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行车记录和车内监控的内后视镜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8753发布日期:2018-07-07 15:22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后视镜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带行车记录和车内监控的内后视镜结构。



背景技术:

行车记录仪作为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资讯的收集仪器,可以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避免碰瓷行为,同时也可以用作自驾旅行视频记录,但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上的行车记录仪会占用部分空间,让车辆布置显得繁杂,影响驾驶员视野,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危及行驶安全。

车内监控系统作为车辆内部环境影音的记录、人员辨认和状态识别的仪器,与行车记录仪一起形成以前挡风玻璃为中心的360度环视系统,有效的对整个驾乘过程进行内外无死角的监控,与行车记录仪的安装相同,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同样面临视角适合和布置不影响视野的矛盾。

而前挡风玻璃位置作为驾驶员观察行车环境的最关键窗口,理论上应该尽量广阔,并且不存在任何可以遮挡视线的物体,否则就会行成盲区影响行驶安全。但作为监控系统核心部件的摄像头,同样在前挡玻璃上需要占据位置进行观测,人员视场与仪器视场形成了矛盾和争夺问题。且前挡风玻璃上过多摄像头的存在,也影响整车风格的简洁化,并且增加了总装的生产安装工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不足,提供一种带行车记录和车内监控的内后视镜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行车记录和车内监控的内后视镜结构,包括内后视镜壳体和线束,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和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所述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的行车记录仪摄像头镜头通过第一摄像头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内后视镜壳体的内后视镜后盖上,所述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的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镜头通过第二摄像头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内后视镜壳体的内后视镜前盖上;所述线束的一端通过所述内后视镜后盖上设置的内后视镜支撑杆与整车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内后视镜前盖的下边框下方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上设有与所述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镜头相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镜头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摄像头支架中间设置的第二轴孔中。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还包括第二PCBA板和第二连接器,所述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镜头与所述第二摄像头支架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摄像头支架和第二连接器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PCBA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线束的另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后视镜支撑杆一侧的内后视镜后盖上设置有与所述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的行车记录仪摄像头镜头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行车记录仪摄像头镜头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摄像头支架中间设置的第一轴孔中。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还包括第一PCBA板和第一连接器,所述行车记录仪摄像头镜头与所述第一摄像头支架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摄像头支架和第一连接器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PCBA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线束的另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后视镜支撑杆为中空的圆柱状结构,所述内后视镜支撑杆安装在所述内后视镜后盖外壁中间位置。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安装在所述内后视镜支撑杆上。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后视镜前盖为框体结构,在所述内后视镜前盖的框体内周边设置有凸起,所述内后视镜的镜片固定安装在所述框体的凸起上。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的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镜头安装在所述镜片的后方。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和/或所述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为鱼眼摄像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带行车记录和车内监控的内后视镜结构通过在内后视镜壳体的内后视镜后盖和内后视镜前盖设置的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和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并通过后视镜支撑杆布置线束与整车实现电气连接,对整车以内后视镜为中心,形成360度的监控,解决了摄像头安装和视角问题,同时对驾驶员视角不产生额外影响,也不会影响整车的美观和简洁性;通过该设计提高了行车安全和进行过程记录,同时也避免影响驾驶员视野和整车美观性,同时在符合系统视野要求的前提下,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和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能够进行角度调节,安装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其中,内后视镜壳体为1、内后视镜前盖为11、凸块为111、第二通孔为112、内后视镜后盖为12、第一通孔为121、镜片为2、线束为3、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为4、行车记录仪摄像头镜头为41、第一摄像头支架为42、第一轴孔为421、第一PCBA板为43、第一连接器为44、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为5、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镜头为51、第二摄像头支架为52、第二轴孔为521、第二PCBA板为53、第二连接器为54、内后视镜支撑杆为6。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更易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的界定。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行车记录和车内监控的内后视镜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内后视镜壳体1和线束3,在壳体1内设置有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4和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5;线束3的一端通过内后视镜壳体1的内后视镜后盖12上设置的内后视镜支撑杆6与整车电气连接;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4包括行车记录仪摄像头镜头41、第一摄像头支架42、第一PCBA板43和第一连接器44,行车记录仪摄像头镜头41与第一摄像头支架42同轴设置,行车记录仪摄像头镜头41采用光学胶水固定安装在第一摄像头支架42中间设置的第一轴孔421中,第一摄像头支架42通过其侧壁设置的安装片采用螺丝固定安装在内后视镜壳体1的内后视镜后盖12上,且在内后视镜后盖12上设置有与行车记录仪摄像头镜头41相匹配的第一通孔121,同时第一摄像头支架42和第一连接器44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PCBA板4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一连接器44与线束3的另一端相连接。

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5包括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镜头51、第二摄像头支架52、第二PCBA板53和第二连接器54,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镜头51与第二摄像头支架52同轴设置,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镜头51采用光学胶水固定安装在第二摄像头支架52中间设置的第二轴孔521中,第二摄像头支架52通过其侧壁设置的安装片采用螺丝固定安装在内后视镜壳体1的内后视镜前盖11上,且在内后视镜前盖11上设有与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镜头51匹配的第二通孔112,同时第二摄像头支架52和第二连接器54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二PCBA板5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二连接器54与线束3的另一端相连接。同时,该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5可进行角度调节。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内后视镜前盖11的下边框下方设置有凸块111,同时第二通孔112位于该凸块111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内后视镜支撑杆6为中空的圆柱状结构,且内后视镜支撑杆6安装在内后视镜后盖12外壁中间位置,同时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与行车记录仪摄像头镜头41相匹配的第一通孔121设置在内后视镜支撑杆6一侧的内后视镜后盖12 上。

本实用新型的内后视镜前盖11为框体结构,在内后视镜前盖11的框体内周边设置有凸起,内后视镜的镜片2固定安装在框体的凸起上,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4和/或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5为鱼眼摄像头。

在本实用新型中,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4还可以安装在内后视镜支撑杆6上,且可进行角度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中,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5的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镜头51还可以安装在镜片2的后方,且可进行角度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带行车记录和车内监控的内后视镜结构通过在内后视镜壳体的内后视镜后盖和内后视镜前盖设置的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和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并通过后视镜支撑杆布置线束与整车实现电气连接,对整车以内后视镜为中心,形成360度的监控,解决了摄像头安装和视角问题,同时对驾驶员视角不产生额外影响,也不会影响整车的美观和简洁性;通过该设计提高了行车安全和进行过程记录,同时也避免影响驾驶员视野和整车美观性,同时在符合系统视野要求的前提下,行车记录仪摄像头模块和车内监控系统摄像头模块能够进行角度调节,安装灵活。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