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调节风力及风向的车载空调出风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2847发布日期:2019-04-16 22:49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调节风力及风向的车载空调出风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出风口,特别是一种便于调节方向及风力大小的车载空调出风口。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配有空调的电动三轮车较少,是因为为了保证三轮车的灵活,便于转向,三轮车的车头一般都较小,所以没有足够的空间设置空调出风口,同时电动三轮车的密闭性差,空调所排出的冷气或暖气流失较大,因此需要一种设于车顶且便于调节风力大小及方向的空调出风口。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调节风力及风向的车载空调出风口,将空调进风管从顶部引入车内,便于调整出风口的风力大小及方向,为驾驶人员创造良好的驾驶环境。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于调节风力及风向的车载空调出风口,包括导风腔、螺纹部、限位孔、螺杆、定位螺母、遮风板、凹槽、底部设有卡块的限位杆、设有通孔的上挡板和设有通孔的下挡板。所述螺纹部设于导风腔顶部,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分别铰接于导风腔底部两侧,所述限位孔间隔均匀的设于下挡板上。所述限位杆一端铰接于导风腔的侧壁,另一端通过卡块与下挡板活动连接。所述螺杆依次穿过通孔,并通过定位螺母对上挡板和下挡板进行固定。所述凹槽固定于下挡板顶部,所述遮风板固定于上挡板底部,且遮风板的底部悬于凹槽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便于调节风力及风向的车载空调出风口,通过螺杆来调节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出风口的大小,并通过限位杆和下挡板配合调整出风口的角度,实现出风口风力大小及角度的调节。

进一步限定,所述导风腔侧面还铰接有盖板,上述限定是方便通过盖板取下或安装过滤板,使空调的出风口保持清洁。

进一步限定,所述盖板下方设有与导风腔滑动连接的过滤板,上述限定是为了方便更换过滤板,当过滤板堆积满灰尘时可取下清洁或是放置新的过滤板。

进一步限定,所述螺纹部顶部固定有弹性密封圈,上述限定是为了防止气体从导气管与螺纹部之间泄漏,从而降低制冷或制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在出风口处设置有盖板及滑动连接的过滤板,可以对空气进行过滤,防止开启空调时灰尘对驾驶人员的呼吸道系统产生影响。并能防止冷气或暖气由衔接处泄漏,降低空调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便于调节风力及风向的车载空调出风口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便于调节风力及风向的车载空调出风口的侧视图;

图中对应标示分别为:1-导风腔,2-下挡板,3-上挡板,4-螺杆,5-定位螺母,6-限位杆,7-通孔,11-螺纹部,12-盖板,13-过滤板,14-弹性密封圈,21-限位孔,22-凹槽,31-遮风板,61-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便于调节风力及风向的车载空调出风口,包括导风腔1、螺纹部11、限位孔21、螺杆4、定位螺母5、遮风板31、凹槽22、底部设有卡块61的限位杆6、设有通孔7的上挡板3和设有通孔7的下挡板2。所述螺纹部11设于导风腔1顶部,所述上挡板3和下挡板2分别铰接于导风腔1底部两侧,所述限位孔21间隔均匀的设于下挡板2上。所述限位杆6一端铰接于导风腔1的侧壁,另一端通过卡块61与下挡板3活动连接。所述螺杆4依次穿过上挡板3的通孔7与下挡板2上的通孔7,并通过定位螺母5对上挡板3和下挡板2进行固定。所述凹槽22固定于下挡板2顶部,所述遮风板31固定于上挡板3底部,且遮风板31的底部悬于凹槽22内。所述导风腔1侧面还铰接有盖板12,所述盖板12下方设有与导风腔1滑动连接的过滤板13,所述螺纹部11顶部固定有弹性密封圈14。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螺纹部将本实用新型与出气管连接,螺纹部上的弹性密封圈用于防止气体从螺纹部与出气管之间漏出;在导风腔一侧设有盖板及过滤板,可由盖板处放入过滤板,对排出的冷气或暖气进行过滤,防止驾驶人员吸入吹出的灰尘。当需要对出风口的风力大小进行调节时,通过调节固定螺母的位置,使上挡板与下挡板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从而调节由两个挡板之间所排出的风力大小;在调节的过程中,上挡板底部的遮风板在凹槽内滑动,即使上挡板与下挡板间距发生变化,仍能防止气体从两侧排出。对风向进行调节时,通过将卡块卡在下挡板上的不同位置,从而调节下挡板的角度,由于上挡板与下挡板通过螺杆固定,且均与导风腔铰接,所以调节下挡板的同时,上挡板同时转动,风力大小不发生变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调节风力及风向的车载空调出风口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