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8357发布日期:2018-10-09 21:48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致动器。



背景技术:

在对搭载到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的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情况下,通过将充电线缆的充电连接器安装于被设置于车身的受电连接器,从充电线缆向蓄电池供电。通常,在受电连接器侧设置有用于防止充电连接器从受电连接器脱落的锁定机构。

作为锁定机构,存在一种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具备:钩,其设置于充电连接器的顶端部;卡合突起,其形成于受电连接器的顶端部;以及致动器,其设置于受电连接器的上方(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致动器具备收纳有驱动机构的外壳以及从外壳的前表面突出来的锁定销。锁定销相对于外壳沿着前后方向(也就是说,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进退自如。

在所述的锁定机构中,若将充电连接器插入受电连接器,则抵接到卡合突起的钩朝上倾动。若钩越过卡合突起,则朝下倾动而成为钩和卡合突起卡合了的状态。并且,锁定销相对于外壳前进,锁定销的前部配置于充电连接器的钩的上方。由此,钩的倾动被锁定销限制,钩以与受电连接器的卡合突起卡合了的状态被固定,因此,能够防止在供电过程中充电连接器从受电连接器脱落。

另外,为了抑制由构成驱动机构的电动马达、电子零部件的发热导致的气压的上升,在所述的外壳形成有使外壳的内外通气的空气孔,并且,配置有覆盖该空气孔的过滤器。为了防止涂敷到构成驱动机构的齿轮的润滑脂(润滑剂)流入过滤器的网眼而将其堵塞,在供齿轮收纳的空间与空气孔之间形成有迷宫形状的通气路径。由此,能够防止润滑脂向空气孔和过滤器飞散而过滤器的网眼被堵塞。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069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所述的以往的外壳在空气孔的附近形成迷宫形状等,防止了润滑脂向空气孔和过滤器的飞散,因此,存在致动器的尺寸相应增大这样的问题。另外,若形成迷宫形状,则存在外壳的构造变得复杂、外壳的成形模具的成本也增加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以解决所述的问题、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谋求尺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设为简易的构造的致动器为课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是一种具有包括电动马达在内的驱动机构以及收纳所述驱动机构的外壳的致动器。所述外壳具备使内外连通的空气孔以及覆盖该空气孔的过滤器,并且具有包围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箱。构成所述马达箱的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担负防止润滑剂向所述电动马达飞散的飞散防止壁的作用。所述空气孔形成于构成所述马达箱的构件中的除了担负所述飞散防止壁的作用的构件以外的构件。

根据本发明,即使不另外设置迷宫形状,也能够防止润滑剂向空气孔和过滤器飞散。由此,能够谋求致动器的尺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设为简易的构造。

优选的是,所述马达箱包括顶部、底部以及周壁部,所述空气孔形成于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中的至少任一者。

如此一来,能够将由电动马达加热后的空气快速地向外部排出。由此,电动马达的散热效果提高。

优选的是,所述空气孔沿着所述电动马达的组装方向形成。

如此一来,能够将电动马达和过滤器从相同的方向组装于外壳。由此,电动马达和过滤器的组装性提高。

优选的是,所述外壳包括下侧的下外壳和上侧的上外壳,所述空气孔沿着所述下外壳与所述上外壳组装的组装方向形成。

如此一来,沿着对下外壳和上外壳进行成形的成形模具的合模/脱模方向形成空气孔,因此,能够使外壳的成形模具的构造简单。由此,能够减少成形模具的制作费。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致动器中,与以往相比能够谋求尺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设为简易的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受电连接器和充电连接器的一部分表示为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及其周边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下外壳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7是凸轮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限制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限制状态下充电连接器被强制性地拔出来的状态的图。

图10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下外壳的图。

图11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上外壳的图。

图12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下外壳(安装有透湿防水件的状态)的图。

图13是将上外壳组装到下外壳的状态下的、图12的a-a示意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2、车身;2a、充电口;3、受电连接器;3a、凹型端子;3b、保护罩;3c、间隙部;3k、贯穿孔;4、充电连接器;4a、凸型端子;4b、保护罩;4c、嵌合孔;5、锁定机构;10、致动器;11、外壳;12、驱动机构;16、透湿防水件(过滤器);20、下外壳;21、底部(马达箱);25、中央壁部(飞散防止壁);30、上外壳;31、顶部(马达箱);35、垂下壁部(飞散防止壁);40、电动马达;50、脱离限制构件;51、凸轮收纳框;52、锁定销;60、凸轮构件;62、凸轮齿轮;63、第一凸轮;64、第二凸轮;70、80、驱动传递构件;90、传感器;100、基板;k、基准面。

