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7972发布日期:2020-06-26 20:17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控制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用驱动控制器,仅能达到控制电路或者油路的效果,因此需要倚靠外设的检测机构对动力轴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检测机构的反馈数据进行对应的操作,保持动力轴的稳定输出。由于数据的传输以及状态的检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难以短时间内对动力轴的偏移进行及时的校正操作,进而缩短了汽车部件的使用寿命,增加汽车检修频率的同时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

因此,亟待提供一种驱动控制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控制器,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动力轴的偏移进行及时的校正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驱动控制器,用于校正动力轴的偏移,所述驱动控制器包括:

第一线圈;

检测电阻,其设置有两个;

沿所述动力轴轴向间隔分布的两个线圈组件,每个所述线圈组件均对应一个所述检测电阻,所述线圈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动力轴上的第二线圈和电刷;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相对,且二者通电后的磁场方向相反;所述电刷被配置为与所述检测电阻接触,所述电刷与所述检测电阻的接触位置不同,所述检测电阻的有效阻值也不同;

所述动力轴偏移时能够带动所述电刷移动,改变所述检测电阻的有效阻值和所述第二线圈中的电流,使所述第二线圈与第一线圈之间的磁场力改变,进而校正所述动力轴的偏移。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控制器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检测电阻均设于所述底座上,且分别位于所述动力轴的两侧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安装轴承,所述安装轴承的内圈与所述动力轴配合,所述安装轴承的外圈上设置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电刷。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轴承与所述电刷之间通过支撑杆和位移块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轴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位移块连接,所述位移块上设置所述电刷。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控制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上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设有导向杆,所述位移块上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导向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杆位于所述位移块与所述限位板之间的部分套设有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轴承与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一弹簧合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位移块之间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控制器还包括测速机构,用于测量所述动力轴的转动信号,所述测速机构包括:

外壳,其套设于所述动力轴的外侧,并与所述底座活动连接;所述外壳内侧设置有永磁体;

第三线圈,其设于所述动力轴上,所述动力轴转动时,所述第三线圈相对于所述永磁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以使所述第三线圈产生表征所述动力轴转动的电流信号。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之间通过第二弹簧合页活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驱动控制器,通过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电刷、检测电阻等部件的配合使用,使得驱动控制器在使用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动力轴的偏移进行及时的校正操作,延长了汽车部件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汽车检修频率,方便了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驱动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测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动力轴;200-底座;201-限位板;202-散热槽;203-安装板;300-测速机构;301-外壳;302-永磁体;303-第三线圈;304-第二弹簧合页;

1-安装轴承;11-第二线圈;12-电刷;2-控制机构;3-第一线圈;4-检测电阻;5-支撑杆;6-位移块;7-导向杆;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驱动控制器,用于校正动力轴100的偏移,驱动控制器包括:第一线圈3;检测电阻4,其设置有两个;沿动力轴100轴向间隔分布的两个线圈组件,每个线圈组件均对应一个检测电阻4,线圈组件包括设于动力轴100上的第二线圈11和电刷12,第二线圈11与第一线圈3相对,且第二线圈11和第一线圈3通电后的磁场方向相反;电刷12被配置为与检测电阻4接触,电刷12与检测电阻4的接触位置不同,检测电阻4的有效阻值也不同;动力轴100偏移时能够带动电刷12移动,改变检测电阻4的有效阻值和第二线圈11中的电流值,使第二线圈11与第一线圈3之间的磁场力改变,进而校正动力轴100的偏移。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控制器,通过第一线圈3、检测电阻4、第二线圈11、电刷12等部件的配合使用,使得驱动控制器在使用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动力轴100的偏移进行及时的校正操作,延长了汽车部件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汽车检修频率,方便了用户使用;解决了传统的驱动控制器,仅能达到控制电路或者油路的效果,需要凭借外设的检测机构对动力轴100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检测机构的反馈数据进行对应的操作,由于数据的传输以及状态的检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难以很好的对短时间内的动力轴100的偏移进行及时的稳定操作的问题。

驱动控制器还包括底座200,第一线圈3和检测电阻4均设于底座200上;可选地,第一线圈3与检测电阻4分别位于动力轴100的两侧设置,以使第二线圈11和第一线圈3之间磁力作用与电刷12和检测电阻4相对移动不干涉。可选地,第一线圈3采用螺栓结构与底座200固定,但具体实施时并不仅限于螺栓固定。进一步,动力轴100的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检测电阻4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线圈3设于底座200沿第二方向的一端,检测电阻4设于底座200沿第二方向的另一端,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如此,一旦动力轴100发生偏移,带动电刷12沿第二方向发生移动,即可改变电刷12与检测电阻4的接触位置。

