栓带201连接而不是折叠部104,并且门侧板式栓带203穿过折叠贯通孔105而固定在车体侧,从而门侧板式栓带203能够直接向室内侧方向拉拽上部垫101。

通过该结构,当在斜碰撞情况下乘客的头部加压时,能够使上部垫101接住乘客头部的力增加。

门侧板式栓带203的另一端部能够向上方延伸而固定在车体顶棚的侧架上。下部垫103的末端能够固定在车辆的前方前柱。

参照图5,当使门侧板式栓带203的另一端部向上方延伸而固定到车体顶棚的侧架时,由门侧板式栓带203和室内侧板式栓带201引起的张力的传递方向从前后方向转变为上下方向。在该过程中,在张力传递到上部垫101时,以折叠贯通孔105的上端侧与室内侧板式栓带201的接触位置为基准转变方向,从而相比于室内侧板式栓带201的上侧而言,向下侧传递更大的力。由此,在上部垫101向室内侧突出时,下侧会被拉拽得更多,因此产生突出角度向前方倾斜的效果。由此,产生如下的效果:能够更有效地接住驾驶者的头部,能够从乘客前方气囊300更稳定地获得支撑力。

室内侧板式栓带201的宽度可以对应于折叠贯通孔105的上下方向的宽度。

一般而言,栓带(tether)执行维持气囊展开时的形状或调整位置等各种功能,但是为了应对与气囊垫一起收纳在狭小的空间并且在展开后与乘客接触的情况,对于栓带使用诸如纤维之类的柔性材料。因此,栓带在长度方向上表现出相比于压缩力对拉伸力更耐受的倾向。

在本发明中,如图2所示,为了利用室内侧板式栓带201和门侧板式栓带203的拉伸力,使连接到室内侧末端的室内侧板式栓带201穿过折叠贯通孔105,使门侧板式栓带203向门玻璃侧延伸之后与车体侧连接,从而能够在上部垫101弯曲时提供支撑力。此时,需要提供即使驾驶者的头部加压时上部垫101也不会伸直的支撑力,对此使用具有一定宽度的板形状的栓带,以使该支撑力不会集中到垫的一部分而使垫破损。另外,使栓带的宽度对应于折叠贯通孔105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从而具有张力的传递不会被折叠贯通孔105所妨碍的效果。

门侧板式栓带203从一端部向另一端部延伸的同时宽度逐渐变窄。

如上所述,室内侧板式栓带201和门侧板式栓带203需要与气囊垫一起收纳在狭窄的空间,如果体积或面积大的话会非常不利。因此,如图7所示,室内侧板式栓带201具有一定的宽度,而门侧板式栓带203构成为三角形形状而使其面积减少。

帘式气囊垫100的折叠部104从帘式气囊垫100的末端向后方间隔开的间隔距离形成为比帘式气囊垫100的内侧面与乘客前方气囊300的门侧端部之间的直线距离长。将帘式气囊垫100的前端部分为上部垫101和下部垫103的切开线能够延伸到与折叠部104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在帘式气囊完全展开时,帘式气囊垫100的上部垫101向室内侧弯曲,弯曲的上部垫101的末端可以位于乘客前方气囊300的后方。在帘式气囊完全展开时,上部垫101的末端能够与乘客前方气囊300接触而能够被支撑。

在斜碰撞情况下弯曲而向室内突出的上部垫101填补帘式气囊与乘客前方气囊300之间的空间并且护住驾驶者的头部,从而能够初次防止与前柱的直接碰撞。但是,在斜碰撞时碰撞强度越大驾驶者的头部加压到气囊的强度也越大,因此如果未充分固定上部垫101,则弯曲的上部垫101随着驾驶者头部的移动而再次伸直,有可能与车辆的前柱产生碰撞。

因此,在本发明中,如图1所示,使折叠部104配置为从末端向后方间隔开的距离比帘式气囊的内侧面与乘客前方气囊300的门侧端部之间的直线距离更长,从而使弯曲的上部垫101比完全展开的乘客前方气囊300更位于后方。由此,即使出现室内侧板式栓带201和门侧板式栓带203无法支撑驾驶者头部的加压强度的情况,通过乘客前方气囊300来进行支撑,从而仍能够接住驾驶者头部。

折叠贯通孔105可以形成为上下方向的缝形状。折叠贯通孔105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可以比上部垫101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形成得小。上部垫101的末端部能够比下部垫103的末端部更向车辆前方延伸。

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中,以使上部垫101的末端部比下部垫103的末端部更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方式调节长度,从而能够增加上部垫101的突出量。

虽然上部垫101的突出量能够通过折叠贯通孔105的位置来调节,但是当考虑乘客与上部垫101的位置关系时,能够调节的突出量不是很大。因此,使上部垫101的末端部进一步向车辆前方延伸来调节突出量,从而能够提高斜碰撞时接住乘客的头部的能力。

在帘式气囊完全展开时,上部垫101通过门侧板式栓带203的张力而向室内侧弯曲,弯曲的上部垫101的末端部可以比乘客前方气囊靠乘客侧,位于后方。在帘式气囊完全展开时上部垫101的末端部与乘客前方气囊接触而能够被支撑。

本发明的帘式气囊可以包括:折叠部104,形成在从帘式气囊垫的末端向后方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以及门侧板式栓带203,其一端部固定在折叠部104的门侧并向前方延伸,延伸至前柱的前方分支点且越延伸宽度越窄,另一端部固定在车体侧,在帘式气囊展开时,上部垫101的门侧面通过门侧板式栓带203的张力而被按压,从而以折叠部104为中心弯曲而向室内侧突出。

本发明的帘式气囊还可以包括:折叠贯通孔105,以贯通垫的方式形成在折叠部104;以及室内侧板式栓带,其一端部固定在帘式气囊垫的末端并向室内侧后方延伸,贯通折叠贯通孔105,另外,门侧板式栓带203的一端部与室内侧板式栓带201的另一端部连接,门侧板式栓带203的另一端部固定在车体侧。

参照图8,存在具有前柱在前方侧形成有分支点而分为两个分支的结构的车辆。在这种情况下,以前柱的分支点为基准,前端部(b)的截面比后端部(a)的截面小,气囊垫的封装空间变狭小。

因此,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门侧板式栓带203构成为在贯通折叠贯通孔105之后宽度逐渐变窄的三角形形状且仅延伸到前柱的后端部(a)范围,并且对于前柱的截面变窄的前端部(b)使用系绳等而不是使用门侧板式栓带203,从而在前柱内部的封装中实现最优化。

关于本发明,对特定的实施例进行图示并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所提供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良和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