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流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02862发布日期:2020-02-11 14:05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空气流出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两个空气引导元件与一个带动件耦合和缓冲的空气流出器。



背景技术:

带动件尤其是可以被用于非常扁平的空气流出器,该空气流出器具有两个用于使空气转向的、平行于空气流出器纵向方向的空气引导元件。空气流出器用于使排出的空气转向,所述空气可以由空调设备或通风装置提供。空气流出器尤其是在车辆中被用于将新鲜空气、经调温的空气和/或经空气调节的空气带入到车辆的乘客舱中。车辆例如可以是机动车,如轿车、载重汽车或公共汽车、火车、飞机或船舶。

在空气排出时,除了控制所排出的空气的转向之外,通常也可以调节所排出的空气的量。这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实现,该控制装置例如设置有用于使空气引导元件枢转的操作装置或与这样的操作装置分开地设置在流出开口的旁边。

空气流出器可以设置在车辆仪表板中或a、b或c柱的区域中以及车辆的顶部上。扁平的空气流出器通常位于仪表板中并且具有非常大的宽度。例如,这种缝隙式排出器可以在仪表板的宽度上延伸或部分地在仪表板上延伸。

已知带动件用于将空气流出器的片板耦合。带动件包围耦合销并且用于使片板同步枢转。通过这样的带动件布置结构也可以提供缓冲,其中,片板在背侧具有耦合销,所述耦合销交替地指向相反的方向。与耦合销连接的带动件通过与耦合销的交替贴靠而被夹紧并且将侧向压力施加到片板上。由此可以调节用于使片板组枢转的操作力。

这样构造的用于空气流出器的带动件例如由de102014105359b4和de102016108356al已知。

此外,de202017102028u1公开一种空气流出器,其具有至少一个摩擦元件和至少一个片板,该片板在空气通道中通过支承销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中,其中,至少一个支承销具有摩擦体,该摩擦体与壳体的侧壁间隔开距离地延伸,支承销通过所述摩擦体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中。摩擦元件这样设置在空气流出器的壳体中,使得摩擦体的摩擦面贴靠在摩擦元件的表面上。除带动件以外,摩擦元件设置成单独的构件。此外,摩擦元件在空气通道的外部容纳在单独的空间中。所述片板的摩擦体同样位于所述单独的空间中。

已知的实施方式具有多个缺点。一方面需要附加的摩擦元件。此外,空气流出器和壳体必须确定较大的尺寸,因为必须为片板的支承销的摩擦体以及为摩擦元件提供附加的空间。

因此,不仅所需的结构空间而且装配步骤和所需的部件以及由此成本也都提高了。

在由现有技术已知的装置中的另一缺点在于,该装置基本上不适合扁平的空气流出器。所有由现有技术已知的装置、尤其是这种具有应引起夹紧的带动件的装置需要多个片板,由此可产生操作力。然而,扁平的空气流出器通常仅具有两个空气引导元件,所述空气引导元件为了调节操作力必须得到缓冲。

然而,现有技术中通过多个耦合销的相互的布置结构不能实现这种缓冲。已知的通过相互支承的缓冲被证明只有从更多数量的片板开始才是有效的。在两个片板的情况下,所述片板通过带动件在片板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被彼此压开并且被压靠到空气流出器的壳体壁上。

其它已知的用于片板的缓冲元件具有硅树脂缓冲器。硅树脂缓冲器在经常使用的情况下受到磨损,从而在空气流出器的整个使用寿命上不能提供保持不变的操作力。此外,硅树脂缓冲器或具有胶状特性的缓冲器具有让人感觉不舒适的触感。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给出一种具有带动件的空气流出器,该空气流出器消除现有技术的问题并且提供一种简单的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在仅两个空气引导元件的情况下提供用于调节操作力的缓冲,其中,不需要附加的结构空间并且可以省去其它部件。此外,还应当改善在空气引导元件枢转时的触觉特性。

上述任务通过一种空气流出器来解决,该空气流出器至少具有:

两个空气引导元件,其中,所述空气引导元件可围绕平行延伸的轴线枢转地支承在壳体中并且具有带有耦合销的连接区段,以及

带动件,其中,该带动件具有两个容纳区域,所述容纳区域设置在带动件的相对置的端部区段上,其中,容纳区域具有开口,空气引导元件的耦合销被插入到所述开口中并且被保持在开口中,

