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87718发布日期:2020-09-01 20:16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在车辆的座椅侧部膨胀展开安全气囊从而保护乘员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为了在车辆发生事故时保护乘员,在车辆上设置1个或者多个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有多种形态,例如,从汽车方向盘的中心附近膨胀而保护驾驶员的、所谓驾驶员用气囊;车辆受到横向的撞击或发生侧翻、颠覆事故时,在汽车的车窗内侧向下方展开从而保护乘员的帘式气囊;车辆受到横向的撞击时为了保护乘员而在乘员侧部即座椅侧部展开的侧气囊等。本发明涉及一种备于车辆用座椅侧部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主安全气囊和辅助安全气囊,通过辅助安全气囊先于主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在早期约束乘员。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因在设置区域中受较大制约,对装置的小型化需求较强。此外,对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要求通过展开速度的提高和展开动作、展开形状的稳定化来保持恰当的乘员保护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0234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迅速且恰当地约束乘员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乘员保护装置。

此外,其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乘员保护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明适用于乘员保护装置,该乘员保护装置具备:车辆座椅,其具有形成坐面的座椅垫和形成靠背的的座椅靠背;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收容在该座椅中。所述座椅靠背具备在车宽方向侧部向车辆前方膨出的侧面支撑部,所述侧面支撑部的内部配置有侧面框架,该侧面框架具有从水平剖面上方观察时,沿着车辆行进方向延伸的框架侧壁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气囊,其通过膨胀展开约束乘员;充气器,其向所述安全气囊提供膨胀气体。所述安全气囊具备:第1腔室(c1),其收容了所述充气器,在所述框架侧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展开;第2腔室(c2),其在所述框架侧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展开;气体导件(100),其配置成在所述第1腔室内包围所述充气器。并且所述第1腔室(c1)从车辆侧方观察,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框架侧壁部重叠而展开。在所述气体导件和所述第1腔室的分界部分形成有第1内部排气口,通过该第1内部排气口,气体从所述气体导件被导向所述第1腔室。并且,在所述气体导件和所述第2腔室的分界部分形成有第2内部排气口,通过该第2内部排气口,气体从所述气体导件被导向所述第2腔室。

并且,当气体导件、第1腔室、第2腔室分别由个别的面板即布材成形时,所述第2内部排气口形成为贯穿这三张面板。

在此,框架侧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是指座椅的中心侧即乘员侧,框架侧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是指座椅的横向外侧即车门侧、中央控制台侧。

根据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在气囊展开初期阶段,充气器提供的膨胀气体被气体导件引导流入至框架侧壁部的内侧的第2腔室和框架侧壁部的外侧的第1腔室,这些第1及第2腔室大致同时展开。在此,第1腔室从车辆侧方观察与框架侧壁部重叠而展开,因此在由框架侧壁部接住第1腔室展开时的反作用力状态下,确切地展开。此外,第2腔室的框架侧壁部侧即外侧则,由第1腔室或框架侧壁部来接住其反作用力。

在所述第1腔室和所述第2腔室的分界部分形成有第3内部排气口,可采用通过该第3内部排气口,从所述第2腔室向所述第1腔室引导气体的结构。不仅是从气体导件,也从第2腔室导入气体而流入第1腔室,因此即使将第1腔室的容量即容积设计较大,该第1腔室也会迅速展开。

所述第1腔室可包含收容了所述气体导件的后方区域,和与该后方区域的前方相连接的前方区域。此时,在所述前方区域和所述后方区域的分界部分,设置将所述膨胀气体从所述后方区域向所述前方区域引导的第4内部排气口。由此,将第1腔室划分为前后两个空间区域,可将该第1腔室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即长度变长,从而可在更宽的面积和范围内约束乘员。

所述第2腔室可构成为从车辆侧方观察,以不与所述框架侧壁部重叠的方式展开,此时,跟与车辆框架侧壁部重叠时相比,第2腔室的展开位置向前方位移,因此具有安全气囊整体的形状更容易向前方扩展的优点。

