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77809发布日期:2020-12-11 21:11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儿童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儿童座椅。



背景技术:

对于在婴幼儿乘坐乘用车等的情况下所使用的儿童座椅,有各种提案。例如,jp2002-301964a公开了一种儿童座椅,其具有被安装于车辆座椅的支承台和支承于支承台上的座椅。在该儿童座椅中,能够通过座椅相对于支承台滑动来变更座椅相对于支承台的倾斜度(即倾角调节(reclining))。另外,座椅以能够相对于支承台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支承台。据此,不仅能够使婴幼儿以朝向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方式坐在座椅上,还能够使婴幼儿以朝向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后方的方式坐在座椅上。

作为对这种儿童座椅的需求的一种,有时能够将座椅从支承台上拆下。

第一发明是考虑到这点而创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能够相对于支承台进行倾角调节和旋转且能够从支承台拆下的儿童座椅。

另外,例如,又如jp2002-301964a公开所示,以使孩子(婴儿、幼儿、儿童等年少者)安全地乘坐车辆为目的而广泛使用被配置在车辆的座椅上的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具有被配置在车辆的座椅的座面上的支承台单元和支承于支承台单元的座椅。座椅和支承台单元的连接部被由金属等构成的强度高的加强零部件覆盖来进行加强,以使座椅在车辆紧急停止时等不会从支承台单元脱离。

作为对这种儿童座椅的需求的一种,例如使构成儿童座椅的零部件小型化。尤其是,对座椅的上述连接部进行加强的加强零部件的尺寸较大,由此导致儿童座椅大型化、零部件成本上升。

第二发明是考虑到这点而创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的与支承台单元连接的连接部小型化的儿童座椅。

另外,例如,又如jp2002-301964a公开所示,以使孩子(婴儿、幼儿、儿童等年少者)安全地乘坐车辆为目的而广泛使用被配置在车辆的座椅上的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具有被配置在车辆的座椅的座面上的支承台单元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台单元的座椅。支承台单元具有支承台和以能够相对于支承台旋转的方式被保持于支承台的圆盘状的连接部。通过将座椅连接在圆盘状的连接部上,座椅以能够相对于支承台旋转的方式被保持于支承台。另外,支承台单元具有从支承台的后部伸出并卡合于座椅的后部的卡合部,以抑制在车辆紧急减速时等座椅相对于支承台动作。

作为对这种儿童座椅的需求的一种,有使儿童座椅小型化的需求。尤其是,希望使支承台单元小型化。

第三发明是考虑到这点而创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承台单元被小型化的儿童座椅。



技术实现要素:

<第一发明>

第一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能够相对于支承台进行倾角调节和旋转且能够从支承台拆下的儿童座椅。

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具有支承台、基座和座椅,其中,

所述基座以能够改变倾斜度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台;

所述座椅以能够旋转且能够拆下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

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座椅在相对于所述基座位于预定的拆下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从所述基座拆下,所述座椅在相对于所述基座位于所述拆下位置以外的相对旋转位置的情况下,不能从所述基座拆下。

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基座和所述座椅中的一方具有防脱突出部,该防脱突出部向以所述座椅相对于所述基座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一侧突出,

所述基座和所述座椅中的另一方具有向所述径向的另一侧突出的防脱凸缘部,

在所述防脱凸缘部上设置有缺口部或缺损部,该缺口部或缺损部的沿着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的宽度比所述防脱突出部的沿着所述周向的宽度长。

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防脱凸缘部沿所述周向呈环绕状延伸。

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基座和所述座椅中的一方具有能够在干涉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锁定部件,

当所述锁定部件位于所述干涉位置时,通过所述锁定部件与所述基座和所述座椅中的另一方的接触,来限制所述座椅从所述基座拆下,

当所述锁定部件位于所述释放位置时,允许所述座椅从所述基座拆下。

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基座和所述座椅中的一方具有能够在干涉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锁定部件,

所述基座和所述座椅中的另一方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被设置在如下位置,即,在向将所述座椅从所述基座拆下时的移动方向的投影中,与位于所述干涉位置的所述锁定部件重叠且偏离位于所述释放位置的所述锁定部件的位置,

通过所述限制部和位于所述干涉位置的所述锁定部件,来限制所述座椅从所述基座拆下。

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在未施加将所述座椅从所述基座拆下的力的状态下,所述锁定部件与所述基座及所述座椅分离。

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锁定部件具有能够独立地移动的第一锁定部件和第二锁定部件,

所述基座和所述座椅中的一方具有第一操作部件、第二操作部件、第一操作传递机构和第二操作传递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操作部件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件能够独立地进行操作;所述第一操作传递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操作部件与所述第一锁定部件之间,并将所述第一操作部件的动作传递到所述第一锁定部件;所述第二操作传递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操作部件与所述第二锁定部件之间,并将所述第二操作部件的动作传递到所述第二锁定部件。

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座椅具有座椅框架、椅垫部件、所述第一操作部件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件,其中,

所述座椅框架支承于所述基座;

所述椅垫部件支承于所述座椅框架;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件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的隔着所述椅垫部件而相向的位置。

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座椅具有座椅框架、所述第一操作部件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件,其中,

所述座椅框架具有座部、背部以及彼此相向而设置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且支承于所述基座;

所述第一操作部件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的第一侧部;

所述第二操作部件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的第二侧部。

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基座和所述座椅中的一方具有操作部件和操作传递机构,其中,所述操作部件通过被操作而从非操作位置移动到操作位置;所述操作传递机构随着所述操作部件从非操作位置向所述操作位置的移动,使所述锁定部件从所述干涉位置向所述释放位置移动,

所述操作部件沿着将所述座椅从所述基座拆下时的所述座椅与所述基座的相对移动方向,从所述非操作位置向所述操作位置移动。

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具有支承台和座椅,其中,

所述座椅设置在所述支承台上,且相对于所述支承台能够改变倾斜度、能够旋转且能够与所述支承台分离。

根据第一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座椅能够相对于支承台进行倾角调节和旋转且能够从支承台拆下的儿童座椅。

<第二发明>

第二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的与支承台单元连接的连接部被小型化的儿童座椅。

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具有座椅和支承台单元,其中,所述支承台单元对所述座椅进行支承,

所述支承台单元具有用于与所述座椅连接的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

所述座椅具有座椅框架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其中,所述座椅侧连接突出部从所述座椅框架伸出并与所述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接触,

通过所述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和所述座椅侧连接突出部接触,来限制所述座椅从所述支承台单元脱离,

所述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包括树脂主体部和金属制板材,其中,所述树脂主体部与所述座椅框架的通过肋而被加强的部分连接;所述金属制板材保持在所述树脂主体部上。

在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树脂主体部通过肋而被加强。

在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具有突出部和凸缘部,其中,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座椅框架沿上下方向伸出;所述凸缘部沿与所述上下方向不平行的方向从所述突出部伸出,

所述金属制板材构成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凸缘部的一部分。

在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金属制板材沿上下方向展开。

在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树脂主体部具有收装所述金属制板材的凹部。

在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而设置的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和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

所述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和所述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分别包括所述树脂主体部和所述金属制板材,

所述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的所述树脂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的所述树脂主体部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相连接。

在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和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

所述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和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

所述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所述另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所述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和所述另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分别包括所述树脂主体部和所述金属制板材,

所述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的所述树脂主体部与所述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的所述树脂主体部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相连接,

所述另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与所述另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相连接。

根据第二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座椅的与支承台单元连接的连接部被小型化的儿童座椅。

<第三发明>

本第三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承台单元被小型化的儿童座椅。

第三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具有支承台单元和座椅,其中,

所述座椅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台单元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台单元,

所述支承台单元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根导轨部件,

各导轨部件具有基部、导轨侧突出部和导轨侧凸缘部,其中,

所述基部沿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导轨侧突出部从所述基部沿与所述座椅相对于所述支承台单元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伸出;

所述导轨侧凸缘部从所述导轨侧突出部沿前后方向伸出,

所述座椅具有座椅框架、座椅侧突出部和座椅侧凸缘部,其中,

所述座椅侧突出部沿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从所述座椅框架伸出;

所述座椅侧凸缘部从所述座椅侧突出部沿前后方向伸出,

所述座椅侧凸缘部通过从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基部一侧与所述导轨侧凸缘部接触,来限制所述座椅从所述支承台单元脱离。

在第三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导轨侧凸缘部包括缘部,该缘部面对所述座椅侧突出部,且为沿着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

在第三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导轨侧凸缘部包括沿着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的缘部来作为与所述导轨侧突出部分离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缘部。

在第三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导轨侧突出部包括壁部,该壁部面对所述座椅侧凸缘部,且为沿着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

在第三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座椅侧凸缘部包括缘部,该缘部面对所述导轨侧突出部,且为沿着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

在第三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座椅侧突出部包括壁部,该壁部面对所述导轨侧凸缘部,且为沿着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

在第三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各导轨部件的所述导轨侧突出部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一导轨侧突出部和第二导轨侧突出部,

各导轨部件的所述导轨侧凸缘部包括从所述第一导轨侧突出部和所述第二导轨侧突出部分别沿前后方向伸出的第一导轨侧凸缘部和第二导轨侧凸缘部,

所述座椅侧凸缘部具有第一座椅侧凸缘部和第二座椅侧凸缘部,其中,所述第一座椅侧凸缘部与所述两根导轨部件的所述第一导轨侧凸缘部接触;所述第二座椅侧凸缘部与所述两根导轨部件的所述第二导轨侧凸缘部接触,

在向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的投影中,当所述第一座椅侧凸缘部与所述第二导轨侧凸缘部重叠时,所述第二座椅侧凸缘部与所述第一导轨侧凸缘部重叠。

