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智能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9272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动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全智能电动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车在充电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如:电动车在充电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一旦违规使用二级市场或低配置的无安全保护充电器为电动车电池充电,由于充电器与电池不适配的原因,容易发生过充、着火等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是电动车的充电孔为裸露且带电的,当不小心用银币或金属部件等导体接触外露端子后,充电孔发生短路,正负极短路瞬间大电流导致烧伤或线路着火现象,安全隐患很大;

在充电器的输出端插入电动车的充电孔,给电动车充电时,此时用钥匙可以打开电门锁,可以启动电机,此种情况下,客户不经意间拧动钥匙,容易导致飞车或者电机挤手等危险情况的发生,尤其是小孩在停放充电的电动车上玩耍,极容易出现上述情况;

市面上的电动车操作系统均是通过使用者按动按钮开关,按钮开关通过电线连接到电动车控制器,通过按钮开关对应控制器的各个功能的启动;现有的开关总成的控制功能较多,导致接插装配错误率居高不下,线与线之间的信号干扰不可避免,干扰造成的故障率高、成本高、装配繁琐等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安全智能电动车,在充电时,蓄电池能够通过射频信号与充电器适配识别,防止充电器乱配的现象,充电系统更加稳定,而且充电孔在不充电的状态下,不带电,杜绝短路的安全隐患;充电状态时,保持控制器断开负极回路的状态,整个电动车的电机和表头不带电,不容易发生拧钥匙飞车的安全隐患;在控制时,能够通过射频形式无线发射控制信号,脱离开关连接电线的有线控制方式,装配简单,反应灵敏,不易出现故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安全智能电动车,包括充电器、充电孔、蓄电池、控制器、电机和表头,还包括第一射频发射芯片、第一射频接收芯片、控制按键、第二射频发射芯片和第二射频接收芯片;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上,且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与所述充电器电连接,所述第一射频接收芯片设置在所述充电孔上,且所述第一射频接收芯片与所述充电孔内的充电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与所述第一射频接收芯片通过射频代码信号通信连接,所述充电孔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与所述第二射频发射芯片设置在车把上,且所述控制按键与所述第二射频发射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射频发射芯片与所述第二射频接收芯片通过射频代码信号通信连接,所述第二射频接收芯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连接有所述电机和所述表头,所述蓄电池供能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电连接到所述充电端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封装于所述充电器内,处于一直发射代码信号的开放状态;所述第一射频接收芯片设置于所述充电孔外部,处于一直接受代码信号的开放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设置于充电器外部,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连接有启动按键;所述第一射频接收芯片设置于所述充电孔外部,处于一直接受代码信号的开放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端子包括控制芯片、接触导体片和断路开关,通过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断路开关,控制接触导体片的通断电。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发射芯片上电连接有显示屏。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射频发射芯片上电连接有语音识别装置,所述语音识别装置包括语音识别芯片以及与所述语音识别芯片电连接的收音话筒。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安全智能电动车具有以下优势:

充电器电连接的第一射频发射芯片,能够发射指定的代码信号;充电孔上设置有的第一射频接收芯片,能够接受第一射频发射芯片发射的代码信号;充电器的输出端能够插接进充电孔内,与充电孔内的充电端子接触,第一射频接收芯片和第一射频发射芯片之间的距离足够近,第一射频接收芯片能够接收代码信号,然后向与之连接的充电端子发送充电信号,由充电端子内的控制芯片接收充电信号并打开充电孔与蓄电池的电压输出,充电器此时能够通过充电孔检测到蓄电池电压,从而能够为蓄电池充电,实现了蓄电池仅仅与适配的充电器组合,才能完成充电动作,通过射频信号发射方式专配,充电系统更加稳定,充电孔在未插接充电器输出端时,未打开与蓄电池的连接,即没有电压输出,不带电,用导体触碰,也不会造成短路现象的发生,不存在安全隐患;

控制器收充电端子的充电信号,设置在电动车负极回路的控制器断开通电回路,保持整车不带电,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电机和表头也接收到控制器的断电信号,电机锁死,表头不显示,保证充电过程中,拧动钥匙,电动车电机不动,不出现飞车现象;

控制按键上设有对应电机以及报警器的控制按键,用户按动控制按键后,第二射频发射芯片能够对应发射射频形式的代码信号,第二射频接收芯片能够接收射频形式的代码信号,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对接,实现控制按键摆脱通过电线连接到控制器的现状,第二射频接收芯片接收信号后,能够向控制器反馈信息,控制器能够根据用户按动的控制按键功能,由控制器对应启动电机或报警器,或实现其他的功能,解决了控制按键与控制器之间的复杂接线,以及电线之间的干扰,造成按键失灵,而且本发明装配简单,不易出现故障;

第二射频发射芯片上连接有的显示屏,能够显示射频代码信号的发送情况;语音识别装置的收音话筒能够将用户的语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通过语音识别芯片进行识别,从而实现用户语音控制的功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智能电动车,包括充电器、充电孔、蓄电池、控制器、电机和表头,还包括第一射频发射芯片、第一射频接收芯片、控制按键、第二射频发射芯片和第二射频接收芯片;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上,且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与所述充电器电连接,所述第一射频接收芯片设置在所述充电孔上,且所述第一射频接收芯片与所述充电孔内的充电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与所述第一射频接收芯片通过射频代码信号通信连接,所述充电孔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与所述第二射频发射芯片设置在车把上,且所述控制按键与所述第二射频发射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射频发射芯片与所述第二射频接收芯片通过射频代码信号通信连接,所述第二射频接收芯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连接有所述电机和所述表头,所述蓄电池供能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电连接到所述充电端子。

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封装于所述充电器内,处于一直发射代码信号的开放状态;所述第一射频接收芯片设置于充电孔外部,处于一直接受代码信号的开放状态。

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设置于充电器外部,所述第一射频发射芯片连接有启动按键;所述第一射频接收芯片设置于充电孔外部,处于一直接受代码信号的开放状态。

所述充电端子包括控制芯片、接触导体片和断路开关,通过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断路开关,控制接触导体片的通断电。

所述第二发射芯片上电连接有显示屏。

所述第二射频发射芯片上电连接有语音识别装置,所述语音识别装置包括语音识别芯片以及与所述语音识别芯片电连接的收音话筒。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充电器的输出端插接进充电孔内后,输出端与充电孔内的充电端子接触,第一射频接收芯片和第一射频发射芯片之间的距离足够近,第一射频接收芯片接收第一射频接收芯片发射的代码信号,然后向充电端子发送充电信号,由充电端子内的控制芯片接收充电信号并打开充电孔与蓄电池的电压输出,充电器此时通过充电孔检测到蓄电池电压,开始为蓄电池充电;

控制器收充电端子的充电信号,设置在电动车负极回路的控制器断开通电回路,保持整车不带电,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电机和表头也接收到控制器的断电信号,电机锁死,表头不显示,保证充电过程中,拧动钥匙,电动车电机不动,不出现飞车现象;

用户按动控制按键上的按键,各个按键代表不同的控制功能,如启动电机或关闭电机,按动对应功能的控制按键后,第二射频发射芯片根据对应控制按键的功能,发送不同的射频信号,第二射频接收芯片对应接收射频信号,并向控制器反馈信息,控制器根据控制按键的代表含义,对应控制电机实现对应功能。

用户通过显示屏观察射频代码信号的发送情况;

用户还能通过对着语音识别装置的收音话筒说出指令,收音话筒将用户的语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通过语音识别芯片进行识别,从而实现用户语音控制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