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控制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7979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驾驶座与副驾驶座之间的中央控制台。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中央控制台是设置在驾驶座与副驾驶座之间的长桌状的部件。由于是桌子,因此兼用作储物和载物的构造可供实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示的收纳部是上表面敞开的箱子。

参照图12对专利文献2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中央控制台100由以下部分构成:箱状的收纳部101,其上表面敞开;驾驶座侧面板102、副驾驶座侧面板103和后部面板104,它们包围该收纳箱101;以及盖体106,其借助铰链105、105安装于驾驶座侧面板102,并封闭收纳部101的上表面。该盖体106兼用作扶手。并且,驾驶座侧面板102、副驾驶座侧面板103以及后部面板104是外观部件。

收纳部101的构造简单且价格低廉。

近年来,车辆除了行驶性能的提高之外还期求货物的收纳空间的扩大,期望收纳部101的尺寸提升。

另一方面,不论尺寸,收纳部101都需要将挠曲等变形抑制在允许值或规定值内。如果尺寸提升,则容易出现挠曲,因此通常增加壁厚来应对。

如果增加壁厚,则材料费猛增。此外,还导致重量的增加。

但是,在期求降低成本和轻量化的过程中,期求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和重量的增加并且实现收纳部的大型化的中央控制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717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8676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和重量的增加并且实现收纳部的大型化的中央控制台。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中央控制台,其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座与副驾驶座之间并且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收纳部,其中,

所述收纳部具有:驾驶座侧的壁,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副驾驶座侧的壁,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里壁,其连接所述驾驶座侧的壁的后端和所述副驾驶座侧的壁的后端;前侧的壁,其连接所述驾驶座侧的壁的前端和所述副驾驶座侧的壁的前端;以及斜壁,其形成于由所述驾驶座侧的壁、所述副驾驶座侧的壁、所述里壁以及所述前侧的壁构成的四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在俯视观察时,该斜壁相对于车辆长度轴和与该车辆长度轴垂直的车宽轴这两个轴倾斜。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为,在里壁和前侧的壁中的至少一方上,在高度方向的中途形成有第一阶梯差部。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为,在驾驶座侧的壁和副驾驶座侧的壁中的至少一方上,在高度方向的中途形成有第二阶梯差部。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为,收纳部具有:水平伸出部,其从上缘朝向外部水平地伸出;以及下降部,其从该水平伸出部的前端下降,该下降部的上下方向尺寸被设定为不超过收纳部的总高度的1/2的长度。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为,中央控制台具有扶手,该扶手被所述水平伸出部支承并且能够进行拆卸。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为,中央控制台还具有收纳罐或瓶的有底筒状的瓶架,该瓶架具有至少一个向下方延伸的突起,并且具有至少钩挂于里壁的钩部,在第一阶梯差部上具有供突起插拔的贯穿孔。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在由驾驶座侧的壁、副驾驶座侧的壁、里壁以及前侧的壁构成的四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处设置有斜壁。由于斜壁发挥加强作用,因此提高了收纳部的刚性。从而无需为了提高刚性而增加壁厚。

由此,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和重量的增加并且实现收纳部的大型化的中央控制台。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里壁和前侧的壁中的至少一方上,在高度方向的中途形成有第一阶梯差部。当对简单的平板在平板的中途设置阶梯差部时,弯曲刚性提高。

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里壁和前侧的壁中的至少一方的刚性。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在驾驶座侧的壁和副驾驶座侧的壁中的至少一方上,在高度方向的中途形成有第二阶梯差部。与技术方案2同样地,能够提高驾驶座侧的壁或副驾驶座侧的壁的刚性。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收纳部具有从上缘向外部水平地伸出的水平伸出部和从该水平伸出部的前端下降的下降部,该下降部的上下方向尺寸被设定为不超过收纳部的总高度的1/2的长度。

收纳部通常是利用模具对金属坯料进行冲压成形或利用模具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形而得到的。由于模具需要起模斜度,因此下降部像裙子那样向外侧扩展。当下降部扩展时,收纳部大型化。

在本发明中,能够通过缩小下降部的长度而维持收纳部的紧凑化。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中央控制台具有能够进行拆卸的扶手,该扶手被水平伸出部支承。通过具有扶手而能够提高中央控制台的便利性。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中央控制台还具有有底筒状的瓶架,该瓶架具有向下方延伸的突起,具有与斜壁对应的斜面并且具有钩挂于里壁的钩部,在第一阶梯差部上具有供突起插拔的贯穿孔。通过将突起插入贯穿孔中,能够将瓶架牢固地固定于收纳部。由于第一阶梯差部除了被用于刚性提高之外还被用作瓶架的支承部,因此无需增加附件就能够使瓶架稳定地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中央控制台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中央控制台的立体图。

图3是中央控制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5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卡爪的作用图。

图7是从图3的箭头7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8是沿图7的8-8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8的9-9线的剖视图。