其中,

-述容纳区域具有第一摩擦面,

-所述连接区段具有两个相对置的第二摩擦面,所述第二摩擦面贴靠在带动件的容纳区域的相对置的第一摩擦面上,

-所述带动件的容纳区域容纳在所述第二摩擦面之间,并且

-所述第二摩擦面从耦合销延伸出并且正交于耦合销的枢转轴线定向。

所述空气流出器具有两个例如以片板形式的空气引导元件以及例如由金属制成的带动件。所述带动件具有第一摩擦面,该第一摩擦面贴靠在至少一个连接区段的相对置的第二摩擦面上。

通过在带动件上的第一摩擦面可以直接在带动件与例如构成为片板的空气引导元件之间调节操作力。为此,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或具有两个对应的第二摩擦面的片板在容纳区域的高度上贴靠在带动件的相对置的第一摩擦面上。因此,带动件的容纳区域在相对置侧上具有对应的第一摩擦面。与在现有技术中至今所解决的不同,摩擦和缓冲不是分别仅在带动件的一侧上产生,而是在带动件的两侧上产生。带动件因此在装入的状态下位于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的连接区段的两个相对置的第二摩擦面之间,使得第一摩擦面在带动件的相对置侧上与空气引导元件的第二摩擦面接触。因此不需要相互贴靠和夹紧。

通过带动件对空气引导元件进行缓冲能够在没有附加的例如由硅树脂或橡胶制成的缓冲元件的情况下实现空气流出器的构造。此外,不需要用于缓冲元件的附加的结构空间。所述缓冲相对于已知的实施方式也如下地得到改进,即空气引导元件通过具有相对置的第二摩擦面的连接区段作用到带动件的第一摩擦面上。

因此有利地可以利用简单构造的带动件实现对两个空气引导元件的缓冲。带动件可以由塑料或金属制成,其中,按照这里描述的技术教导,金属也可以理解为金属合金。

通过带动件的金属构型提供了耐用的构件。因此,带动件能抵抗外部的环境影响并且基于空气引导元件的第二摩擦面之间的支承始终提供保持不变的缓冲。因此,所述缓冲尤其是可以在长的时间间隔上恒定地维持,因为带动件被容纳在空气引导元件的相对置的第二摩擦面之间。

第二摩擦面从耦合销延伸出来,其中,第二摩擦面正交于耦合销的枢转轴线定向。第二摩擦面直接位于具有第一摩擦面的带动件的容纳区域中并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摩擦面延伸。

第一摩擦面能够局部圆环形地包围开口。当然,圆环形的摩擦面必须具有容纳部,以便可以将空气引导元件的耦合销插入到开口中。这些容纳部选择得这样大,使得可将耦合销引入到开口中。

第一摩擦面可以由多个区段构成,这些区段具有相对于带动件的宽度更大的延伸长度。带动件本身是扁平的构件。因此,带动件的宽度或高度可以为几毫米。然而,在开口和摩擦面延伸的平面中,带动件具有较大的面积。在此,带动件尤其是这样构造,使得包围开口的第一摩擦面具有大的面积。由此,由于第一摩擦面增大,操作力的调节得到改善。

在此,第一摩擦面能够与开口同中心地延伸并且第一摩擦面的半径可以大于开口的半径的两倍。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带动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限定空气引导元件的枢转角的限定元件。在空气引导元件枢转时,所述空气引导元件因此与限定元件交替地贴靠并且限制进一步的枢转。这用于防止空气流出器以及其部件的破坏或损坏。此外,由此可以防止干扰的噪音,如敲击声或嘎嘎声。

所述开口具有容纳部,通过所述容纳部可以引入耦合销。所述容纳部可以基本上正交于带动件的纵向方向定向。优选地,在装入的状态下,容纳部这样定向,使得它们背离空气流出开口和片板的前侧。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限定元件可以位于带动件的背离开口容纳部的一侧上并且具有从容纳区域升高的边沿。所述边沿可以用作用于限定空气引导元件的最大枢转角的贴靠区域。