具体实施方式

适当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致动器10的“上下”、“前后”、“左右”是为了在说明致动器10的构造方面方便而设定的,并不限定致动器10的朝向等。

<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0用于构成被装备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1的充电口2a的锁定机构5。在对搭载到车辆1的蓄电池(未图示)进行充电时,锁定机构5用于防止充电连接器4(存在被称为“充电枪”的情况)从受电连接器3(存在被称为“入口”的情况)脱落。

受电连接器3经由线缆(未图示)与蓄电池(未图示)电连接。充电连接器4经由充电线缆4d与充电站等充电装置(未图示)电连接。充电口2a是收纳受电连接器3的顶端部的空间,并形成于车身2的特定的位置(例如、前部)。

如图2所示,在充电连接器4的顶端形成有呈圆柱状的多个凸型端子4a。凸型端子4a成为将从充电站等充电装置(未图示)供给的大电流向车辆1送出的部位。在凸型端子4a的周围形成有具有预定的厚度的筒状的保护罩4b。保护罩4b的顶端侧开口,并以使凸型端子4a暴露到外部的状态将凸型端子4a收纳于内部。在保护罩4b的上部形成有供从致动器10向下方突出的锁定销52嵌合的嵌合孔4c。嵌合孔4c是构成锁定机构5的一部分的部位。

如图2所示,在受电连接器3的顶端形成有大致圆柱状的凹型端子3a,该凹型端子3a形成有多个孔部3d。凹型端子3a用于与充电连接器4的凸型端子4a嵌合,并成为接收从充电站等充电装置(未图示)供给的大电流的部位。在凹型端子3a的周围形成有筒状的保护罩3b,将凹型端子3a收纳于内部。在凹型端子3a与保护罩3b之间形成有间隙部3c,在凹型端子3a与凸型端子4a嵌合了的状态下,保护罩4b与间隙部3c嵌合(参照图1)。

在保护罩3b的外周面形成有凸缘3e。凸缘3e主要具有主体部3f、前壁部3g以及侧壁部3h、3i。

主体部3f是在受电连接器3的左侧、右侧以及下侧形成的板状的构件。在主体部3f形成有未图示的安装部件,受电连接器3借助主体部3f固定于充电口2a。因此,比凸缘3e靠顶端侧的部分暴露于充电口2a内,比凸缘3e靠后端侧的部分收纳于车身2内。

前壁部3g和侧壁部3h、3i的形状与致动器10的前方部分的形状相对应,在前壁部3g与侧壁部3h、3i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s、s。

前壁部3g是在比主体部3f靠前方的位置从保护罩3b向上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矩形形状的板材。前壁部3g与主体部3f平行地形成。

侧壁部3h是从主体部3f的端部向右斜前方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矩形形状的板材,侧壁部3i是从主体部3f的端部向左斜前方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矩形形状的板材。

前壁部3g的后侧的上表面31比前壁部3g的前侧的上表面低。在上表面31形成有与间隙部3c相连的贯穿孔3k。通过将充电连接器4安装于受电连接器3,受电连接器3的贯穿孔3k与充电连接器4的嵌合孔4c连通。在将充电连接器4安装到受电连接器3的状态下,从致动器10向下方突出的锁定销52贯穿于贯穿孔3k。

在受电连接器3的上表面的比凸缘3e靠后方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安装致动器10的支承部3s、3t、3u。在支承部3s、3t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螺纹孔,另外,在支承部3u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螺纹孔。使用螺钉6将致动器10固定于支承部3s、3t、3u。

图2所示的锁定机构5由设置于受电连接器3的上方的致动器10和在充电连接器4形成的嵌合孔4c构成。从致动器10向下方突出的锁定销52与嵌合孔4c嵌合。

致动器10是用于在充电连接器4安装到受电连接器3的状态下防止充电连接器4脱落的装置。致动器10主要具有作为树脂制的箱体的外壳11和收纳到外壳11内的驱动机构12(参照图3)。