在第三发明所涉及的儿童座椅中,可以为:

所述支承台单元和所述座椅中的一方具有旋转限制突出部,该旋转限制突出部从所述支承台单元和所述座椅中的一方向朝向另一方的方向突出,且能够从所述支承台单元和所述座椅中的另一方向朝向一方的方向移动,

所述支承台单元和所述座椅中的另一方具有第一旋转限制凹部和第二旋转限制凹部,其中,所述第一旋转限制凹部构成为,当在向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的投影中,所述第一座椅侧凸缘部与所述第一导轨侧凸缘部重叠时,其收装所述旋转限制突出部来限制所述座椅相对于所述支承台单元的旋转;所述第二旋转限制凹部构成为,当在向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的投影中,所述第一座椅侧凸缘部与所述第二导轨侧凸缘部重叠时,其收装所述旋转限制突出部来限制所述座椅相对于所述支承台单元的旋转。

根据第三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支承台单元被小型化的儿童座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儿童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座椅主体的倾角调节动作的图,且是表示儿童座椅的侧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座椅主体的旋转动作的图,且是表示儿童座椅的侧视图。

图4是将座椅与支承台及基座分离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座椅位于拆下位置的儿童座椅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座椅的底面侧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座椅的底面侧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沿着图7的a-a的儿童座椅的局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沿着图7的b-b的儿童座椅的局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图9所示的剖面的局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操作部件在非操作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的状态变化的图,且是表示操作部件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支承台和支承于支承台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基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支承台和基座的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基座的座椅保持部和座椅的防脱突出部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儿童座椅的立体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座椅相对于支承台单元的旋转动作的侧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座椅相对于支承台单元的倾角调节动作的图。

图19是支承台单元的立体图。

图20是支承台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21是底部件的立体图。

图22是从下方观察导轨部件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座椅的底部侧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座椅框架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座椅框架和导轨部件的侧视图。

图26是沿着图25的i-i的座椅侧连接突出部和导轨部件的剖视图。

图27是导轨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8是座椅框架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29是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的立体图。

图30是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的立体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座椅侧连接突出部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儿童座椅(儿童汽车安全座椅)10的图。图1是儿童座椅10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儿童座椅10具有支承台20和座椅40来作为儿童座椅主体11,其中,支承台20被安装于车辆(例如汽车)的座椅1;座椅40设置于支承台20上,能够相对于支承台20改变倾斜度,并能够相对于支承台20旋转且能够与该支承台20分离。在图示的例子中,儿童座椅10具有支承台20、基座60和座椅40来作为儿童座椅主体11,其中,基座60支承于支承台20上;座椅40支承于基座60。如图1所示,儿童座椅10还具有安装件100,该安装件100从支承台20的背面向后方伸出。通过将安装件100连接于设置在车辆的座椅1上的未图示的固定件(例如,与isofix方式对应的闩锁(latch)),据此将儿童座椅10固定于车辆的座椅1。另外,儿童座椅10具有支承腿110,该支承腿11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被安装于儿童座椅主体11的支承台20。支承腿110延伸至支承车辆的座椅1的车辆的地板面3,从下方支承儿童座椅主体11(支承台20)的前方部分。

支承台20具有基部21和竖立部22,其中,基部21被载置于车辆的座椅1的座部1a上;竖立部22从基部21竖立,并且面对车辆的座椅1的背部1b。

图2是用于说明儿童座椅10的倾角调节动作的图。如图2所示,基座60以能够改变倾斜度的方式支承于支承台20。更具体而言,基座60能够沿着方向sd相对于支承台20滑动,其中,方向sd是沿着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展开的铅垂面的方向。

如图1所示,座椅40包括座椅框架41和支承于座椅框架41的椅垫部件42。座椅框架41具有座部43a、背部43b、第一侧部44a和第二侧部44b,其中,座部43a支承于基座60上;背部43b从座部43a伸出;第一侧部44a和第二侧部44b在座椅4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向而设置。另外,在座椅框架41上设置有握持部45,该握持部45用于使用者在搬运座椅40时握持。在图示的例子中,座椅框架41具有设置在隔着椅垫部件42而相向的位置的第一握持部45a和第二握持部45b。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握持部45a和第二握持部45b分别设置在第一侧部44a和第二侧部44b。

座椅框架41支承于基座60。因此,如图2所示,当基座60相对于支承台20滑动而改变其倾斜度时,座椅框架41也与基座60一起相对于支承台20移动,而使其相对于该支承台20的倾斜度发生变化。据此,能够使座椅40进行倾角调节。

图3是用于说明座椅框架41的旋转动作的图。如图3所示,座椅框架41能够相对于基座60以沿着铅垂面的旋转轴线rx为中心旋转。并且,通过使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旋转,能够如图3所示那样使婴幼儿以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就坐在儿童座椅10上。下面,还将图3中由实线所示的座椅40的状态称为座椅40的“朝前状态”,还将图3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座椅40的状态称为座椅40的“朝后状态”。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相对于儿童座椅10的座椅40的“上”、“下”、“前”和“后”的用语意思是指以就坐在座椅40上的婴幼儿为基准的“上”、“下”、“前”和“后”。另外,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相对于儿童座椅10的支承台20和基座60的“上”、“下”、“前”和“后”的用语意思是指以车辆正常行驶为基准的“上”、“下”、“前”和“后”。

图4是在使座椅40、支承台20和基座60分离后的状态下所示的图。如图4所示,座椅框架41以能够相对于基座60和支承台20拆下的方式连接于基座60和支承台20。当座椅框架41相对于基座60和支承台20旋转至由图5中的实线和双点划线所示的拆下位置时,能够将座椅框架41从基座60和支承台20拆下。据此,能够使就坐在座椅40上的婴幼儿与座椅40一起从基座60和支承台20上离开。座椅40能够在沿着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的旋转轴线rx的方向上拆下。

下面,对儿童座椅主体11的各部分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对座椅40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座椅40具有支承椅垫部件42的座椅框架41。座椅框架41具有座部43a、背部43b和彼此相向而设置的第一侧部44a和第二侧部44b。第一侧部44a和第二侧部44b分别位于座椅40的宽度方向上的椅垫部件42的一侧和另一侧。在第一侧部44a上设置有第一握持部45a,在第二侧部44b上设置有第二握持部45b。

图6和图7是表示座椅40的底面侧的图。另外,图8和图9分别是将沿着图7的a-a和b-b的座椅40的剖面的局部与基座60及支承台20的剖面一起概略表示的图。如图4至图9所示,座椅框架41具有连接凸部46,该连接凸部46从座部43a的底面向下方沿旋转轴线rx延伸的方向突出。在座椅40支承于基座60的状态下,连接凸部46被收装在基座60的对应的连接凹部81内。如由图6和图7理解的那样,连接凸部46整体上呈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线的圆筒状。

如图6所示,座椅40具有防脱突出部47,该防脱突出部47向以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的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径向一侧突出。在图示的例子中,防脱突出部47从连接凸部46的内周面46s向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径向的内侧突出。通过防脱突出部47在预定的上述拆下位置以外的相对旋转位置上与基座60相干涉,来防止位于相对旋转位置的座椅40从基座60脱离(脱落)。在图示的例子中,防脱突出部47具有一对后侧防脱突出部47r和一对前侧防脱突出部47f,其中,一对后侧防脱突出部47r从上述内周面46s的后侧部分向前方突出;一对前侧防脱突出部47f从上述内周面46s的前侧部分向后方突出。4个防脱突出部47与后述的基座60的后侧突出部66r和前侧突出部66f对应而设置。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圆筒状的连接凸部46的内侧(座部43a的底面的被连接凸部46包围的区域)设置有内侧凸部48,该内侧凸部48从座部43a的底面向下方沿旋转轴线rx延伸的方向突出。内侧凸部48整体上形成为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线的圆柱状。如图9和图10所示,内侧凸部48的内部为空洞。在内侧凸部48的周面形成有贯插后述的锁定部件49的贯插孔48h。

如图7至图9所示,在内侧凸部48内收装有限制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的锁定部件49。锁定部件49能够在其局部从内侧凸部48突出的干涉位置与其整体配置在内侧凸部48内的释放位置之间移动。通过位于干涉位置的锁定部件49与基座60接触(干涉),来限制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另一方面,当锁定部件49位于上述释放位置时,允许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据此,能够在有效地防止座椅40无意中从基座60脱离的同时,在需要的情况下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

在图示的例子中,锁定部件49具有第一锁定部件49a和第二锁定部件49b。第一锁定部件49a和第二锁定部件49b配置于座椅40的宽度方向上的旋转轴线rx的另一侧和一侧。各锁定部件49a、49b能够在图10中由实线所示的干涉位置与由双点划线所示的释放位置之间沿座椅40的宽度方向独立地移动。第一锁定部件49a通过从干涉位置向宽度方向的一侧移动而移动到内侧凸部48内的释放位置。另外,第二锁定部件49a通过从干涉位置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移动而移动到内侧凸部48内的释放位置。此外,各锁定部件49a、49b分别被未图示的施力机构向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和一侧施力。据此,在未施加使锁定部件49移动的力的情况下,各锁定部件49配置在干涉位置。

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在座椅40上设置有使锁定部件49从干涉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的操作部件50和操作传递机构51。操作部件50通过被操作而从非操作位置移动到操作位置。操作传递机构51随着操作部件50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的移动而使锁定部件49从干涉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

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7所示,与第一锁定部件49a对应而设置有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一操作传递机构51a。另外,与第二锁定部件49b对应而设置有第二操作部件50b和第二操作传递机构51b。