较佳为,在所述第1腔室的最前部设置将膨胀气体排出到外部的外部排气孔。

在本发明中,进一步可具备内部膨胀部(300),其设置在所述第2腔室内,可通过从所述气体导件流入的气体膨胀。若采用这种结构,内部膨胀部将先于第2腔室的展开而开始膨胀。因此,在小孩紧贴座椅的侧面支撑部而坐或站立等所谓oop即非正规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内部膨胀部在安全气囊的展开初期阶段膨胀,也因乘员即小孩压迫第2腔室,因此第2腔室处于难以膨胀的状态。其结果,在所谓oop即非正规位置的状态下,可缓解第2腔室给乘员的冲击。即,通过预推腔室即第2腔室,可避免将oop状态下的乘员向车辆中心侧撞飞的事态,除此之外还可将第2腔室给该乘员造成的伤害降低至最小。

所述内部膨胀部(300)可设置成将所述第2内部排气口覆盖。此外,所述内部膨胀部(300)由布构件形成,可缝制在所述第2内部排气口周围。

所述内部膨胀部(300)作为内袋可成型为袋装,可在该内袋上形成向所述第2腔室内排出气体的第5内部排气口。或者,所述内部膨胀部(300)作为内管或环形扩散器可成型为筒状,可形成为该内管或环形扩散器的上下端在所述第2腔室内部开口的结构。

此外,在本发明中进一步具备系带,其具有与所述第2腔室的后方侧相连接的前端部,所述系带的后端部可连接在所述侧面框架上或用于将所述充气器安装在所述侧面框架的螺柱上。或者,在所述第2腔室的所述膨胀区域的后方形成非膨胀区域,将该非膨胀区域连接在所述侧面框架上或用于将所述充气器安装在所述侧面框架的螺柱上。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控制第2腔室在前后方向上的展开动作、展开形状、展开姿势。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侧气囊包含在座椅的车门侧即外侧展开的类型之外,还包含在座椅的车辆中心侧展开的类型。而且,向座椅的车辆中心侧展开的类型的侧气囊,一般称为“远侧气囊”、“前置中央气囊”、“后置中央气囊”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上使用的以车辆用座椅的外观形状为主的立体图,省略气囊单元的图示。

图2是示出作为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骨架的内部结构体即座椅框架的立体图,省略气囊单元的图示。

图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气囊单元被收容的状态的样子。

图4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截面图,对应图3的a1-a1方向的截面的一部分。

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安全气囊展开的状态的样子。

图6是为了表现本发明的基本思想而使用的示意图,示出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

图9是平面示出图8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侧视图,示出构成安全气囊的面板的配置、形状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

图11(a)、(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

图12(a)、(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搭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进行说明,并且,各图中的“前”是指车辆的前方即行进方向,“后”是指车辆的后方即行进方向的相反侧,“内”是指车宽方向的内侧即乘员侧,“外”是指车宽方向的外侧即车门面板侧。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上使用的以车辆用座椅的外观形状为主的立体图,省略安全气囊装置(20)的图示。图2是示出作为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骨架发挥作用的内部结构体即座椅框架的立体图,此处也省略安全气囊装置(20)的图示。图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在车辆用座椅的靠近车门的侧面即近侧的收容安全气囊装置(20)的状态的样子。

本发明为具备车辆座椅和收容在该座椅中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的乘员保护装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座椅按部位来看,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乘员落座的部分座椅垫2、形成靠背的座椅靠背1,以及连接在座椅靠背1的上端的头枕3。

座椅靠背1的内部设置有形成座椅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1f,其表面及周围配置由聚氨酯泡沫塑料材等制成的垫片而形成。并且,该垫片的表面被皮革、织布等表皮14覆盖。座椅垫2的底侧配置有落座框架2f,其上表面及周围设置有由聚氨酯泡沫塑料材等制成的垫片,该垫片的表面被皮革、织布等表皮14覆盖,参照图4。并且,落座框架2f和座椅靠背框架1f通过倾斜机构4相连接。

