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88893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水陆两栖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摩托车,特别是一种水陆两栖摩托车。
【背景技术】
[0002]摩托车是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水陆两栖摩托车是指既能在陆地上行驶,又能在水面上行驶的摩托车。
[0003]关于水陆两栖摩托车的相关文献较多,如中国专利文献记载的水陆摩托车(授权公告号CN201951196U)、水陆两用摩托车(授权公告号CN203854439U)。现有的水陆两栖摩托车在陆地上依靠车轮行驶,在水中依靠螺旋桨驱动,在实际生产试验中驱动车轮与驱动螺旋桨之间切换需要较多关系技术,导致水陆两栖摩托车性能稳定性差,造价高,普及率极低。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水陆两栖摩托车,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既能保证性能稳定性,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0005]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水陆两栖摩托车包括车架、车架的前端部定位有前叉、前叉上定位有前车轮,车架的后端部定位有后车轮;前车轮的两侧均设有前浮体,前浮体与前叉固定连接;车架的后端部两侧均设有后浮体,后浮体与车架固定连接;后车轮的轮面上具有多条周向均匀分布的凸条,凸条与后车轮的轴芯相平行。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水陆两栖摩托车中的后车轮由于具有多条凸条,因而后车轮能显著地提高后车轮在沙地上的抓地力,保证车辆行进速度,避免车辆下陷;同时后车轮在水面上,凸条能拨动水,进而推动车辆前行,操纵手把转动前轮转向,同样能实现摩托车在水中转向。沙滩和大海天然结合在一起,因而本摩托车尤其适合在沙滩和大海上行驶。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水陆两栖摩托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本水陆两栖摩托车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09]图3是本水陆两栖摩托车中后车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4是本水陆两栖摩托车中后车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1、车架;2、前叉;3、手把;4、内燃机;5、前车轮;6、后车轮;6a、凸条;6b、直角侧面;6c、圆弧轮面;7、前浮体;8、后浮体;9、舵;10、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13]如图1和图2所示,本水陆两栖摩托车包括车架1、前叉2、手把3、内燃机4、前车轮5和后车轮6。
[0014]内燃机4固定在车架I的中部,前叉2定位在车架I的前端部,前叉2的上端与手把3固定连接,前车轮5定位在前叉2的下端。本说明书附图给出的摩托车为两轮车,后轮定位在车架I的后端部,后车轮6与内燃机4通过链条传动连接。
[0015]前车轮5的两侧均设有前浮体7,前浮体7与前叉2通过卡接或螺栓螺母等可拆卸结构固定连接;这样便于维护,尤其是修补前车轮5。前车轮5两侧的前浮体7通过第一连杆10固定连接,这样可提高前浮体7连接牢固度,以及前车轮5两侧的前浮体7随前叉2摆动一致性。车架I的后端部两侧均设有后浮体8,后浮体8与车架I通过卡接或螺栓螺母等可拆卸结构固定连接。后车轮6两侧的后浮体8通过第二连杆11固定连接,这样可提高后浮体8连接牢固度。前浮体7和后浮体8的下底面离地面具有一定间距,如30 cm,即可保证摩托车在地面上能正常行驶,又能将摩托浮在水面上且保证重心稳定,避免摩托车在水面上倾覆。
[0016]如图3和图4所述,后车轮6的轮面上具有多条周向均勾分布的凸条6a,凸条6a与后车轮6的轴芯相平行。经过大量地试验得出凸条6a的数量优选为20?36条,凸条6a顶面与后车轮6的圆弧轮面6c之间间距为10?20 mm ;这样既能保证摩托车在陆地上行驶舒适性,又能保证摩托车在水面上行驶的速度。凸条6a的截面大致呈直角三角形,但凸条6a的顶部为圆弧状,可提高摩托车在陆地上行驶舒适性。直角侧面6b可提高后车轮6的划水性能,进而提高摩托车在水面上行驶速度。三角形结构可保证凸条6a的强度,保证后车轮6仍然适合在陆地上行驶,尤其适合在沙地上行驶。
[0017]如图3和图4所示,后车轮6的大小为17寸,后车轮6凸条6a的数量为30条。凸条6a顶面与后车轮6的圆弧轮面6c之间间距为15 mm,凸条6a的长度与后车轮6的宽度相同,这样也可提高摩托车在陆地上行驶舒适性和划水性能。
[0018]如图1和图4所示,后车轮6逆时针旋转,摩托车向前行驶,后车轮6中凸条6a的直角侧面6b朝向相同,即逆时针方向,这样才保住后车轮6安装在摩托车上保持划水特性。
