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组合轨系与应用模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2417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A(b)c组合轨系与应用模式的制作方法
A(B)C组合轨系与应用模式.
轨道交通的路线结构和搭配合成轨线体系(Track System),简称轨系。世 界既有轨系以往返线为主。铁路基本为树状往返轨系,由主干生出枝丫末梢。 往返线适合构建"走廊",直达效果好;但至少有两个始发终点站,列车必须调 头(双头车首尾调换)换道(Switch,又译转辙)。环线始于都市公交或游乐场, 用于地铁、轻轨、高架单轨等。封闭环线无始无终,单头列车无须调头换道(简 述为环线优势),却难免绕道之嫌。所以都市捷运(如地铁)轨系通常采用多条 独立往返线成放射状集散客流,辅以一两条环城线作周向串连。
若将往返双线B与环线A/C分解重组,即可革新为A(B)C组合环网 B线(LineB)——Back-and-forth往返,(B)——隐形的往返; C线(LineC)——Clockwise Circle顺时针环绕;
A线(Line A) -Anti-clockwise Circle逆时针环绕。
将都市或区域圈以顺时针大环C线,圈内以交通干道分隔成若干板块;类 似于象棋盘或蛛网。沿每个板块的边缘设置逆时针A线;便形成了圈内环环相 靠而不交叉的格局。当各A线上的车辆同时按逆时针(Anti-clockwise)方向行 驶时,便与相邻A线形成一段往返B线。在都市边缘则与顺时针大外环C线 (Clockwise)互补往返。
A(B)C组合为网状轨系,以环线为主(可达百分百);而往返B线若隐若现 于若干无始无终的A/C线之中。所以我们将B加上括号,居中于A、 C。如此, 各环列车既分段与邻线互补往返,又免于调头换道;从而增长车列,加密班次, 避免拥堵,节约资源,成倍提高运力和效率。从环线结构与功能来看,图1将传统的"环套环"革新为"环靠环、靠成
环"格局。长环A线既保持进出城直达往返,又享有环线优势。在同一层面无 立交,以"内环+长环+外环"构成典型的A(B)C组合轨系平面模式。
就路轨类型而言,地铁造价高、施工期长,虽有"大动脉"之誉,缺少"中 小动脉"配套也难以覆盖全盘。平面模式(简称模一)最适宜中运量高架单轨 (Monorail,又分悬挂、跨坐二式);配套于地铁。北京市民多数在二、三环上 班,居住却在四、五环外,数百万人每日通勤朝聚晚散,高峰时段拥堵难免。 世界各大都市都有类似难题。图1轨系针对主要矛盾强化集散交通,为北京量 身订做的双面高架路网,具有显著优势如下
1) 挂轨与跨轨均难于换道(需10s),而环线组合免于换道,正好为其避短;
2) 高架独享一层2-3m空间,模一另类轨系与传统交通互不干扰,方可扬长;
3) 挂轨与高架公路志同道合,才能一路两用节省用地,降低造价,縮短工期。
4) 路网虽庞大,却可向外扩建,对内分环(图la/d),逐片连环,持续发展;
5) 高架恰好围护了中心古城区和周边园林(图lp),尽少影响景观,集约环保;
6) 挂轨电车安全便捷,可取代燃油公交,减少私家车,节能减排,改善空气;
7) 环线优势派生若干新科技,使得同等路轨资源的运力和效率成倍提高。
在A(B)C组合轨系中,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A/C环线既单向环绕(Uni-Directional Circle,縮写UDC),又与多边邻线擦肩而过,互补往返。这种各自 为环,组合成网的格局,减少了交叉堵点,增加了流通汇点;有效均衡地段峰 谷,疏导人流。比较传统的往返轨系,各A/C环线可成倍加长车列,加密班次 (如lmin)和站点(如500m),而不必等候换道或担心尾大不掉。
