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拖拉机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76058阅读:3447来源:国知局
四轮拖拉机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传动装置的布置或安装领域,尤其是一种四轮拖拉机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我国生产的四轮拖拉机保有量已经很大,但是现有的拖拉机离地间隙都是固定的并且很有限,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局限性很大。
[0003]随着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对拖拉机的要求也越来越来,要求拖拉机既能实现一般拖拉机的功能,又可以挂接适合于高秸作物的收货机械、药物喷洒机械、化肥喷洒机械等,既扩大了拖拉机的适应范围,也节约了资金和资源。但是这时就要求拖拉机在道路上行驶时,必须将离地间隙调低以实现高速稳定的行驶,但是在对高秸作物进行农业作业生产时,必须将离地间隙调大。因此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需要一种离地间隙较大,并且能够自由调整的四轮拖拉机。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四轮拖拉机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将该系统安装在四轮拖拉机上后,可以大大提高四轮拖拉机的离地间隙,并且能够对四轮拖拉机的离地间隙进行自由调整。
[0005]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四轮拖拉机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包括密闭的上箱体和下箱体,上箱体位于下箱体的上方,其中,还包括升降杆,上箱体和下箱体之间通过升降杆连接,上箱体的一侧边为箱体法兰,对应的上箱体的另一侧边设有固定座,上箱体内设有锥齿轮III和锥齿轮IV,锥齿轮III和锥齿轮IV的轴交角为90°,锥齿轮III和锥齿轮IV之间相互啮合,锥齿轮IV与驱动轴固定连接,锥齿轮III与升降杆滑动连接;
[0006]升降杆的上端穿过上箱体,且分别穿过上箱体的顶壁和底壁,升降杆的下端设置在下箱体内,且分别穿过下箱体的顶壁和底壁,升降杆与上箱体的顶壁和底壁接触处、以及升降杆与下箱体的顶壁和底壁之间均为密闭连接,上箱体的顶部且设置有升降杆处固定有储存润滑油的储油箱,升降杆的顶端设置在储油箱内,上箱体的底壁和下箱体的顶壁之间且位于升降杆的环形外侧设有伸缩套,伸缩套的顶部与上箱体底壁密封固定连接,伸缩套的底部与下箱体顶壁密封固定连接;
[0007]下箱体内设有锥齿轮I和锥齿轮II,锥齿轮I和锥齿轮II的轴交角为90°,锥齿轮I和锥齿轮II之间相互啮合,锥齿轮I与升降杆滑动连接,锥齿轮II与驱动半轴固定连接,驱动半轴的另一端与下端驱动盘固定连接,与固定套同侧的下箱体侧壁上固定有轮轴轴承室,固定座与轮轴轴承室之间通过高度调整装置连接。
[0008]所述的高度调整装置为液压缸或气缸,箱体一侧边的固定座为缸体固定座,轮轴轴承室的顶部固定有活塞固定装置,液压缸或气缸的前端法兰与缸体固定座固定连接,液压缸或气缸的活塞杆前端设置在活塞固定装置内。液压缸或气缸用于调整上箱体和下箱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拖拉机离地间隙的调整。
[0009]所述升降杆与上箱体的顶壁和底壁的接触处、以及升降杆与下箱体的顶壁和底壁的接触处分别设有轴承,轴承与升降杆之间均为滑动连接,上箱体底壁的轴承以及下箱体顶壁的轴承都被包在伸缩套内,下箱体的底部设有升降杆处固定有底端盖。轮轴轴承室内设有至少一个轴承II,轮轴轴承室的一端与下箱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驱动半轴接触处设有油封。油封起到了密封润滑油的作用。
[0010]所述四轮拖拉机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包括前轮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和后轮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前轮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中,上箱体的一侧为与拖拉机前驱转向盘法兰对接的箱体法兰,与拖拉机前轮驱动盘对接的驱动轴和锥齿轮IV固定连接,驱动半轴的一端与锥齿轮II固定连接,驱动半轴的另一端和与前轮轮毂连接的前轮下端驱动盘固定连接。后轮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中,上箱体的一侧为与拖拉机后驱动半轴套管法兰对接的箱体法兰,其锥齿轮IV的轮毂与拖拉机后驱动半轴固定连接,其驱动半轴的另一端和与后轮轮毂连接的后轮下端驱动盘固定连接。