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1f包括在左右分开配置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面框架10、连接该侧面框架10的上端部的上部框架、以及连接下端部的下部框架而构成框形。通过在头枕框架的外侧设置靠垫构件而构成头枕3。

图4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截面图,对应图3的a1-a1方向的截面的一部分。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安全气囊展开的状态的样子。

侧面框架10由树脂或金属成形,可如图4所示设为l字形截面形状或コ形截面形状。侧面框架10具备从上方看水平截面时沿着车辆行进方向延伸的框架侧壁部10a。并且,该框架侧壁部10a的车宽方向外侧固定有安全气囊模块即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

如图4所示,座椅靠背1在车宽方向侧部即端部具备向车辆行进方向及车辆前方膨出的侧面支撑部12。侧面支撑部12的内部,在没有配置聚氨酯垫片16的空隙中收容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具备通过膨胀展开来约束乘员的气囊34,和向气囊34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30。

座椅靠背1的表皮14的缝合线18、22、24在向内侧折入的状态下缝制。并且,前方的缝合线18在气囊展开时开裂。

此外,侧面支撑部12上形成有起点区域26,其为因第2腔室c2膨胀而侧面支撑部12向乘员侧折弯时的起点。起点区域26可以是切口、凹部或较薄区域中的一个或它们的组合。起点区域26可只形成于侧面支撑部12内部的聚氨酯16部分。此外,可通过调整聚氨酯16的厚度、表皮的强度等,省略起点区域26。

气囊34被织布制的柔软的罩20a覆盖。气囊34例如形成波纹管式的折叠或卷状等,可进行最适合恰当的方法压缩。在图4中,符号25表示门护板。在后面将详细说明,在气囊34的折叠收纳状态下,收容了充气器30的第1腔室c1侧位于框架侧壁部10a的车宽方向外侧,与该第1腔室c1相连接的第2腔室c2位于框架侧壁部10a的车宽方向内侧,从而保持膨胀展开时的位置关系。

第2腔室c2形成为,使侧面支撑部12的至少前侧部分14向乘员侧突出变形,从而使侧面支撑部12接触、推压乘员的腰部和肩部。通过压住离人身体的中心近的腰部,可提高事故发生初期阶段的乘员约束性能。第2腔室c2较佳为同时或先于第1腔室c1展开。

此外,第2腔室c2的容量即展开时的容积设定为,小于第1腔室c1的容量即展开时的容积。也可通过调节第2腔室c2的形状和容量,使第2腔室c2不会从侧面支撑部12向外部突出,使其只在内部展开。换而言之,可设置为展开的第2腔室c2,不会向开裂的侧面支撑部12的前端部的靠车辆前方突出。此外,第1腔室c1和第2腔室c2的展开动作,可通过气囊34的折叠方法、折叠的气囊34的配置、充气器30的气体喷射方向的设定、第1腔室c1和第2腔室c2之间的气体的流动方向等进行调节。

(符号、记号的说明)

以下对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附图中,为了方便,按照规定的规则加上参照符号,先对这点进行说明。

将构成气囊的腔室前后分割时,前方的腔室部分加以“f”,后方的腔室部分加以“r”。此外,对于沿着车辆行进方向的前后方向的腔室端部的位置,前方的端部加以“f”,后方的端部加以“r”。并且,在f、r之后加上如c2等与气囊的编号相对应的号码如2。

此外,各实施方式之间,对于同一个构成要素加以同一个符号,对于不是同一个但类似的构成要素,有时也加以同一个符号。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

图6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思想的示意图,示出安全气囊装置(20)的展开状态,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

