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转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1367发布日期:2018-10-16 22:20阅读:2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转盘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座椅用配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转盘。



背景技术:

座椅转盘在车辆上担当着改变座椅旋转方向位置及锁定的功用。目前市场上的座椅转盘机构复杂,转动效果不好,各部件之间易磨损,使用寿命短,且锁止效果不好,使用时具有很大安全隐患。

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座椅转盘,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旋转灵活,锁止效果好,解锁便捷,大大减少晃动且安全性好座椅转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座椅转盘,包括:上板、下板、压盘和锁止机构;

上板设置在下板上方,上板中部设有圆形安装孔;压盘设置在上板上方,压盘包括中部的固定部以及设置在固定部外周的扣压部,固定部穿过安装孔固定在下板中部,扣压部将上板可转动的扣压在下盘上;

锁止机构包括安装轴、锁止片、扭簧、解锁件;安装轴固定在上板下侧,锁止片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安装轴上,锁止片另一端朝向上板中部的一侧设有锁止爪,锁止爪穿过上板插入压盘,扭簧套设在安装轴上,扭簧的一端设置在安装轴上,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锁止片上,扭簧驱动锁止片另一端绕安装轴朝靠近上板中部的一侧转动,解锁件一端设置在锁止片另一端,当将解锁件另一端背向上板中部拉动时,锁止片另一端绕安装轴朝远离上板中部的一侧转动,锁止爪退出压盘;

其中,上板上设有容锁止爪穿过的通孔,压盘上设有容锁止爪插入的锁止部。

优选地,锁止片另一端设有限位孔,上板下侧设有限位柱,限位柱下端穿过限位孔;当锁止片转动时,限位柱在限位孔内相对移动,限位柱用于限制锁止片的转动范围。

优选地,解锁件为拉线,上板下侧设有支架,支架上设有支撑槽,支架位于锁止片远离上板中部的一侧,拉线一端穿过支撑槽固定在锁止片另一端,拉动拉线另一端,锁止片另一端绕安装轴朝远离上板中部的一侧转动。

优选地,锁止片中部设有固定钩或固定孔,拉线一端穿过支撑槽固定在固定钩或固定孔上。

优选地,锁止部为卡槽或卡孔,压盘上均匀分布的设有多个锁止部。

优选地,压盘与上板之间、上板与下板之间均设置有滚珠单元;滚珠单元包括圆环状的保持架、均匀分布的安装在保持架上的多个滚珠,多个滚珠均可转动地安装在保持架上;压盘与上板之间的滚珠上下两端分别抵接压盘和上板,上板与下板之间的滚珠上下两端分别抵接上板与下板。

优选地,扣压部外侧边缘设有朝上弯折的翻边,安装孔边缘设有朝上弯折的折弯部,翻边间隙配合的设置在折弯部上方,通孔正对着翻边。

优选地,上板下侧固定有上钩板,下板上固定有下钩板,上钩板上设有朝上弯折的上钩部,下钩板上设有朝下弯折的下钩部,上钩部与下钩部间隙配合设置。

优选地,上板与下板之间设有防止上板过渡下压的支撑柱。

优选地,下板上设有增加下板强度的加强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旋转灵活,锁止效果好,解锁便捷,大大减少晃动且安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座椅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座椅转盘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座椅转盘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座椅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1、上板,11、安装孔,12、通孔,13、折弯部,

2、下板,21、加强梁,

3、压盘,31、固定部,32、扣压部,33、锁止部,34、翻边,

4、锁止机构,41、安装轴,42、锁止片,43、扭簧,44、锁止爪,45、限位孔,46、限位柱,47、固定钩,48、固定孔,

5、支架,51、支撑槽,

6、滚珠单元,61、保持架,62、滚珠,

7、上钩板,71、上钩部,

8、下钩板,81、下钩部,

9、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座椅转盘,包括:上板1、下板2、压盘3和锁止机构4。

如图1至图7所示,上板1设置在下板2上方,上板1中部设有圆形安装孔11;压盘3设置在上板1上方,压盘3包括中部的固定部31以及设置在固定部31外周的扣压部32,固定部31穿过安装孔11固定在下板2中部,扣压部32将上板1可转动的扣压在下盘上。