如图2所示,在外壳11的左右的侧面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突出的一对支承部13、13,另外,在外壳11的右侧的下表面,形成向下方向突出来的支承部14。支承部13、13、14是用于将致动器10安装于受电连接器3(参照图1)的上部的部位,使用螺钉6来固定于受电连接器3的支承部3s、3t、3u。

如图3所示,外壳11主要具有:下外壳20,其在内部具有空间;上外壳30,其封闭下外壳20的开口部20a。通过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组合,在外壳11内形成收纳空间11a。驱动机构12收纳于收纳空间11a。

下外壳20是在上表面形成有开口部20a的箱状的构件,主要具有平板状的底部21和竖立设置到底部21的外周缘部的周壁部22。周壁部22是包围收纳空间11a的框。作为周壁部22的上端缘部的开口缘部23在比周壁部22的外表面靠外侧的位置呈凸缘状突出,在开口缘部23的上表面,在整周上形成有密封槽24。热熔胶等粘接件11b被涂敷于密封槽24。粘接件11b用于将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粘接,并且防止异物从外部向收纳空间11a进入。

如图4所示,在下外壳20的左右的侧面形成有从周壁部22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13a、13a。一对突出部13a、13a构成用于将致动器10安装于受电连接器3(参照图1)的支承部13、13(参照图2)。

在下外壳20的底部21的前侧部分形成有供脱离限制构件50的锁定销52贯穿的贯穿孔21a。贯穿孔21a的周缘部21b比其他部位向下方向伸出,o形密封圈15使用o形密封圈安装件18来安装。o形密封圈15安装于由底部21和内周面21j形成的台阶部。o形密封圈安装件18是金属制的构件,具有:主体板部18a,其设置有贯通孔18b,并形成为环状;四个突起部18c,其从主体板部18a的外缘立起。通过突起部18c与在周缘部21b形成的孔部卡合,o形密封圈安装件18将o形密封圈15固定于下外壳20的底部21。

在下外壳20的底部21的后侧部分形成有圆形的空气孔21c。形成有空气孔21c的位置处于电动马达40(参照图3)的下侧,使外壳11的内外连通。空气孔21c被圆形的透湿防水件16从内侧覆盖。

透湿防水件(过滤器)16由容许空气的出入、同时阻止水的出入的原材料制作,能够防止水、灰尘从外部空间向空气孔21c进入。透湿防水件16形成为比空气孔21c的内径大的直径。透湿防水件16被双面胶带等粘接部件粘贴于底部21的内表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驱动机构12所使用的润滑脂(润滑剂)不向空气孔21c和透湿防水件16飞散的方式来确定形成空气孔21c的位置。后述形成空气孔21c的位置的详细情况。

在下外壳20的右侧面上部形成有供调节盘120(参照图3)贯穿的贯穿孔21e。在贯穿孔21e的周围具有比其他部位凹陷而成的凹坑部21f,o形密封圈17a(参照图3)和调节盘120使用调节盘固定件17b而安装于凹坑部21f。调节盘固定件17b通过顶端部分与驱动传递构件70(参照图3)卡合,将调节盘120固定于驱动传递构件70。

如图4所示,在下外壳20的右侧面后部形成有要与上外壳30卡合的卡合突起部21g。省略图示,但在下外壳20的左侧面后部也同样地形成有卡合突起部21g。另外,在下外壳20的前表面形成有与上外壳30卡合的一对卡合突起部21h、21h。卡合突起部21g、21h是与上外壳30卡合的部位。

如图3所示,上外壳30是用于封闭下外壳20的开口部20a的盖构件。上外壳30具有平板状的顶部31,顶部31的外周缘部32形成为与下外壳20的开口缘部23的外周形状相同的形状。顶部31的外周缘部32被与下外壳20的开口缘部23卡合,并且,被粘接件11b粘接于开口缘部23。此时,下外壳20与上外壳30之间被设置于下外壳20的开口缘部23的粘接件11b液密地密封。

在上外壳30的左右形成有从顶部31的外周缘部32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13b、13b。一对突出部13b、13b构成用于将致动器10安装于受电连接器3(参照图1)的支承部13、13(参照图2)。

另外,在上外壳30的前表面形成有从顶部31的外周缘部32垂下来的一对前侧爪部33、33。另外,在上外壳30的左右后侧形成有从顶部31的外周缘部32垂下来的一对后侧爪部34、34。通过后侧爪部34与卡合突起部21g卡合,并且前侧爪部33与卡合突起部21h卡合,从而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被结合为一体。另外,通过解除它们的卡合状态,能够使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分离。

