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37993发布日期:2020-04-17 22:1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约束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车辆约束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包括用于乘员的约束系统。最常见的约束系统是三点式安全带,这表示当紧固时织带附接在围绕乘员的三个点:锚固件、缩回器和插扣处。插扣通常位于座椅底部的一侧上。锚固件通常位于座椅底部的另一侧而不是插扣上,并且将织带的一端附接到座椅底部。织带的另一端送入缩回器,所述缩回器包括延伸和缩回织带的线轴。织带通常在通往缩回器的路径上延伸通过织带引导件,并且织带引导件通常位于座椅靠背的顶部或在位于座椅靠背的顶部上方的车辆的支柱上。舌部沿织带自由地滑动,并且当与插扣接合时,其将织带分成腰带和肩带。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约束系统包括座椅靠背框架,附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织带引导件,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方延伸通过所述织带引导件的织带,以及附接到所述织带并且可缩回到在所述织带引导件上方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系绳。

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附接到所述系绳的环,并且所述织带可以可滑动地延伸通过所述环。

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联接到在所述织带引导件上方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辊子,并且所述系绳可以至少部分地缠绕在所述辊子上。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联接到所述辊子的弹簧,并且所述系绳可以可通过所述辊子缩回到缩回位置,并且所述弹簧可以定位成使所述辊子偏置以使所述系绳缩回到所述缩回位置。

所述辊子可以设置在从所述顶表面开始纵向地小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长度的四分之一处。

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地板和固定到所述地板的缩回器,并且所述织带可以可缩回到所述缩回器中,并且所述缩回器源自所述织带的屈服载荷可以比所述辊子源自所述系绳的屈服载荷更大。所述缩回器源自所述织带的所述屈服载荷可以比所述辊子源自所述系绳的所述屈服载荷大至少十倍。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可以包括彼此相对的两个侧面和从所述侧面中的一个延伸到所述侧面中的另一个的顶表面,并且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在所述顶表面附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头枕,并且所述辊子可以横向设置在所述头枕和所述侧面中的一个之间的所述顶表面上。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可以包括顶表面,并且所述织带引导件可以设置在从所述顶表面开始纵向地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

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座椅底部框架和将所述座椅底部框架联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铰链,并且所述织带引导件可以设置在从所述铰链开始纵向地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

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地板和固定到所述地板的缩回器,并且所述织带可以可缩回到所述缩回器中。

在所述织带引导件下方的所述织带可以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后面延伸。

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座椅底部框架,所述座椅底部框架铰接地联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以及固定到所述座椅底部框架的锚固件,所述织带延伸到所述锚固件。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舌部,所述舌部可在所述锚固件和所述系绳附接到所述织带的位置之间沿所述织带滑动。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固定到所述座椅底部框架并且可与所述舌部接合的插扣,并且所述锚固件和所述插扣可以附接在所述座椅底部框架的相对侧。

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座椅靠背罩,所述座椅靠背罩围绕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延伸并且包括前面板,并且所述前面板可以包括狭缝,所述织带延伸通过所述狭缝。所述座椅靠背罩可以包括顶面板,并且所述狭缝可以设置在从所述顶面板开始纵向地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

所述约束系统还可以包括座椅底部框架和将所述座椅底部框架联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铰链,并且所述狭缝可以设置在从所述铰链开始纵向地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

所述座椅靠背罩定位成隐藏所述织带引导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座椅的乘客舱的透视图。

图2是座椅的透视图。

图3是座椅的后透视图。

图4是座椅的透视图,其中为了说明而移除了衬垫和坐垫。

图5是座椅的后透视图,其中为了说明而移除了衬垫和坐垫。

图6是座椅的一部分的后透视图,其中为了说明而移除了衬垫和坐垫。

图7是座椅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其中为了说明而移除了衬垫和坐垫。

图8是座椅的侧视图,其中乘员是挺直的。

图9是座椅的侧视图,其中乘员向前倾斜。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车辆30中的约束系统32包括座椅靠背框架34,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4的织带引导件36,从座椅靠背框架34的下方延伸通过织带引导件36的织带38,以及附接到织带38并且可缩回到在织带引导件36上方的座椅靠背框架34的系绳40。

