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程器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8889发布日期:2019-11-12 21:43阅读:19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程器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增程器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增程器通常是指能够提供额外的电能以帮助电动车或者电动设备延长运行时间的动能设备,普通的增程器通常都是由发动机与发电机组合而成;其中增程器发动机部分不同于单独使用的燃油发动机,特别是同时受体积重量和使用环境的限制,增程器发动机一般排量较小,功率不大,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普通的燃油发动机都有所区别。

市场上普通的增程器发动机基本采用一个风扇制冷的风冷模式,降温效率低,降温效果差,设备零件长期在高温环境下运行,会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对于汽油机来说,还有发生爆燃的风险;过高的运行温度会使机油粘度变稀甚至氧化变质,降低润滑作用,加剧零件的磨损;温度过高时,零件受热膨胀,各机件间的正常间隙将被破坏,使零件不能正常工作,还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提高了对发动机以及电机的降温效果的增程器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增程器散热结构,包括电机本体以及与电机本体相连接的发动机本体,增程器还包括包裹于电机本体和发动机本体的框体,所述框体于靠近电机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定位组件,增程器还包括嵌设于定位组件靠近电机本体一侧的风扇,所述风扇的数量为至少三个且环设在定位组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框体、以及设置框体上的定位组件可以使风扇尽可能的靠近电机本体,而风扇的三个环设分布大大提升了其在降低电机以及发动机工作的温度时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发动机本体的高度超出电机本体的高度,且发动机本体和定位组件之间的距离超过电机本体和定位组件之间的距离,风扇的数量为三个且在定位组件靠近电机本体一侧的上端位置分布两个,下端位置分布一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述风扇相应位置的数量分布,可以使三个风扇在进行吹动降温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对工作的电机和发动机降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框体于其中部位置沿电机至发动机方向还对称设置有两端分别与框体前端和框体后端固定连接的定位杆,所述框体于靠近定位组件一侧固定连接有抵接于定位杆上方位置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于其上方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内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杆,且所述第一螺杆螺纹穿设过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于其下方位置处设置有螺纹连接于第一螺杆以定位第一螺杆位置的第一螺母,所述定位柱于其中部位置卡接有连接于定位组件的第一定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杆、第一支撑板的设置可以更好的对第一定位柱进行支撑,而第一螺杆、第一支撑板、第一螺母的设置可以更好的对第一定位板进行定位,从而提高了定位组件使用时的稳定性,而随着定位组件稳定性的提升,也间接提升了风扇在使用时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风扇对电机本体和发动机本体的降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框体于其后端位置两侧的下方位置的侧壁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于其上方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杆,且所述第二螺杆螺纹穿设过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于其下方位置处设置有螺纹连接于第二螺杆以定位第二螺杆的第二螺母,所述定位柱于其中部位置卡接有连接于定位组件的第一定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支撑板的设置可以更好的对第二定位柱进行支撑,相应的,第二螺杆、第二支撑板、第二螺母的设置可以更好的对第二定位板进行定位,从而提高了定位组件使用时的稳定性,而随着定位组件稳定性的提升,也间接提升了风扇在使用时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风扇对电机本体和发动机本体的降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螺纹连接于第一定位板以及第二定位板的固定板、固定连接于固定板且向靠近电机本体一侧凸显并嵌设有风扇的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板以及凸块的设置更好的保证了风扇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板于其下方位置螺纹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凸块的支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板的设置可以对凸块进行更好的支撑,从而间接保证了凸块在使用时的稳定性,间接提高了风扇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定位板以及第二定位板均通过分布于其四个角落的螺钉固定在固定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上分布的四个螺钉可以使第一定位板以及第二定位板更好的固定在固定板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于其外边沿均以圆弧过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外边沿圆弧过渡的设置,可以避免用户在安装过程中碰到尖锐端而受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增程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电机本体;2、发动机本体;3、框体;4、定位组件;5、风扇;6、定位杆;7、第一支撑板;8、第一定位柱;9、第一螺杆;10、第一螺母;11、第一定位板;12、第二支撑板;13、第二定位柱;14、第二螺杆;15、第二螺母;16、第二定位板;17、固定板;18、凸块;19、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增程器散热结构,包括电机本体1以及与电机本体1相连接的发动机本体2,增程器还包括包裹于电机本体1和发动机本体2的框体3,所述框体3于靠近电机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定位组件4,增程器还包括嵌设于定位组件4靠近电机本体1一侧的风扇5,所述风扇5的数量为至少三个且环设在定位组件4上,综合考虑风扇5的制冷效果以及成本,此处风扇5的数量优选为3个。

进一步综合考虑风扇5如何分布以提高其相应的制冷效果,由于发动机本体2的高度超出电机本体1的高度,且发动机本体2和定位组件4之间的距离超过电机本体1和定位组件4之间的距离,此处的风扇5在定位组件4靠近电机一侧的上端位置分布两个,下端位置分布一个。

如图2、3所示,进一步考虑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保证风扇5不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移动,所述框体3于其中部位置沿电机至发动机方向还对称设置有两端分别与框体3前端和框体3后端固定连接的定位杆6,定位杆6的截面呈矩形设置。

所述框体3于靠近定位组件4一侧固定连接有抵接于定位杆6上方位置的第一支撑板7,第一支撑板7第一支撑板7于其上方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定位柱8,所述第一定位柱8内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杆9,且所述第一螺杆9螺纹穿设过第一支撑板7,所述第一支撑板7于其下方位置处设置有螺纹连接于第一螺杆9以定位第一螺杆9位置的第一螺母10,所述定位柱于其中部位置卡接有连接于定位组件4的第一定位板11。

框体3于其后端位置两侧的下方位置的侧壁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12,所述第二支撑板12于其上方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定位柱13,所述第二定位柱13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杆14,且所述第二螺杆14螺纹穿设过第二支撑板12,所述第二支撑板12于其下方位置处设置有螺纹连接于第二螺杆14以定位第二螺杆14的第二螺母15,所述定位柱于其中部位置卡接有连接于定位组件4的第一定位板11。

定位组件4包括螺纹连接于第一定位板11以及第二定位板16的固定板17、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7且向靠近电机本体1一侧凸显并嵌设有风扇5的凸块18,固定板17于其下方位置螺纹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凸块18的支板19。

其中,第一定位板11以及第二定位板16均通过分布于其四个角落的螺钉固定在固定板17上,第一支撑板7以及第二支撑板12于其外边沿均以圆弧过渡。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三个风扇5排布设置在定位组件4上有效对电机本体1和发动机本体2进行降低,后续通过第一支撑板7、第一定位柱8、第一螺杆9、第一螺母10、第一定位板11的设置以及第二支撑板12、第二定位柱13、第二螺杆14、第二螺母15、第二定位板16有效提高了定位组件4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