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后扶手异响的缓冲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3166阅读:6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少后扶手异响的缓冲块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少后扶手异响的缓冲块结构。



背景技术:

后排座椅带独立扶手已经成为中高端车较为普遍的功能。车辆行驶中,在后扶手关闭时,扶手与雪橇门板撞击异响,具体如图3—图5所示,扶手在关闭状态时,扶手与雪橇门板撞击,产生“吱吱”异响。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减少后扶手异响的缓冲块结构成为发明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减少后扶手异响的缓冲块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后靠背总成、扶手总成,所述后靠背总成的雪橇门板总成上开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缓冲块,当扶手总成关闭时,所述缓冲块与扶手总成内背面贴合。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缓冲块包括条状板形本体,所述条状板形本体背面中心设有凹槽,且在条状板形本体正面相应形成凸起面。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条状板形本体背面设有若干间隔的凸筋。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条状板形本体正面两端设有凸出于条状板形本体的凸起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为半弧形空腔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外沿包括第一环形凸起、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环形槽位于第一环形凸起与第二环形凸起之间。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条状板形本体正面之间斜面过渡。

本实用新型在雪橇门板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缓冲块结构,可以减少在扶手闭合后,与雪橇门板的撞击异响。

附图说明

图1是后座椅靠背总成扶手打开状态外观图;

图2是后座椅靠背总成扶手关闭状态外观图;

图3是不带缓冲块结构的扶手总成与雪橇门板总成主视图;

图4是图3中C-C处剖面图;

图5是图4中E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带缓冲块结构的扶手总成与雪橇门板总成主视图;

图7是图3中D-D处剖面图;

图8是图4中F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缓冲块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A-A处剖面图;

图11是图9中B-B处剖面图;

图中,10-扶手总成、20-缓冲块(21-条状板形本体、22-凹槽、23-凸起面、24-凸筋、25-凸起结构、26-第一环形凸起、27-第一环形凹槽、28-第二环形凸起)、30-雪橇门板总成(31-安装槽)、40-后靠背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它们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

如图1—图2、图6—8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后靠背总成40、扶手总成10,所述后靠背总成40的雪橇门板总成30上开有安装槽31(图8所示),所述安装槽31内设有缓冲块20,当扶手总成10关闭时,所述缓冲块20与扶手总成10内背面贴合。

如图9—图11所示,所述缓冲块20包括条状板形本体21,所述条状板形本体21背面中心设有凹槽22,且在条状板形本体21正面相应形成凸起面23。所述条状板形本体21背面设有若干间隔的凸筋24。

上述方案中,所述条状板形本体21正面两端设有凸出于条状板形本体21的凸起结构25。所述凸起结构25为半弧形空腔结构。所述凸起结构25的外沿包括第一环形凸起26、第一环形槽27和第二环形凸起28,所述第一环形槽27位于第一环形凸起26与第二环形凸起28之间。所述凸起结构25与条状板形本体21正面之间斜面过渡。

本实用新型缓冲块20的凸起结构25的空腔结构主要是将扶手总成10与雪橇门板总成30间的硬接触改为软接触,以减少扶手与雪橇门板“砰砰”的撞击异响;缓冲块20上第一环形凸起26、第二环形凸起28主要是将扶手总成10与缓冲块20间挤压后的面接触改为线接触,以解决雪橇门板与扶手间“吱吱”的摩擦异响。减小雪橇门板与后扶手间自由间隙,有效的降低后扶手异响的抱怨。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