参照图3对驱动机构12进行说明。驱动机构12主要具备电动马达40、脱离限制构件50、凸轮构件60以及驱动传递构件70、80。脱离限制构件50是利用电动马达40的驱动力来进行上下运动的构件。凸轮构件60具有突出设置有第一凸轮63的凸轮齿轮62。驱动传递构件70、80夹设于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与凸轮齿轮62之间。

另外,驱动机构12还具备传感器90、基板100、供电部110以及调节盘120。传感器90是对脱离限制构件50的位置进行检测的装置。在基板100电连接有电动马达40和传感器90。供电部110与搭载到车辆1(参照图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电连接,并向基板100供给电力。调节盘120是用于以手动驱动脱离限制构件50的构件。

如图5和图6所示,驱动机构12收纳于下外壳20内的收纳空间11a。

如图6所示,电动马达40具有马达外壳42,输出轴41从马达外壳42朝向右方向突出。在输出轴41外嵌有圆筒状的齿轮41a。电动马达40配置于外壳11的收纳空间11a的后部中央。

驱动传递构件70是二级齿轮,具备:旋转轴71,其轴向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第一齿轮72,其以旋转轴71为中心轴;第二齿轮73,其以旋转轴71为中心轴。第二齿轮73的直径比第一齿轮72的直径小。第一齿轮72侧的旋转轴71(以下,存在称为“旋转轴71b”的情况)的直径比第二齿轮73侧的旋转轴71(以下,存在称为“旋转轴71a”的情况)的直径大,且在第一齿轮72侧的旋转轴71的内部形成有卡合凹部74(参照图3)。

驱动传递构件70在收纳空间11a中配置于比马达外壳42靠右侧的位置。旋转轴71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在下外壳20内沿着前后方向纵断地形成的中央壁部25,旋转轴71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下外壳20的右侧壁部26。在中央壁部25的右侧的空间填充有润滑脂,在中央壁部25的左侧的空间没有填充润滑脂。也就是说,中央壁部25担负防止润滑脂向电动马达40侧进入的润滑脂飞散防止壁的作用。第一齿轮72与电动马达40的齿轮41a啮合,第二齿轮73与驱动传递构件80的第三齿轮82啮合。

如图3所示,驱动传递构件80是二级齿轮,具备:旋转轴81,其轴向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第三齿轮82,其以旋转轴81为中心轴;第四齿轮83,其以旋转轴81为中心轴。第四齿轮83的直径比第三齿轮82的直径小。

如图6所示,驱动传递构件80在收纳空间11a中配置于驱动传递构件70与凸轮构件60之间。旋转轴81的左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在下外壳20内形成的中央壁部25,旋转轴81的右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下外壳20的右侧壁部26。第三齿轮82与驱动传递构件70的第二齿轮73啮合,第四齿轮83与凸轮构件60的凸轮齿轮62啮合。

图3所示的凸轮构件60是用于使脱离限制构件5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构件。凸轮构件60具备:旋转轴61,其轴向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凸轮齿轮62,其是以旋转轴61为中心轴的正齿轮;第一凸轮63;以及第二凸轮64。第一凸轮63突出设置于凸轮齿轮62的左侧面,并相对于凸轮齿轮62的旋转中心偏心。第二凸轮64形成于比第一凸轮63靠顶端侧(左侧)的位置,相对于凸轮齿轮62的旋转中心偏心。凸轮构件60也可以将单独的构件接合而形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一体形成。

如图6所示,凸轮构件60配置于收纳空间11a的前方。凸轮构件60的旋转轴61的右端部61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下外壳20内的右侧壁部26,旋转轴61的中央部61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在下外壳20内形成的中央壁部25。此外,旋转轴61的左端部61c没有支承于下外壳20内的左侧壁部27,在左端部61c与左侧壁部27之间存在间隙。

如图7所示,凸轮齿轮62在外周面的除了下部分以外的区域形成有齿。

第一凸轮63是与脱离限制构件50(参照图3)抵接的部位,突出设置于凸轮齿轮62的左侧面。第一凸轮63形成为侧视呈大致三角形的外周形状,第一凸轮63的三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附近配置于凸轮齿轮62的旋转中心上。如此,第一凸轮63的中心位置63a相对于凸轮齿轮62的旋转中心62a偏心。第一凸轮63配置于图5所示的脱离限制构件50的凸轮收纳框51内。在凸轮构件60中,以第一凸轮63绕凸轮齿轮62的旋转中心在小于一圈的范围往复运动的方式设定了凸轮齿轮62的旋转角度。

