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29164发布日期:2020-10-23 19:42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无人驾驶载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车辆已开始在运输行业中被投入使用,尤其是对于驾驶员招聘困难、作业强度高、管理运输成本高的地区,无人驾驶车辆更是带来了极大便利。现有的无人驾驶车辆,主要分为无人驾驶客车和无人驾驶货车,无人驾驶客车,用于载客,即便在不载客的情况下,其装货空间较小,不能装载体积较大的货物;而无人驾驶货车,其内部不具有相应的座椅,不适合搭载乘客,只有单一的拉货用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自动驾驶车辆工作类型单一,适用范围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具有主舱室,所述主舱室设置有至少一排座椅,至少一排所述座椅滑动设置在所述车身内;所述车身还具有与所述主舱室相连通,且供至少一排所述座椅滑入和滑出的收纳舱;所述座椅滑入所述收纳舱以使所述主舱室用于载货,所述座椅滑出所述收纳舱以使所述主舱室用于载客。

进一步地,所述收纳舱位于所述车身的前侧和/或后侧。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包括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所述车身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形成有所述收纳舱,前侧的收纳舱用以收纳所述前排座椅,后侧的收纳舱用以收纳所述后排座椅。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包括滑动设置在所述车身内的座椅本体;

所述座椅还包括枢转接附在所述座椅本体上,并能够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相对所述座椅本体转动的靠背;和/或所述座椅本体包括支撑部和椅面,所述支撑部滑动设置在所述车身内,所述椅面活动接附在所述支撑部上,当所述座椅滑入所述收纳舱时,所述椅面相对所述支撑部向前或向后倾斜以减小所述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与所述座椅之间设置有线性驱动模组,以驱动所述座椅相对所述车身移动;所述自动驾驶车辆能够根据收到的遥控指令或者预设的程序自动将所述座椅滑入和滑出所述收纳舱。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内设置有可活动的阻隔板,用于阻隔所述收纳舱与所述主舱室的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内部设置有可活动的保护板,用于在所述主舱室用于载货时覆盖挡风玻璃;和/或车门的内侧设置有可活动的保护板,用于在所述主舱室用于载货时覆盖车门玻璃。。

进一步地,所述主舱室内的底面或侧面设有活动地板,所述活动地板能够相对所述底面转动,以使所述主舱室内至少部分的所述底面能够配合所述主舱室载货和载客的不同用途被所述活动地板覆盖和露出。

进一步地,至少一排所述座椅上设有活动地板,所述活动地板能够随所述座椅一起滑入和滑出所述收纳舱。。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地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座椅上,所述活动地板能够相对所述座椅转动以贴近所述座椅;或者,所述活动地板滑动连接于所述座椅上,所述活动地板能够相对所述座椅滑动以收入所述座椅的底部。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提供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车身具有主舱室和收纳舱,座椅可以滑入收纳舱中收纳,使得主舱室能够完全用于载货,且避免座椅20被货物碰撞或压载而污损,从而该自动驾驶车辆可具有载客和载货两种工作模式,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处车门关闭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处车门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处载客模式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处载货模式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设于主舱室内的底面上的活动地板相对底面转动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设于座椅上的活动地板相对座椅转动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自动驾驶车辆10:车身

11:主舱室12:收纳舱

13:主舱室开口14:前侧连接柱

15:后侧连接柱

20:座椅20a:前排座椅

20b:后排座椅21:座椅本体

22:靠背

30:车门30a:前车门

30b:后车门

41:前轮42:后轮

43:阻隔板

50:活动地板51:第一面

52:第二面53:枢转轴

110:主舱室内的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前”“后”“左”“右”“上”“下”与车辆本身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发明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至4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100,包括车身10,其中,车身10具有主舱室11,主舱室11设置有至少一排座椅20,至少一排座椅20滑动设置在车身10内;车身10还具有与主舱室11相连通,且供至少一排座椅20滑入和滑出的收纳舱12。座椅20滑入所述收纳舱12以使主舱室11用于载货,座椅20滑出收纳舱12以使主舱室11用于载客。

上述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100,车身10具有主舱室11和收纳舱12,收纳舱12可供座椅20滑入和滑出并收纳座椅20。在载客模式下,座椅20位于车身10的主舱室11中,乘客可乘坐在座椅20上;在载货模式下,座椅20会滑入收纳舱12内收纳,主舱室11用于载货,这样,该自动驾驶车辆100可具有载客和载货两种工作模式,能够在不同的运营时段灵活用于运客或用于拉货,例如在工作日早晚客运高峰时段自动驾驶车辆100可以切换至载客模式以用于运客,而在其余时段则可以切换至载货模式以用于拉货,适用范围更广,有助于提高自动驾驶车辆100的利用率并减少客运和货运所需运营车辆的总数量。而且由于座椅20可以滑入收纳舱12中收纳,使得主舱室11的空间利用率更大,载货量更多,并避免座椅20被货物碰撞或压载而污损。