[0011]所述的升降杆为花键升降杆,例如矩形花键升降杆等,花键升降杆与锥齿轮IV和锥齿轮I轮毂之间呈花键连接。通过花键连接既可以传递扭矩,还可以实现升降杆与锥齿轮IV和锥齿轮I之间的滑动连接。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升降杆既起到了传递扭矩的作用,同时实现了与锥齿轮和轴承之间的滑动连接,实现了上箱体和下箱体之间距离可调。因此通过该系统不仅可以准确的传递扭矩,实现四轮拖拉机的行驶;而且通过调整上箱体和下箱体之间距离的调整,实现了四轮拖拉机离地间隙的自由调整,大大提高了四轮拖拉机的离地间隙。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实施例1中前轮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实施例1中后轮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上箱体;2拖拉机前驱转向部件;3拖拉机前轮驱动盘;4箱体法兰;5升降杆;6储油箱;7轴承I ;8缸体固定座;9活塞杆;10活塞固定装置;11前轮下端驱动盘;12驱动半轴;13油封;14轮轴轴承室;15轴承II ;16底端盖;17轴承III ;18锥齿轮I ;19锥齿轮II ;20下箱体;21伸缩套;22锥齿轮III ;23锥齿轮IV ;24拖拉机后驱动半轴;25后轮下端驱动盘;26驱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7]实施例1
[001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轮拖拉机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包括前轮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和后轮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的前轮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包括均呈密闭的上箱体1和下箱体20,下箱体20设置在上箱体1的下方。上箱体1朝向前轮驱动轴一侧的箱体法兰4与拖拉机前驱转向盘法兰对接,拖拉机前驱转向盘法兰与拖拉机前驱转向部件2固定连接,因此当拖拉机转向时,拖拉机前驱转向部件2可以带动上箱体1转向。上箱体1内设有锥齿轮III 22和锥齿轮IV 23,锥齿轮III 22和锥齿轮IV 23的轴交角为90°,锥齿轮III22和锥齿轮IV 23之间相互啮合,锥齿轮IV 23的轮毂与驱动轴26固定连接,拖拉机前轮驱动盘3与驱动轴26对接,因此驱动轴26旋转可以驱动锥齿轮IV 23转动。锥齿轮III 22的轮毂与升降杆5滑动连接。
[0019]升降杆5的上端设置在上箱体1内,且分别穿过上箱体1的顶壁和底壁;升降杆5的下端设置在下箱体20内,且分别穿过下箱体20的顶壁和底壁,即上箱体1和下箱体20之间通过升降杆5连接。上箱体1的顶部且设置有升降杆处固定有储油箱6,即升降杆的顶端依次穿过上箱体1的顶壁和储油箱6,储油箱6用于储存润滑油,上箱体1的顶壁与升降杆5的接触处设有轴承I 7。升降杆5与上箱体1的顶壁和底壁接触处、以及升降杆5与下箱体20的顶壁和底壁接触处分别设有轴承,轴承与升降杆5之间均为滑动连接,轴承起到了支撑升降杆的作用。上箱体1的底壁和下箱体20的顶壁之间且位于升降杆的环形外侧设有伸缩套21,伸缩套21的顶部与上箱体1底壁密封固定连接,伸缩套21的底部与下箱体20顶壁密封固定连接,且上箱体1底壁的轴承以及下箱体21顶壁的轴承都包在了伸缩套21内,因此伸缩套21起到了密封润滑油的作用。升降杆7的底部与下箱体21的底壁之间通过轴承III 17连接,并且在下箱体21的底部设有升降杆处固定有底端盖16,底端盖16也用于密封润滑油。
[0020]下箱体20内设有锥齿轮I 18和锥齿轮II 19,锥齿轮I 18和锥齿轮II 19的轴交角为90°,锥齿轮I 18和锥齿轮II 19之间相互啮合,其中锥齿轮I 18的轮毂与升降杆滑动连接,锥齿轮II 19的轮毂与驱动半轴12固定连接,驱动半轴12的另一端与前轮下端驱动盘11固定连接,前轮下端驱动盘11与前轮轮毂连接,因此锥齿轮II 19转动时,可以带动驱动半轴12旋转,从而实现拖拉机前轮的转动。下箱体20的朝向前轮下端驱动盘的侧壁上固定有轮轴轴承室14,轮轴轴承室14内设有至少一个轴承II 15,因此轮轴轴承室14主要起到了支撑驱动半轴及限位的作用。轮轴轴承室14的一端与下箱体2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驱动半轴接触处设有油封13,油封13起到了密封润滑油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前轮驱动盘3和前轮下端驱动盘11并不是设置在同一侧,而是相对于支撑杆来说分别设置在支撑杆的两侧。
[0021]上箱体1朝向前轮下驱动盘11的一侧固定有缸体固定座8,同时轮轴轴承室14的顶部固定有活塞固定装置10。缸体固定座8与活塞固定装置10之间通过液压缸连接:其中液压缸的前端法兰与缸体固定座8固定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9前端设置在活塞固定装置10内。液压缸用于调整上箱体1和下箱体20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拖拉机离地间隙的调整。所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