第二凸轮64从旋转轴61沿着径向突出并偏心地形成。第二凸轮64是被图5所示的传感器90的开关91检测的部位。

在此,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构件60的旋转轴61、驱动传递构件70的旋转轴71a、以及驱动传递构件80的旋转轴81均配置于同一平面j内(在此是水平面内),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平行地配设。另外,如图2所示,这些轴相对于由充电连接器4的插拔方向的线段(在此是前后)和从外壳11朝向受电连接器3的线段(在此是上下)构成的基准面k大致垂直地配置。在此,相对于基准面k大致垂直是指容许将轴相对于基准面k垂直地配置情况下的一定的偏离,也能够以在水平面上倾斜了预定角度(例如、30°以内)的状态配置各旋转轴(致动器10)。

图3所示的脱离限制构件50是在将充电连接器4安装到受电连接器3的状态下防止充电连接器4的脱离的构件。脱离限制构件50配置于收纳空间11a的前方。脱离限制构件50是树脂制的构件,具有:凸轮收纳框51,其形成有沿着左右开口的开口部51a;锁定销52,其与凸轮收纳框51形成为一体。

如图4所示,凸轮收纳框51是构成侧视呈矩形形状的开口部51a的框的环形状的构件,包括上边部51b、前边部51c、底边部51d以及后边部51e。如图5所示,凸轮构件60的旋转轴61贯穿于凸轮收纳框51内,并且,第一凸轮63从开口部51a的右侧插入凸轮收纳框51内。凸轮收纳框51的上边部51b和底边部51d的内侧成为供第一凸轮63的凸轮面抵接的凸轮承接面。

如图6所示,在下外壳20的中央壁部25和前侧壁部28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一对引导槽25a、28a。在前边部51c被收纳于引导槽28a、并且后边部51e被收纳到引导槽25a的状态下,脱离限制构件50沿着引导槽25a、28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

通过第一凸轮63的凸轮面与凸轮收纳框51的上边部51b的内侧抵接,脱离限制构件50被抬起。以下,将脱离限制构件50被抬起后的状态称为“初始状态”,将初始状态下的脱离限制构件50的位置称为“初始位置”。

另外,通过第一凸轮63的凸轮面与凸轮收纳框51的底边部51d的内侧抵接,脱离限制构件50被下压。以下,将脱离限制构件50被下压后的状态称为“限制状态”,将限制状态下的脱离限制构件50的位置称为“限制位置”。

如图4所示,锁定销52是圆形截面的轴构件,从凸轮收纳框51的底边部51d向下方向延伸地形成。锁定销52的轴线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地配置,锁定销52的前端部被倒角。

在初始位置,锁定销52的顶端向外壳11的内侧方向后退,不妨碍充电连接器4的脱离。另一方面,在限制位置,锁定销52的顶端从在下外壳20形成的贯穿孔21a向外侧突出(向下外壳20的下侧突出)。

在限制位置,如图1所示,锁定销52经由在受电连接器3形成的贯穿孔3k与在充电连接器4形成的嵌合孔4c嵌合。由此,充电连接器4相对于受电连接器3的脱离被限制。

图3所示的传感器90用于对锁定销52的位置进行检测,其具有:开关91,其被凸轮构件60的第二凸轮64压入;主体部92,其将开关91的状态作为检测信号、解除信号向控制装置输出。

图3所示的基板100用于对电动马达40和传感器90的驱动进行控制,与电动马达40、开关91以及供电部110电连接。基板100在收纳空间11a内配置于左侧后方。

图3所示的供电部110用于向基板100供给电力,具有雄连接器111。雄连接器111从下侧与在下外壳20的左侧后部形成的嵌合孔21i嵌合,与基板100所具有的雌连接器(未图示)连接。

图3所示的调节盘120使用调节盘固定件17b而安装于驱动传递构件70的卡合凹部74。通过使调节盘120旋转,没有电动马达40的驱动力就能够使脱离限制构件5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例如,在由于一些理由而电动马达40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能够使调节盘120旋转而使脱离限制构件50从限制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