环轨列车好像棒球运动的跑垒,各垒球员同时起步,也几乎同时踏足下一垒。利用挂轨的独享空间等距设站,统一车速,便能让各站、各方向列车同步
运行(Synchro Operation at All Stops),简称SOAS技术。设图1 二至五环lOkm, 最低车速30km/h,那么最多20min驶完全程。若列车长50m,安全间距50m; 那么路轨利用率可达50%。不知现存路轨的利用率能否达10%上下。
当然其中漏算了停站时间;确切地说是"忽略不计"。因为列车可在运行中 脱离、接驳(Separate/Connect On Moving,简称SCOM技术);到站不停,只 提前甩脱尾部车厢,过站后再顶接运行中的上次遗留车厢。下车乘客提前移往 尾部,整车厢靠站,上下客时间充裕(近lmin);继续旅程则不断前移,过站 免停, 一步到埠。比较整列逐站停靠,采用SCOM技术只需个别车厢轮流靠站; 主列则边脱边接,不停环绕,周而复始。此一举有三得
1) 节省了多数车厢连同乘客的能耗和时间,加快全线运行;
2) 即使某一环故障,延误一班仅lmin;不至于影响周边环线和全局;
3) 各站台的长度、占地(空间)和造价也节省了大半。
图1设计的北京长环A线纵连二至五环(图lb),客流必然近二环密集, 向五环逐步稀疏。站点的设置间距也可以逐渐增长(如750m),车速相应加快 (如45km/h),维持各站同步抵离。辅以计算机程控,变速不等站距,维持SOAS。
由于早高峰进城热、出城冷,晚高峰相反(朝聚晚散效应),长A线半环 冷、半环热。因同步设计,停站车厢的时间宽裕(近lmin),可满足"热站" 乘客下空上满的需要;而"冷站"时间过剩。若按l: l-2间隔设大小站,当列 车回转客流骤减时,主列加快(45km/h),尾部车厢跳停大站;停站时间减至 10-20s,富余70-80s自行l-2小站。SCOM+尾厢兼停小站,可将"冷半环"的 运行时间腾挪给"热半环",有效化解拥堵,平衡聚散效应。
有得自然有失,模一轨系优化了图1各长环线与二环A线、五环C线,却将二环C线和五环A线分为若干段;三、四环线交通也难以兼顾。解决办法
1) 将挂轨T字站设于二环地铁站之上,互补客源,方便换乘;
2) 如内环没有其他便捷交通,可在图1虚线处增设C线,与A线互补往返;
3) 挂轨或跨轨不必换道、平交,并不意味着不能换道、平交。
在图1外环三线交会的T字路口设置两处吊挂换道装置;将各A线改进为
单向分道(Uni-Directional Branching, UDB)连环;兼顾直行乘客,减少换乘。 由于挂轨换道需10s,各T字站各方向挂列的换道也采用技术SOAS+SCOM, 到站和换道的乘客都移到尾部车厢,运行中脱离、停站、换道...同步进行;技 术SOAS+SCOM+UDCB融会贯通, 一气呵成。
至于三、四环与各长环线平交路口可设计锅盖状转盘(图2x/y),在正圆形 槽内作90-120度旋转;用于十字、Y形路口平交(图lx/y),间歇通过4-6方 向列车。补充挂轨或跨轨平交能够保持更长程直线,兼顾交叉线。即使局部、 间断恢复红绿灯,挂轨A(B)C组合仍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在高峰时段暂停换道, 保证主线畅通;三、四环车辆应变为拉门式往返(图ls,仅标出1环某段)。 平时则分经纬向同步,交错通过路口。如1、 3、 5...分,经线双向链接;2、 4、 6...分,纬向往返通过。
挂轨或跨轨转辙、平交装置还有助于调度、增减、更换车辆;针对峰谷客 流调整运力。相比传统轨系的不断提速,A(B)C组合更注重技巧减免停站则 变相提速;加长车列、加密班次更稳中求快。
郊区或城际轻轨少了楼宇街道的制约,又享有立交和分道之便;传统轨系 似乎够用了。 A(B)C组合又有何革新与优势呢?
