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集电架的自动复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287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集电架的自动复位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无轨电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集电架的自动复位机构,使集电头相对于集电杆能够左右摆动并快速复位。



背景技术:

随着充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对节能环保政策的深化推行,双源无轨电车已经开始逐步取代燃油动力公交,而且相比纯电动公交,其安全性和性价比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使其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双源无轨电车中的动力,一部分来自于线网,另一部分来自于自身的辅助动力单元,其中线网的能量需要依靠集电架进行获取,其不足之处在于,目前的集电杆与集电头为固定式结构,集电头的结构采用如专利CN201420873629.2公开的新型集电头,与集电杆配合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车辆在转弯时无法实现自动补偿角度且自动复位。

专利CN201620615321.7公开了一种集电架总成,其主要是通过在集电杆的头部连接轴承,通过利用中心转轴控制集电杆的旋转,其结构复杂,连接稳定性差,容易脱线,而且控制精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集电架的自动复位机构,通过在集电杆的尾端与集电头之间,采用支撑座与支架的配合,能够进行转动,并利用弹性件进行快速复位,通过补偿角度能够防止脱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集电架的自动复位机构,包括与集电杆连接的支撑座,与集电头相连接的支架,支架与支撑座轴接,并能够相对于支撑座进行左右摆动;在支架与支撑座摆动的变化空间内连接有弹性件,能够拉动支撑座复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进行角度补偿,减缓集电头与线网的拉力,防止集电头脱网。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的尾部与集电杆的端部相固定,头部设有一个容室;支架的尾部与集电头连为一体,头部水平伸入至容室内部,容室能够为支架的摆动提供空间;在容室内部设有一个连接件一,在支架的头部设有连接件二,连接件一与连接件二相配合,使支架与支撑座能够轴接。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座的尾部装有套管,套管与集电杆相套接,在套管与集电杆的相对位置设有缺口,在所述缺口嵌入有紧固件,防止集电杆从支撑座脱落。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的头部包括顶板,与顶板相平行的底板,顶板与底板之间连接有侧板进行支撑,形成所述容室,在顶板与底板相对位置开设有孔,在其中一个孔上装有连接件一,支架的头部设有通孔,通孔内装有连接件二。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突出部,通孔开设在突出部的端部附近,突出部仅仅需要伸入容室的中部即可,方便对连接件一与连接件二的连接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突出部包括上下相互平行的支撑板,通孔开设在支撑板的端部附近,且两个支撑板上的通孔上下位置相对应。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一为销轴,所述连接件二为轴筒,所述销轴插入至所述轴筒内。

进一步地,所述销轴通过轴套与顶板或者底板相连接,即销轴可以通过轴套与顶板相接,或者通过轴套与底板相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架上还设有一个承接板,所述承接板与支撑座上相对的侧板相平行,在承接板、支撑座上分别设有固定件,弹性件安装在固定件上,弹性件可以采用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料,通过利用弹性件能够实现复位,同时利用承接板与支撑座的位置关系设置固定件与弹性件,能够高效实现快速复位,而且体积较小。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件为圆柱,在圆柱上连接有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紧固件的外轮廓为弧形结构,防止出现刮线。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的中间具有一凹槽,能够降低紧固件的重量。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的外围设有外表面为弧形结构的过渡板,所述过渡板的端部与所述支撑座的头部相连接且平齐,能够保护线网的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侧板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和第五侧板组成,其中,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对称分布,分别与第一侧板相连接,且向两侧外扩,与第一侧板形成一定的夹角;第四侧板与第五侧板相对于第一侧板对称分布且与其相垂直,第四侧板与第二侧板相连接,第五侧板与第三侧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第四侧板与第二侧板的连接部位为弧线结构,第五侧板与第三侧板的连接部位为弧线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一与所述连接件二相轴接,在连接件一与连接件二的连接处设有弹簧,弹簧套设在连接件一或者连接件二的外围,即所述连接件一与所述连接件二轴接时,当连接件一套在连接件二外围时,在连接件二上套接弹簧,集电头在摆动后,通过弹簧能够使其进行归正;同样的道理,当连接件二套在连接件一外围时,在连接件一上套接弹簧,集电头在摆动后,通过弹簧能够使其进行归正。

