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21622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膝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从乘员的膝部输入载荷而变形并吸收对上述膝部的冲击的膝垫(Knee bolster) ο
【背景技术】
[0002]膝垫配置于在车辆的前部座椅乘坐的乘员的膝部的前方,具有在车辆正面碰撞时保护乘员的膝部的功能。根据乘员是否系安全带、碰撞时的车辆速度的高低等,而膝垫所承受的载荷不同。若提高膝垫的刚性则在向膝垫输入高的载荷的情况下也可以发挥保护膝部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向膝垫输入比较低的载荷的情况下存在膝垫不塑性变形而对膝部的保护功能实质上不起作用的问题。
[0003]为了消除这种问题,在专利文献I中,将对一张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第一托架安装于转向悬梁,将对一张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第二托架安装于第一托架的前端,通过使第一托架的材质相比第二托架具有高刚性与高强度,从而可以应对高载荷与低载荷双方的冲击。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 183961号公报专利文献 2: W02012/137889
[0005]在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因使用钢板形成托架所以存在使车辆重量大幅增大的问题,进而,存在由于使第一托架与第二托架的材质不同从而将开始塑性变形的载荷控制为所期望的值并不容易的情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6]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不会使车辆重量大幅增大且易于将开始塑性变形的载荷控制为所期望的值的膝垫。
为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0007]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膝垫,通过输入来自于乘员的膝部之载荷而变形,并吸收对上述膝部的冲击,在上述膝垫中,具备:低载荷吸收部,其具有从上述膝部输入上述载荷的载荷输入面;以及高载荷吸收部,其在比上述低载荷吸收部更远离上述膝部的位置沿载荷输入方向并排配置,且塑性变形开始载荷比上述低载荷吸收部大,上述低载荷吸收部与上述高载荷吸收部由一体的或彼此独立的中空构造体构成。
[0008]本发明者想出了使用中空构造体形成高载荷形成部与低载荷形成部来作为消除现有技术的问题的方法。由于中空构造体可以由树脂形成,所以可以比使用钢板的情况大幅轻量化。另外,中空构造体通过使其壁厚变化,或使肋结构(肋的形状、肋的数量)变化,而可以容易地使塑性变形开始载荷变化,所以可以使用一种树脂来容易地形成高载荷形成部与低载荷形成部。
[0009]以下,例示出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
优选,至少在上述高载荷吸收部,具备具有基于上述载荷而塑性变形的壁面且向中空部侧凹陷的肋,上述肋设置为上述高载荷吸收部的塑性变形开始载荷比上述低载荷吸收部大。
优选,至少在上述高载荷吸收部,具备具有基于上述载荷而塑性变形的壁面且沿载荷方向延伸的横槽状的肋。
优选,在上述低载荷吸收部以及上述高载荷吸收部,分别具备具有基于上述载荷而塑性变形的壁面的横槽状的肋,上述高载荷吸收部的横槽状的肋形成为比上述低载荷吸收部的横槽状的肋深或肋的数量多、以及/或者沿接近上述载荷的输入方向的方向延伸。
优选,上述高载荷吸收部具备:具有基于上述载荷而塑性变形的壁面且沿载荷方向延伸的横槽状的肋;以及沿与上述横槽状的肋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纵槽状的肋。
优选,上述载荷输入面相对于上述载荷的输入方向朝下侧倾斜。
优选,上述低载荷吸收部与上述高载荷吸收部由形成为彼此独立的中空状的吹塑成型体构成,上述低载荷吸收部的分型线面与上述载荷的输入方向大致垂直,上述高载荷吸收部的分型线面与上述载荷的输入方向大致平行。
优选,在上述低载荷吸收部的上述载荷输入面还具备格子状肋。
优选,上述低载荷吸收部在上述低载荷吸收部的分型线上还具备安装片,该安装片用于使上述低载荷吸收部与上述高载荷吸收部连结。
优选,上述低载荷吸收部与上述高载荷吸收部由形成为一体的中空状的吹塑成型体构成。
【附图说明】
[0010]图1表示本发明的膝垫I的安装例。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膝垫I的立体图。
图3(a)以及(b)分别是图2的膝垫I的主视图以及俯视图。图3(c)以及(d)分别是图3 (a)中的箭头C方向以及箭头D方向的投影图。
图4 (a)以及(b)分别表示图3(a)?(b)中的A — A线端面形状以及B — B线端面形状。
图5 (a)以及(b)分别是表示组合模具的例子的与图3(a)?(b)中的A — A线端面形状以及B — B线端面形状对应的图。
图6是表示安装膝垫I的安装对象物17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膝垫I的变形量与载荷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表。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膝垫I的立体图。
图9(a)?(c)分别是图8的膝垫I的主视图、俯视图、以及右侧视图。图9(d)是图9(a)中的箭头D方向的投影图。
图10(a)?(c)分别表示图9(a)中的A — A线、B — B线、以及C — C线端面形状。
图11是表示组合模具的例子的与图9(a)中的A — A线端面形状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表示的各种特征事项可以相互组合。
[0012]<膝垫I的安装例>
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膝垫I的安装例进行说明。图1表示将图2?图11所示的膝垫I作为缓冲体安装到汽车100的状态。
[0013]图1所示的汽车100构成为具有乘员车室103,且仪表104位于驾驶盘105的侧面,其中,该乘员车室103具备用于包含驾驶员101在内的乘员的前部座椅102。驾驶盘105与转向柱(未图示)连接,对该转向柱进行支承的转向支持构件支承于车体内壁面并沿车宽方向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膝垫I在转向柱的两侧夹着转向柱(steering column)而安装于驾驶座侧。但是,转向柱的两侧的空间基于与其它车辆构成部件(仪表104、导航装置、空调设备等)的设置空间的关系而形成为纵长,因此在该纵长的空间以与驾驶员101的各个膝部3邻接的方式安装有膝垫I。由此,在汽车100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驾驶员101的膝部3与各个膝垫I接触,由膝垫I吸收冲击,从而降低施加于膝部3的冲击。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驾驶座侧的膝垫,但是在副驾驶座侧也与驾驶座侧相同,以与在副驾驶座乘坐的乘员的膝部邻接的方式安装有肘承受部件。
[0014]〈膝垫I的结构〉
1.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2?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膝垫I进行说明。图2是膝垫I的立体图。图3(a)以及(b)分别是膝垫I的主视图以及俯视图。图3(c)以及(d)分别是图3(a)中的箭头C方向以及箭头D方向的投影图。图4(a)以及(b)分别表示图3(a)?(b)中的A — A线端面形状以及B — B线端面形状。图5 (a)以及(b)分别是表示组合模具的例子的与图3(a)?(b)中的A — A线端面形状以及B — B线端面形状对应的图,图6是表示安装膝垫I的安装对象物17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膝垫I的变形量与载荷的关系的图表。
[0015]如图2所示,膝垫I通过从乘员的膝部3输入载荷F而变形,并吸收对膝部3的冲击,在该膝垫I中,具备:低载荷吸收部7,其具有从膝部3输入载荷F的载荷输入面;以及高载荷吸收部9,其在比低载荷吸收部7更远离膝部3的位置沿载荷输入方向并排配置且塑性变形开始载荷比低载荷吸收部7大。低载荷吸收部7与高载荷吸收部9由彼此独立的中空构造体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空构造体是形成为中空状的吹塑成型体。
[0016]低载荷吸收部7由如下部件构成:与膝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