)首先以网代树(状轨系),将区域(如长三角,图3)边缘围上A/C双线,让贯穿区域的单头(Uni-direction)列车绕进转出;禁免双头(Bi-direction)列
车的调头换道往返。
2) 圈内往返双线纵横撇捺,尽量取直线串连市镇,立交成网;在各市镇十字 (图3-m2)、星*形(六向,图3-m3)交叉点设立交枢纽站。
3) 边缘或区内的T字、Y形、五向交汇站,均改为十字、星f形(图3-tm2/sm3); 增设双线作Y形、环形或半蝶B形转头(图3y/o/b),多设站点保持与其他3-5 对线同步,又兼顾市内交通及周边发展。
尽管城际列车很难实现等站距条件,但是合理设置枢纽站(如镇东或镇 西可相差3-5公里),仍可将各站间距离控制在一定范畴(如30-40公里)。在 乡野适合标准站距的交汇点可以建设新城镇(图3a)。站距差异可借助于计算 机程控,以变速(90-120km/h)或增减停小站的方法,确保同等间隔(如20miti) 同步抵离。
上述措施为无始无终的环绕优势创造了基本条件,列车均衡布局,有序接 力,SOAS+SCOM+UDCB系列技术得以广泛运用和充分发挥。立交与平面模 式显然不同的是A/C线已难分大小内外,环绕也是广义的,绕出区域再绕回 也未尝不可。
在每个十字立交枢纽站(简称模二 m2),四方向停站列车同步换左道,在 四个直角空档各设两条换道支线,其间设弧形站台;视增减、更换机车及维修 需要,在外侧增加支线。各方向的旅客可以选择a)移往前部车厢,免停直行; b)移往尾部车厢,下车;C)留在尾部车厢,左转;d)下车转乘,右转;加 上离站客e)上车。四个方向合计,共20种选乘。 .
比较传统车站,A(B)C组合枢纽站密集了班次而非车道,因为没有滞留列 车;候车室和站台分方向,无须太大也不必又多又长。比较动车组班次稀、停站少(沪宁之间只停1-2站)又短(lmin); A(B)C组合列车不仅方向多、班次、 停站密、机动免停一步到埠,而且上下客集中、停站充分,人/车/路的效益相得 益彰。
六方向枢纽站(简称模三m3)无论建站规模与交通功能都大得多。虽然只 增加了一对往返线,却有三处立交,六室候车。六方来车主列同步直行通过; 尾厢同步钝角左转,停在三高三低六个空档;六档各设两条弧形换道支线及站 台;视增减、更换列车及维修需要,在外侧增加向左换道的支线。该站旅客每 班次(10-30min)享有42种选乘,是十字站的两倍多。
当然,自然地貌和历史形成的市镇布局并不规则,m2象棋局、m3跳棋局, 乃至乱局交织。模二、模三同属A(B)C组合范围最广的立交轨系,也得因地制 宜交织在一起;只需保持偶数路口,可进可出,有来有往。
巴黎的地铁METRO与郊区轻铁RER各管一段,分头设站。采用A(B)C 组合轨系的地铁与郊铁(含城际轻铁)却能无缝整合,并轨兼容(模式四);这 样既避免重复建设路轨、站台等;又方便旅客出行,减少换乘。
首先将地铁与郊铁列车统一标准(长宽高、轨距、门距、电缆...),让所有 的路轨及站台兼容;供电缆偏移至右上方;各上下客侧门标准化,并与各站台、 幕门吻合。列车改为单向行驶,前后门自动脱接,并自备动力、驾驶室。考虑 到地铁客流量大,每节车厢可设为2-3段软接连体,占地铁站台1/3-1/2长度为 宜;座位的设置根据长、短途需要各自保留,也便于乘客识别。
设计或既有地铁为经纬立交十字,贯穿东南西北至郊区转为地表或高架, 共有四个终端;郊铁借壳设四个始发站,路轨向四方延伸。增设A/C环城双 线,与四站立交(图4a,简称模四),;环线外侧C线供郊铁单向环绕、换道;,实则绕一大圈。
模四轨系的特色是内外有别地铁只限于A线上行驶,内环可大于外环, 单环既免调头换道,又可"自补自"往返。郊铁补充外环C线,又机动换道。 城、郊轨系无缝链接,互补环城线往返。
借鉴模二的十字枢纽站UDCB技术,只要统一地铁与郊铁的停站、车速和 班次,便可让郊铁穿城而过。设地铁每5min过一班车,郊铁则15min—班; 那么每刻钟过两班地铁、 一班郊铁。在地铁路段,郊铁完全充当一班地铁, 同速同站;方便了进出城的旅客于各地铁站直接上落。