带动件可以作为注塑件或作为冲裁件大批量低成本地制造。通过金属的实施方式,带动件几乎不经受外部的影响。此外,在容纳的状态下,带动件位于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的两个第二摩擦面之间,其中,空气引导元件通常由塑料制成。塑料-金属的材料配对能够实现耐用的运行而没有磨损现象。因此,磨损现象尤其是几乎不出现,因为没有带动件的锋利的边缘作用到空气引导元件的塑料部件上。金属带动件基本上面状地贴靠在空气引导元件的塑料面上。即使在由塑料制成的带动件中也可以实现保持不变的耦合和操作力产生。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摩擦面能够彼此错开地设置。由此可以实现更好的缓冲。此外,所述实施方式允许容易地夹紧带动件,因为在连接区段中的两个贴靠面通过彼此错开延伸的第二摩擦面来提供。因此也可以考虑由金属制成的带动件(在强烈的热作用下)可能的膨胀,而不会出现用于使空气引导元件枢转的操作力的变化。此外,由此在制造带动件和/或空气引导元件时的公差也可以得到补偿。

其中一个空气引导元件可以在连接区段中具有用于带动件的限定元件的碰撞壁。所述碰撞壁是用于限定元件的贴靠面,该限定元件用于限定最大枢转角。另一个空气引导元件可以具有碰撞面以代替碰撞壁,该碰撞面位于空气引导元件的空气引导面的区域中。因为其中一个空气引导元件是上面的空气引导元件,而另一个空气引导元件是下面的空气引导元件,在连接区段内部的碰撞壁仅对上面的空气引导元件是必需的。第二碰撞面可以在下面的空气引导元件中由空气引导面形成。

空气引导元件可以优选由塑料制成并且因此可以在注塑过程中以高的件数低成本且快速地制造。

在其它实施形式中,所述空气引导元件可以在连接区段中或至少在第二摩擦面的区域中具有涂层和/或添加物,所述涂层和/或添加物增强摩擦面和/或影响摩擦面的特性。添加物例如可以由玻璃纤维元件或类似的增强元件构成。

附图说明

其它优点、特征以及方案可能性从对于不应理解为限制性的实施例的后续附图说明中得出。

在附图中:

图1示出两个空气引导元件和一个带动件的示意图;

图2示出两个空气引导元件和一个带动件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3示出一个空气引导元件的示意图;

图4沿从上方的视线方向示出图3的空气引导元件的连接区段的放大示图;

图5沿从下方的视线方向示出图3的空气引导元件的连接区段的放大示图;

图6示出空气引导元件背侧的连接区段的放大示图;

图7示出连接区段沿图6的线b-b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8示出连接区段沿图4的线a-a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9示出带动件的示意图;

图10示出空气引导元件与容纳在其中的带动件的连接区域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1示出图3的空气引导元件背侧与所容纳的带动件的连接区段的放大示图;

图12从上方示出连接区段与所容纳的带动件的放大示图;

图13从下方示出连接区段与所容纳的带动件的放大示图;以及

图14示出连接区段与所容纳的带动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果没有另行说明,在各附图中设有相同附图标记的元件基本相对应。此外,省去了对于理解在此公开的技术教导不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显示和说明。此外,不对所有已经引入和示出的元件都重复附图标记,只要这些元件本身及其功能已经描述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

图1示出一个带动件10的两个空气引导元件30、40的示意图。所述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以及带动件10是在附图中未示出的空气流出器的组成部分。所述空气流出器具有壳体,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通过支承销42和支承件46可枢转地支承在所述壳体中。空气流出器还可以具有其它片板,这些片板围绕正交于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的枢转轴线延伸的轴线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中。所述片板可以沿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的上游。附加地,空气流出器可以具有节流装置,通过该节流装置可以改变被输送的空气的量。

空气流出器优选构成为扁平的流出器并且因此也仅具有两个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所述空气流出器适合于安装在机动车(例如轿车)中并且在此位于中控台的区域中。在其它方案中,空气流出器也可设置在其它位置上。此外,所述空气流出器也可以不同定向地设置以代替一个定向,其中,空气流出器具有如高度那样较大的宽度。