图10的(a)~(c)是中央控制台的作用图。

图11的(a)和(b)是中央控制台的作用图。

图12是对现有的中央控制台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车辆;12:驾驶座;13:副驾驶座;20:中央控制台(centerconsole);30、30b:瓶架;33:突起;35:钩部;40:扶手;50:收纳部;51:里壁;52:前侧的壁;57:驾驶座侧的壁;58:副驾驶座侧的壁;59:水平伸出部;61:下降部;63:第一阶梯差部;65:第二阶梯差部;66:贯穿孔;67:第一角部;68:第二角部;69:车辆长度轴;71:车宽轴;72:斜壁;l1:下降部的上下方向尺寸;l2:收纳部的总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车辆10在转向盘11的车辆后方具有驾驶座12,在该驾驶座12的车宽方向上相邻的位置具有副驾驶座13。而且,在该副驾驶座13与驾驶座12之间具有中央控制台20。

该中央控制台20在前部移动自如地收纳有变速用的变速杆15,在后部具有作为肘靠部的扶手40。在中央控制台20的车辆前方配置有仪表板16,在该仪表盘16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具有供电插座17,能够将打火机等插入该供电插座17中。

如图2所示,中央控制台20在前部具有变速杆(图1中为标号15)用的孔22,在该孔22的车辆后方位置具有半岛部23,该半岛部23以向车辆后方而下降的坡度向车辆后方延伸。中央控制台20在该半岛部23的车宽方向左右具有在上方开口的一对收纳凹部24l、24r(l是表示左的注脚,r是表示右的注脚。以下相同),在该收纳凹部24l、24r的外侧分别具有切口部25l、25r。中央控制台20在半岛部23的车辆后方位置具有收纳物品的储物部26,在该储物部26的车辆后方位置具有比储物部26更深地收纳物品的收纳部50。

如图3所示,能够将扶手40从收纳部50卸下。而且,能够通过向上方拉拔而将瓶架30、30b从收纳部50卸下。该瓶架30、30b也能够设置于储物部26。

如图8所示,瓶架30、30b分别是有底筒状的箱子。瓶架30、30b可以采用相同部件。即,能够通过将后方的瓶架30绕铅直轴线旋转180°而得到前方的瓶架30b。

瓶架30、30b具有底31和周壁32,该周壁32从该底31竖起。瓶架30、30b在下部至少具有一个向下方延伸的插入片状的突起33(在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两个)。瓶架30、30b在上部具有钩部35。该钩部35钩挂于里壁51。

除了里壁51之外,钩部35还能够钩挂于前侧的壁52和最前的壁53,该前侧的壁52配置于比该里壁51靠前侧的位置,该最前的壁53配置于比该前侧的壁52靠前的位置。

钩部35的前端为向下方延伸的折返壁36。如图3所示,该折返壁36设置为包围瓶架30、30b的上缘整周。即,折返壁36还起到加强瓶架30、30b的上缘的作用。

如图3所示,在里壁51的上端的左右设置有方形切口54l、54r。能够通过将折返壁36收纳于该方形切口54l、54r中,而将瓶架30钩挂于里壁51。

在前侧的壁52的上端的左右和最前的壁53的上端的左右设置有同样的方形切口54l、54r。由于设置了方形切口54l、54r,因此能够在不与折返壁36干涉的情况下将瓶架30、30b钩挂于前侧的壁52和最前的壁53。

如图4所示,扶手40由以下部分构成:树脂或金属制的基材41;缓冲材料42,其设置于该基材41的上表面;以及表皮43,其覆盖该缓冲材料42。

配置于扶手40之下的收纳部50具有:底部56;驾驶座侧的壁57,其从该底部56竖起;副驾驶座侧的壁58,其从底部56竖起;水平伸出部59、59,它们从驾驶座侧的壁57和副驾驶座侧的壁58的上缘向外部水平地伸出;以及下降部61、61,它们从该水平伸出部59、59的前端下降。

收纳部50优选为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注塑成型品是通过向模具内的型腔注射熔融树脂材料并使其凝固,再从模具取出(起模)而得到的。为了顺畅地进行起模,需要起模斜度。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驾驶座侧的壁57和副驾驶座侧的壁58呈v字状打开来提高起模性,并通过使左右的下降部61、61呈八字状打开来提高起模性。

下降部61、61也可以像假想线所示那样向下方延长。但是,左侧的下降部61的下端与右侧的下降部61的下端之间的宽度w会增大,从而使中央控制台20在车宽方向上大型化。

作为对策,将下降部61、61的上下方向尺寸l1设定为不超过收纳部50的总高度l2的1/2的长度。优选为,下降部61、61的上下方向尺寸l1不超过收纳部50的总高度l2的1/5。由此,实现了收纳部50的紧凑化。

如图5所示,下降部61局部具有形成为厚壁的厚壁部62。并且,在基材41的下部具有卡爪44。

如图6所示,由于卡爪44卡挂于厚壁部62,因此能够防止扶手40的移动。而且,通过水平伸出部59支承扶手40。

如图3所示,厚壁部62由以规定间距配置的前厚壁部62a、中央厚壁部62b以及后厚壁部62c构成。

扶手40除了能够卡定于前厚壁部62a和中央厚壁部62b之外,还能够卡定于中央厚壁部62b和后厚壁部62c。

如图7所示,收纳部50是由如下部分包围而成的: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驾驶座侧的壁57;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副驾驶座侧的壁58;连接驾驶座侧的壁57的后端和副驾驶座侧的壁58的后端的里壁51;以及连接驾驶座侧的壁57的前端和副驾驶座侧的壁58的前端的前侧的壁52。