郊铁入境随俗,必须执行地铁时刻表,出境则恢复郊铁时刻表;可谓平稳 过渡。反之,在百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郊铁可先入为主,将穿城路段潜入 地下;伴随绕城线发展再让位于地铁。采用上述组合轨系,各兼容站台只需现 在的一半长度(2-3节),又可节省用地,降低成本。
SOAS+SCOM技术同样适用于模四;只需在列车(6节车厢)分段时考虑 地铁站台的长度及东西、南北枢纽站之间的站数。若站数成双,地铁采用"3+3 节"脱、接;若站数为3的倍数,则用"2+2+2节"。郊铁进城时分为三段(3+3+X, 或4+2+X),首段直行免停,顶接上次留站2-3节车厢进入地铁段;中段2-3节 直行停站;尾段X节进站前由列车尾部脱离,单向换道左转上环城C线,到左 侧或右侧枢纽站再分换道左转,等候会合穿过市区的郊铁。
无论都市既有或规划地铁轨系是双十字、星*形(图4b, 2A线6终端), 还是井字(图4c, 3A线8终端)等不规则格局,城郊的终点站都会成对增加。 只要用环城线串连起所有城郊枢纽站(树改网),酌情增设逆时针环绕A线, 同样兼收并蓄。注意,环线或一头在外的往返线不在此列,保留为换乘配套轨 系亦可和睦共处。纽约的地铁为了兼顾长短程旅客而设快慢线;快线只停区间大站,加快旅 程;慢线则多设站点(间隔约500m),縮短人们的步行路程。不过,将往返双 线改为快慢四线,也增加了占地和造价。亚洲都市的条件很难相比,即便在地 下,两旁高楼的基桩也没给地铁留多宽的空间。
若将模一叠加于模四,可成就并隧兼容轨系模式五。将挂轨引入双面隧道 (图5)的顶部,让挂鉄与地铁背靠背行驶,同向同线。隧道的造价昂贵,主 要在宽度,而不在深度。将挂铁及站台叠加于地铁及站台之上,节省了宽度空 间;将隧道挖深,立柱加高2-3m的成本则很有限。此举一遂两用,既兼顾长 短快慢旅程,又可节省用地和造价。
挂铁速度较慢,又位于隧道上半部,离地面更近;宜加密班次,多设小站 (500m内),地下连通街区;方便路人居民,还让沿线更多物业升值。地铁只 设区间大站(2-5km),可加长车列,运量更大,速效更高。
注意若按模四轨系,挂轨出隧道时在地铁之上,左转后则绕到高架路下; 挂轨比正轨弧度大,坡度小(图4d)。高架外侧须增设环城挂轨C线。如果同 城双面隧道、高架的挂轨联网,宜自成半蝶形A线(图4e)绕回隧道;全城挂 轨统一标准,模一、模五A线互补往返,共用大环城C线。如此,模五不仅成 就了快慢线互补,还融合模一完成了挂轨立交与多轨系协调。
从模一到模五,无论挂轨、跨轨或正轨,平面、立交或兼容,A(B)C组合 轨系魅力初现,蓄势待发。交通科技日新月异,变革百年轨系正如水到渠成。 A(B)C组合的核心理念其实颇为传统路线才是纲,纲举目张。


图1为"内环+长环+外环"的平面模式示意图,p为古迹或园林绿地保护区,t为T形站点,a为外扩环线,d为内分环线,b为长环及大小站设置, x为平交换道转盘设置,s为高峰时拉门式往返路段。图2为挂轨平交换道装置——锅盖状转盘示意图,其中x1/2用于十字路口 平交换道,yl/2/3用于Y路口平交换道。图3为城际轻轨立交模式示意图,其中m2为十字站点,1113为星*形站点, sm3为增设市内线成星*形站点,t为T形站增设市内线成十字站点,a为 乡野交叉点,可建设新市镇;图3-y/o/b分别为单头列车Y形、环形、蝶形 转头方法示意图。图4-a/b/c为模四、模五轨系示意图;d为挂轨叠加于地铁之上,出隧道时 扭转到高架底部示意图;e为挂轨出隧转高架作蝶式转头,同时联网高架 挂轨,并充当其中部分A线。图5为双面隧道内,挂轨与地铁轨道及站台设置示意图。
权利要求