空气流出器经由供给通道与通风装置(例如空调设备)耦联,使得经空气调节的空气能够通过空气流出器被排出。为了改变被排出的空气的方向,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以及片板可以被枢转。所述枢转可以手动通过调节装置或通过驱动器进行,其中,远程控制的操作是可能的。

空气流出器的壳体、空气引导元件30、40以及片板和节流装置可以由塑料制成并且因此能够在注塑过程中以高的件数低成本地并且快速地制造。带动件10由金属或金属合金制成并且可以通过冲压同样以高的件数低成本地制造。

图1从前面沿朝向空气流出器的空气流出开口的观察方向示出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

图2沿朝向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的背侧49的观察方向示出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和带动件10的另一种示意图。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在其背侧49上经由连接区段50连接带动件10。

在图3中示出空气引导元件40的示意图。第二空气引导元件30类似于空气引导元件40地构造。因此,在下面省略对空气引导元件30的详细描述。因此,用于空气引导元件40的连接区段50的构型也基本上相应于空气引导元件30的连接区段的构型。

空气引导元件40构成为片板并且具有支承销42和支承件46。支承件46和支承销42限定一个枢转轴,空气引导元件40在前侧48上围绕该枢转轴可枢转地支承。空气引导元件40在相对置侧上具有空气引导面44。空气引导面44用于根据空气引导元件40的位置使流出的空气转向。在侧向区域中设有连接区段50,该连接区段从背侧49敞开。耦合销52设置在连接区段50中。连接区段50具有两个第二摩擦面54和56,这两个第二摩擦面相对置并且朝向彼此定向。带动件10被容纳在连接区段50中。

在这里示出的实施例中,空气引导元件30具有一个相应构造的带有两个第二摩擦面的连接区段。在其它未示出的实施形式中,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中的仅一个空气引导元件可具有带有两个相对置地构成的第二摩擦面的连接区段。另一个连接区段可以仅具有一个贴靠面,在该贴靠面中在带动件10的容纳状态下带动件10贴靠在一侧上。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确保带动件10贴靠在三个部位上。这种支承足以提供耦合和缓冲,而空气引导元件30、40不会被彼此压开或被压靠到空气流出器的壳体的侧壁上。

然而,在这里示出的实施形式中,带动件10通过四个部位支承在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的连接区段50的各第二摩擦面54和56之间。

图4沿从上方的视线方向示出空气引导元件40的连接区段50的放大示图。图5以从下方的视线方向示出空气引导元件40的连接区段50的放大示图。在图5的图示中也示出碰撞壁58,该碰撞壁用于限定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的最大枢转角。为此,带动件10的限定元件20的边沿22可贴靠在碰撞壁58上(参见图9)。

耦合销52横向于连接区段50的开口延伸。第二摩擦面54和56位于耦合销52的两侧。第二摩擦面54和56彼此错开地设置。

图6沿朝向空气引导元件40的背侧49的观察方向示出连接区段50的放大示图。该图示示出摩擦面54和56的错开的布置结构。第二摩擦面54和56基本上下设置,如这由图4和图5可见的那样。

图7示出连接区段50沿图6的线b-b的示意性剖面图。所述剖面图示出碰撞壁58的布置结构,该碰撞壁位于空气引导元件40的前部区段中。

耦合销52位于加阴影线的面的倒圆区域的下部区段的高度上。第二摩擦面54和56在图7的剖面图中未示出。

图8示出连接区段50沿图4的线a-a的示意性剖面图。第二摩擦面54和56彼此具有如下间距,使得带动件10能够被容纳在它们之间并且与第二摩擦面54和56贴靠。在其它未示出的实施形式中,所述两个第二摩擦面54和56也可以这样彼此定向,使得将带动件10在容纳区域12中夹紧。

图9示出带动件10的示意图。带动件10在其端部区段上具有容纳区域12。容纳区域12具有开口14,通过容纳部18可进入这些开口。容纳部18的宽度基本上相应于开口14的直径。开口14这样定向,使得容纳部18基本上正交于带动件10的纵向方向定向。在带动件10的与容纳部18相反的前侧上,带动件10具有限定元件20。所述限定元件20由两个升高的边沿22构成,它们通过一个弧形的区段24相互连接。边沿22用作止挡部来限定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的最大枢转角。