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34具备:第1腔室c1,其收容了充气器30,在框架侧壁部10a的车宽方向外侧展开;第2腔室c2,其在框架侧壁部10a的车宽方向内侧展开;气体导件100,其配置成在第1腔室c1内包围充气器。并且,第1腔室c1从车辆侧方观察,至少有一部分与框架侧壁部10a重叠而展开。并构成为,在气体导件100和第1腔室c1的分界部分形成有第1内部排气口v1,通过该第1内部排气口v1,气体从气体导件100被导向第1腔室c1;并且,在气体导件100和第2腔室c2的分界部分形成有第2内部排气口v2,通过该第2内部排气口v2,气体从气体导件100被导向第2腔室c2。

充气器30可使用例如圆柱形状的缸体型充气器。从充气器30的外周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有上下一对螺柱32。这些螺柱32通过螺母安装在侧面框架10上,即被紧固而固定。充气器30上形成有在周向上并排的多个气体喷出口,从该气体喷出口放射状的喷出气体。

该充气器30上电连接了搭载在车辆上的未图示的气囊控制用ecu。该气囊控制用ecu上电连接了检测侧面冲突的卫星传感器。且可构成为,当基于来自该卫星传感器的信号,气囊控制用ecu在检测到侧面冲突时使充气器30工作。

(第1实施方式)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a)图和(b)图所示的例子,都是基于同样的概念构成的,只是第1腔室c1的形状和结构稍有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囊展开时,从车辆侧方观察第2腔室c2的膨胀区域的后端部分r2位于第1腔室c1的后端部分r1的靠前方。此外,第2腔室c2的前端部f2,位于第1腔室c1的前端部f1的靠后方。此外,第1腔室c1从车辆侧方观察,其后方部分与框架侧壁部10a重叠而展开。另一方面,第2腔室c2从车辆侧方观察,其前方部分与第1腔室c1重叠、后方部分与框架侧壁部10a重叠而展开。

气体导件100和第1腔室c1的分界部分形成有第1内部排气口v1,通过该第1内部排气口v1,气体从气体导件100被导向第1腔室c1。并且,在气体导件100和第2腔室c2的分界部分形成有第2内部排气口v2,通过该第2内部排气口v2,气体从气体导件100被导向第2腔室c2。

第1腔室c1被划分为位于车辆行进方向的前后的两个空间区域c1f、c1r,在该划分部分即分界部分上设置有第4内部排气口v4。此外,在第1腔室c1和第2腔室c2的分界部分形成有第3内部排气口v3。并且,从充气器30放出的气体,通过气体导件100大致被同时导向第1及第2内部排气口v1、v2,流入第1腔室c1及第2腔室c2。第2腔室c2内的气体,通过第3内部排气口v3流入第1腔室c1的后方区域c1r。流到第1腔室c1的后方区域c1r的气体,通过第4内部排气口v4到达前方区域c1f。随后,从形成在第1腔室c1的前端部的外部排气孔vf排出。

(a)图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即c1f、c1r位于侧面框架10的外侧,在第2腔室c2的外侧展开。另一方面,(b)图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特别是c1f,在侧面框架10的前方展开,呈一部分向第2腔室c2的前方绕进的样子。通过形成为如(b)图的结构,具有可使从第2腔室c2到第1腔室c1的气体的流动更加顺畅,另外,能够约束乘员向斜前方移动等好处。

根据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在安全气囊装置的工作初期阶段,在侧面支撑部的外侧展开第1腔室c1。此时,第1腔室c1从车辆侧方观察与框架侧壁部10a重叠而展开,因此,在框架侧壁部10a接住第1腔室展开时的反作用力的状态下,确切地展开。另一方面,通过第2腔室c2的膨胀展开,迅速约束乘员p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第2腔室c2的后端部上设置有系带即带状构件36。系带36将第2腔室c2的后端部和螺柱32连接。并且,也可将系带36的后端部连接在侧面框架10上。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控制第2腔室c2在前后方向上的展开动作、展开形状、展开姿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及以下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代替系带36采用其他连接结构。例如,可在第2腔室c2的膨胀区域的后方形成非膨胀区域,将该非膨胀区域连接在侧面框架10,或用于将充气器30安装在侧面框架10上的螺柱32上。