1、一种革新轨系将往返双线B与环线A/C分解、重组为一体的环线路网,简称A(B)C组合;其特征在于以环线取代并包含往返线;将B线隐形于若干无始无终、互逆环绕的A/C线之中;既分段取直往返,又免于调头换道;由此而派生一系列独特新科技和应用模式,成倍提高轨道交通的运力和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并因其环线优势而派生的UDCB+SOAS+SCOM系列技术;其具体特征在于UDCB——单向环绕分道技术,单向环绕无始无终,可加长车列, 加密班次,提高运力和效率;单向分道让乘客随不同车厢直行或小转弯 分道,减少换乘;SOAS——同步运行技术,等距或约等距设站,等速或约等速行车,确保各枢纽站、各方向列车同步抵离、换道、停靠,方便换乘,同步提 高列车与乘客的效率;SCOM—运行中脱接技术,列车到站不停,只提前甩脱尾部车厢, 过站后再顶接运行中的上次遗留或小转弯车厢;下车或小转弯乘客提前 移往尾部车厢,靠站时间充裕,还可以兼停小站;继续直行者则不断移 往前部,节省停站, 一步到埠。
3、 根据权利要求l, 2,并以其优势为前提的平面模式;其特征在于 以"环靠环、靠成环"无立交成网,只需2-3m薄层空间,适用于高架 挂轨或跨轨,取代燃油公交,配套地铁等;其中尤以"内环+长环+外环" 均衡放射状轨系,既集约环保,又能安全高效地疏导大城市朝聚晚散的 交通拥堵。
4、 根据权利要求1、 2、 3,并为之配套的挂轨或跨轨平交装置;其特征是以正圆锅盖状转盘作90-120度旋转,间歇吻接3-4方向轨道, 平交通过列车;该装置还可用来调度、增减车辆。
5、根据权利要求l、 2,并以其优势为前提的立交模^;其特征在于 改树状轨系成网状,免除双头列车调头换道,适用于市镇密集地区的城 际轻轨交通;以外环线围绕区域,区内纵横撇捺取直线串连市镇,立交 成网;在各市镇十字、六向星*形交叉点设立交枢纽站,并控制各站距 离于标准范围内;采用UDCB+SOAS+SCOM系列技术,人/车/路的效 益相得益彰。
6、根据权利要求1、 2、 5,并以其优势为前提的地铁/郊铁并轨兼 容模式;其特征在于将既有或规划地铁往返线贯通市区,成十字、双 十字、星*形、井字等,保持偶数终端;增设地面、地下或高架环城线 串连各终端,形成一至多条A线;郊铁借壳各终端设十字枢纽站,并补 充环城C线,绕城或穿城而过;节省资源避免重复设站,又方便进出城 的旅客于各地铁站直接上落。
7、 根据权利要求1、 2、 6,并以其优势为前提的挂轨/地铁并隧兼容 模式;其特征在于将挂轨引入地铁隧道的顶部,站台叠加于地铁及站 台之上;由于挂铁速度较慢又离地面更近,宜多停小站,集散客流;地 铁只停区间大站,可加长车列,运量更大,速效更高; 一遂两用可以长 短、快慢互补,又节省空间和造价。
8、 根据权利要求l、 2、 6、 7,并为之配套的双面隧道;其特征是 将隧道挖深,立柱加高2-3m,利用隧道顶部的反面路安装挂轨,让地鉄 与挂轨轻铁背靠背行驶;出隧道转入高架底部,又能与高架挂轨并网。
全文摘要
一种以A(B)C环线组合为一体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将往返双B线与环绕A/C线分解、重组、互补,便能寓往返于环绕,免于调头换道;从而加密车次,避免拥堵,节约资源,成倍提高运力和效率。其平面模式一,立交模式二、三,兼容模式四、五,适用于都市单轨、地铁,城际轻轨等,能多快好省地改善人口密集地区的轨道交通,并可持续发展。
文档编号B61B15/00GK101654106SQ20081012452
公开日2010年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2日
发明者(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人:戴苏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