约束系统32允许织带38在乘员扣住之前很方便地针对乘员进行定位,并且还允许织带引导件36位于低位置处。系绳40可以将织带38拉到比没有系绳40的位置更高的位置,并且较高的位置可以当乘员坐在座椅42上并且伸手去拉织带38时向乘员提供轻松获取。织带引导件36的低位置可以减小碰撞期间的胸部偏转和肩带力,并且可以减少在斜碰撞期间织带38的扭转。

参考图1,车辆30可以是任何载客或商用汽车,诸如小汽车、卡车、运动型多用途车、跨界车、货车、小型货车、出租车、公共汽车等。

车辆30包括乘客舱44以容纳车辆30的乘员(如果有的话)。乘客舱44包括座椅42,其包括设置在乘客舱44的前部的一个或多个前排座椅42以及设置在所述前排座椅42后面的一个或多个后排座椅42。乘客舱44还可以包括在乘客舱44后部的第三排座椅42(未示出)。在图1中,座椅被示为斗式座椅,但是座椅42也可以是长条座椅或其他类型的。座椅42及其部件的位置和取向可以由乘员调整。虽然下面关于单个座椅讨论了约束系统32,但是约束系统32也可以用于车辆30中的一个、一些或全部座椅42。

参考图2和图3,座椅42可以包括座椅靠背46、座椅底部48和头枕50。头枕50可以由座椅靠背46支撑且可以相对于座椅靠背46固定或移动。座椅靠背46可以由座椅底部48支撑并且可以相对于座椅底部48固定或移动。座椅靠背46、座椅底部48和/或头枕50可以以多个自由度调整。具体地,座椅靠背46、座椅底部48和/或头枕50本身可以是可调整的,换句话说,座椅靠背46、座椅底部48和/或头枕50内的可调整部件可以相对于彼此调整。

参考图4和图5,座椅42包括座椅框架52。座椅框架52可以包括面板和/或可以包括管、梁等。框架可以由任何合适的塑料材料(例如碳纤维增强的塑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的半成品热塑性复合材料(有机片材)等)形成。替代地,例如,框架的一些或所有部件可以由合适的金属(例如钢、铝等)形成。

座椅框架52包括座椅靠背框架34和座椅底部框架54。铰链56将座椅底部框架54和座椅靠背框架34联接在一起。铰链56允许座椅靠背框架34相对于座椅底部框架54旋转。座椅靠背框架34从铰链56延伸到顶表面58。座椅靠背框架34包括彼此相对的两个侧面60。顶表面58从侧面60中的一个延伸到侧面60中的另一个。头枕50附接到在侧面60之间的顶表面58并且与侧面60间隔开。

参考图2和图3,坐垫62支撑在座椅框架52上。坐垫62可以由覆盖有衬垫64的缓冲材料制成。缓冲材料可以由泡沫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支撑材料形成。衬垫64可以由布、皮革、人造皮革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材料形成。衬垫64可以缝制在泡沫周围的面板中。座椅底部48包括座椅底部框架54,安装在座椅底部框架54上的坐垫62中的一个或多个以及在坐垫62上延伸的衬垫64。座椅靠背46包括座椅靠背框架34,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4上的坐垫62中的一个或多个,以及由在坐垫62上延伸的衬垫64制成的座椅靠背罩66。座椅靠背罩66包括前面板68,其定位在坐在座椅42中的乘员的背部将倚靠的位置中;以及顶面板70,其在座椅靠背框架34的顶表面58上延伸。

锚固件72将织带38的一端附接到座椅框架52,例如,附接到座椅底部框架54。织带38的另一端送入缩回器74,其可以包括延伸和缩回织带38的线轴。织带38可缩回到缩回器74中。插扣76固定到座椅底部框架54,并且锚固件72和插扣76附接在座椅底部框架54的相对侧面60处。舌部78可在锚固件72和系绳40附接到织带38的位置之间沿织带38滑动,并且插扣76和舌部78可接合以将舌部78锁定在插扣76中。当与插扣76接合时,舌部78将织带38分成腰带和肩带。