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能够分别独立地操作第一锁定部件49a和第二锁定部件49b。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设置在隔着支承于座椅框架41的椅垫部件42而相向的位置。拒此,使用者能够在从椅垫部件42的两侧稳定地保持座椅40的同时,对操作部件50a、50b进行操作。即,易于一边对操作部件50a、50b进行操作,一边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分别设置在座椅4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更具体而言,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分别设置在第一握持部45a和第二握持部45b上。在这种情况下,在使座椅40旋转至朝向车辆的侧方的位置(与车辆的出入口面对的位置)的状态下,容易通过车辆的出入口从车辆内取出座椅40。在此,一般情况下,座椅4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座椅4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通过使座椅40旋转至与车辆的出入口面对的位置,即使车辆的出入口狭窄,也能够容易地取出座椅40。

各操作部件50a、50b沿着与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时座椅40和基座60的相对移动方向(即沿着旋转轴线rx的方向或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11所示,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是围绕沿着座椅4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50x转动的操作柄。通过将操作部件50a、50b的后端部向上方拉起,而使操作部件50a、50b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这样,由于操作部件50的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的移动方向沿着上述相对移动方向,所以易于作为一系列的动作而进行操作部件50的操作和将座椅40与基座60拆开的动作(沿着上述相对移动方向抬起的动作)。即,从基座60拆下座椅40的操作变得简单。

第一操作传递机构51a设置在第一操作部件50a与第一锁定部件49a之间,将第一操作部件50a的动作传递给第一锁定部件49a。另外,第二操作传递机构51b设置在第二操作部件50b与第二锁定部件49b之间,将第二操作部件50b的动作传递给第二锁定部件49b。第一操作传递机构51a和第二操作传递机构51b是线材。如图9所示,各操作传递机构51在座椅40的座部43内大致沿宽度方向延伸。另外,各操作传递机构51在座椅40的第一侧部44a和第二侧部44b内沿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7和图11所示,第一操作传递机构51a的一个端部51ap与第一操作部件50a的后端部连接。另外,如图7和图9所示,第一操作传递机构51a的另一个端部51aq与第一锁定部件49a连接。另外,如图7和图11所示,第二操作传递机构51b的一个端部51bp与第二操作部件50b的后端部连接。另外,如图7和图9所示,第二操作传递机构51b的另一个端部51bq与第二锁定部件49b连接。

在上述的锁定部件49、操作部件50和操作传递机构51中,当操作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使其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时,所对应的操作传递机构51的一个端部51ap、51bp被向上方拉起,另一个端部51aq、51bq分别被向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拉拽。据此,锁定部件49a、49b分别向座椅4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移动,而移动到内侧凸部48内的非干涉位置。

此外,通过设置相互独立操作的两组锁定部件49a、49b和操作部件50a、50b,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座椅40无意中从基座60脱离。这是因为,只有在同时操作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这两者的情况下,锁定部件49a、49b这两者才会移动到非干涉位置,从而允许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圆筒状的连接凸部46的内侧设置有旋转限制凸部55。旋转限制凸部55能够在其局部从座部43a的底面向下方突出的突出位置与其整体被收装在座部43a内的收装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旋转限制凸部55通过由设置于座椅40的旋转限制凸部操作机构56操作,而从突出位置移动到收装位置。通过将位于突出位置的旋转限制凸部55收装在后述的基座60的旋转限制凹部89中,来限制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的转动。此外,旋转限制凸部55被未图示的施力机构向突出位置施力。因此,在旋转限制凸部操作机构56未被操作的情况下,旋转限制凸部55配置在突出位置。

接着,参照图8至图10和图12至图15,对基座60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支承于支承台20的基座60的立体图。另外,图13是将图12所示的基座60分解表示的图。另外,图14是表示支承于支承台20的基座60的后述腿部62a和卡合部70的图。在图14中,为了清晰地图示,省略了基座60的一对腿部62a、62b中的一个腿部62b的图示。另外,图15是表示沿着图8所示的儿童座椅10的c-c的剖面中的基座60的后述的座椅保持部85和座椅40的防脱突出部47的图。

如图12和图13所示,基座60具有基座主体61;罩部件80,其与基座主体61一起从上方覆盖支承台20的基部21;和座椅保持部85,其配置在罩部件80上并保持座椅40。

如图13所示,基座本体61具有一对腿部62a、62b、卡合部70和操作部75,其中,一对腿部62a、62b沿基座60的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宽度方向上分离配置;卡合部70使一对腿部62a、62b卡合于支承台20的基部21;操作部75操作卡合部70。

一对腿部62a、62b具有腿部滑动接触部65和腿部突出部66,其中,腿部滑动接触部65配置在罩部件80的下方并与支承台20的基部21滑动接触;腿部突出部66从腿部滑动接触部65向上方突出。腿部突出部66包括后侧突出部66r和前侧突出部66f,其中,后侧突出部66r从各腿部滑动接触部65的后半部突出;前侧突出部66f从各腿部滑动接触部65的前半部突出。一对腿部62a、62b配置于基座60的宽度方向上的旋转轴线rx的两侧。并且,4个腿部突出部66配置在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一个圆上。

各腿部突出部66r、66f具有从其上端部向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67r、67f。具体而言,后侧突出部66r具有从其上端部向后方伸出的后方伸出部67r。另外,前侧突出部66f具有从其上端部向前方伸出的前方伸出部67f。如图8所示,通过在后方伸出部67r及前方伸出部67f与腿部滑动接触部65的上表面之间配置座椅40的防脱突出部47,将座椅40牢固地保持在基座60上。

一对腿部62a、62b通过连接部73连接。连接部73具有连接腿部滑动接触部65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主连接部73a、和连接腿部滑动接触部65的前端部的前端部连接轴73b。另外,一对腿部62a、62b在其后端部保持着连接一对腿部62a、62b和支承台20的后端部连接轴73c。

如图14清晰所示,卡合部70具有卡合轴71和支承部72,其中,卡合轴71沿基座6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支承台20的基部21卡合;支承部72支承卡合轴71。

支承部72在一对腿部62a、62b之间由主连接部73a支承。支承部72以能够绕沿基座6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72x转动的方式被支承。支承部72具有位于旋转轴线72x上方的上端部72m和位于旋转轴线72x后方的后端部72n。在支承部72的上端部72m连接有操作部75。另外,在支承部72的后端部72n设置有贯插孔72h。在贯插孔72h中贯插有卡合轴71。通过对操作部75进行操作来将支承部72的上端部72m向前方拉拽,从而支承部72绕旋转轴线72x转动,使支承部72的后端部72n与卡合轴71一起向上方移动。此外,支承部72被未图示的施力机构施力,当停止操作部75的操作时,后端部72n与卡合轴71一起向下方移动。

卡合轴71沿基座6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后述的突条部31a、31b卡合。具体而言,被收装在突条部31a、31b的槽32中。如上所述,卡合轴71随着支承部72的转动而沿上下方向移动。卡合轴71通过向上方移动而从突条部31a、31b的槽32脱出。据此,卡合轴71与突条部31a、31b的卡合被解除。

卡合轴71的两端部被收装在设置于各腿部滑动接触部65的彼此相向的侧表面的卡合轴收装孔65h中。卡合轴收装孔65h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允许卡合轴71相对于腿部62a、62b沿上下方向移动。另一方面,通过将卡合轴71收装在卡合轴收装孔65h中,卡合轴71相对于腿部62a、62b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当卡合轴71沿前后方向移动时,腿部62a、62b也沿前后方向移动。

操作部75包括拉手部76和连接拉手部76与支承部72的连接机构77。通过向前方拉拽拉手部76,支承部72的上端部72m被向前方拉拽,支承部72绕旋转轴线72x转动。然后,支承部72的后端部72n与卡合轴71一起上升。另外,通过进一步向前方拉拽拉手部76,从而使卡合轴71及一对腿部62a、62b与支承部72一起向前方移动。

如图13所示,罩部件80具有收装座椅40的连接凸部46的连接凹部81。在连接凹部81的底面上设置有供腿部62a、62b的后侧突出部66r和前侧突出部66f贯穿的突出部通孔82。后侧突出部66r和前侧突出部66f穿过突出部通孔82,由此,罩部件80固定于一对腿部62a、62b。在连接凹部81的前方设置有使操作部75的拉手部76的一部分露出的拉手部用通孔83。

如图8所示,座椅保持部85覆盖通过罩部件80的突出部通孔82而向罩部件80的底面的上方突出的后侧突出部66r和前侧突出部66f。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座椅保持部85的中央设置有中央开口86。如由图13理解的那样,中央开口86呈以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的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圆形。

如由图10理解的那样,在中央开口86收装有座椅40的内侧凸部48。并且,在座椅40的锁定部件49位于干涉位置(图10中由实线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锁定部件49从下方接触(干涉)座椅保持部85,而限制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另一方面,在锁定部件49位于释放位置(图10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的情况下,锁定部件49与座椅保持部85不接触(干涉),允许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即,座椅保持部85中的中央开口86的周缘部87成为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与所述锁定部件49接触(干涉)而限制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限制部87设置在如下位置,即,该位置为在座椅保持部85向从基座60拆下座椅40时的移动方向的投影中与位于上述干涉位置的锁定部件49重叠且偏离位于上述释放位置的锁定部件49的位置。通过这种限制部87与位于上述干涉位置的锁定部件49的干涉,限制了座椅40从基座60的拆下。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未施加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的力的状态下,锁定部件49也可以与限制部87分离。换言之,座椅40也可以不通过锁定部件49与座椅保持部85的接触而保持于基座60。这是因为,座椅40还通过其防脱突出部47与上述伸出部67r、67f的接触或者防脱突出部47与后述的防脱凸缘部88的接触而被保持。在座椅40未利用锁定部件49保持于基座60的情况下,作为锁定部件49和与锁定部件49关联的部件和机构,能够采用强度低的部件和机构,从而提高这些部件和机构的设计自由度。