接着,参照图10和图11(适当参照图3、图6),进一步详细地说明驱动传递构件70、80以及凸轮构件60周边的结构。

如图10所示,下外壳20的周壁部22主要具有右侧壁部26、左侧壁部27、前侧壁部28、后侧壁部29、以及在下外壳20内沿着前后方向纵断而形成的中央壁部25。在中央壁部25主要形成有承接部25b、轴承接部25c、25d、25e、以及引导槽25a。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上外壳30的内表面形成有与下外壳20的中央壁部25相对应地形成的垂下壁部35。垂下壁部35竖立设置于上外壳30的内表面地形成。在垂下壁部35主要形成有凸部35b、35c、35d、35e。

在将上外壳30组装到下外壳20的状态下,中央壁部25的上端和垂下壁部35的下端抵接,将外壳11内的收纳空间11a分割成右侧空间210和左侧空间220。右侧空间210构成供驱动传递构件70等配置的齿轮箱,并填充有润滑脂。另一方面,左侧空间220成为供电动马达40、传感器90等配置的区域,没有填充润滑脂。也就是说,中央壁部25和垂下壁部35担负防止润滑脂进入左侧空间220的润滑脂飞散防止壁的作用。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在下外壳20的中央壁部25,形成有与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相对应的承接部25b。另外,在下外壳20的底部21形成有与电动马达40的齿轮41a相对应地凹陷而成的凹部21s。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上外壳30的垂下壁部35形成有凸部35b,该凸部35b设置于与承接部25b相对应的位置,并按压电动马达40的端部。

如图10所示,在下外壳20的中央壁部25形成有与驱动传递构件70的旋转轴71a相对应的轴承接部25c,另外,在右侧壁部26形成有与驱动传递构件70的旋转轴71b相对应的轴承接部26c。另外,在下外壳20的底部21形成有与驱动传递构件70的第一齿轮72相对应地凹陷而成的凹部21t。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上外壳30的垂下壁部35,形成有用于使驱动传递构件70的旋转轴71a收纳于轴承接部25c的凸部35c。另外,在上外壳30的顶部31形成有用于使旋转轴71b收纳于轴承接部26c的凸部36c。另外,在顶部31形成有与驱动传递构件70的第一齿轮72相对应地凹陷而成的凹部31t。

如图10所示,在下外壳20的中央壁部25形成有与驱动传递构件80的旋转轴81相对应的轴承接部25d,另外,在右侧壁部26形成有与驱动传递构件80的旋转轴81相对应的轴承接部26d。另外,在下外壳20的底部21形成有与驱动传递构件80的第三齿轮82相对应地凹陷而成的凹部21u。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上外壳30的垂下壁部35形成有用于使驱动传递构件80的旋转轴81收纳于轴承接部25d的凸部35d。另外,在上外壳30的顶部31形成有用于使旋转轴81收纳于轴承接部26d的凸部36d。另外,在顶部31形成有与驱动传递构件80的第三齿轮82相对应地凹陷而成的凹部31u。

如图10所示,在下外壳20的中央壁部25以及前侧壁部28形成有对脱离限制构件50的凸轮收纳框51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槽25a、28a。另外,在下外壳20的中央壁部25形成有与凸轮构件60的旋转轴61相对应的轴承接部25e,另外,在右侧壁部26,与旋转轴61相对应地形成有轴承接部26e。另外,在下外壳20的底部21形成有与凸轮构件60的凸轮齿轮62相对应地凹陷而成的凹部21v。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上外壳30的顶部31形成有用于使凸轮构件60的旋转轴61收纳于轴承接部25e、26e的凸部35e、36e。另外,在顶部31形成有与凸轮构件60的凸轮齿轮62相对应地凹陷而成的凹部31v。

接着,参照图10~图13(适当参照图3、图6)而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电动马达40周边的结构。

电动马达40的马达外壳42在将电动马达40组装到外壳11的状态下自驱动机构12的其他结构隔离。也就是说,外壳11具有使马达外壳42自驱动机构12的其他结构隔离的构造(权利要求书的“马达箱”)。

具体而言,马达外壳42的前后左右被图10所示的下外壳20的后侧壁部29、中央壁部25、前侧分隔壁部45和左侧分隔壁部46、以及图11所示的上外壳30的垂下壁部35、左侧分隔壁部47包围。包围马达外壳42的前后左右的这些构件是权利要求书的“周壁部”。另外,马达外壳42的上部被上外壳30的顶部31覆盖,马达外壳42的下部被下外壳20的底部21覆盖。