由于动力轴100工作时处于动力输出状态,即在转动状态,因此,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安装轴承1,安装轴承1的内圈与动力轴100配合,安装轴承1的外圈上设置第二线圈11和电刷12;进一步,第二线圈11和电刷12分别位于安装轴承1沿第二方向的两侧设置,以便于分别与第一线圈3及检测电阻4相匹配。可选地,安装轴承1与电刷12之间通过支撑杆5和位移块6连接,支撑杆5的一端与安装轴承1连接,另一端与位移块6连接,位移块6上设置电刷12,动力轴100偏移时依次带动支撑杆5和位移块6移动,进而带动电刷12移动。

进一步,为了限制电刷12沿第二方向移动的位移,避免其与检测电阻4发生脱离,底座200上还设置有限位板201,限位板201与检测电阻4设于底座200的同一端,当位移块6移动至与限位板201抵接时,说明动力轴100偏移至所允许的最大位置;可选两个线圈组件采用同一个限位板201完成限位。进一步可选地,为了保证位移块6带动电刷12沿第二方向移动,使电刷12与检测电阻4保持时刻接触,在限位板201上设有导向杆7,相应地,在位移块6上设有导向孔,导向杆7穿设于导向孔内,导向杆7沿第二方向延伸,进而对位移块6的移动进行第二方向的导向。可选导向孔与电刷12分别位于位移块6沿第一方向的两端设置。进一步,在导向杆7位于位移块6与限位板201之间的部分套设有弹簧8,当位移块6向限位板201移动时,弹簧8处于压缩状态,以阻止位移块6与限位板201之间的靠近,辅助限制动力轴100的持续偏移。由于该驱动控制器包括了两个线圈组件,因此限位板201上设有两个导向杆7,每个线圈组件的位移块6均通过一个导向杆7完成导向。

可选地,支撑杆5与安装轴承1之间通过第一弹簧合页活动连接,避免支撑杆5与安装轴承1之间采用刚性连接,为动力轴100在空间的偏移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以便偏移更好地传递至电刷12。进一步,支撑杆5与位移块6之间也转动连接,使得在动力轴100发生沿第一方向的某侧偏移时,支撑杆5与位移块6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但位移块6及其上的电刷12仍保持沿第二方向的移动,保证电刷12与检测电阻4充分接触的同时还能合理反馈动力轴100在第二方向上的偏移。

底座200上开设有散热槽202,动力轴100穿设于散热槽202中,散热槽202用于传递动力轴100及整个驱动控制器所产生的热量,以提高整个驱动控制器的散热速率。

底座200上还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03,安装板203用于将整个底座200安装至车体的相应位置;可选地,底座200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各固定连接有一安装板203,以提高底座200装配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时,当车体震动幅度较大或者其他原因时,动力轴100产生位置偏移,带动安装轴承1及其上的电刷12发生移动,电刷12相对于检测电阻4的位置改变,从而使得检测电阻4的有效阻值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了第二线圈11中的电流大小和第二线圈11与第一线圈3中之间的磁场力,该磁场力驱动动力轴100产生与偏移方向相反的位移,从而对动力轴100的偏移进行一定程度的校正操作。由于本实施例中线圈组件在动力轴100上间隔设置有两个,因此,无论是动力轴100沿轴向的某侧在第二方向发生偏移,还是动力轴100整体沿第二方向反生偏移,均能实现位置的校正。

本实施例通过第二线圈11与第一线圈3之间的磁场力作用实现动力轴100偏移的校正,只是对现有技术中检测机构反馈过慢进行的一个及时反馈,因此,后续仍需设置检测机构对动力轴100的各项数据进行采集并发送至控制机构2,控制机构2再通过具体的检测数据控制其他机构对动力轴100进行对应操作,以使动力轴100的输出平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检测数据便是动力轴100的转动信号。因此,参考图1,驱动控制器还包括测速机构300,用于测量动力轴100的转动信号;具体参考图2,测速机构300包括:外壳301,外壳301套设于动力轴100的外侧,并与底座200活动连接;所述外壳301的内侧设置有永磁体302;第三线圈303,其设于动力轴100上,并与控制机构2电连接。工作时,将动力轴100与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驱动机构带动动力轴100转动,动力轴100将动力传送至对应部件,以此进行驱动操作,动力轴100在转动时,带动其上的第三线圈303相对于外壳301上的永磁体302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第三线圈303产生表征动力轴100转动的电流信号并传递至控制机构2,控制机构2通过产生的电流信号可以对动力轴100的转动情况进行判断,当转动情况和控制情况不统一或者电流变化速率较大时,及时通知使用户并控制其他机构进行对动力轴100进行对应的操作。

测速机构300活动连接于底座200上,以使动力轴100在发生偏移时测速机构300能够跟随动力轴100一同移动。进一步,测速机构300设于两个安装轴承1之间。本实施例中,外壳301通过第二弹簧合页304活动连接于底座200上,既能保证测速机构300与底座200的连接关系,还能使测试机构300跟随动力轴100同步偏移。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