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9595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调控空气动力流向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
【背景技术】
[0002]为减轻气垫船的自身重量,简化设备数量,合并设备功能,提升设备的可靠性,目前气垫船在推进和垫升方面的技术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上用于推进的风扇和用于垫升的风机组成的两套相对独立的装置已经趋向仅由一套风扇来承担推进和垫升的双重功能。然而,通常风扇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其向船后和船底的出口面积均是固定的,由此又带来了主机工况在某一恒定的情况下,垫升动力不能调节的问题,特别是在主机低速运行时,风扇提供垫升的动力严重不足,跃障高度受限,而提高主机转速后则带来了风扇推力过大,船舶无法准确定位。正常情况下气垫船过大的垫升高度对降低航行阻力并无益处,反而还会造成主机功率的浪费,只有在越障时或进出指定船位时需要一定的垫升高度作为辅助。气垫船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通过分配推进和垫升空气流量的方法来操控垫升高度,提升气垫船的使用性能,简化操控手段。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从而解决了主机工况一定的情况下气垫船的垫升高度不可调控和气垫船主机低速运行时垫升高度不足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一种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包括外导流管和内导流管,所述的外导流管内部设有内导流管,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隙,其后端为封闭结构,前端的间隙形成的环状腔隙与船底贯通,形成垫升风道,所述的内导流管的内腔为推进风道,所述的内导流管前端设有联动机构,所述的联动机构由弧形板组成,相邻的两个弧形板的侧边部份重叠,且重叠的侧边部分上均设有腰孔,所述的腰孔内设有定位栓,所述的弧形板的前部连接有伸缩支杆,所述的伸缩支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导流管的内壁上,所述的弧形板的后部通过铰链固定在内导流管上,外导流管内部设有风扇榖本体,且通过风扇榖支撑架固定,风扇榖本体上设有风扇叶片。
[0005]所述的内导流管长度小于外导流管。
[0006]所述的风扇叶片位于联动机构前端且在外导流管内。
[0007]所述的每个弧形板上均连接有两个顶杆。
[0008]所述的弧形板每侧至少设有两个腰孔。
[0009]所述的弧形板至少设有两片。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构思巧妙新颖,通过机构调整弧形叶片组的开合,从而增加流向船底用于垫升的空气出口面积,达到气垫船在低速时可以提升其垫升高度;高速时可以加大推力的目的,使气垫船的垫升效果实现可控;气垫船的可缩内径导流管通过分配空气流量的方法来操控垫升高度,从而提升气垫船的使用性能,简化操控手段;在主机转速较低的情况下既可以保持船体的相对静止,又可以保证有一定的垫升动力,方便位置移动;在主机高速运转时,通过调控内导流管的面积变化,适当调低气垫船的推进动力,提高垫升动力,增加气垫船的高速越障能力。
[0011]【附图说明】:
[0012]图1气垫船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结构主示意图。
[0013]图2气垫船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结构侧示意图。
[0014]图号说明:1、弧形板;2、腰孔;3、顶杆;4、铰链;5、外导流管;6、内导流管;7、推井风道;8、垫升风道;9、风扇榖支撑架;10、风扇榖本体;11、风扇叶片。
[0015]【具体实施方式】:
[0016]参照各图,一种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包括外导流管5和内导流管6,所述的外导流管5内部设有内导流管6,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隙,其后端为封闭结构,前端的间隙形成的环状腔隙与船底贯通,形成垫升风道8,所述的垫升风道8与船底贯通,所述的内导流管6的内腔为推进风道,所述的内导流管6前端设有联动机构,所述的联动机构由弧形板I组成,相邻的两个弧形板I的侧边部份重叠,且重叠的侧边部分上均设有腰孔,所述的腰孔2内设有定位栓,所述的弧形板I的前部连接有伸缩支杆,所述的伸缩支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导流管5的内壁上,所述的弧形板的后部通过铰链4固定在内导流管6上,外导流管5内部设有风扇榖本体10,且通过风扇榖支撑架9固定,风扇榖本体10上设有风扇叶片11。所述的内导流管6长度小于外导流管5。所述的风扇叶片11位于联动机构前端且在外导流管5内。所述的每个弧形板I上均连接有两个顶杆3。所述的弧形板I每侧至少设有两个腰孔2。所述的弧形板I至少设有两片。
[0017]通过联动机构使内导流管6入口端的直径收缩,增大内外导流管5之间的环形面积,使风扇产生的空气动力在外导流管5和内导流管6之间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进而实现主机转速恒定的情况下,驾驶人员根据气垫船行驶陆况适时操控调控机构提升或降低垫升高度。
[0018]当需要加大垫升高度时,操作顶杆3,弧形板I前端叠加,减小了内导流管6进口端的直径进而加大内导流管6和外导流管5之间进入船底的气流面积,达到垫升空气动力分配和调控的目的。
[0019]风扇产生的空气经过可缩内径导流管分流后,用于垫升的空气动力可以提升50%以上,在主机转速较低的情况下既可以保持船体的相对静止,又可以保证有一定的垫升动力,方便位置移动;在主机高速运转时,通过调控内导流管6的面积,适当调低气垫船的推进动力,提高垫升动力,增加气垫船的越障能力。
[0020]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以空气作为动力源的其它运输设备领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包括外导流管和内导流管,所述的外导流管内部设有内导流管,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隙,其后端为封闭结构,前端的间隙形成的环状腔隙与船底贯通,形成垫升风道,所述的内导流管的内腔为推进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导流管前端设有联动机构,所述的联动机构由弧形板组成,相邻的两个弧形板的侧边部份重叠,且重叠的侧边部分上均设有腰孔,所述的腰孔内设有定位栓,所述的弧形板的前部连接有伸缩支杆,所述的伸缩支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导流管的内壁上,所述的弧形板的后部通过铰链固定在内导流管上,外导流管内部设有风扇榖本体,且通过风扇榖支撑架固定,风扇榖本体上设有风扇叶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导流管长度小于外导流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扇叶片位于联动机构前端且在外导流管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弧形板上均连接有两个顶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形板每侧至少设有两个腰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形板至少设有两片。
【专利摘要】一种提高气垫船垫升性能的可缩内径入口导流管,包括外导流管和内导流管,内导流管前端设有联动机构,所述的联动机构由弧形板组成,相邻的两个弧形板的侧边部份重叠,且重叠的侧边部分上均设有腰孔,腰孔内设有定位栓,弧形板的前部连接有伸缩支杆,的伸缩支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导流管的内壁上,弧形板的后部通过铰链固定在内导流管上,外导流管内部设有风扇榖本体,且通过风扇榖支撑架固定,风扇榖本体上设有风扇叶片。通过机构调整弧形叶片组的开合,从而增加流向船底用于垫升的空气出口面积,达到气垫船在低速时可以提升其垫升高度;气垫船的可缩内径导流管通过分配空气流量的方法来操控垫升高度,从而提升气垫船的使用性能。
【IPC分类】B60V1-11
【公开号】CN204605782
【申请号】CN201520305925
【发明人】刘玉国, 林清, 王维, 徐文强
【申请人】哈尔滨创奇旅游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