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4003发布日期:2019-01-15 22:36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及座椅。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安全,环保和节能。其中,和人们生命财产有着直接关系的是汽车安全。汽车安全性的研究通常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大类。主动安全性指交通事故发生之前采取安全性措施。尽可能避免事故发生。被动安全性指事故发生时,利用汽车结构设计以及被动安全性装置,尽可能减轻驾驶员、乘员及车外行人受伤害程度。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及车速提高,汽车碰撞事故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在全球各国家汽车侧面碰撞造成伤亡事故也比较频繁,特别在中国城市道路交叉路口以平面交叉为主,统计表明1998年汽车侧面碰撞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占整个交通事故的31.65%,严重受伤人数占30.15%,这两项指标都超过了正面碰撞事故相应的数据,由此可见,侧面碰撞在我国发生频次较高,造成严重伤亡人数较多。因此,实施侧面碰撞标准是必然趋势。在侧面碰撞时由于汽车侧面不像汽车正面有很大的吸能区域,所以一旦发生侧面碰撞就会造成严重。

侧面碰撞对人体伤害优化一直是难于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侧面碰撞优化主要是车门的侵入量的优化、门内饰造型的优化以及侧面气囊的优化,而车门的侵入量的优化、门内饰造型的优化以及侧面气囊的优化导致整体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且效果比较单一,并不明显,不能很好地降低侧面碰撞导致的车门侵入对人体的伤害,在高速侧面碰撞过程中人体的肋骨及肩部仍受到较大伤害,直接影响安全系统的整体得分。

综上,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且能够有效降低侧面碰撞对人体伤害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及座椅,显得格外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且能够有效降低侧面碰撞对人体伤害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及座椅,解决目前的侧面碰撞对人体伤害优化的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所述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座椅的侧部,其包括顶升器和自锁止限位结构,所述顶升器的一端固定在车身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座椅上,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顶升器靠近所述座椅的侧壁上;

所述顶升器,用于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推动所述座椅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

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用于在所述座椅移动预定距离时锁止所述座椅,使所述座椅保持在预定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顶升器包括顶升杆、电子点爆装置和一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口的导管,所述顶升杆活动设置在所述导管内且其顶部凸出所述导管的顶部后与所述座椅固定连接,所述电子点爆装置设置在所述导管内且位于所述导管的底部与所述顶升杆的底部之间,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导管靠近顶部的侧壁上;

所述电子点爆装置,用于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点爆,并用于在点爆时推动所述顶升杆,使所述顶升杆沿着所述导管的轴向运动;

所述顶升杆,用于在所述电子点爆装置的推动下带动所述座椅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

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用于当所述顶升杆的底部运动到所述导管的顶部时锁止所述顶升杆和所述座椅,使所述座椅保持在预定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的底部与所述顶升杆的底部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电子点爆装置点爆的火药。

优选地,所述顶升器设置在所述座椅底座的侧部。

进一步地,所述顶升器为多个,多个所述顶升器均匀分布在所述座椅底座的侧部。

进一步地,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均匀分布在所述导管靠近顶部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靠近顶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具体地,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为锁止钩。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座椅,所述座椅的底部设置有上述所述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包括顶升器和自锁止限位结构,当发生侧面碰撞时,顶升器推动座椅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当座椅移动预定距离时,自锁止限位结构锁止所述座椅,使所述座椅保持在预定位置,这样,人体在安全带及座椅的作用下同时也会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侧面碰撞空间增大,大大降低侧面碰撞导致的车门入侵对人体的伤害,大大提升侧面碰撞安全得分;

(2)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仅通过顶升器和自锁止限位结构这两大部件的相互配合,就能够很好地降低侧面碰撞对人体的伤害,与现有的通过优化车门侵入量、门内饰造型以及侧面气囊以此改善侧面碰撞的伤害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3)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是设置在座椅侧部的,该装置并不是车身的组成部分,不需要对车辆本身的结构进行改进,因此,可以适应不同的车型,应用场景和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与座椅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顶升杆、电子点爆装置以及导管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顶升杆与锁止钩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锁止钩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座椅,2-顶升器,201-顶升杆,202-电子点爆装置,203-导管,3-自锁止限位结构,4-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所述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均匀分布在所述座椅1底座的侧部。

所述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包括顶升器2和自锁止限位结构3,所述顶升器2的一端固定在车身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座椅1上,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设置在所述顶升器2靠近所述座椅1的侧壁上。

所述顶升器2,用于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推动所述座椅1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即向远离发生侧面碰撞的那个车门的方向移动;

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用于在所述座椅1移动预定距离时锁止所述座椅1,使所述座椅1保持在预定位置。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的主动式溃缩自锁止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与用于检测侧面碰撞的传感器以及顶升器电连接,车辆发生碰撞后,传感器会将碰撞的相关信息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是否发生侧面碰撞,如果是则使顶升器推动所述座椅1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当控制器检测到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控制器控制顶升器推动座椅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当座椅移动预定距离时,自锁止限位结构锁止所述座椅,使所述座椅保持在预定位置。这样,人体在安全带及座椅的作用下同时也会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侧面碰撞空间增大,大大降低侧面碰撞导致的车门入侵对人体的伤害,大大提升侧面碰撞安全得分。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所述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均匀分布在所述座椅1底座的侧部。

所述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包括顶升器2和自锁止限位结构3,所述顶升器2的一端固定在车身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座椅1上,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设置在所述顶升器2靠近所述座椅1的侧壁上,所述顶升器2为多个,多个所述顶升器2均匀分布在所述座椅1底座的侧部。

