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后防护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32950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车厢后防护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厢后防护栏。
【背景技术】
[0002]现有车厢后防护栏的支架为平板结构,防护梁多为截面形状呈C型、L型等开口型结构。存在稳定性较差、抗弯能力弱的缺点,易发生弯曲变形现象,尤其是用于固定防护梁的支架所承受的载荷比防护梁更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抗冲击变形能力强的车厢后防护栏,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厢后防护栏,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防护梁,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防护梁的同一侧,所述防护梁为方钢,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包括主体部、以及形成于主体部上下两端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与所述防护梁之间为面接触,所述下连接部具有水平的底面,所述主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水平方向夹角为45°,所述第二侧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所述上连接部具有水平的顶面,所述上连接部背离所述防护梁的一侧为竖直面。
[0006]优选的,在上述的车厢后防护栏中,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为U形钢,其开口方向平行于所述防护梁延伸方向,所述下连接部与所述防护梁之间铆接。
[0007]优选的,在上述的车厢后防护栏中,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与其在垂直防护梁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6: 5。
[0008]更优选的,在上述的车厢后防护栏中,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为300mm,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在垂直防护梁方向的长度为250mm。
[0009]优选的,在上述的车厢后防护栏中,所述上连接部上开设有成三角形排布的3个安装孔。
[0010]优选的,在上述的车厢后防护栏中,所述防护梁通过安装孔铆接与所述防护梁长度、高度相同的标识板。
[0011]更优选的,在上述的车厢后防护栏中,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对称分布于所述防护梁的两端。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车厢后防护栏结构简单、抗冲击变形能力强、安装方便,并且可减小支架和防护梁的料厚,节省后防护栏的材料。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车厢后防护栏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所示为支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7]结合附图所示,车厢后防护栏,包括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和防护梁3,第一支架I和第二支架2分别固定于防护梁3的同一侧,防护梁3为方钢,第一支架I和第二支架2分别包括主体部、以及形成于主体部上下两端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下连接部与防护梁之间为面接触,下连接部具有水平的底面,主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12和第二侧边13,第一侧边与水平方向夹角为45°,第二侧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上连接部具有水平的顶面14,上连接部背离防护梁的一侧为竖直面15。
[0018]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改进防护梁材质为方钢,以及支架的截面形状,调整了防护栏整体的结构,可以有效增强后防护栏的抗变形能力,以及减小了支架和防护梁的料厚,节省后防护栏的材料。
[0019]进一步地,第一支架I和第二支架2为U形钢,其开口方向平行于防护梁3延伸方向,下连接部与防护梁3之间铆接。
[0020]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采用U形钢可以节约材质,且与防护梁的铆接更方便简易。
[0021]进一步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与其在垂直防护梁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6:5。
[0022]在该技术方案中,采用6:5的垂直长度比值的实施例强度、防变形能力最好。
[0023]更进一步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为300mm,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在垂直防护梁方向的长度为250_。
[0024]最优实施例中采用垂直高度300mm,垂直长度250mm
[0025]进一步地,上连接部上开设有成三角形排布的3个安装孔。
[0026]在该技术方案中,采用三角形排布的3个安装孔使得支架与汽车整体的连接更稳固。
[0027]进一步地,防护梁通过安装孔铆接与防护梁长度、高度相同的标识板。
[0028]在该技术方案中,标识板可以警醒后方车辆。
[0029]更进一步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对称分布于防护梁的两端。
[0030]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称设置可以使后防护栏的整体结构更稳固。
[00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32]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车厢后防护栏,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防护梁,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防护梁的同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梁为方钢,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包括主体部、以及形成于主体部上下两端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与所述防护梁之间为面接触,所述下连接部具有水平的底面,所述主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水平方向夹角为45°,所述第二侧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所述上连接部具有水平的顶面,所述上连接部背离所述防护梁的一侧为竖直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为U形钢,其开口方向平行于所述防护梁延伸方向,所述下连接部与所述防护梁之间铆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与其在垂直防护梁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6: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厢后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为300mm,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在垂直防护梁方向的长度为25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部上开设有成三角形排布的3个安装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梁通过安装孔铆接与所述防护梁长度、高度相同的标识板。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车厢后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对称分布于所述防护梁的两端。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厢后防护栏,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防护梁,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固定于防护梁的同一侧,防护梁为方钢,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包括主体部、以及形成于主体部上下两端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下连接部与防护梁之间为面接触,下连接部具有水平的底面,主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水平方向夹角为45°,第二侧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上连接部具有水平的顶面,上连接部背离防护梁的一侧为竖直面。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后防护栏结构简单、抗冲击变形能力强、安装方便,并且可减小支架和防护梁的料厚,节省后防护栏的材料。
【IPC分类】B60R19/56
【公开号】CN205344805
【申请号】CN201620130063
【发明人】钱爱军, 陆伟, 黄贵
【申请人】张家港市隆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