如图8、图12、图13和图15所示,座椅保持部85还具有向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防脱凸缘部88。如图8所示,防脱凸缘部88覆盖一对腿部62a、62b的突出部66r、66f的上表面。通过使防脱突出部47与防脱凸缘部88干涉,能够防止座椅40从基座60脱离。防脱凸缘部88沿着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周向rd呈环绕状(周状)延伸。据此,能够使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的旋转稳定。

如图12、图13和图15所示,在防脱凸缘部88上设置有缺口部88c。如由图15理解的那样,缺口部88c的沿着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周向rd的宽度比座椅40的防脱突出部47的沿着上述周向rd的宽度长。据此,通过使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旋转至在向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时的移动方向的投影中座椅40的防脱突出部47与缺口部88c重叠的位置(图1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能够使防脱突出部47与防脱凸缘部88不干涉而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

在图示的例子中,防脱凸缘部88具有设置在中央开口86的后方的后侧防脱凸缘部88r和设置在中央开口86的前方的前侧防脱凸缘部88f。另外,缺口部88c分别设置在上述周向rd上的后侧防脱凸缘部88r的两端部与前侧防脱凸缘部88f的两端部之间。因此,当使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旋转至图5中由实线或虚线所示的位置时,如图15所示,座椅40的防脱突出部47配置在与缺口部88c重叠的位置。

此外,在防脱凸缘部88上也可以设置缺损部来代替缺口部88b。即,防脱凸缘部88的包含前侧防脱凸缘部88f的部分和包含后侧防脱凸缘部88r的部分也可以完全分离。在这样形成防脱凸缘部88的情况下也同样,通过使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旋转至在向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时的移动方向的投影中缺损部与座椅40的防脱突出部47重叠的位置,能够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

在座椅保持部85的上表面形成有收装座椅40的旋转限制凸部55的旋转限制凹部89。通过将旋转限制凸部55收装在旋转限制凹部89中,来限制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的旋转。在图示的例子中,座椅保持部85具有形成在中央开口86的前方的前侧旋转限制凹部89f、形成在后方的后侧旋转限制凹部89r、和分别形成在基座6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两个侧方旋转限制凹部89a、89b。

前侧旋转限制凹部89f和后侧旋转限制凹部89r被定位在如下位置。即,前侧旋转限制凹部89f被定位为,在座椅40的旋转限制凸部55被收装在前侧旋转限制凹部89f中的情况下,座椅40处于朝前状态,在向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时的移动方向的投影中,座椅40的防脱突出部47与腿部62a、62b的后侧突出部66r及前侧突出部66f重叠。另外,后侧旋转限制凹部89r被定位为,在座椅40的旋转限制凸部55被收装在后侧旋转限制凹部89r中的情况下,座椅40处于朝后状态,在向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时的移动方向的投影中,座椅40的防脱突出部47与腿部62a、62b的后侧突出部66r及前侧突出部66f重叠。因此,在座椅40的旋转限制凸部55被收装在前侧旋转限制凹部89f或后侧旋转限制凹部89r中的情况下,座椅40通过其防脱突出部47从下方与腿部62a、62b的后侧突出部66r及前侧突出部66f接触(干涉),从而被牢固地保持于腿部62a、62b(进而,被牢固地保持于基座60)。

另外,侧方旋转限制凹部89a、89b被定位在如下位置。即,侧方旋转限制凹部89a、89b被定位为,在座椅40的旋转限制凸部55被收装在侧方旋转限制凹部89a、89b中的情况下,在座椅40朝向基座6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的状态下,座椅40处于拆下位置(参照图5),在向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时的移动方向的投影中,座椅40的防脱突出部47不与腿部62a、62b的后侧突出部66r及前侧突出部66f重叠。因此,在座椅40的旋转限制凸部55被收装在侧方旋转限制凹部89a、89b的任一个的情况下,能够使座椅40的防脱突出部47与腿部62a、62b的后侧突出部66r及前侧突出部66f不接触(干涉)而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

接着,参照图14,对支承台20的基部21进行详细叙述。基部21具有基部主体23a和覆盖基部主体23a的罩部件23b。基部主体23a具有限制基座60相对于支承台20的滑动的限制部30。限制部30设置在基部主体23a的宽度方向中央。限制部30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彼此分离的一对突条部31a、31b。在各突条部31a、31b上设置有槽32,该槽32能够从上方收装沿支承台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卡合轴71。槽32在前后方向上分离而设置有多个。据此,能够以多个级别来调节基座60相对于支承台20的倾斜度。

在罩部件23b的宽度方向中央设置有使限制部30露出的开口24。据此,限制部30的突条部31a、31b能够与基座60的卡合轴71卡合。

底部件23a的上表面在限制部3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包括支承座椅40的腿部滑动接触部65的支承面23as。如图8清晰所示,支承面23as包括弯曲部和倾斜部,且构成为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越向前方移动,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越向后方倾倒。

并且,在基部主体23a的上表面,在限制部30的后方固定有后方保持部25,该后方保持部25将基座60的后端部保持成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在后方保持部25上设置有供基座60的腿部62a、62b的后端部连接轴73c贯插的通孔25h。通过将后端部连接轴73c贯插于通孔25h,来防止基座60从支承台20脱离。通孔25h沿前后方向延伸。通过通孔25h沿前后方向延伸,基座60能够相对于支承台20沿前后方向移动。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基座60越向前方移动,基座60的后端部越向下方移动(参照图2)。为了不阻碍这种基座60的动作,通孔25h朝前方而向下方倾斜。

在成为限制部30的前方的位置,在罩部件23b和基部主体23a之间形成有引导基座60的前端部的前方引导部26。更具体而言,在划分罩部件23b的开口24的开口周面24s上,在成为限制部30的前方的位置设置有缺口27。基座60的前端部连接轴73b被贯插于缺口27。在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基座60越向前方移动,基座60的前端部越向上方移动(参照图2)。为了不阻碍这种基座60的动作,缺口27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朝前方而向上方倾斜。

如上所述,基座60相对于支承台20越向前方移动,基座60的后端部越向下方移动,且基座60的前端部越向上方移动(参照图2)。因此,通过使基座60相对于支承台20沿前后方向移动,基座60相对于支承台20的倾斜度发生变化。

接着,参照图2和图14,对由以上结构构成的儿童座椅10的倾角调节操作中的作用进行说明。

对使座椅40从图2中由实线所示的位置进行倾角调节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4所示,基座60的卡合轴71被收装在设置于支承台20的基部21上的突条部31a、31b的位于最后方的槽32中。据此,基座60在图2中实线所示的位置被限制相对于支承台20沿前后方向移动。

在该状态下,当将操作部75的拉手部76向前方拉拽时,支承部72转动,而使卡合轴71向上方移动,从槽32内脱出。然后,当进一步向前方拉拽拉手部76时,卡合轴71及一对腿部62a、62b与支承部72一起向前方移动。据此,支承于基座60的座椅40与基座60一起向前方移动。此时,通过由支承台20的后方保持部25和前方引导部26引导基座60的腿部62a、62b,使基座60与座椅40一起相对于支承台20倾倒。当座椅40相对于支承台20的倾斜度成为所希望的倾斜度时,结束操作部75的操作。据此,支承部72转动而使卡合轴71向下方移动。然后,卡合轴71被收装在突条部31a、31b的槽32内。其结果,在基座60和座椅40相对于支承台20倾倒的状态下,基座60和座椅40相对于支承台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为了使相对于支承台20倾倒的座椅40竖立,只要进行以下的操作即可。即,将操作部75的拉手部76向前方拉拽,使支承部72转动。据此,卡合轴71向上方移动,从槽32内脱出。在该状态下,向后方推压基座60而使其与座椅40一起移动。此时,通过由支承台20的后方保持部25和前方引导部26引导基座60的腿部62a、62b,使基座60与座椅40一起相对于支承台20竖立。当座椅40相对于支承台20的倾斜度成为所希望的倾斜度时,结束操作部75的操作。据此,支承部72转动而使卡合轴71向下方移动。然后,卡合轴71被收装在突条部31a、31b的槽32内。其结果,在基座60和座椅40相对于支承台20竖立的状态下,基座60和座椅40相对于支承台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接着,参照图3和图15,对座椅40相对于支承台20的旋转操作中的作用进行说明。

对使座椅40从朝前状态变为朝后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座椅40的旋转限制凸部55被收装在基座60的前侧旋转限制凹部89f中。据此,限制了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和支承台20的旋转。在该状态下,锁定部件49位于与基座60的限制部87干涉的干涉位置。

为了使座椅40旋转,而操作旋转限制凸部操作机构56,将旋转限制凸部55向上方拉起。据此,旋转限制凸部55从前侧旋转限制凹部89f脱出。然后,使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绕旋转轴线rx旋转。在使座椅40从朝前状态向朝后状态旋转的过程中,座椅40通过以下位置,即,其防脱突出部47在向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时的移动方向的投影中与座椅保持部85的缺口部88c重叠的位置(参照图15)。即,座椅40通过上述的拆下位置。然而,通过位于干涉位置的锁定部件49与限制部87的干涉,能够防止座椅40从基座60脱离。

当座椅40成为朝后状态时,结束对旋转限制凸部操作机构56的操作。据此,旋转限制凸部55向下方移动而被收装在后侧旋转限制凹部89r中。其结果,限制了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和支承台20的转动。