参见图1至4,本实施例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100为无人驾驶车辆,不需要配置驾驶座,其包括车身10和动力系统(图未示)。车身10具有主舱室11以及分别与该主舱室11连通的收纳舱12,主舱室开口13位于车身10的左右侧,这样,能够方便乘客和货物从主舱室开口13进出主舱室11。

当然,也可以仅在左侧或右侧设置主舱室开口13,另一侧不设置开口,采用与车身10一体的封闭式设置。

参见图1至4,本实施例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100,具有两种运载模式,其中一种为载客模式,另一种为载货模式,下面结合附图对两种运载模式作详细说明。

主舱室11设置有座椅20,座椅20滑动设置在车身10内,并能够往复于主舱室11和收纳舱12之间运动,而且能够滑入于收纳舱12内收纳。座椅20在主舱室11内时,可供乘客乘坐,而当座椅20被收入收纳舱12后,主舱室11可作为货舱用于装载货物。在本实施例中,座椅20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排,两排座椅20在车身10的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且分为前排座椅20a和后排座椅20b。每排座椅20均包括滑动设置在车身10内的座椅本体21,以及枢转接附在座椅本体21的后端上、并能够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相对座椅本体21转动的靠背22。当靠背22位于折叠位置时,靠背22基本搭靠在座椅本体21之上,座椅20呈折叠状态;当靠背22位于展开位置时,靠背22与座椅本体21之间构成不为0°且不大于180°的任意夹角。车身10与座椅本体21之间设置有线性驱动模组(图未示),能够驱动座椅本体21相对车身10移动,该线性驱动模组可以为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座椅本体21移动的一切驱动模组。自动驾驶车辆100能够根据收到的遥控指令或者预设的程序自动将座椅20滑入和滑出收纳舱12,从而实现在载货模式与载客模式之间自动切换,无须人工在自动驾驶车辆100上操作,有利于实现无人化运营。车身10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形成有收纳舱12,前侧的收纳舱12用以收纳前排座椅20a,后侧的收纳舱12用以收纳后排座椅20b。容易理解的是,在载客模式下,座椅20位于车身10的主舱室11中,且座椅20呈展开状态;在载货模式下,前、后排座椅20b会先各自折叠,并在线性驱动模组的驱动下,以折叠状态分别滑入前侧的收纳舱12和后侧的收纳舱12。这样,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100不仅仅具有运客功能,相比于传统的客运车辆,由于不需要配备驾驶座,所以主舱室11内的所有座椅20可以被完全收纳,使得规整(即座椅20被收纳后)的主舱室11容纳空间大,装载量大,自动驾驶车辆100可作为小型厢式货车运送多件、大件的货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载客模式下,需要运载如随身行李等体积小的物品时,可将该物品放入前侧或后侧的收纳舱12内。

特别的是,收纳舱12在载客模式下,还可以作为碰撞时的缓冲结构部分,以降低对车身10的冲击力,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性。

在又一实施例中,座椅20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一排,收纳舱12位于车身10的前侧或后侧。

在又一实施例中,座椅20仅包括滑动设置在车身10内的座椅本体21,安全带设置在该座椅本体21上。

在又一实施例中,座椅本体21与所述靠背22之间设置有转动驱动模组(图未示),以驱动靠背22相对座椅本体21转动,该转动驱动模组可以为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靠背22相对座椅本体21转动的一切驱动模组。在载货模式下,靠背22在转动驱动模组的驱动下自动切换至折叠位置,而在载客模式下,靠背22在转动驱动模组的驱动下自动切换至展开位置。

在又一实施例中,靠背22可升降地设置在座椅本体21的后端。

在又一实施例中,座椅20还包括设于靠背22上的头枕,头枕滑动接附在靠背22的顶端,并可在靠背22位于折叠位置时自动滑入靠背22内,以进一步减小座椅20在折叠状态下的占用空间,而在靠背22位于折叠位置时自动滑出靠背22以保护乘客的头颈部。或者,头枕也可以枢转接附在靠背22的顶端,并能够相对靠背22偏转一定角度。