[0019]本水陆两栖摩托车在陆地上和水面上均由后车轮6驱动,即不存在车轮驱动与螺旋桨驱动之家的切换,因而大幅度地降低了制造成本。前浮体7和后浮体8均可拆卸,因而便于车轮维护,以及摩托车长期在陆地上行驶时可卸除前浮体7和后浮体8,便于行驶。摩托车在水面上和底面上行驶均通过转动手把3实现转向。为了提高摩托车在水面上行驶稳定性以及转向灵活性和转向精度,在前浮体7的底面上固定平行于车架I且呈片状的舵9。
【主权项】
1.一种水陆两栖摩托车,包括车架(I)、车架(I)的前端部定位有前叉(2)、前叉(2)上定位有前车轮(5),车架(I)的后端部定位有后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轮(5)的两侧均设有前浮体(7),前浮体(7)与前叉(2)固定连接;车架(I)的后端部两侧均设有后浮体(8),后浮体⑶与车架⑴固定连接;后车轮(6)的轮面上具有多条周向均匀分布的凸条(6a),凸条(6a)与后车轮(6)的轴芯相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浮体(7)与前叉(2)通过卡接或螺栓螺母可拆卸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前车轮(5)两侧的前浮体(7)通过第一连杆(10)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浮体(8)与车架(I)通过卡接或螺栓螺母可拆卸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后车轮(6)两侧的后浮体(8)通过第二连杆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水陆两栖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浮体(7)和后浮体(8)的底面离地面具有一定间距,间距为25 cm?35 cm。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水陆两栖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轮(6)的轮面上具有多条周向均匀分布的凸条(6a),凸条(6a)与后车轮(6)的轴芯相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陆两栖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a)的数量为20?36条。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陆两栖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a)顶面与后车轮(6)的圆弧轮面(6c)之间间距为10?20 mm。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陆两栖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a)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凸条(6a)的顶部呈圆弧状,凸条(6a)的长度与后车轮(6)的宽度相同。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陆两栖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轮¢)中凸条(6a)的直角侧面(6b)朝向相同,凸条(6a)的直角侧面(6b)朝向逆时针方向。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水陆两栖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浮体(7)的底面上固定平行于车架(I)且呈片状的舵(9)。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摩托车,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水陆两栖摩托车性能稳定性差,造价高的问题。本水陆两栖摩托车包括车架、车架的前端部定位有前叉、前叉上定位有前车轮,车架的后端部定位有后车轮;前车轮的两侧均设有前浮体,前浮体与前叉固定连接;车架的后端部两侧均设有后浮体,后浮体与车架固定连接;后车轮的轮面上具有多条周向均匀分布的凸条,凸条与后车轮的轴芯相平行。本水陆两栖摩托车中的后车轮由于具有多条凸条,因而后车轮能显著地提高后车轮在沙地上的抓地力,保证车辆行进速度,避免车辆下陷;同时后车轮在水面上,凸条能拨动水,进而推动车辆前行,操纵手把转动前轮转向,同样能实现摩托车在水中转向。
【IPC分类】B60F3/00
【公开号】CN105109293
【申请号】CN201510567271
【发明人】毛永斌
【申请人】毛永斌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9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