同时,在压盘3与上板1之间、上板1与下板2之间均设置有滚珠62单元6,有效消除纵向及横向间隙且不影响上板1转动。滚珠62单元6包括圆环状的保持架61、均匀分布的安装在保持架61上的多个滚珠62,多个滚珠62均可转动地安装在保持架61上;压盘3与上板1之间的滚珠62上下两端分别抵接压盘3和上板1,上板1与下板2之间的滚珠62上下两端分别抵接上板1与下板2。两个滚珠62单元6改善了压盘3与上板1之间、上板1与下板2之间的支撑性,达到了提高转盘刚性的目的;且确保上盘转动的流畅性,且与上下各部件之间不会有磨损,增加使用寿命,简化安装及操作。

如图2至图7所示,在扣压部32外侧边缘设有朝上弯折的翻边34,安装孔11边缘设有朝上弯折的折弯部13,翻边34间隙配合的设置在折弯部13上方。同时,上板1下侧固定有上钩板7,下板2上固定有下钩板8,上钩板7上设有朝上弯折的上钩部71,下钩板8上设有朝下弯折的下钩部81,上钩部71与下钩部81间隙配合设置。这样的结构增加了抗脱强度,上钩部71与下钩部81对扣,确保具有较强的抗拉脱能力,从而保证了整个装置能承受较高的静载和冲击力,确保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装置也不易失效,从而保障了乘员的安全性;同时,能有效消除上板1和下板2的晃动间隙;增强装置稳定性和安全性。本实施例中,上板1和下板2之间设有两对上钩板7和下钩部81,在其他实施例中,上钩板7和下钩部81的个数也能是其他数量,能达到较好效果即可。

如图2至图7所示,上板1与下板2之间设有防止上板1过渡下压的支撑柱9,且设有两个支撑柱9,两个支撑柱9上端安装在上板1上,下端朝向下板2延伸设置;当上板1受到力量冲击时,上板1将会靠近下板2,当上板1与下板2的距离过短时,极易损坏上板1和下板2之间的机构,影响装置的使用灵活性及使用寿命,支撑柱9的存在能很好限制上板1和下板2之间的距离,增加装置使用寿命。同时,在下板2上设有增加下板2强度的加强梁21。

如图2至图7所示,锁止机构4包括安装轴41、锁止片42、扭簧43、解锁件。其中,安装轴41固定在上板1下侧,锁止片42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安装轴41上,锁止片42另一端朝向上板1中部的一侧设有锁止爪44,锁止爪44穿过上板1插入压盘3;扭簧43套设在安装轴41上,扭簧43的一端设置在安装轴41上,扭簧43的另一端固定在锁止片42上,扭簧43驱动锁止片42另一端绕安装轴41朝靠近上板1中部的一侧转动,同时,解锁件一端设置在锁止片42另一端,当将解锁件另一端背向上板1中部拉动时,锁止片42另一端绕安装轴41朝远离上板1中部的一侧转动,锁止爪44退出压盘3。其中,上板1上设有容锁止爪44穿过的通孔12,压盘3上设有容锁止爪44插入的锁止部33,且通孔12正对着翻边34。

优选地,锁止部33为卡槽或卡孔,本实施例中压盘3的翻边34上均匀分布的设有多个卡槽,能根据需要旋转的角度来设置锁止部33的个数,本实施例中,锁止部33为八个时,则上板1最小的转动角度为45°,结构简单,操作也便捷。

如图2至图7所示,锁止片42另一端设有限位孔45,上板1下侧设有限位柱46,限位柱46下端穿过限位孔45;当锁止片42转动时,限位柱46在限位孔45内相对移动,限位柱46用于限制锁止片42的转动范围。且在限位柱46下端设有挡圈,挡圈位于锁止片42下方,能有效防止锁止片42脱离限位柱46。

本实施例中,解锁件为拉线,上板1下侧设有支架5,支架5上设有支撑槽51,支架5位于锁止片42远离上板1中部的一侧,拉线一端穿过支撑槽51固定在锁止片42另一端,拉动拉线另一端,锁止片42另一端绕安装轴41朝远离上板1中部的一侧转动。优选地,锁止片42中部设有固定钩47或固定孔48,拉线一端穿过支撑槽51固定在固定钩47或固定孔48上。

原理:拉动拉线带动锁止片42转动,锁止爪44脱离锁止部33,转盘解锁,上板1转动,每转动45°,锁止爪44由于扭簧43作用回到锁止部33中锁止;接着需要拉动拉线解锁。当需要转动更大角度时,一直拉着拉线,知道转动到相应角度,松开拉线即可。结构简单、旋转灵活,锁止效果好,解锁便捷,大大减少晃动且安全性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