带动件10的厚度基本上对应于第二摩擦面54、56之间的间距。

带动件10在容纳区域12中基本上构成为圆环形的,其中,圆环形的面用作第一摩擦面16。第一摩擦面16在带动件10的两侧构造在相应的容纳区域12中。

在上面的容纳区域12的放大示图中示出开口14的半径r和摩擦面16的半径r。在此,半径r大于半径r的两倍。下面的容纳区域12相应地构造,其中,第一摩擦面16的半径r大于开口14的半径r的两倍。因此,摩擦面16具有相对大的延伸尺寸。与此对应地,在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的第二摩擦面54和56与带动件10的第一摩擦面16之间提供大的接触面。由此可以简单地调节用于使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枢转所需的操作力。

除了提供用于调节操作力的缓冲作用之外,带动件10还用于在枢转时耦合空气引导元件30、40。

此外,通过第二摩擦面54和56的错开的布置结构给定了公差补偿。由此可以为带动件10和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以及尤其是其连接区段50预先给定较大的公差。这尤其是低成本地影响制造过程和构件。

图10示出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与容纳在其中的带动件10的连接区域50的示意性剖视图。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的耦合销52和34容纳在带动件10的开口14中。因此,带动件10包围接合耦合销34和52。通过将容纳区域12引入到连接区段50中实现带动件10的插入。随后可以使带动件10和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枢转,直到它们占据图10中所示的位置。在所述位置中,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彼此定向并且通过带动件10耦联。附加地,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通过其连接区段50将带动件10的容纳区域12容纳在其第二摩擦面54和56之间。因此,由于在第二摩擦面54、56之间的支承,使得带动件10的滑出不可能。

因此,摩擦面54、56的间距和带动件10的宽度限定在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枢转时所需的操作力有多大。在具有仅一个带有两个相对置的摩擦面54、56的连接区段50的实施方式中,所需的操作力主要由在空气引导元件30或40的第二摩擦面54、56与带动件10之间的摩擦来确定。

此外,在图10的剖面图中可看出,边沿22在空气引导元件30和40枢转时如何可以通过与碰撞壁58或下面的空气引导元件30的碰撞面32的贴靠来限定枢转角。

图11沿朝向空气引导元件40的背侧49的观察方向示出连接区段50的放大示图。所述带动件10夹紧地容纳在相对置的并且错开设置的第二摩擦面54和56之间。附加地,容纳区域12包围耦合销52。

图12从上方示出连接区段50与所容纳的带动件10的另一个放大示图。

图13从下方示出连接区段50与容纳在其中的带动件10的放大示图。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带动件10的定向这样选择,使得容纳部18朝向背侧49。在其它未示出的实施形式中,容纳部18也可以这样定向,使得这些容纳部朝向前侧48定向。为此,第二摩擦面54、56因此必须设置在连接区段50中的相应位置上。

第二摩擦面54、56从连接区段50中的相对置的区段伸入到连续的间隙中,该间隙用于容纳带动件10。

第二摩擦面54、56可以具有特殊的涂层或者通过添加物改变其特性。在此,例如可以为塑料引入玻璃纤维元素。此外,第二摩擦面54、56经由倒圆的棱边伸入到间隙中。由此进一步减少了由于金属带动件10造成的磨损。磨损以及由此所需的用于使空气引导元件30、40枢转的操作力的变化由于材料削弱基本上通过如下方式被防止,即带动件10经由其第一摩擦面16并且空气引导元件30、40经由其第二摩擦面54、56面状地相互贴靠。在此构成相对大的接触面,使得未出现切入或切削。在现有技术中,由于销与耦合杆的包围部分之间的摩擦经常出现磨损,从而降低在片板枢转时的同步性并且不再能够实现按照规定的运行。然而,在这里所述的教导防止或减少这样的磨损。

最后,图14示出连接区段50与所容纳的带动件10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带动件

12容纳区域

14开口

16第一摩擦面

18容纳部

20限定元件

22边沿

24区段

30空气引导元件

32碰撞面

34耦合销

40空气引导元件

42支承销

44空气引导面

46支承件

48前侧

49背侧

50连接区段

52耦合销

54第二摩擦面

56第二摩擦面

58碰撞壁

r半径

r半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