此外,为了使座椅40从朝后状态成为朝前状态,只要进行与上述的旋转操作相同的操作即可。

接着,参照图5、图10、图11和图15,对座椅40相对于支承台20的拆下操作中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与上述的旋转操作相同的操作,使座椅40旋转,使座椅40移动至图5所示的拆下位置。据此,如图15所示,座椅40的防脱突出部47配置于在向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时的移动方向的投影中与座椅保持部85的缺口部88c重叠的位置。然后,使操作部件50从图11所示的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使锁定部件49从图10所示的干涉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据此,能够将座椅40从基座60和支承台20拆下。然后,沿着旋转轴线rx延伸的方向从基座60拉出座椅40。

此外,为了将座椅40安装于基座60,只要进行与上述拆下操作相反的操作即可。

以上,在上述例子中,对防脱突出部47设置在座椅40上、防脱凸缘部88设置在基座60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防脱突出部47设置于基座60,将防脱凸缘部88设置于座椅40。另外,防脱突出部47也可以向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对座椅40具有锁定部件49、基座60具有限制部8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基座60具有锁定部件49,座椅40具有限制部87。在该情况下,通过锁定部件49与座椅40的接触(干涉),限制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此外,在基座60具有锁定部件49、座椅40具有限制部87的情况下,操作部件50可以设置于基座60。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对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设置于座椅4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座椅40的前后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

如上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儿童座椅10具有支承台20、基座60和座椅40,其中,基座60以能够改变倾斜度的方式支承于支承台20;座椅40以能够旋转且能够拆下的方式支承于基座60。根据这种儿童座椅10,能够使座椅40相对于支承台20进行倾角调节和旋转,另外,能够从基座60和支承台20拆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位于预定的拆下位置的情况下,座椅40能够从基座60拆下,在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位于上述拆下位置以外的相对旋转位置的情况下,座椅40不能从基座60拆下。据此,只要不将座椅40配置在拆下位置,座椅40就不会从基座60脱离。因此,能够在防止座椅40无意中从基座60脱离的同时,在需要的情况下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座60和座椅40中的一方具有防脱突出部47,该防脱突出部47向以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的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径向的一侧突出,基座60和座椅40中的另一方具有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突出的防脱凸缘部88。并且,在防脱凸缘部88上设置有缺口部88c或缺损部,该缺口部88c或缺损部具有比防脱突出部47的沿着以上述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周向rd的宽度更长的沿着上述周向rd的宽度。据此,例如,在座椅40位于上述相对旋转位置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防脱突出部47与防脱凸缘部88之间的干涉来防止座椅40从基座60脱离,同时在座椅40位于拆下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缺口部88c或缺损部来避免防脱突出部47与防脱凸缘部88之间的干涉而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防脱凸缘部88沿上述周向rd呈环绕状延伸。据此,能够使座椅40相对于基座60的旋转稳定。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座60和座椅40中的一方具有能够在干涉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锁定部件49。并且,当锁定部件49位于上述干涉位置时,通过锁定部件49与基座60及座椅40中的另一方的接触,限制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当锁定部件49位于上述释放位置时,允许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据此,只要不将锁定部件49配置在上述释放位置,座椅40就不会从基座60脱离。因此,能够在防止座椅40无意中从基座60脱离的同时,在需要的情况下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

具体而言,基座60和座椅40中的一方具有能够在所述保持位置与所述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锁定部件49。另外,基座60和座椅40中的另一方具有限制部87,该限制部87设置在以下位置,即,在向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时的移动方向的投影中与位于上述干涉位置的锁定部件49重叠且偏离位于上述释放位置的锁定部件49的位置。并且,通过限制部87与位于上述干涉位置的锁定部件49的干涉,来限制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未施加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的力的状态下,锁定部件49也可以与基座60及座椅40分离。换言之,座椅40可以不通过锁定部件49与基座60及座椅40的接触而保持于基座60,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来保持。据此,能够提高锁定部件49和与锁定部件49相关的部件及机构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49具有能够独立地移动的第一锁定部件49a和第二锁定部件49b。并且,基座60和座椅40中的一方具有能够独立地操作的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第一操作传递机构51a以及第二操作传递机构51b,其中,第一操作传递机构51a设置在第一操作部件50a与第一锁定部件49a之间,将第一操作部件50a的动作传递到第一锁定部件49a;第二操作传递机构51b设置在第二操作部件50b与第二锁定部件49b之间,将第二操作部件50b的动作传递到第二锁定部件49b。据此,仅在操作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这两者的情况下,允许从基座60拆下座椅40。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座椅40无意中从基座60脱离。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座椅40具有座椅框架41、椅垫部件42、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其中,座椅框架41支承于基座60;椅垫部件42支持于座椅框架41;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设置在座椅框架41的隔着椅垫部件42而相向的位置。据此,使用者能够从椅垫部件42的两侧保持座椅40并且对操作部件50a、50b进行操作。即,能够一边操作部件50a、50b,一边将座椅40从基座60拆下。

具体而言,座椅40具有座椅框架41、第一操作部件50a和第二操作部件50b,其中,座椅框架41具有座部43a、背部43b以及彼此相向而设置的第一侧部44a和第二侧部44b,并支承于基座60;第一操作部件50a设置在座椅框架41的第一侧部44a;第二操作部件50b设置在座椅框架41的第二侧部44b。在这种情况下,在使座椅40旋转至与车辆的出入口面对的位置的状态下,容易从车辆的外部通过上述出入口取出座椅40。在此,一般情况下,座椅4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座椅4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若使座椅40为旋转至与车辆的出入口面对的位置的状态,即使车辆的出入口狭窄,也能够容易地将座椅40从车内取出。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座60和座椅40中的一方具有操作部件50和操作传递机构51,其中,该操作部件50通过被操作而从非操作位置移动到操作位置;操作传递机构51随着操作部件50从上述非操作位置向上述操作位置的移动,使锁定部件49从上述干涉位置向到上述释放位置移动。操作部件50沿着与从基座60拆下座椅40时座椅40和基座60的相对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从上述非操作位置向上述操作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易于作为一系列的动作而进行对操作部件50的操作和将座椅40与基座60拆开的动作(沿着上述相对移动方向抬起的动作)。即,从基座60拆下座椅40的操作变得简单。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10具有支承台20和座椅40,其中,座椅40设置在支承台20上并相对于支承台20能够改变倾斜度、能够旋转且能够分离。根据这种儿童座椅10,能够使座椅40相对于支承台20进行倾角调节和旋转,另外,能够将座椅40从支承台20拆下。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6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儿童座椅(儿童汽车安全座椅)1010的图。图17和图18分别是用于说明儿童座椅1010的旋转动作和倾角调节动作的图。

如图16至图1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儿童座椅1010具有支承台单元1020和座椅1040来作为儿童座椅主体1011,其中,支承台单元1020被安装在车辆(例如汽车)的座椅1001上;座椅1040以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能够旋转且能够进行倾角调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台单元1020。另外,儿童座椅1010具有一对固定单元1100(对应于图1的安装件100),该一对固定单元1100从支承台单元1020的背部1020a(对应于图1的竖立部22)向后方伸出。通过将固定单元1100连接在设置于车辆的座椅1001的未图示的固定件(例如,对应isofix方式的闩锁)上,从而将支承台单元1020固定于车辆的座椅1001。另外,儿童座椅1010具有从儿童座椅主体1011的支承台单元1020伸出的支承腿1110。如图16所示,支承腿1110延伸至支承车辆的座椅1001的车辆的地板面1003,并从下方支承儿童座椅主体1011(支承台单元1020)的前方部分。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相对于儿童座椅1010和支承台单元1020的“上”、“下”、“前”和“后”的用语意思是指以车辆的正常行驶为基准的“上”、“下”、“前”和“后”。另外,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相对于座椅1040的“上”、“下”、“前”和“后”的用语意思是指以就坐在座椅1040上的婴幼儿为基准的“上”、“下”、“前”和“后”。

下面,参照图16至图26,对儿童座椅主体1011的各部分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9是支承台单元1020的立体图,图20是支承台单元1020的立体分解图。另外,图21是将支承台单元1020的底部件1212与连接基座1022和支承台1021的轴1120以及基座1022的卡合轴1130一起表示的立体图,另外,图22是从下方观察支承台单元1020的导轨部件1023、1023的立体图。另外,图23是表示座椅40的底部侧的立体图,图24是座椅框架1041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立体图。另外,图25是表示座椅框架1041、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和导轨部件1023的侧视图,图26是沿着图25的i-i的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和导轨部件1023的剖视图。

首先,参照图16至图22,对支承台单元1020进行说明。如图16至图20所示,支承台单元1020包括支承台1021和基座1022,其中,支承台1021配置在车辆的座椅1001的座面1001a上;基座1022被保持于支承台1021,并与座椅1040连接。支承台1021保持一对固定单元1100。另外,在支承台1021的前端部连接有支承腿1110。

如图20和图21所示,支承台1021具有框架部1211、底部件1212(对应于图14的基部主体23a)和罩部件1213(对应于图14的罩部件23b),其中,框架部1211与保持于基座1022的轴1120(对应于图13的后端部连接轴73c)连接;底部件1212用于安装框架部1211;罩部件1213覆盖底部件1212。上述轴1120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连接于框架部1211。

如图16所示,底部件1212被配置在车辆的座椅1001的座面1001a上。如图21清晰所示,底部件1212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保持着上述一对固定单元1100。另外,在底部件1212的前端部连接有支承腿1110。如图20所示,底部件1212从下方支承基座1022。换言之,基部1022在底部件1212的上表面1214上滑动。