如图3-5所示,所述顶升器2包括顶升杆201、电子点爆装置202和一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口的导管203,所述顶升杆201活动设置在所述导管203内且其顶部凸出所述导管203的顶部后与所述座椅1固定连接,所述电子点爆装置202和火药设置在所述导管203内且位于所述导管203的底部与所述顶升杆201的底部之间,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为多个,多个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设置在所述导管203靠近顶部的侧壁上。

所述电子点爆装置202,用于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点爆火药,并用于在火药点爆时推动所述顶升杆201,使所述顶升杆201沿着所述导管203的轴向运动,即,使所述顶升杆201沿着所述导管203向靠近座椅的方向移动;

所述顶升杆201,用于在所述电子点爆装置202的推动下带动所述座椅1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即向远离发生侧面碰撞的那个车门的方向移动;

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用于当所述顶升杆201的底部运动到所述导管203的顶部时锁止所述顶升杆201和所述座椅1,使所述座椅1保持在预定位置。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的主动式溃缩自锁止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与用于检测侧面碰撞的传感器以及电子点爆装置电连接,车辆发生碰撞后,传感器会将碰撞的相关信息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是否发生侧面碰撞,如果是则使控制电子点爆装置点爆火药,顶升杆在火药爆炸的冲击下推动所述座椅1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当控制器检测到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控制器控制电子点爆装置点爆火药,当火药点爆时,火药爆炸巨大的冲击力使顶升杆沿着导管的轴向运动并推动座椅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当所述顶升杆的底部运动到所述导管的顶部时锁止所述顶升杆,因顶升杆与座椅固定连接在一起,当顶升杆被锁住时,座椅自然也被锁止在预定位置。这样,人体在安全带及座椅的作用下同时也会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侧面碰撞空间增大,大大降低侧面碰撞导致的车门入侵对人体的伤害,大大提升侧面碰撞安全得分。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所述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均匀分布在所述座椅1底座的侧部。

所述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包括顶升器2和自锁止限位结构3,所述顶升器2的一端固定在车身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座椅1上,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设置在所述顶升器2靠近所述座椅1的侧壁上,所述顶升器2为多个,多个所述顶升器2均匀分布在所述座椅1底座的侧部。

如图3-5所示,所述顶升器2包括顶升杆201、电子点爆装置202和一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口的导管203,所述顶升杆201活动设置在所述导管203内且其顶部凸出所述导管203的顶部后与所述座椅1固定连接,所述电子点爆装置202和火药设置在所述导管203内且位于所述导管203的底部与所述顶升杆201的底部之间,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为多个,多个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设置在所述导管203靠近顶部的侧壁上。

继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导管203靠近顶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4,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设置在所述安装槽4内。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顶升杆201包括一体成型的圆柱形主体和圆柱形底部,圆柱形底部的直径大于圆柱形主体的直径,也大于导管203顶部敞口的直径,避免顶升杆201运动到导管的顶部时从导管脱离。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为锁止钩,其包括体成型的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固定在安装槽4内,所述活动端为一突起,所述固定端的形状为矩形,所述活动端的形状为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的电子点爆装置、顶升杆和自锁止限位结构的功能如下:

所述电子点爆装置202,用于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点爆火药,并用于在火药点爆时推动所述顶升杆201,使所述顶升杆201沿着所述导管203的轴向运动,即,使所述顶升杆201沿着所述导管203向靠近座椅的方向移动;

所述顶升杆201,用于在所述电子点爆装置202的推动下带动所述座椅1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即向远离发生侧面碰撞的那个车门的方向移动;

所述自锁止限位结构3,用于当所述顶升杆201的底部运动到所述导管203的顶部时,通过活动端的突起锁止所述顶升杆201和所述座椅1,使所述座椅1保持在预定位置。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的主动式溃缩自锁止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与用于检测侧面碰撞的传感器以及电子点爆专职电连接,车辆发生碰撞后,传感器会将碰撞的相关信息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是否发生侧面碰撞,如果是则使控制电子点爆装置点爆火药,顶升杆在火药爆炸的冲击下推动所述座椅1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当控制器检测到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控制器控制电子点爆装置点爆火药,当火药点爆时,火药爆炸巨大的冲击力使顶升杆沿着导管的轴向运动并推动座椅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当所述顶升杆的底部运动到所述导管的顶部时,自锁止限位结构的活动端的突起与顶升杆底部的下表面相抵(即顶升杆底部卡入该活动端的突起中),从而锁止所述顶升杆,因顶升杆与座椅固定连接在一起,当顶升杆被锁住时,座椅自然也被锁止在预定位置。这样,人体在安全带及座椅的作用下同时也会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侧面碰撞空间增大,大大降低侧面碰撞导致的车门入侵对人体的伤害,大大提升侧面碰撞安全得分。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座椅,该座椅底座的侧部设置有如实施例1-3中所述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住限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包括顶升器和自锁止限位结构,当发生侧面碰撞时,顶升器推动座椅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当座椅移动预定距离时,自锁止限位结构锁止所述座椅,使所述座椅保持在预定位置,这样,人体在安全带及座椅的作用下同时也会向远离侧面碰撞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侧面碰撞空间增大,大大降低侧面碰撞导致的车门入侵对人体的伤害,大大提升侧面碰撞安全得分;

(2)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仅通过顶升器和自锁止限位结构这两大部件的相互配合,就能够很好地降低侧面碰撞对人体的伤害,与现有的通过优化车门侵入量、门内饰造型以及侧面气囊以此改善侧面碰撞的伤害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3)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碰撞座椅主动式避让自锁止限位装置是设置在座椅侧部的,该装置并不是车身的组成部分,不需要对车辆本身的结构进行改进,因此,可以适应不同的车型,应用场景和范围更广。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