更进一步地,在连接件一套接在连接件二的外围,在连接件一的外部与支撑座之间装有一个水平弹簧,通过利用水平弹簧能够减轻连接件二相连接的弹簧的负荷,同时提高归正的稳定性。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集电杆的尾端与支撑座相连接,在集电头的尾部连接有支架,将支架与支撑座进行轴接,能够使支架相对于支撑座进行左右摆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根据行驶路线进行灵活调整角度;在支架与支撑座摆动的变化空间内连接有弹性件,当车辆在转弯的过程中,弹性件能够进行转弯角度的补偿,减缓线网与集电头之间的拉力,有效防止脱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及的自动复位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及的自动复位机构的整体结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及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提及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提及的轴与轴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所提及的自动复位机构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支撑座;101、套管;102、紧固件;103、过渡板;104、顶板;105、第二侧板;106、第四侧板;107、底板;2、支架;201、第一支撑板;202、第二支撑板;203、承载板;3、销轴;4、轴筒;5、轴套;6、轴;7、支撑块;8、轴承;9、弹性件;10、圆柱;1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用于集电架的自动复位机构,包括支撑座1,与支撑座1相配合的支架2,支架2与集电头相连接,支架2能够随着车辆的行进或者线网走向的改变相对于支撑座1进行左右摆动,并且在摆角结束后能够自动实现快速复位。

实施例1

一种用于集电架的自动复位机构,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座1是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设计的,所述支撑座1由一体相接的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结构组成,其中尾部具有一个套管101,所述套管101与集电杆的端部相套接,在此,可以采用在套管101内部增加衬套的方式,将集电杆与套管101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使套管101与集电杆稳定套接,或者在套管101或者集电杆上共同开设一个缺口,利用紧固件102固定在该缺口上,使得集电杆与套管101从垂直面上进行锁死,防止其脱落。

所述支撑座1的头部具有一个容室,支架2的头部伸入至所述容室内部,并与支撑座1相轴接,所述容室用于支架2相对于支撑座1进行左右摆动时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同时还能起到对摆动极限距离的限制。

所述支撑座1的头部包括顶板104、底板107以及侧板,所述顶板104、所述底板107与所述侧板之间形成所述的容室,其中,顶板104与底板107上下相平行,侧板固定在顶板104与底板107之间,起到支撑作用。

所述侧板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105、第三侧板、第四侧板106和第五侧板组成,第一侧板与套管101相连接,对集电杆套接至套管101内的长度进行限位;第二侧板105与第三侧板对称分布于第一侧板的两侧,其中第二侧板105与第一侧板的左侧相连接,且与第一侧板形成向外的夹角,能够增加容室中心区的面积;同样地,第三侧板与第一侧板的右侧相连接,且与第一侧板形成向外的夹角,同样能够增加容室中心区的面积,在此,夹角的角度为15-60°,以保证能够满足摆动需求的同时,对极限距离进行有效限制,防止摆动距离过大,造成与其他物件出现刮擦现象。

第四侧板106与第五侧板相对于第一侧板对称分布,其中所述第四侧板106与所述第二侧板105相连接,所述第五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相连接,所述第四侧板106、所述第五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垂直。

所述支架2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包括第一支撑板201和第二支撑板202,所述第一支撑板20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02相平行,第一支撑板201、第二支撑板202分别与支架2的尾部相连接,支架2的尾部与集电头相连接。

所述支架2与所述支撑座1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连接的,在所述支撑座1的顶板104上开设孔,在该孔上通过轴套5连接有销轴3;在支架2的第一支撑板201和第二支撑板202上开设有处于同一直线上的通孔,在通孔上共同套设一个轴筒4,将销轴3插入至所述轴筒4内,轴筒4与销轴3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得销轴3能够相对于轴筒4进行灵活转动。

