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往复式散货用运输车厢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2939发布日期:2019-05-15 23:1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往复式散货用运输车厢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运输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往复式散货用运输车厢及汽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物料运输业高速发展,在这其中,散货运输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散货运输时,往往需要将散货放置于车厢内,到达目的地后再将散货卸下。目前,现有的散货车厢卸货时,多采用侧翻式、后翻式、或履带自卸式卸货,采用侧翻和自翻式卸货车厢,由于车厢重量较大,在卸货时车厢重心会升高,存在翻车的风险,且,在较重载荷下,油缸还易于发生爆裂,此外,还难以控制卸货速度和卸载面积,对后续工作造成困扰;采用履带式自卸车厢,多在车厢底部设置回转使的履带,通过履带转动向车厢外侧散出货物,履带式自卸车厢在使用时,由于其在竖直方向上需要设置两层履带,以及两层履带之间的滚轴,使得车厢高度较高、重量较大,使用起来极为不便。显然,现有的散货用运输车厢和汽车已经无法有效的满足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往复式散货用运输车厢及汽车,它结构巧妙,设计合理,不仅可以较为安全高效的对散货进行卸货作业,并且整个车厢高度较小、质量较轻。本发明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往复式散货用运输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厢本体;两个卷筒,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厢本体的前后两侧;输送带,自前向后贯穿所述车厢本体,前后两端部分别卷设在对应位置处的卷筒上,且位于车厢本体内侧的所述输送带与所述车厢本体底壁贴合;两个驱动件,分别带动一卷筒转动。

进一步的,在所述车厢本体前侧的所述卷筒高于所述车厢本体底壁,且在所述输送带穿出所述车厢本体前壁位置处设有一导向辊轴。

进一步的,在所述车厢本体的底壁的下侧设有若干个与所述车厢本体内侧连通设置的润滑管,在所述润滑管内设有润滑介质、带动所述润滑介质象所述车厢本体内侧移动的润滑驱动件。

进一步的,所述润滑驱动件包括一润滑活塞、和一与所述润滑活塞相连的电动伸缩杆。

进一步的,在所述润滑管的一侧设有与其相连的添料管,所述添料管背离所述润滑管的一端可拆卸的设有一封闭件。

进一步的,所述添料管斜向下倾斜设置,所所述封闭件包括一与所述添料管可拆卸连接的内管,在所述内管内设有一添料活塞、添料活塞杆,其中所述内管与所述添料活塞杆之间设有锁止结构,以使得所述添料活塞杆将所述添料活塞推动至接近所述润滑管的一端时,所述锁止结构限制所述添料活塞杆和所述内管之间相背移动。

或者,所述润滑驱动件包括一与所述润滑管相连的气泵,在所述气泵与所述润滑管之间设有一电磁阀,在所述润滑管的一侧设有一料盒。

或者,所述润滑介质为滑动设置在所述润滑管内的块状固定润滑介质,所述润滑驱动件包括一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润滑介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润滑管相连。

进一步的,在各所述润滑管位置处的车厢底壁上分别设有一润滑沟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任意一种往复式散货用运输车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它结构巧妙,设计合理,不仅可以较为安全高效的对散货进行卸货作业,并且整个车厢高度较小、质量较轻。本发明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润滑驱动件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润滑驱动件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厢本体;2、卷筒;3、输送带;4、导向辊轴;5、润滑管;6、润滑活塞;7、电动伸缩杆;8、添料管;9、添料活塞;10、添料活塞杆;11、气泵;12、电磁阀;13、料盒;14、电动阀;15、固体润滑介质;16、弹簧;17、润滑沟槽;18、搭板;19、毛刷;20、内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一种往复式散货用运输车厢,包括:车厢本体1;两个卷筒2,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厢本体1的前后两侧;输送带3,自前向后贯穿所述车厢本体1,前后两端部分别卷设在对应位置处的卷筒2上,且位于车厢本体1内侧的所述输送带3与所述车厢本体1底壁贴合;两个驱动件,分别带动一卷筒2转动。

本发明的运输车厢在卸货时,通过两个驱动件带动对应的卷筒2转动,使得整个输送带3向后侧移动,带动车厢本体1内输送带3上的货物向后移动,从而可以将车厢本体1内的货物卸下。

由于本发明的输送带3直接与车厢本体1的底壁贴合,使得输送带3的载荷直接传递至车厢本体1的底壁上,极大的降低了输送带3上受到的载荷,相较于托辊支撑输送带的方式,可由效的降低输送带3上的张紧力,提高输送带3使用寿命;

并且,由于本发明的车厢在竖直方向上仅具有一层输送带3,且无需单独设置输送带3的支撑结构,使得本发明的车厢本体1的输送带占据厚度较小,相较于现有的履带式自卸货车,加大的降低了整个车厢的高度;

并且,由于本发明的输送带3无需设置托辊,相较于现有的履带式自卸货车,本发明的车厢自重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牵引力,驱动件采用液压马达,液压马达与卷筒2通过减速机传动相连,在一些可替换的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驱动件,例如电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带3的宽度与车厢本体1底壁的宽度相近,由此可以防止货物在车厢内滞留,并且,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可在车厢本体1内设置两个倾斜设置的搭板18,两搭板18均与输送带3平行设置,且搭板18的上端与车厢本体1的两侧壁相连、下端搭接在输送带3上,于此可以减少货物进入输送带3与车厢本体1底壁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货物在输送带3上黏连,在车厢后侧,输送带3脱离车厢本体1位置处,在车厢本体1外侧还设有一毛刷19,以使得输送带3在移动处车厢本体1外侧后,能通过毛刷19将输送带3上的货物清扫脱离,当然,也可将毛刷19设置成刮板。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整个车厢的强度,同时降低输送带3与车厢本体1底壁之间的摩擦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厢本体1底壁采用光滑度较高的不锈钢底壁,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替换为钢化玻璃板底壁和玻纤增强pp板底壁。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指代的前、后、上、下,对应为车厢本体在使用状态时的位置关系,处于卸货一侧的为后侧,与卸货一侧相对一侧为前侧。