参考图3至图5,缩回器74定位在座椅42的下方。具体地,缩回器74可以固定到在座椅42下方的乘客舱44的地板80。缩回器74包括线轴,织带38缠绕在线轴上;以及弹簧,其使线轴偏置以缩回织带38(未示出)。缩回器74可以包括紧急锁定机构和/或自动锁定机构(未示出)。紧急锁定机构锁定以防止织带38响应于触发,诸如车辆30的突然减速,织带38的突然抽出或任何其他合适的触发而被抽出。如已知的那样,自动锁定机构具有载荷限制,即,在超过在织带38的抽出方向上的最大力的情况下,即使在锁定之后,自动锁定机构也允许放松。自动锁定机构锁定以防止织带38响应于织带38从线轴完全伸出而被抽出。缩回器74具有源自织带38的屈服载荷,即缩回器74屈服时在织带38的抽出方向上的载荷,其大于缩回器74的紧急锁定机构的载荷极限。

参考图6,织带引导件36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4。织带引导件36设置在从顶表面58开始纵向地为座椅靠背框架34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并且织带引导件36设置在从铰链56开始纵向地为座椅靠背框架34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座椅靠背罩66定位成隐藏织带引导件36;即,座椅靠背罩66阻挡乘客舱44中的乘员看到织带引导件36。织带引导件36可能与座椅靠背框架34一起限定织带38所通过的通路;例如,织带引导件36可以具有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4的“c”形以限定狭槽。织带引导件36定位成接受从座椅靠背框架34的后面向上延伸的织带38,织带38可以从座椅靠背框架34的后面向上并且在座椅靠背框架34的前方延伸。

参考图7,辊子82联接到在织带引导件36上方的座椅靠背框架34。辊子82设置在从顶表面58开始纵向地小于座椅靠背框架34的长度的四分之一处。辊子82可以设置在顶表面58上。辊子82横向设置在头枕50和侧面60中的一个之间。辊子82可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34旋转。例如,辊子82可以设置在壳体84中,壳体84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34固定。

系绳40可缩回到在织带引导件36上方的座椅靠背框架34。系绳40附接到辊子82并且至少部分地缠绕在辊子82上。在一个方向上旋转辊子82允许抽出系绳40,并且在另一个方向上旋转辊子82使系绳40缩回。系绳40可以是绳索,即具有圆形横截面,诸如合成绳;替代地,系绳40可以由与织带38相同的材料和/或横截面形状形成。

弹簧86联接到辊子82和座椅靠背框架34。弹簧86定位成使辊子82偏置以使系绳40缩回到缩回位置,例如,弹簧86的一端固定到辊子82,并且弹簧86的另一端固定到壳体84。当系绳40完全缩回到缩回位置时,弹簧86可以以拉伸或压缩加载,并且当系绳40从辊子82伸出时,弹簧86可以进一步地以拉伸或压缩加载。因此,弹簧86可以施加趋向于使系绳40缩回的力。弹簧86可以是螺旋扭转弹簧或任何其他合适类型的弹簧。

环88附接到系绳40,并且织带38可滑动地延伸通过环88。环88可以具有圆形,或环88可以具有细长形状,其限定了尺寸适合于织带38的横截面的狭槽。当辊子82使系绳40缩回时,拉动环88使其更靠近座椅靠背框架34的顶表面58,并且拉动织带38使其更靠近座椅靠背框架34的顶表面58。

辊子82和弹簧86可以设计成沿座椅靠背46将织带38的肩带拉得更高,以便当乘员扣住时乘员易于获取。特别地,当织带38升高到织带引导件36的高度之上时,乘员可以发现更容易定位织带38。当约束系统32没有扣住时,辊子82、弹簧86和环88将织带38定位在与传统约束系统相当的高度处,其中织带引导件36在座椅靠背46的顶部或在车辆30的b柱上。弹簧86可以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拉动织带38的重量至完全缩回位置中。辊子82和弹簧86可能缺乏强度以在碰撞期间约束乘员。缩回器74源自织带38的屈服载荷比辊子82源自系绳40的屈服载荷(即,辊子82屈服时在系绳40的抽出方向上的载荷)更大,例如,大至少十倍。

返回到图2,座椅靠背罩66的前面板68包括狭缝90,织带38延伸通过狭缝90。狭缝90可以基本上水平地定向。狭缝90的长度可以略长于织带38的宽度。狭缝90可以设置在接近并且略高于织带引导件36的高度处。狭缝90设置在从顶面板70开始纵向地为座椅靠背框架34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并且狭缝90设置在从铰链56开始纵向地为座椅靠背框架34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