下外壳20的前侧分隔壁部45是从底部21向上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矩形形状的板材,并将电动马达40和传感器90隔离。

下外壳20的左侧分隔壁部46是从底部21向上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构件,并与电动马达40的马达外壳42的形状相对应地形成有凹部46b。左侧分隔壁部46使电动马达40和雄连接器111隔离。

上外壳30的左侧分隔壁部47是从顶部31向下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构件,并与电动马达40的马达外壳42抵接而使电动马达40收纳于左侧分隔壁部46的凹部46b。

如图12所示,在供电动马达40配置的底部21l形成有俯视呈圆形形状的凹部21m。另外,在凹部21m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使外壳11的内外连通的圆形的空气孔21c。空气孔21c用于抑制由电动马达40、基板100(参照图3)的发热导致的外壳11内的气压的上升。另外,空气孔21c被圆形的透湿防水件16从内侧覆盖。透湿防水件16由容许空气的出入、同时阻止水的出入的原材料制作,能够防止水、灰尘从外部空间进入空气孔21c。透湿防水件16成为能够收纳于凹部21m的大小和厚度,如图13所示,在将电动马达40组装到外壳11的状态下,在电动马达40与透湿防水件16之间形成有间隙。透湿防水件16被双面胶带等粘接部件粘贴于凹部21m内。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马达40相对于下外壳20的组装方向(从上到下的方向)与空气孔21c所形成的方向(上下方向)一致。因此,能够将电动马达40和透湿防水件16从相同的方向组装于下外壳20,故而组装性良好。

而且,在供电动马达40配置的底部21l没有在将透湿防水件16组装于下外壳20之际成为障碍的构造。因此,透湿防水件16的组装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的组装方向(上下方向)与空气孔21c所形成的方向(上下方向)一致。因此,沿着作为外壳11的组装方向的成形模具的合模/脱模方向形成空气孔21c,因此,不具有滑动芯等的复杂的构造为佳,能够使外壳11的成形模具构造简单。

<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5和图6(适当参照其他附图)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表示致动器10的初始状态。

<限制动作>

在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下,若将充电连接器4插入受电连接器3,则向未图示的车辆1(参照图1)的控制部通电,电动马达40的驱动信号(正转:右旋转)被从该控制部向基板100输出。若电动马达40的齿轮41a在从致动器10的左侧观察(以下同样)进行右旋转(顺时针),则其驱动力经由驱动传递构件70、80向凸轮齿轮62传递,凸轮齿轮62左旋(逆时针)地旋转。若凸轮齿轮62左旋(逆时针)地旋转,则第一凸轮63旋转移动,在旋转了预定角度的部位,第一凸轮63与凸轮收纳框51(参照图3)的内周面抵接,凸轮收纳框51被第一凸轮63向下方向下压。由此,锁定销52(参照图3)向下方前进而锁定销52相对于外壳11的突出量增加。

在锁定销52移动到下方时,若传感器90的开关91被凸轮构件60的第二凸轮64压入,则检测信号从传感器90向基板100输出,该检测信号也向车辆1的控制部输出。以该输出作为触发而开始向车辆1的充电。

在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的旋转停止了的时间点,如图1所示,锁定销52经由在受电连接器3形成的贯穿孔3k与在充电连接器4形成的嵌合孔4c嵌合。由此,充电连接器4从受电连接器3的脱离被锁定销52限制(限制状态)。并且,在车辆1的控制部检测到锁定销52的前进之后,开始从充电装置(未图示)向蓄电池(未图示)的充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使锁定销52从下外壳20向下方突出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以如下方式形成:使脱离限制构件50的锁定销52的朝向朝向前方或后方、或朝向上方、并且设置与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相对应的贯穿孔等,使锁定销52沿着例如前后方向(相对于充电连接器4接近或分开的方向)突出、向上方突出。

<限制解除动作>

若充电停止或完成,则电动马达40的驱动信号(反转:左旋转)从车辆1(参照图1)的控制部向基板100输出。在图1所示的限制状态下,若使电动马达40的齿轮41a进行左旋转(逆时针),则其驱动力经由驱动传递构件70、80向凸轮齿轮62传递,使凸轮齿轮62右旋(顺时针)地旋转。若凸轮齿轮62右旋(顺时针)地旋转,则第一凸轮63旋转移动,在旋转了预定角度的部位,第一凸轮63与凸轮收纳框51(参照图3)的内周面抵接,凸轮收纳框51被第一凸轮63向上方向上推。由此,锁定销52(参照图3)向上方后退而锁定销52相对于外壳11的突出量减少。