另外,如图21所示,支承台1021的框架部1211具有三个框架件1215、1215、1215(对应于图14的后方保持部25)。在各框架件1215上形成有供上述轴1120插入的孔1215h。孔1215h是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的长孔。

底部件1212的上表面1214中基座1022滑动的部分1216(对应于图8的支承面23as)弯曲,基座1022越向前方移动,该部分1216越向后方倾倒。据此,连接于基座1022的座椅1040随着在底部件1212上向前方移动而相对于支承台1021进行倾角调节(参照图18)。

另外,如图21所示,在基座1022的上表面1214上形成有限制部1217,该限制部1217限制基座1022相对于支承台1021的上述前后方向的移动。限制部1217设置在底部件1212的宽度方向中央。限制部1217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一对突条部1218、1218。在各突条部1218上设置有槽1218g,该槽1218g能够从上方收装基座1022的后述的卡合轴1130。槽1218g在底部件1212的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而设置有多个。据此,能够调节基座122相对于底部件1212在上述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从而能够调节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1021的倾角。

如图20所示,在罩部件1213上设置有使限制部1217露出的开口1213h。通过该开口1213h,限制部1217的突条部1218、1218与基部1022的卡合轴1130卡合。

并且,如图20和图22所示,基座1022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根导轨部件1023、1023(对应于图13的腿部62a)。两根导轨部件1023、1023在基座102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而配置,通过上述轴1120保持在支承台1021上。各导轨部件1023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基部1024(对应于图13的腿部滑动接触部65)、和从基部1024伸出的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对应于图13的腿部突出部66)。此外,下面,还将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称为"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1025"。同样地,还将后述的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和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称为“第一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1025a”和“第二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1025b”。

一对导轨部件1023、1023的基部1024、1024保持着连接基座1022和支承台1021的上述轴1120的中间部。通过将保持在导轨部件1023、1023上的轴1120插入到支承台1021的框架件1215、1215、1215的孔1215h(对应于图14的通孔25h),使基座1022与支承台1021连接。通过轴1120沿着上述长边方向在上述长孔1215h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基座1022能够相对于支承台1021沿前后方向移动,并能够使与基座1022连接的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1021进行倾角调节。

在此,如由图20和图21理解的那样,三个框架件1215、1215、1215配置在一对导轨部件1023、1023之间及两者外侧,支承轴1120的中间部和两端部。因此,减少了在轴1120受到来自导轨部件1023和1023的应力的情况下轴1120弯曲的担忧。尤其是,通过使框架件1215、1215、1215中的一个位于一对导轨部件1023、1023之间,框架部1211能够在轴1120的来自上述导轨部件1023、1023的应力所作用的部分的附近支承轴1120。据此,能够有效地减少轴1120弯曲的担忧。另外,即使轴1120弯曲,通过轴1120的中间部与框架部1211连接,也能够有效地减少轴1120(进而,导轨部件1023)从框架部1211完全脱落的担忧。

基座1022还具有在轴1120的前方沿基座102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卡合轴1130。卡合轴1130与支承台1021的突条部1218、1218卡合。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卡合轴1130被收装在突出部1218、1218的槽1218g内。据此,限制了基座1022相对于支承台102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此外,通过操作设置在基座1022上的操作机构1140(对应于图14的操作部75),使卡合轴1130相对于导轨部件1023、1023向上方移动,而从突条部1218、1218的槽1218g脱出。通过使卡合轴1130从突条部1218、1218的槽1218g中脱出,从而解除卡合轴1130与突条部1218、1218的卡合,使基座1022能够相对于支承台1021沿前后方向移动。此外,卡合轴1130被未图示的施力机构施力,当停止操作机构1140的操作时,卡合轴1130向下方移动。

在图20和图22所示的例子中,各导轨部件1023的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对应于图13的后侧突出部66r)和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对应于图13的前侧突出部66f)。各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1025b分别包括导轨侧突出部1026(第一导轨侧突出部1026a和第二导轨侧突出部1026b)和导轨侧凸缘部1027(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和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分别对应于图13的后方伸出部67r和前方伸出部67f)),其中,导轨侧突出部1026沿与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从基部1024向上方伸出;导轨侧凸缘部1027沿与平行于旋转轴线rx的上述方向不平行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前后方向)从导轨侧突出部1026伸出。座椅40能绕四个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1025a、1025b、1025b旋转。此外,下面,还将“导轨侧凸缘部1027”称为“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1025的凸缘部1027”。同样,还将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和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分别称为“第一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1025a的凸缘部1027”和“第二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1025a的凸缘部1027”。

此外,通过使用这种导轨部件1023、1023,与使用以包围座椅1040的方式形成的圆形的导轨部件来保持座椅1040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基座1022(进而使儿童座椅1010)小型化和轻量化,进而能够降低支承台单元1020的零部件成本。

另外,通过使用这种导轨部件1023、1023,与利用圆盘状的连接部或从支承台的后部延伸并与座椅的后部卡合的卡合部来将座椅保持在支承台上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支承台单元1020的结构,从而能够使支承台单元1020(进而使儿童座椅1010)小型化和轻量化。此外,能够降低支承台单元1020的零部件成本。

如图19和图20所示,基座1022还具有从上方覆盖导轨部件1023、1023的第一基座罩1035和第二基座罩1036(分别对应于图13的罩部件80和座椅保持部85)。第一基座罩1035具有凹部1035a(对应于图13的连接凹部81),该凹部1035a收装后述的座椅1040的外侧突出部1052。凹部1035a由圆筒形的周壁面1035b和底面1035c划分。在底面1035c设置有供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通过的通孔1035h(对应于图13的突出部通孔82)。第二基座罩1036从上方覆盖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通过第一基座罩1035的通孔1035h并且向第一基座罩1035的上方伸出。在第二基座罩1036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通孔1036h(对应于图13的中央开口86),该通孔1036h收装后述的座椅1040的内侧突出部1051。

接着,参照图16和图23至图26对座椅1040进行说明。如图16和图23所示,座椅1040具有座椅框架1041、从座椅框架1041伸出的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和从下方且从后方覆盖座椅框架1041的座椅罩1050。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座椅框架1041和座椅罩1050包括在座椅框架41中。

座椅框架1041包括座部1041a和背部1041b,其中,座部1041a与就坐在座椅1040上的婴幼儿的臀部相面对;背部1041b与婴幼儿的背部相面对。如图24所示,座椅框架1041在其背侧(与婴幼儿就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具有通过肋1041i而被加强的部分1041j。该通过肋而被加强的部分1041j从座椅框架1041的前端到后端沿前后方向延伸。据此,提高了座椅框架1041相对于弯曲应力的强度,所述弯曲应力是使座椅框架1041沿着前后方向弯曲的应力。其结果,能够减少当车辆紧急停止或紧急起步等而在座椅1040上作用有朝向前方或后方的惯性力时,座椅框架1041变形而损伤的担忧。

如图24所示,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而设置的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a和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b。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a包括设置在座椅104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和设置在座椅104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d。另外,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b包括设置在座椅104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e、和设置在座椅104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f。各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1042d具有座椅侧突出部1043(第一座椅侧突出部1043a)和座椅侧凸缘部1044(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a(对应于图6的后侧防脱突出部47r)),其中,座椅侧突出部1043从座椅框架1041沿与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向下方伸出;座椅侧凸缘部1044从座椅侧突出部1043沿与平行于旋转轴线rx的上述方向不平行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前后方向)伸出。同样,各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e、1042f具有座椅侧突出部1043(第二座椅侧突出部1043b)和座椅侧凸缘部1044(第二座椅侧凸缘部1044b(对应于图6的前侧防脱突出部47f)),其中,座椅侧突出部1043从座椅框架1041沿与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向下方伸出;座椅侧凸缘部1044从座椅侧突出部1043沿与平行于旋转轴线rx的上述方向不平行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前后方向)伸出。

在此,如由图25和图26理解的那样,在向与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的投影中,当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及另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d的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a、1044a分别与一个及另一个导轨部件1023、1023的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的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1027a重叠时,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e及另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f的第二座椅侧凸缘部1044b、1044b分别与一个及另一个导轨部件1023、1023的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的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1027b重叠。并且,当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及另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d的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a、1044a分别与另一个及一个导轨部件1023、1023的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的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1027b重叠时,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e及另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f的第二座椅侧凸缘部1044b、1044b分别与另一个及一个导轨部件1023、1023的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的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1027a重叠。

如图23所示,座椅罩1050与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局部一起从后方且从下方覆盖座椅框架1041。座椅罩1050具有圆锥台形的内侧突出部1051(对应于图6的内侧凸部48)和圆筒状的外侧突出部1052(对应于图6的连接凸部46),其中,内侧突出部1051被收装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第二基座罩1036的通孔1036h;外侧突出部1052以包围内侧突出部1051的方式形成并被收装于第一基座罩1035的凹部1035a。

在座椅罩1050的内侧突出部1051与外侧突出部1052之间设置有供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1042d、1042e、1042f通过的通孔1050h。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1042d、1042e、1042f通过通孔1050h而露出到座椅罩1050的外侧。

如图25所示,通过将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座椅侧凸缘部1044配置在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的导轨侧凸缘部1027的下方且配置在基部1024的上方,座椅1040以能够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支承台单元1020。并且,通过使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座椅侧凸缘部1044从下方(从与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上的基部1024侧)接触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的导轨侧凸缘部1027,从而限制了座椅1040从支承台单元1020脱离,且也抑制了在车辆紧急减速时等的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1021的行为。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使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旋转至座椅侧凸缘部1044与导轨侧凸缘部1027不重叠的位置,从而能够将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进行拆装。

在此,当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旋转时,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座椅侧突出部1043和座椅侧凸缘部1044分别围绕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的导轨侧凸缘部1027和导轨侧突出部1026旋转。