参见图1至4,从安全角度起见,本实施例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100,其左右侧的主舱室开口13均设置有车门30。在本实施例中,车身10的前侧连接柱14上铰接有前车门30a,车身10的后侧连接柱15上铰接有与前车门30a呈对开设置的后车门30b。该前侧连接柱14为位于车身10的左前方和右前方,且连接车顶和底部的连接柱;该后侧连接柱15为位于车身10的左后方和右后方,且连接车顶和底部的连接柱。前车门30a的前端铰接于前侧连接柱14,并能绕前侧连接柱14摆动,前车门30a的后端在前车门30a关闭时大致位于主舱室开口13的中心区的位置;后车门30b的后端铰接于后侧连接柱15,并能绕后侧连接柱15摆动,后车门30b的前端在后车门30b关闭时大致位于主舱室开口13的中心区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车身10采用无b柱设计,前、后车门30a、30b采用对开的方式,不仅方便了乘客的上下车,更能够供大件货物的进出。

在又一实施例中,主舱室开口13处的车门30,车门30的顶部与车身10顶部铰接,并能够绕车身10顶部上下翻转,以打开和关闭主舱室开口13。

主舱室开口参见图1至4,本实施例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100,车身10的底部设置有动力系统,以驱动车身10移动。该动力系统包括电控单元(图未示)、供电模块(图未示)、用于驱动前轮41转动的前驱动电机(图未示)和用于驱动后轮42转动的后驱动电机(图未示)。电控单元和供电模块电性连接,供电模块包括电池包,该电控单元分别与前电机控制器(图未示)和后电机控制器(图未示)电性连接,前电机控制器能够控制前驱动电机转动,后电机控制器能够控制后驱动电机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电控单元为能够实现上述控制的一切现有的电控单元,前、后电机控制器为能够实现上述驱动控制的一切现有的电机控制器。这样,通过将动力系统设置在车身10的底部,能够使主舱室11与收纳舱12的内部空间更加规整。

在又一实施例中,仅前轮41设置有前驱动电机;或者,仅后轮42设置有后驱动电机。

在又一实施例中,前驱动电机和/或后驱动电机为轮毂电机。

参见图1至4,本实施例的车身10内设置有可活动的阻隔板43,用以阻隔收纳舱12与主舱室11的连通,在本实施例中,阻隔板43通过升降模组(图未示)可升降地安装在车身10内。在自动驾驶车辆100处于载客模式时,阻隔板43关闭收纳舱12与主舱室11的通道口;在自动驾驶车辆100切换至载货模式时,阻隔板43上升,座椅20收入收纳舱12内,随后阻隔板43下降并关闭收纳舱12与主舱室11的通道口,避免座椅20与货物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自动驾驶车辆100处于载客模式时,阻隔板43也可以不关闭收纳舱12与主舱室11的通道口,这样,设于自动驾驶车辆100的前侧的收纳舱12可以为前排乘客提供更多的肢体活动空间,以提高舒适性。

在又一实施例中,阻隔板43通过转轴,可上下摆动地安装在车身10中。

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主舱室11内的底面110上设有活动地板50,活动地板50能够相对底面110转动,以使至少部分的底面110能够配合主舱室11载货和载客的不同用途被活动地板50覆盖和露出。具体地,活动地板50相反的两面分别为第一面51和第二面52,并且活动地板50的一侧边缘可以与底面110枢转连接,通过活动地板50相对底面110转动,第一面51和第二面52分别能够贴靠于底面110而使其相反的一面能够露出。可选地,主舱室11的底面110设有一对活动地板50,该对活动地板50沿自动驾驶车辆100的左右方向并排布置,并且每个活动地板50沿自动驾驶车辆100的前后方向延伸,活动地板50与底面110连接的枢转轴53沿自动驾驶车辆100的前后方向设置,底面110与座椅20的连接结构可以设于底面110靠近左右边缘的区域。在载货模式下,该对活动地板50的第二面52贴靠于底面110并覆盖底面110靠近左右边缘的区域,以使第一面51和底面110的中部区域露出并用于放置货物,其中活动地板50的第一面51和底面110的中部区域可以贴装橡胶垫或不锈钢压花板,并且可以设有固定锚点,以用于货物的存放和固定;在载客模式下,该对活动地板50通过转动使第一面51贴靠于底面110并覆盖底面110的中部区域,以使第二面52和底面110靠近左右边缘的区域露出并用于乘客踩踏,其中第二面52和底面110靠近左右边缘的区域可以贴装地毯,以用于乘客的踩踏。这样通过活动地板50的转动,自动驾驶车辆100能够在载货模式和载客模式下分别提供不同的地板面,以分别满足货物存放和乘客舒适性的不同要求,且便于分开清理维护。另外,自动驾驶车辆100还可以设有驱动活动地板50相对底面110转动的模组,以实现在座椅20滑入收纳舱12后或滑出收纳舱12前自动完成载货模式和载客模式对应的地板面的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活动地板50也不限于设置在主舱室11内的底面110上,例如当自动驾驶车辆100仅在左侧或右侧设置主舱室开口13而另一侧不设置开口时,活动地板50的一侧边缘还可以枢转连接于主舱室11内不设置开口的侧面上靠近底面110的位置,通过活动地板50相对底面110转动,活动地板50可以贴靠于底面110或者所在的侧面,以使底面110被活动地板50覆盖或露出。