在锁定销52移动到上方时,若由凸轮构件60的第二凸轮64进行的传感器90的开关91的压入被解除,则解除信号被从传感器90向基板100输出。基板100在使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旋转了预定次数之后(预定时间经过后)使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的旋转停止。在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的旋转停止了的时间点,锁定销52位于不阻碍充电连接器4的脱离的初始位置。由此,由于锁定销52,充电连接器4相对于受电连接器3的脱离的限制被解除(初始状态),使用者能够将充电连接器4从受电连接器3拔出。

此外,对在图8所示的限制状态下充电连接器4被使用者从受电连接器3强制性地拔出来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限制状态下,若充电连接器4被强制性地从受电连接器3拔出,则锁定销52有可能从根部折断。若锁定销52从根部被折断,则锁定销52的折断的碎片勾挂于受电连接器3的贯穿孔3k和充电连接器4的嵌合孔4c,有可能拔不出充电连接器4。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构成为在锁定销52的顶端侧被折断。具体而言,在将充电连接器4强制性地从受电连接器3拔出来的情况下,锁定销52与充电连接器4的嵌合孔4c抵接而被压弯,在锁定销52与o形密封圈安装件18抵接的部分,弯曲应力最大。并且,如图9所示,若以预定值以上的力将充电连接器4拔出,则在比o形密封圈安装件18靠下方的位置锁定销52被折断。

锁定销52的折断的碎片52a在收纳到充电连接器4的嵌合孔4c的状态下被向外部排出。由此,在充电连接器4被使用者从受电连接器3强制性地拔出来的情况下,锁定销52的折断的碎片52a留在受电连接器3的贯穿孔3k内,能够防止充电连接器4拔不出来这样的事态。此外,通过适当设定o形密封圈安装件18的安装位置(高度位置),能够调节锁定销52被折断的位置。换言之,o形密封圈安装件18的安装位置(高度位置)适当设定成锁定销52的折断的碎片52a能够向外部排出的程度。

<强制解除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0在由于一些理由(例如、电动马达40的故障)在充电完成后也持续了限制状态(参照图1)的情况下,能够以手动使锁定销52向初始位置移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者以手动使图3所示的调节盘120向上外壳30所示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旋转。转动调节盘120的驱动力经由驱动传递构件70、80向凸轮齿轮62传递,凸轮齿轮62右旋(顺时针)地旋转。若凸轮齿轮62右旋(顺时针)地旋转,则第一凸轮63旋转移动,在旋转了预定角度的部位,第一凸轮63与凸轮收纳框51(参照图3)的内周面抵接,凸轮收纳框51被第一凸轮63向上方向上推。由此,没有电动马达40的驱动力就能够将锁定销52收纳于下外壳20内。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包围电动马达40的周围的构件形成空气孔21c。因此,即使不另外设置迷宫形状等,润滑脂(润滑剂)也不会向空气孔21c和透湿防水件16飞散。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谋求致动器10的尺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设为简易的构造。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下外壳20的底部21形成有空气孔21c。

由此,能够将由电动马达40加热后的空气快速地向外部排出,因此,电动马达40的散热效果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孔21c沿着电动马达40的组装方向形成。

由此,能够将电动马达40和透湿防水件16从相同的方向组装于外壳11,因此,组装性良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壳11包括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空气孔21c沿着下外壳20与上外壳30的组装方向形成。

由此,沿着作为外壳11的组装方向的成形模具的合模/脱模方向形成有空气孔21c,因此,能够使外壳11的成形模具的构造简单。因此,能够减少成形模具的制作费。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也可以是,以图1所示的受电连接器3根据供充电口2a设置的位置而随着从顶端侧朝向车内侧而降低的方式其轴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在该情况下,致动器10以与受电连接器3同样地后侧相对于水平面朝下倾斜了的状态安装于车辆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孔21c形成于下外壳20的底部21l,但空气孔21c也可以形成于包围电动马达40的其他构件(除了担负润滑脂飞散防止壁的作用的构件之外的构件)。也可以是,例如,空气孔21c以使马达箱和外部连通的方式形成于上外壳30的顶部31、后侧壁部29。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