在图26所示的例子中,导轨侧凸缘部1027包括缘部1027s,该缘部1027s面对座椅侧突出部1043且沿着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圆。缘部1027s是导轨侧凸缘部1027的缘部中的、与导轨侧突出部1026分离的前后方向上的缘部。另外,导轨侧突出部1026包括壁部1026t,该壁部1026t面对座椅侧凸缘部1044且沿着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圆。壁部1026t是导轨侧突出部1026的壁部中的、与导轨侧凸缘部1027的缘部1027s分离的前后方向上的壁部。

并且,座椅侧凸缘部1044包括缘部1044s,该缘部1044s面对导轨侧突出部1026且沿着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圆。缘部1044s是座椅侧凸缘部1044的缘部中的、与座椅侧突出部1043分离的前后方向上的缘部。另外,座椅侧突出部1043包括壁部1043t,该壁部1043t面对导轨侧凸缘部1027且沿着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圆。壁部1043t是座椅侧突出部1043的壁部中的、与座椅侧凸缘部1044的缘部1044s分离的前后方向上的壁部。

通过这样形成有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从而使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稳定。优选地,缘部1027s、壁部1026t、缘部1044s和壁部1043t是沿着以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据此,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更加稳定。

另外,如图19和图23所示,在支承台单元1020和座椅1040上设置有旋转限制机构1060,该旋转限制机构1060限制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在图示的例子中,旋转限制机构1060包括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对应于图6的旋转限制凸部55)和旋转限制凹部1065(对应于图6的旋转限制凹部89),其中,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从座椅1040向朝向支承台单元1020的方向突出;旋转限制凹部1065设置于支承台单元1020。

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从座椅框架1041的前端部通过设置于座椅罩1050的通孔,并向朝向支承台单元1020的第二基座罩1036的方向伸出。通过操作设置在座椅1040上的操作部1062,能够使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从第二基座罩1036向朝向座椅框架1041的方向移动。

旋转限制凹部1065设置在支承台单元1020的第二基座罩1036的上表面。旋转限制凹部1065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二基座罩1036的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的第一旋转限制凹部1066(对应于图12的前侧旋转限制凹部89f)和第二旋转限制凹部1067(对应于图12的后侧旋转限制凹部89r)。如图26所示,在向与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的投影中,当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a与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重叠且第二座椅侧凸缘部1044b与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重叠时,第一旋转限制凹部1066收装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来限制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另外,在向与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的投影中,当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a与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重叠且第二座椅侧凸缘部1044b与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重叠时,第二旋转限制凹部1067收装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来限制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即,当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被收装于第一旋转限制凹部1066时,在就坐在座椅1040上的婴幼儿朝向支承台单元1020的前方的朝前状态下,座椅1040相对于该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被限制,从而限制了座椅1040从支承台单元1020脱离。另外,当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被收装于第二旋转限制凹部1067时,在就坐在座椅1040上的婴幼儿朝向支承台单元1020的后方的朝后状态下,座椅1040相对于该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被限制,从而限制了座椅1040从支承台单元1020脱离。

接着,参照图27至图31,对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结构进一步详细叙述。图27是导轨部件1023的立体分解图。另外,图28是从座椅框架1041伸出的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侧视图。另外,图29和图30分别是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a和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b的立体图。另外,图31是用于说明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分解图。

首先,为了防止座椅1040从支承台单元1020脱离,要求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具有足够的强度。为了实现足够的强度,能够想到由金属零部件构成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另外,能够想到由金属制的加强零部件覆盖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然而,如果由金属制的加强零部件覆盖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则会导致座椅1040大型化。另外,如果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加强零部件均由金属零部件构成,则存在如下担忧:在使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旋转等情况下,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与上述加强零部件滑动接触,从而产生异常噪声。另外,在由金属零部件构成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上述加强零部件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座椅1040与支承台单元1020的连接强度,需要防止金属零部件腐蚀。作为防止金属零部件腐蚀的方法,能够想到实施防腐蚀用的涂装。然而,即使实施涂装,在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上述加强零部件均由金属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也存在如下担忧:由于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这两者的滑动接触,该涂装剥落,使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上述加强零部件被腐蚀。并且,在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上述加强零部件这两者均由金属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不容易将导轨侧连接突出部25和上述加强零部件成型为所期望的形状。这会导致儿童座椅1010的零部件成本增加。

或者,为了使导轨侧连接突出部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42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想到由金属零部件构成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然而,如果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均由金属零部件构成,则在使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旋转等情况下,存在如下担忧: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与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滑动接触,从而产生异常噪声。另外,在由金属零部件构成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强度,需要防止金属零部件腐蚀。作为防止金属零部件腐蚀的方法,能够想到实施防腐蚀用的涂装。然而,即使实施涂装,在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均由金属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也存在如下担忧:由于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这两者的滑动接触,该涂装剥落,使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被腐蚀。并且,在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均由金属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不容易以使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成为上述的形状的方式来成型金属零部件。这会导致儿童座椅1010的零部件成本增加。

考虑到这种情况,第二实施方式的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如下构成。

参照图27,对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进行说明。首先,能够想到从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对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和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中的位于后方的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和位于前方的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施加的最大负荷不同。具体而言,能够想到施加于位于后方的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的最大负荷比施加于位于前方的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的最大负荷大。这是基于如下理由。首先,例如在从前方对车辆施加冲击等而使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向前方倾倒的情况下,从座椅1040的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对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施加朝向上方的负荷。另外,在从后方对车辆施加冲击等而使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向后方倾倒的情况下,从座椅1040的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对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施加朝向上方的负荷。在此,在座椅1040向车辆的后方倾倒的情况下(即,向导轨部件1023的后方倾倒的情况下),座椅1040由支承台单元1020的背部1020a或者车辆的座椅的背部1001b从后方支承。因此,从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施加于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的负荷相应地减轻。另一方面,在座椅1040向车辆的前方倾倒的情况下(即,向导轨部件1023的前方倾倒的情况下),不存在从前方支承座椅1040的部件。因此,从座椅1040的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施加于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的负荷不会减轻。

考虑到这种情况,使位于前方的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不使用金属零部件而由树脂构成。通过由树脂构成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从而容易地制作包含沿着上述圆的缘部1027s、壁部1026t的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第二导轨侧突出部1026b。据此,能够降低儿童座椅1010的零部件成本。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与基部1024一体地形成。

另一方面,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在其局部包括金属部件1031。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包括树脂制的突出部主体部1030和金属部件1031,其中,突出部主体部1030从导轨部件1023的基部1024沿与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向上方伸出;金属部件1031固定于突出部主体部1030。突出部主体部1030与基部1024一体形成。金属部件1031包括主板状部1031a和侧板状部1031b,主板状部1031a构成与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接触的接触面;侧板状部1031b弯曲地连接于主板状部1031a并且与突出部主体部1030一起构成第一导轨侧突出部1026a。在图示的例子中,金属零部件的侧板状部1031b具有隔着主板状部1031a而分离设置的一对侧板状部1031c、1031c。一对侧板状部1031c、1031c配置在突出部主体部1030的两个侧表面上,构成第一导轨侧突出部1026a的两个侧表面。通过金属部件1031包括构成第一导轨侧突出部1026a的侧表面的侧板状部1031c、1031c,从而确保第一导轨侧突出部1026a的强度。此外,这种金属部件1031能够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和弯曲加工而容易地制作。据此,能够降低支承台单元1020的零部件成本(进而降低儿童座椅1010的零部件成本)。各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1025b还包括金属制的加强部件1032,该金属制的加强部件1032被固定于金属部件1031,并构成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1025b的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据此,确保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的强度。此外,由于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包括树脂制的突出部主体部1030,因此易于制作包括沿着上述圆的壁部1026t在内的第一导轨侧突出部1026a。据此,也能够降低支承台单元1020的零部件成本(进而降低儿童座椅1010的零部件成本)。

接着,参照图28至图31对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进行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各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1042d、1042e、1042f具有金属制板材1045和树脂主体部1046,其中,金属制板材1045沿与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展开;树脂主体部1046形成有收装金属制板材1045的狭缝状的凹部1046r。树脂主体部1046与金属制板材1045一起构成所对应的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1042d、1042e、1042f的座椅侧突出部1043和座椅侧凸缘部1044。更具体而言,树脂主体部1046包括树脂主体部突出部1046a和树脂主体部凸缘部1046b,其中,树脂主体部突出部1046a从座椅框架1041沿着与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向下方伸出;树脂主体部凸缘部1046b沿着与平行于旋转轴线rx的方向不平行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前后方向)从树脂主体部突出部1046a伸出。树脂主体部凸缘部1046b具有与导轨侧凸缘部1027接触的接触面1046p。另外,金属制板材1045是平板状的部件,并且在树脂主体部突出部1046a内和树脂主体部凸缘部1046b内沿与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展开。通过这种金属制板材1045,能够确保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强度。此外,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能够容易地制造这种金属制板材1045。据此,能够降低座椅1040的零部件成本(进而降低儿童座椅1010的零部件成本)。另外,由于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包括树脂主体部1046,因此易于制作包括沿着上述圆的缘部1044s、壁部1043t的座椅侧凸缘部1044、座椅侧突出部1043。这也能够降低座椅1040的零部件成本(进而降低儿童座椅1010的零部件成本)。

此外,以不会与导轨侧凸缘部1027接触的方式来确定金属制板材1045的形状和尺寸。

如上所述,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和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分别由金属和树脂构成,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a和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b由树脂构成。即,第一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a和第二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b分别具有与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接触的金属制的接触面1031p和树脂制的接触面1027p,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具有与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接触的树脂制的接触面1046p。据此,能够减少在座椅1040与支承台单元1020的连接部处(或者,由于上述金属零部件彼此的滑动接触)产生异常噪声和腐蚀的担忧。