(第2实施方式)

图8(a)、(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a)图和(b)图所示的例子,都是基于同样的概念构成的,只是第1腔室c4的形状和结构有所不同。图9是平面示出图8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侧视图,示出构成气囊的面板的配置、形状的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具备通过膨胀展开来约束乘员的气囊34,和向气囊34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30。气囊34具备:第1腔室c1,其收容了充气器30,在框架侧壁部10a的车宽方向外侧展开;第2腔室c2,其在所述框架侧壁部10a的车宽方向内侧展开。并且,第1腔室c1从车辆侧方观察其后方部分与与框架侧壁部10a重叠而展开。另外,第2腔室c2的膨胀区域的后端部分r2,从车辆侧方观察,位于第1腔室c1的后端部分r1的少许靠前方,向后方延伸至大概螺柱32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列,大部分的结构相同。不同点在于,在第2腔室c2的后方形成有突出膨胀部c2p。此外,本实施方式所采用的第2腔室c2的突出膨胀部c2p,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可适用是毋庸置疑的。

如图9(b)所示,突出膨胀部c2p被分为位于螺柱32用的两个孔32u、32l的上方的部分c2pu和位于其下方的部分c2pl。并且,突出膨胀部c2pu、c2pl避开螺柱32用的孔32u、32l的位置,即,充气器30的安装位置而形成。位于这两个突出膨胀部c2pu、c2pl之间的是非膨胀区域136,该非膨胀区域136被紧固固定在螺柱32上。

此外,非膨胀区域136起着与上述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系带36一样的功能。即,通过将非膨胀区域136连接固定在螺柱32上,能够控制第2腔室c2在前后方向上的展开动作、展开形状、展开姿势。

图8(a)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即c1f、c1r位于侧面框架10的外侧,在第2腔室c2的外侧展开。另一方面,图8(b)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特别是c1f,在侧面框架10的前方展开,呈一部分向第2腔室c2的前方绕进的样子。通过形成为如(b)图的结构,具有可使从第2腔室c2到第1腔室c1的气体的流动更加顺畅,另外,能够约束乘员向斜前方移动等好处。

(第3实施方式)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a)图和(b)图所示的例子,都是基于同样的概念构成的,只是第4气囊c4的配置和结构有所不同。此外,本实施方式与图9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有许多共通部分,为了更容易理解,重点说明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

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宽方向观察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时,第2腔室c2不与侧面框架10的框架侧壁部10a重叠而构成。框架侧壁部10a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向车辆的内部即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前方壁部210,第2腔室c2的后端部分与该前方壁部210抵接而被支持。

图10(a)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即c1f、c1r位于侧面框架10的外侧,在第2腔室c2的外侧展开。另一方面,图10(b)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特别是c1f,在侧面框架10的前方展开,呈一部分向第2腔室c2的前方绕进的样子。通过形成为如(b)图的结构,具有可使从第2腔室c2到第1腔室c1的气体的流动更加顺畅,另外,能够约束乘员向斜前方移动等好处。

(第4实施方式)

图11(a)、(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a)图和(b)图所示的例子,都是基于同样的概念构成的,只是第1腔室c1的配置和结构稍有不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实施方式即图7上附加了后述内管300。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具备通过膨胀展开来约束乘员的气囊34,和向气囊34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30。气囊34具备:第1腔室c1,其收容了充气器30,在框架侧壁部10a的车宽方向外侧展开;第2腔室c2,其在所述框架侧壁部10a的车宽方向内侧展开;内部膨胀部300,其通过从气体导件100供应的气体,在第2腔室c2内的至少车辆后方侧膨胀。并且,第1腔室c1从车辆侧方观察,至少有一部分与框架侧壁部10a重叠而展开。此外,第2腔室c2利用从作为内部膨胀部的内管300流出的气体膨胀。

内管300成型为在垂直于图11的图面的方向即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状,且为上下端在第2腔室c2内部开口的结构。如上所述的内管300由与其他气囊一样的布构件成形,可缝制在排气孔v2的周围。