边框92设置在狭缝90中。边框92可以延伸通过座椅靠背罩66并且通过用于座椅靠背46的坐垫62。边框92可以用,例如,缝合在狭缝92处附接到座椅靠背罩66。边框92可以是刚性塑料,诸如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边框92可以具有管形并且可以限定狭槽,织带38延伸通过狭槽,狭槽具有略宽于织带38宽度的宽度以及略高于织带38厚度的高度。

参考图2至图5,织带38可缩回地附接到缩回器74;然后,在座椅靠背框架34的后方从座椅靠背框架34的下方延伸到织带引导件36;然后,按顺序可滑动地延伸通过织带引导件36、狭缝90、环88和舌部78;并且固定地附接在锚固件72处。约束系统32是三点式安全带,这表示当舌部78紧固到插扣76时织带38延伸到围绕乘员的三个点:锚固件72、插扣76和织带引导件36。织带38的腰带围绕乘员的腰部从锚固件72延伸到插扣76,并且织带38的肩带在乘员的肩部中的一个的上方从插扣76延伸到织带引导件36。

参考图8和图9,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坐在座椅42中的乘员可能具有前向和横向动量。织带38的肩带由乘员的躯干拉动,并且缩回器74的紧急锁定机构防止织带38被进一步抽出。织带引导件36用作支点,当织带38由躯干拉动时,织带38围绕支点旋转。织带引导件36位于大多数乘员肩部的高度之下。织带引导件38的位置可以使乘员的动量不太可能使乘员在织带38的下方滑动。织带38的肩带的力沿胸部以及沿肩部分布,这可以在胸部上提供较小的力以及较小的胸部偏转。

已经以说明性方式描述了本公开,并且应当理解,已经使用的术语旨在本质上是描述性的词语而不是限制性的词语。鉴于以上教导,本公开的许多修改和变化是可能的,并且本公开可以不同于具体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践。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约束系统,其具有:座椅靠背框架;附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织带引导件;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方延伸通过所述织带引导件的织带;以及附接到所述织带并且可缩回到在所述织带引导件上方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系绳。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附接到所述系绳的环,其中所述织带可滑动地延伸通过所述环。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联接到在所述织带引导件上方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辊子,其中所述系绳至少部分地缠绕在所述辊子上。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联接到所述辊子的弹簧,其中所述系绳可通过所述辊子缩回到缩回位置,并且所述弹簧定位成使所述辊子偏置以使所述系绳缩回到所述缩回位置。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顶表面,并且所述辊子设置在从所述顶表面开始纵向地小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长度的四分之一处。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地板和固定到所述地板的缩回器,其中所述织带可缩回到所述缩回器中,并且所述缩回器源自所述织带的屈服载荷比所述辊子源自所述系绳的屈服载荷更大。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缩回器源自所述织带的所述屈服载荷比所述辊子源自所述系绳的所述屈服载荷大至少十倍。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彼此相对的两个侧面和从所述侧面中的一个延伸到所述侧面中的另一个的顶表面,所述约束系统还包括在所述顶表面附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头枕,其中所述辊子横向设置在所述头枕和所述侧面中的一个之间的所述顶表面上。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顶表面,并且所述织带引导件设置在从所述顶表面开始纵向地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座椅底部框架和将所述座椅底部框架联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铰链,其中所述织带引导件设置在从所述铰链开始纵向地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地板和固定到所述地板的缩回器,其中所述织带可缩回到所述缩回器中。

根据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织带引导件下方的所述织带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后面延伸。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座椅底部框架和锚固件,所述座椅底部框架铰接地联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所述锚固件固定到所述座椅底部框架,所述织带延伸到所述锚固件。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舌部,所述舌部可在所述锚固件和所述系绳附接到所述织带的位置之间沿所述织带滑动。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固定到所述座椅底部框架并且可与所述舌部接合的插扣,其中所述锚固件和所述插扣附接在所述座椅底部框架的相对侧。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座椅靠背罩,所述座椅靠背罩围绕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延伸并且包括前面板,其中所述前面板包括狭缝,所述织带延伸通过所述狭缝。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椅靠背罩包括顶面板,并且所述狭缝设置在从所述顶面板开始纵向地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座椅底部框架和将所述座椅底部框架联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铰链,其中所述狭缝设置在从所述铰链开始纵向地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长度的至少四分之一处。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椅靠背罩定位成隐藏所述织带引导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