另外,由于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包括金属制板材1045,因此,提高了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强度。其结果,能够提高座椅1040的与支承台单元1020连接的连接部分的强度。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各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1042d、1042e、1042f的树脂主体部1046包括主体部基部1047和主体部连接部1048,其中,主体部基部1047与座椅框架1041一体形成;主体部连接部1048被保持于主体部基部1047。如由图31理解的那样,主体部连接部1048的局部(上端部)被收装在形成于主体部基部1047的凹部1047r中,从而主体部连接部1048被固定于该主体部基部1047。另外,主体部连接部1048具有收装金属制板材1045的凹部1046r,并保持着金属制板材1045。金属制板材1045延伸至主体部连接部1048的与主体部基部1047连接的连接部。通过使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1042d、1042e、1042f这样构成,容易组装从座椅框架1041伸出并保持金属制板材1045的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1042d、1042e、1042f。另外,能够在不使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1042d、1042e、1042f与座椅框架1041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的情况下使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1042d、1042e、1042f小型化。具体而言,能够将连接座椅框架1041和主体部连接部1048的主体部基部1047的尺寸设定为能够确保主体部基部1047与座椅框架1041及主体部连接部1048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的尺寸(厚度),同时能够减小由金属制板材1045加强的主体部连接部1048的尺寸。在图示的例子中,主体部连接部1048通过肋1048i被加强。据此,能够使主体部连接部1048进一步小型化(进而使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1042d、1042e、1042f进一步小型化)并且使其强度进一步提高。

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各树脂主体部1046(更具体而言,主体部基部1047)通过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肋1046i连接于座椅框架1041的通过肋而被加强的部分1041j。据此,提高了树脂主体部1046(更具体而言,主体部基部1047)和座椅框架1041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还提高了座椅框架1041自身的强度。因此,例如,当车辆突然停止等而使惯性力作用于座椅1040时,树脂主体部1046被牢固地保持在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上,从而减少了连接于树脂主体部1046的座椅框架1041被损坏的担忧。即,能够提高座椅1040与将座椅1040连接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连接部分之间的连接强度。

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的树脂主体部1046(更具体而言,主体部基部1047)和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e的树脂主体部1046(更具体而言,主体部基部1047)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1046m相连接。另外,另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d的树脂主体部1046(更具体而言,主体部基部1047)和另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f的树脂主体部1046(更具体而言,主体部基部1047)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1046n相连接。据此,提高了座椅框架1041相对于弯曲应力的强度,所述弯曲应力是使座椅框架1041沿前后方向弯曲的应力。其结果,能够减少如下担忧:当车辆紧急停止或紧急起步等而在座椅1040上作用有朝向前方或后方的惯性力时,座椅框架1041变形并损伤。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对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具有金属制的接触面1031p,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具有树脂制的接触面1046p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具有树脂制的接触面,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具有金属制的接触面。在这种情况下,导轨侧连接突出部1025可以具有金属制板材1045和树脂主体部1046,该树脂主体部1046形成有收装金属制板材1045的凹部1046r。另外,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可以包括构成金属制的接触面的金属部件1031和构成凸缘部1044的加强部件1032。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对旋转限制机构1060的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设置于座椅1040,旋转限制凹部1065设置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设置于支承台单元1020,旋转限制凹部65设置于座椅104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为: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从支承台单元1020向朝向座椅1040的方向突出,并能够从座椅1040向朝向支承台单元1020的方向移动。

另外,座椅40也可以以相对于支承台单元20不能够进行倾角调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台单元20。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儿童座椅1010具有座椅1040和支承座椅1040的支承台单元1020。支承台单元1020具有用于与座椅1040连接的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1025,座椅1040具有座椅框架1041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其中,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从座椅框架1041伸出并与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1025接触。通过使支承台侧连接突出部1025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接触,限制了座椅1040从支承台单元1020脱离。并且,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包括树脂主体部1046和金属制板材1045,其中,树脂主体部1046与座椅框架1041的通过肋而被加强的部分1041j连接;金属制板材1045被保持于树脂主体部1046。

根据这种儿童座椅1010,能够不使用追加的加强零部件而提高座椅1040与支承台单元1020的连接强度。换言之,能够不损害座椅1040与支承台单元1020的连接强度而使座椅1040小型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树脂主体部1046通过肋而被加强。据此,能够使树脂主体部1046小型化的同时,提高其强度。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具有突出部1043和凸缘部1044,其中,突出部1043从座椅框架1041沿上下方向伸出;凸缘部1044沿与上下方向不平行的方向从突出部1043伸出。并且,金属制板材1045构成突出部1043和凸缘部1044的一部分。据此,能够使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小型化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其强度。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金属制板材1045沿上下方向展开。根据这种金属制板材1045,能够不使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大型化而提高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的强度。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树脂主体部1046具有用于收装金属制板材1045的凹部1045r。据此,能够容易地使金属制板材1045保持在树脂主体部1046上。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而设置的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a和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b。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a和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b分别包括树脂主体部1046和金属制板材1045。并且,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a的树脂主体部1046和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b的树脂主体部1046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1046m、1046n相连接。据此,能够提高座椅框架1041相对于弯曲应力的强度,其中所述弯曲应力是使座椅框架1041沿前后方向弯曲的应力。其结果,当车辆紧急停止或紧急起步等而在座椅1040上作用有朝向前方或后方的惯性力时,能够减少座椅框架1041变形而损伤的担忧。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a包括设置在座椅104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和设置在座椅104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d。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b包括设置在座椅104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e、和设置在座椅104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f。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另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d、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e和另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f分别包括树脂主体部1046和金属制板材1045。并且,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c的树脂主体部1046和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e的树脂主体部1046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1046m相连接,另一侧第一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d和另一侧第二座椅侧连接突出部1042f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1046n相连接。

或者,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儿童座椅1010具有支承台单元1020和座椅1040,其中,座椅1040以能够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台单元1020。支承台单元102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根导轨部件1023、1023,各导轨部件1023具有基部1024、导轨侧突出部1026和导轨侧凸缘部1027,其中,基部1024沿前后方向延伸;导轨侧突出部1026从基部1024沿与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伸出;导轨侧凸缘部1027从导轨侧突出部1026沿前后方向伸出。座椅1040具有座椅框架1041、座椅侧突出部1043和座椅侧凸缘部1044,其中,座椅侧突出部1043沿与上述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从座椅框架1041伸出;座椅侧凸缘部1044从座椅侧突出部1043沿前后方向伸出。并且,座椅侧凸缘部1044通过从与上述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上的基部1024侧与导轨侧凸缘部1027接触,来限制座椅1040从支承台单元1020脱离。

根据这种儿童座椅1010,简化了支承台单元1020的连接部和卡合部的结构,其中,该连接部用于将座椅1040可旋转地连接于支承台单元1020,该卡合部用于限制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行为,由此能够使支承台单元1020小型化。据此,能够降低支承台单元1020的零部件成本(进而降低儿童座椅1010的零部件成本)。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导轨侧凸缘部1027包括缘部1027s,该缘部1027s面对座椅侧突出部1043,且为沿着以上述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据此,使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稳定。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导轨侧凸缘部1027包括沿着以上述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的缘部1027s来作为与导轨侧突出部1026分离的前后方向上的缘部。据此,使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稳定。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导轨侧突出部1026包括壁部1026t,该壁部1026t面对座椅侧凸缘部1044,且为沿着以上述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据此,使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稳定。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座椅侧凸缘部1044包括缘部1044s,该缘部1044s面对导轨侧突出部1026,且为沿着以上述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据此,使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稳定。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座椅侧突出部1043包括壁部1043t,该壁部1043t面对导轨侧凸缘部1027,且为沿着以上述旋转轴线rx为中心的圆的圆弧状。据此,使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稳定。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导轨部件1023的导轨侧突出部1026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一导轨侧突出部1026a和第二导轨侧突出部1026b,各导轨部件1023的导轨侧凸缘部1027包括从第一导轨侧突出部1026a及第二导轨侧突出部1026b分别沿前后方向伸出的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及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另外,座椅侧凸缘部1044具有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a和第二座椅侧凸缘部1044b,其中,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a与两根导轨部件1023、1023的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接触;第二座椅侧凸缘部1044b与两根导轨部件1023、1023的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接触。并且,在向与上述旋转轴线rx平行的方向的投影中,当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a与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重叠时,第二座椅侧凸缘部1044b与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重叠。据此,即使改变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朝向,也能够限制座椅1040从支承台单元1020脱离。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承台单元1020和座椅1040中的一方具有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该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从支承台单元1020和座椅1040中的一方向朝向另一方的方向突出,并且能够从支承台单元1020和座椅1040中的另一方向朝向一方的方向移动。另外,支承台单元1020和座椅1040中的另一方具有第一旋转限制凹部1066和第二旋转限制凹部1067,其中,第一旋转限制凹部1066构成为,当在向平行于上述旋转轴线rx的方向的投影中,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a与第一导轨侧凸缘部1027a重叠时,其收装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来限制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第二旋转限制凹部1067构成为,当在向平行于上述旋转轴线rx的方向的投影中,第一座椅侧凸缘部1044a与第二导轨侧凸缘部1027b重叠时,其收装旋转限制突出部1061来限制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旋转。据此,即使改变座椅1040相对于支承台单元1020的朝向,也能够稳定地限制座椅1040从支承台单元1020脱离。

此外,以上说明了上述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当然也可以将多个变形例适当组合来应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