储物部26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储物部26具有前侧的壁52和最前的壁53,该最前的壁53配置于比该前侧的壁52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如图8所示,在里壁51上在高度方向中途形成有呈曲柄状截面的第一阶梯差部63。通过在里壁51上设置第一阶梯差部63,增大了针对壁面直角方向的外力的弯曲刚性和挠曲刚性。由此,能够使里壁51为薄壁,通过使里壁51薄壁化,能够实现收纳部50的轻量化。

并且,也在前侧的壁52上在高度方向中途形成有第一阶梯差部63。通过设置第一阶梯差部63,增大了针对壁面直角方向的外力的弯曲刚性和挠曲刚性。由此,能够使前侧的壁52为薄壁,通过使前侧的壁52薄壁化,能够实现收纳部50的轻量化。

并且,在图4中,在驾驶座侧的壁57和副驾驶座侧的壁58上在高度方向的中途形成有第二阶梯差部65、65。增大了针对壁面直角方向的外力的弯曲刚性和挠曲刚性。由此,能够使驾驶座侧的壁57和副驾驶座侧的壁58为薄壁,通过使驾驶座侧的壁57和副驾驶座侧的壁58薄壁化,能够实现收纳部50的轻量化。除了将第二阶梯差部65设置于驾驶座侧的壁57和副驾驶座侧的壁58双方之外,也可以仅将第二阶梯差部65设置于驾驶座侧的壁57和副驾驶座侧的壁58中的一方。

如图9所示,在第一阶梯差部63上设置有供突起(图3中为标号33、33)插拔的贯穿孔66、66。

此外,在驾驶座侧的壁57与里壁51交叉的第一角部67具有斜壁72。在副驾驶座侧的壁58与里壁51交叉的第二角部68具有斜壁72。斜壁72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车辆长度轴69倾斜,并且相对于与车辆长度轴69垂直的车宽轴71倾斜。倾斜角优选为45°。能够从30°~60°的范围内选择倾斜角。

即,由斜壁72连接驾驶座侧的壁57和里壁51,由斜壁72连接副驾驶座侧的壁58和里壁51。

假设没有斜壁72,驾驶座侧的壁57与里壁51直接连接,则容易出现呈90°的第一角部67、第二角部68中的一方变化为不到90°,而另一方变形为超过90°。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由于驾驶座侧的壁57和里壁51由斜壁72连接,副驾驶座侧的壁58和里壁51也由斜壁72连接,该斜壁72、72起到斜支柱的作用,因此不容易发生变形。由此,斜壁72、72有助于收纳部50的刚性提高。

另外,在实施例中,在第一角部67、第二角部68分别设置有斜壁72、72,但斜壁72也可以仅设置于第一角部67和第二角部68中的一方。例如,在根据形状设计等情况而使驾驶座侧的壁57较薄并使副驾驶座侧的壁58较厚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斜壁72设置于驾驶座侧的壁57与里壁51之间的第一角部67,而不在第二角部68设置斜壁72。由此,在第一角部67、第二角部68双方设置斜壁72还是仅在其中一方设置斜壁72是任意的。

并且,在实施例中,在驾驶座侧的壁57与前侧的壁52之间的拐角部设置有斜壁72,并在副驾驶座侧的壁58与前侧的壁52之间的拐角部设置有斜壁72,但在两个拐角部双方设置斜壁72还是仅在其中一方设置斜壁72是任意的。

即,必须在前后左右这四个角部(拐角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斜壁75,优选在里壁51的两端的两个角部设置斜壁75,更优选像实施例那样,在所有四个角部(拐角部)都设置斜壁75。

在图8中在前侧的壁52的第一阶梯差部63上也设置有贯穿孔66。而且,在储物部26的底部,沿着前侧的壁52设置有贯穿孔66,并沿着最前的壁53设置有贯穿孔66。

如图10的(a)所示,能够将瓶架30钩挂于里壁51,将瓶架30b钩挂于前侧的壁52。

在该情况下,如图10的(b)所示,由于突起33插入于贯穿孔66中,因此即使受到行驶振动也无需担心瓶架30、30b晃动。

并且,如图10的(c)所示,将瓶架30b钩挂于最前的壁53,并将瓶架30钩挂于前侧的壁52,从而能够将扶手40向车辆后方移动。

并且,如图11的(a)所示,能够将两个瓶架30、30b一同设置于储物部26中。

而且,如11的(b)所示,能够将两个瓶架30、30b一同设置于收纳部50中。

另外,在图9中说明了的里壁51、驾驶座侧的壁57以及副驾驶座侧的壁58为简单的平面,此外它们还可以由缓缓地弯曲的面构成。比起平面,弯曲面能够提高刚性,从而能够提高收纳部和中央控制台整体的刚性。由此,壁51、57、58的形态不限于实施例。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设置在驾驶座与副驾驶座之间的中央控制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