同时,由于第四侧板106与第二侧板105相连接,第五侧板与第三侧板相连接,且第四侧板106与第一侧板相垂直,第五侧板与第一侧板相垂直,这样,第四侧板106与第五侧板能够对支架2的左右摆动极限距离进行限制,同时,第二侧板105、第三侧板与第一侧板具有一定的夹角,保证支架2的头部在伸入至容室内部后具有足够的转动空间,同时也方便进行安装。

为了能够实现自动复位,本实施例在此基础上还装有弹性件9,能够在集电头解除牵拉后快速实现复位,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9的安装部位在于:

在支架2的头部装有承载板203,所述承载板203定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0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02之间,其中,所述承载板203的头部位于所述轴筒4的附近。

在所述承载板20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圆柱10,在第四侧板106、第五侧板上也设有圆柱10,当所述支架2的头部伸入至所述容室内部时,将销轴3与轴筒4相配合,此时,承载板203与第四侧板106、第五侧板相对应,此时,将弹性件9固定在第四侧板106与承载板203之间、第五侧板与承载板203之间,通过圆柱10能够对弹性件9进行定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9采用拉簧、弹簧等,使在受到牵拉变形后能够自动复位,拉动支架2回归到容室的正中位置,保证与集电杆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为了防止集电架在使用过程中与线网出现刮擦时,避免拉断线网,本实施例在前述的基础上增设了导线结构,根据实际工况中容易出现刮擦的部位,本实施例在以下方面做了进一步的优化:

在套管101或者集电杆上共同开设一个缺口,利用紧固件102固定在该缺口上,所述紧固件102的外轮廓为弧形结构,通过利用弧形结构的外轮廓,能够防止线网在集电杆上挂断,同时,其还能够起到导引作用,当线网触碰到紧固件102时,受到车辆行驶过程中冲击力的影响,直接掠过支撑座1和支架2,从而脱离整个自动复位机构。

在第四侧板106与第二侧板105的连接部位设计为弧线结构,第五侧板与第三侧板的连接部位也设计为弧线结构,当线网从侧部与支撑座1的头部进行接触时,通过将第四侧板106与第二侧板105的连接部位,以及第五侧板与第三侧板的连接部位设计为弧线结构,能够使线网支架2从支撑座1进行疏散,不会卡在支架2上。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连接部位设计弧线结构,其主要是基于第二侧板105、第三侧板与第一侧板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使得容室内在两个连接部位之间的水平距离较远,由于第二侧板105、第三侧板向外扩,因此支架2的任何部位均与该连接部位不处于同一直线,此时通过在该部位设计弧线结构,不仅能够保护线网,而且能够疏散线网。

更为重要的是,在套管101的外围还设有一个过渡板103,所述过渡板7103的外表面为弧线结构,过渡板103的端部与顶板104的表面相平齐,当线网与过渡板103接触时,通过过渡板103的引导,能够直接掠过支撑座1与支架2,保护线网的安全。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突出部也可以为整体结构,即一个支撑块7,在支撑块7上设有通孔,通孔内装有轴承8,在支架2上装有轴6,轴伸入至轴承8的内部,并与轴承8的内圈相套接,通过利用轴承8与轴的配合,使支架2相对于支撑座1能够进行摆动。

在支撑块的两侧安装有挂钩,在第四侧板106、第五侧板上也装有挂钩,其中第四侧板106与支撑块的挂钩上连接有橡胶带,能够实现快速复位。

使用轴承8进行连接,能够增加使用寿命,且在使用过程中吸收各个方向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连接件套在第二连接件上,在第二连接件上装有弹簧,在第一连接件的外围装有弹簧11,弹簧11的另一端与第一侧板相连接,该弹簧11呈水平状态,相对于支撑座1的底面相平行,集电头在摆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双重弹簧的作用,能够使其快速复位。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集电架的自动复位机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根据行驶路线进行灵活调整角度,尤其在转弯的过程中,能够对角度进行实时补偿,防止线网与集电头拉力过大,造成脱网;同时,还能避免自动复位机构出现刮线网,保护线网的安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