进一步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车厢本体1前侧的所述卷筒2高于所述车厢本体1底壁,且在所述输送带3穿出所述车厢本体1前壁位置处设有一导向辊轴4。由此可以通过导向辊轴4对输送带3进行转向,将卷筒2设置于高于输送带3位置处,便于合理的设置卷筒2位置,防止卷筒2与运载车厢的其他工具之间干涉,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厢可设置于挂车上,通过将卷筒2设置于整个车厢本体1的上段位置处,可以防止卷筒2与挂车车头后侧的零件之间干涉。

相应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带3穿出车厢本体1后壁位置处设有导向辊轴4,由此可以将车厢本体1后侧卷筒2设置于车厢下侧。

对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的优化之处在于,在所述车厢本体1的底壁的下侧设有若干个与所述车厢本体1内侧连通设置的润滑管5,在所述润滑管5内设有润滑介质、带动所述润滑介质象所述车厢本体1内侧移动的润滑驱动件。由此可以通过润滑管5提供润滑介质,由润滑驱动件带动润滑介质进入车厢本体1下壁与输送带3之间,对输送带3进行润滑处理,可有效降低输送带3与车厢本体1下壁之间的摩擦力。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管5设置于车厢本体1的前段,由此可以在卸货时,输送带3向后移动将润滑介质涂覆在车厢本体1下壁的后段处,润滑效果更佳。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润滑驱动件包括一润滑活塞6、和一与所述润滑活塞6相连的电动伸缩杆7。由此可以通过润滑活塞6将润滑管5内的润滑介质送入车厢本体1下壁和输送带3之间,具体的,可以输送粉末状的润滑介质,例如滑石粉;还可输送油液状的润滑介质,例如润滑膏。当然,作为等同的实施例中,润滑活塞6也可由其他驱动部件带动,例如,液压伸缩杆、电动控制阀等。

进一步的优化之处在于,所述润滑管的一侧设有与其相连的添料管8,所述添料管8背离所述润滑管的一端可拆卸的设有一封闭件。由此可以在润滑管内润滑介质较少时,通过将封闭件取下,并通过添料管8向其内部加入润滑介质,再将封闭件安装上,防止内部润滑介质外漏。

进一步的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添料管8斜向下倾斜设置,所述封闭件包括一与所述添料管8可拆卸连接的内管20,在所述内管20内设有一添料活塞9、添料活塞杆10,其中所述内管20与所述添料活塞杆10之间设有锁止结构,以使得所述添料活塞杆10将所述添料活塞9推动至接近所述润滑管的一端时,所述锁止结构限制所述添料活塞杆10和所述内管20之间相背移动。由与添料管8斜向下倾斜设置,由此可以在添加润滑介质时,先在内管20内放入润滑介质,再将内管20与添料管8之间连接,然后通过添料活塞杆10带动添料活塞9将润滑介质加入润滑管内,并通过锁止结构将活塞杆与内管20之间固定,防止添料活塞9向下移动,造成“在润滑时,润滑介质进入添料管8内,无法进入输送带下侧”这一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管20与添料管8之间可拆卸连接选用螺纹连接的形式,并且,内管20与添料活塞杆10之间的锁止结构同样采用螺纹连接的形式,具体的是,在内管外端设有一螺母,添料活塞杆的外端部配合设有螺纹,在添料活塞移动至润滑管位置处时,添料活塞杆的螺纹段与螺母旋合。在一些可替换的实施例中,也可将内管20与添料管8之间采用其他的连接形式,例如,采用卡扣连接,同样的,添料活塞杆10与内管20之间也可采用其他的锁止结构,例如,采用卡扣连接,或者,通过螺栓依次旋合穿过内管20和添料活塞杆10的形式。

或者,封闭结构也可直接采用一与添料管8可拆卸连接的封堵塞,通过外部注入设备向其内部注入润滑介质,注入后再安装封堵塞,外部注入设备可选用注射筒等。

在或者,也可将添料管8斜向上设置,直接向添料管8内注入润滑介质。

或者,在一些可以替换的实施例中,在润滑介质为粉末状的润滑介质时,也可如此设置,所述润滑驱动件包括一与所述润滑管5相连的气泵11,在所述气泵11与所述润滑管5之间设有一电磁阀12,在所述润滑管的一侧设有一料盒13。由此通过风力带动润滑管5内的润滑介质进入车厢本体1底壁和输送带3之间。由此在润滑管5内润滑介质不足时,通过气泵通入的风流将料盒内的润滑介质带入润滑管5内。

对于上述实施例,润滑管5均由单一的添料管8或料盒13供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润滑管5可通过添料管8或料盒13集中供料。

再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润滑介质为块状固体润滑介质15,例如石墨棒时,也可如此设置,所述润滑介质为滑动设置在所述润滑管5内的块状固定润滑介质,所述润滑驱动件包括一弹簧16,所述弹簧16的一端与所述润滑介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润滑管5相连。由此可以通过弹簧16使得固体润滑介质15与输送带3之间保持接触,持续润滑。

对于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在于,在各所述润滑管5位置处的车厢底壁上分别设有一润滑沟槽17。由此可以通过润滑沟槽17存储多余的润滑介质,还便于润滑介质在车厢本体1横向方向上扩散。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的车厢设置成上述车厢的形式,本发明所提供的汽车,其车厢可为与其挂接式车厢,或者一体式车厢。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发明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