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斗型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74435发布日期:2022-03-09 10:2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斗型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翻斗型运输车。


背景技术:

2.道路运输车是指在城市内的道路上和在城市以外的所有道路上进行的道路运输经营项目,包括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机动车辆维修、驾驶培训学校、道路运输服务业、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等所需要的车。然而现有的翻斗型运输车在上货时需要人工进行搬运较为麻烦。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翻斗型运输车。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翻斗型运输车。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翻斗型运输车,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前侧设有车头,所述车头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上方设有车厢,所述车厢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车厢后侧设有后门,所述车厢后侧设有转轴,所述后门通过转轴与车厢铰接,所述车厢左侧外壁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滑动座、位于滑动座之间的滑动杆、位于滑动杆左侧的支撑架和位于支撑架上方的支撑板,所述滑动座与车厢左侧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座侧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动杆两端设有滚轮,所述滚轮位于滑槽内,所述滑动杆通过滚轮和滑槽与滑动座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架与滑动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上方设有挂钩座,所述后门后侧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底座、位于第一固定底座侧面的固定杆和位于固定杆侧面的第二固定底座,所述第一固定底座与后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底座侧面开设有滑动孔,所述固定杆通过滑动孔穿透第一固定底座并与第一固定底座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杆一端设有支撑轮,所述支撑轮与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另一端设有把手,所述第二固定底座与车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底座侧面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杆通过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车厢上方设有拉动装置,所述拉动装置包括电机、位于电机下方的电机底座、位于电机后侧的连杆、位于连杆上方的第一拉动架、位于第一拉动架下方的第二拉动架和位于第一拉动架侧面的插块,所述电机底座与车厢固定连接,所述连杆与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一拉动架与连杆固定连接,所述插块一端与第一拉动架固定连接,所述插块的另一端与挂钩座铰接,所述第一拉动架与第二拉动架铰接。
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动座有两个,且两个所述滑动座分别位于车厢左侧并与车厢固定连接。
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动杆有两个,且两个所述滑动杆位于滑动座之间并与滑动座滑动连接。
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架与滑动杆组成矩形框架。
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下方设有轮子,所述轮子有四个,且四个所述轮子
分别均匀等间距的分布在底座底端外壁四角。
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装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固定装置分别均匀等间距的分布在后门两侧。
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轴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转轴分别均匀等间距的分布在后门后侧外壁底端。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的升降装置、滑动座、滑槽、滑动杆、滚轮、支撑架和支撑板,在上货时,将货物放置在支撑板,随后滑动杆移动,从而带动支撑架和支撑板移动,移动至滑动座上方时,由于滑动座上方是倾斜的所以带动支撑板倾斜,随后货物落至车厢内,完成上货,便于操作。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的后门、转轴、固定装置、第一固定底座、滑动孔、固定杆、支撑轮、把手、第二固定底座和固定孔,在卸货时,先转到把手,随后推动把手,固定杆与第二固定底座连接断开,随后通过转轴将后门打开,随后进行卸货,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拉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底座1、轮子10、车头2、车厢3、升降装置4、滑动座40、滑槽400、滑动杆41、滚轮410、支撑架42、支撑板43、挂钩座44、后门5、转轴50、固定装置6、第一固定底座60、滑动孔600、固定杆61、支撑轮610、把手611、第二固定底座62、固定孔620、拉动装置7、电机70、电机底座71、连杆72、第一拉动架73、插块74、第二拉动架75。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5.一种翻斗型运输车,包括底座1,底座1前侧设有车头2,车头2与底座1固定连接,底座1上方设有车厢3,车厢3与底座1固定连接,车厢3后侧设有后门5,车厢3后侧设有转轴50,
后门5通过转轴50与车厢3铰接,车厢3左侧外壁设有升降装置4,升降装置4包括滑动座40、位于滑动座40之间的滑动杆41、位于滑动杆41左侧的支撑架42和位于支撑架42上方的支撑板43,滑动座40与车厢3左侧外壁固定连接,滑动座40侧壁开设有滑槽400,滑动杆41两端设有滚轮410,滚轮410位于滑槽400内,滑动杆41通过滚轮410和滑槽400与滑动座40滑动连接,支撑架42与滑动杆41固定连接,支撑板43与支撑架42固定连接,支撑架42上方设有挂钩座44,后门5后侧设有固定装置6,固定装置6包括第一固定底座60、位于第一固定底座60侧面的固定杆61和位于固定杆61侧面的第二固定底座62,第一固定底座60与后门5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底座60侧面开设有滑动孔600,固定杆61通过滑动孔600穿透第一固定底座60并与第一固定底座60滑动连接,固定杆61一端设有支撑轮610,支撑轮610与固定杆61固定连接,固定杆61另一端设有把手611,第二固定底座62与车厢3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底座62侧面开设有固定孔620,固定杆61通过固定孔620与第二固定底座62可拆卸连接,车厢3上方设有拉动装置7,拉动装置7包括电机70、位于电机70下方的电机底座71、位于电机70后侧的连杆72、位于连杆72上方的第一拉动架73、位于第一拉动架73下方的第二拉动架75和位于第一拉动架73侧面的插块74,电机底座71与车厢3固定连接,连杆72与电机70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第一拉动架73与连杆72固定连接,插块74一端与第一拉动架73固定连接,插块74的另一端与挂钩座44铰接,第一拉动架73与第二拉动架75铰接。
26.需要补充的是,底座1、轮子10、车头2、车厢3、升降装置4、滑动座40、滑动杆41、支撑架42、支撑板43、挂钩座44、后门5、转轴50、固定装置6、第一固定底座60、固定杆61、支撑轮610、把手611、第二固定底座62、拉动装置7、电机底座71、连杆72、第一拉动架73、插块74和第二拉动架75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27.需要补充的是,支撑轮610的半径大于固定杆61的半径。
28.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滑动座40有两个,且两个滑动座40分别位于车厢3左侧并与车厢3固定连接,保证支撑板43滑动时较为稳定。
29.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滑动杆41有两个,且两个滑动杆41位于滑动座40之间并与滑动座40滑动连接,保证支撑板43可顺利滑动。
30.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支撑架42与滑动杆41组成矩形框架,保证支撑板43的稳定。
31.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底座1下方设有轮子10,轮子10有四个,且四个轮子10分别均匀等间距的分布在底座1底端外壁四角,保证运输车可顺利移动。
32.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固定装置6有两个,且两个固定装置6分别均匀等间距的分布在后门5两侧,保证后门5的稳定。
33.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转轴50有两个,且两个转轴50分别均匀等间距的分布在后门5后侧外壁底端,保证后门5在开合时沿既定轨迹不会轻易偏离。
34.本实用新型的翻斗型运输车在上货时,使用人员先将货物放置在支撑板43,接通电源,电机70运作,由于连杆72与电机70的输出轴同轴连接,带动连杆72旋转,随后带动第一拉动架73转动,随后拉动第二拉动架75上升,由于第一拉动架73和第二拉动架75铰接,所以第二拉动架75可沿滑槽400上方,随后由于插块74与挂钩座44铰接,所以拉动支撑架42和支撑板43移动,从而带动滑动杆41移动,当支撑架42和支撑板43移动至滑动座40上方时,由于滑动座40上方是倾斜的所以带动支撑板43倾斜,随后货物落至车厢3内,完成上货,便于操作,随后进行移动,移动至合适位置需要进行卸货时,先转到把手611,随后推动把手611,
固定杆61与第二固定底座62连接断开,随后通过转轴50将后门5打开,随后进行卸货,便于操作。
3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