从充气器30释放出来的膨胀气体,如虚线的箭头所示,从气体导件100通过排气孔v2流到内管300,随后,从内管300的上下开口向第2腔室c2的内部充填。并且,第2腔室c2的内部的气体,通过排气孔v3流入第1腔室c1的后方区域c1r,通过排气孔v4从外部排气孔vf排出,该外部排气孔vf形成在第1腔室c1的前方区域c1f的前端部。

(a)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即c1f、c1r位于侧面框架10的外侧,在第2腔室c2的外侧展开。另一方面,(b)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特别是c1f,在侧面框架10的前方展开,呈一部分向第2腔室c2的前方绕进的样子。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特有的动作即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在乘员以正常的状态落座于座椅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气体从气体导件100流入内管300和第1腔室c1之后,气体从第2腔室c2向第1腔室c1流入从而各气囊展开。即,所有气囊全开。在气囊34的展开初期阶段,利用通过内管300提供的气体,第2腔室c2膨胀展开从而将乘员向座椅的中心侧约束。

另一方面,在如小孩紧贴座椅的侧面支撑部而坐或站立的所谓oop即非正规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在气囊34的展开初期阶段第2腔室c2被小孩压迫,内管300展开,第2腔室也难以膨胀,气体则容易流入第3气囊c1。其结果,可缓解因第2腔室c2的膨胀而施加给乘员的冲击。即,通过预推腔室即第2腔室c2,可避免将oop状态下的乘员向车辆中心侧推出去的事态,除此之外还可将第2腔室c2给该乘员造成的伤害降低至最小。此时,因第1腔室c1迅速展开,通过该第1腔室c1乘员可得到确切的约束和保护。

(第5实施方式)

图12(a)、(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a)图和(b)图所示的例子,都是基于同样的概念构成的,只是第1腔室c1的配置和结构稍有不同。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对第2实施方式即图8附加了后述内管300。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具备通过膨胀展开来约束乘员的气囊34,和向气囊34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30。气囊34具备:第1腔室c1,其收容了充气器30,在框架侧壁部10a的车宽方向外侧展开;第2腔室c2,其在所述框架侧壁部10a的车宽方向内侧展开。并且,第1腔室c1从车辆侧方观察,其后方部分与框架侧壁部10a重叠而展开。另外,第2腔室c2的膨胀区域的后端部分r2,从车辆侧方观察,位于第1腔室c1的后端部分r1的少许靠前方,向后方延伸至大概螺柱32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是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列,大部分的结构相同。不同点在于,在第2腔室c2的后方形成有突出膨胀部c2p。此外,本实施方式所采用的第2腔室c2的突出膨胀部c2p,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的一样。

图12(a)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即c1f、c1r位于侧面框架10的外侧,在第2腔室c2的外侧展开。另一方面,图12(b)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特别是c1f,在侧面框架10的前方展开,呈一部分向第2腔室c2的前方绕进的样子。

(第6实施方式)

图13(a),(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对应图5的a2-a2方向的截面。(a)图和(b)图所示的例子,都是基于同样的概念构成的,只是第1腔室c1的配置和结构稍有不同。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对第3实施方式即图9上附加了后述内管300。

图13(a)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即c1f、c1r位于侧面框架10的外侧,在第2腔室c2的外侧展开。另一方面,图13(b)所示的例子中,第1腔室c1特别是c1f,在侧面框架10的前方展开,呈一部分绕进第2腔室c2前方的样子。

(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解释)

结合上述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对于本公开可进行更多等价的变更和变形。因此,认为本发明的上述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只具有示例性并不具有限定性。在不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所记载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化。例如,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重点描述了近侧的侧气囊,但也可使用于远侧气囊即车辆用座椅的远离车门一侧的面,或者,小机动车等超小型车辆等单座的车辆,即不管有无车门,包括一排只有一个座椅部分的车辆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