参见图6,在又一实施例中,活动地板50’设于至少一排座椅20’上,并能够随座椅20’一起滑入和滑出收纳舱12’。具体地,在载客模式下,座椅20’位于车身10的主舱室11’中,活动地板50’覆盖主舱室11’内至少部分的底面,此时活动地板50’的上表面用于乘客踩踏并可以贴装地毯;在载货模式下,活动地板50’可以由座椅20’带动并滑入收纳舱12’中,从而主舱室11’内的底面可以全部露出并用于存放货物。进一步地,活动地板50’可以转动连接于座椅20’上,以在与座椅20’一同滑入收纳舱12’中前后,活动地板50’相对座椅20’转动以贴近座椅20’,从而两者占用的水平尺寸更小,便于全部收纳于收纳舱12’中。或者,活动地板50’也可以滑动连接于座椅20’的底部,并且活动地板50’可以收入座椅的底部以减小两者占用的水平尺寸。另外地,活动地板50’还可以替代阻隔板43,即在座椅20’滑入收纳舱12’后关闭收纳舱12与主舱室11的通道口,例如,其中一活动地板50’转动连接于后排座椅20’的前侧靠近底面的位置,在后排座椅20’滑入后侧的收纳舱12’后,活动地板50’转动以贴靠于座椅20’并且关闭后侧的收纳舱12与主舱室11的通道口。

本实施例的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100,车身10内部设置有可活动的保护板(图未示),可选地,该保护板活动设于阻隔板43上;车门30位于车身10内部的一侧也设置有可活动的保护板(图未示)。在自动驾驶车辆100切换至载货模式时,车身10内部的保护板自动活动以覆盖前后挡风玻璃(图未示),车门30上的保护板自动活动以覆盖车门玻璃(图未示),由此能够避免货物与挡风玻璃或车门玻璃碰撞。保护板可以采用升降方式安装,也可以采用上下摆动的方式安装。需要说明的是,当采用升降方式安装时,车身10内部的保护板可以与升降设置的阻隔板43平行设置;当采用摆动方式安装时,车身10内部的保护板可以与摆动设置的阻隔板43采用同一转动轴,或者该保护板设于升降设置的阻隔板43上并可相对所在的阻隔板上下摆动,保护板向上摆动以覆盖前后挡风玻璃,保护板向下摆动以贴近阻隔板。

进一步地,当保护板采用上下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身10内部和车门30上时,保护板的相反两面也可以贴装不同的材质,例如保护板在覆盖前后挡风玻璃或车门玻璃时面向主舱室11内的一面可贴装硬质耐磨材料,而其相反的一面可贴装软质搪塑材料,以分别配合主舱室11载货和载客的不同用途。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座椅本体21包括支撑部和椅面,其中支撑部滑动设置在车身10内,椅面活动接附在支撑部上并用于乘客乘坐,靠背22枢转接附在椅面或支撑部上,并可基本搭靠在椅面之上。当座椅20滑入收纳舱12时,椅面和靠背向前或向后倾斜一定角度,从而减少座椅20沿前后方向的尺寸,有利于缩小收纳舱12沿前后方向上的所需尺寸。可以理解地,当椅面和靠背22向前或向后倾斜90度时,所述椅面和靠背22近似竖直。可选地,出于美化外形和减小风阻的目的,设于自动驾驶车辆100前侧的收纳舱12其顶盖的外形沿前后方向可逐渐抬高,而对应收纳的座椅20通过椅面和靠背22向前倾斜可以与收纳舱12的顶盖大致贴合,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收纳舱12的空间;相反,设于自动驾驶车辆100后侧的收纳舱12其顶盖的外形沿前后方向可逐渐降低,而对应收纳的座椅20通过椅面和靠背22向后倾斜可以与收纳舱12的顶盖大致贴合。进一步地,座椅20上还可以设置驱动模组或与座椅20滑动相联动的机械机构,用于实现当座椅20滑入收纳舱12时,椅面和靠背自动向前或自动向后倾斜一定角度。需要说明的是,靠背22也可以固定在椅面或支撑部上,当座椅20滑入收纳舱12时,仅椅面向前或向后倾斜一定角度,从而减少座椅20沿前后方向的尺寸;或者靠背22可升降地接附于支撑部上,当座椅20滑入收纳舱12时,靠背22相对支撑部下降以降低座椅20的高度。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